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闹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回了农村。
国家遇到困难,减少了粮食供应,城市居民肚子填不满。我叔叔刚上班,正年轻,住在我家。母亲想出这个办法,把供应我们母子的粮食节省下来,给父亲和叔叔吃。
农村的粮食也非常紧张。我们又都是城市户口,早已不在农村居住和劳动,生产队没有分给我们的粮食份额。好在农村天地辽阔,田野里有许多野草野菜可以充饥,加上亲戚们你一口我一捧的接济,我们总算在村里住了下来。
母亲带着我们小兄弟俩,每天到地里挖野菜草根,掺上一点玉米面高粱面,蒸绿乎乎的菜窝窝,熬青草味刺鼻的稀菜粥。可是,人不是兔子,也不是山羊和牛,总是吃这些东西,缺乏蛋白质和脂肪,还有其他必要的元素,就没有力气,就闹毛病。再说,这些东西也确实不好吃,难以下咽。一到吃饭,弟弟就哼哼,就摔碗,说:“不吃菜,不吃菜!”很快,我和弟弟脖子细得像根小黄瓜,肚子却出奇地大,一跑跳就喘气,就出汗。尤其是弟弟,刚来的时候看什么都稀奇,追蝴蝶逮蚂蚱,一只蜗牛爬上树也能让他兴奋半天,现在眼皮沉重了,一天到晚总是睡、睡。摸摸他的小脑袋,似乎有些烧。母亲只好把他锁在家里,只带我下地。锁了几天又害怕,便请邻村一个白胡子老大夫给看了看。老大夫摸摸弟弟的脉搏,敲敲弟弟的肚子,说:“孩子正长身体,太缺营养,虚脱了。再这样下去,怕是养不活。”他摇摇头,白胡子一颤一颤,走了。
母亲急得哭起来。可怎么给弟弟补充营养,到哪儿去弄营养品呢?我看到母亲的腿也因为缺营养肿得发亮,一摁一个深坑。挖野菜时,她下蹲都很困难。
这一夜,我翻来覆去睡不着。
那一年我9岁,第一次失眠了。
2
月亮又圆又大。
柔和的月光从深邃的夜空中洒下来,窗外的树叶随风不住翻动,忽闪忽闪,像在不断滴下水银。
门口那儿传来细细碎碎的声响。
我扭扭头,把眼光转向门口。
细细碎碎的响声停止了。
屋子里很黑。有两个光点在门板前闪烁。一个亮点是紫红色的,一个亮点是蓝绿色的,像两盏小灯,把光芒投向我。
“这是什么?眼睛?”我的心忽地猛跳不止,浑身汗毛“啪”地竖得直直的。说时迟那时快,我惊叫一声,一扭身钻到母亲腋下。
母亲“腾”地爬起来,一把揽住我,一边连连说“不怕不怕”,一边拍打我的后背。我胆子壮了,也跟着爬起来。黑暗的屋子里什么都没有,紫蓝色的小灯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
这怎么可能呢,怎么会这样?
听完我结结巴巴的描述,母亲平静下来,说:“是狐仙。它们每天夜里都来咱家看看。”
母亲坐在炕上,看着黑乎乎的门口。门板是拴住的,门板下的门槛却有一个鸡鸭可以出入的洞。我不由自主向母亲身边靠了靠。
我们在农村没有土地没有房屋,这次回来也不是住一天两天,亲戚们就征得乡亲们同意,找了村边这个院子安顿我们。这个院子的主人早搬到城里住了,房子一直空着。我们住进来的时候,房前的草很深很深,进院看不到路,亲戚们找来镰刀割草,割的草据说供生产队的牛吃了三天。
“狐仙?”我紧张地问,“天天来?”我的声音可能有些颤抖,我自己都听出不像个男子汉。
“狐仙”就是狐狸。我母亲识几个字,读过《聊斋志异》,她又有些迷信,狐狸在她这儿就变成了“狐仙”。我常听母亲讲故事,讲的最多的就是《聊斋》,那里面的狐狸都很善良,都是好狐狸。我不迷信,我也爱看书,但我看的那些童话、故事什么的,都写狐狸是一肚子坏水的坏蛋,坑人害人,总是跟狼和坏人厮混在一起。
“嗯哪,”母亲在黑暗中说,“我见过它们几次。蓝的紫的亮光是它们的眼睛。”
母亲依然很平静。
嚯,母亲见过它们几次!我坐不住了。“它、它们吃人吗?”
“怎么会?”母亲笑起来,“它们多大一点?怕人吧。再说,狐仙是仙,做好事……”
“那它们吃什么?”我打断母亲的话。
“吃……野兔,老鼠,鸟吧?你在咱家见过老鼠吗?”
我想了想,就是,自打下乡住到这儿,还真没看到过老鼠。可是,这跟狐狸有什么关系?
母亲仿佛知道我要问,“它们就在柴房住。”她的声音还是很平静。
“柴房?就是旁边那个棚子?”我吃惊得差一点就要跳起来。
哈!我母亲说的话,打死我也不会想到。
柴房紧挨着我们住的屋子,我和弟弟去过柴房。那就是间棚子,没有门也没有窗,堆满破的桌椅板凳,还有大水缸竹扫把什么的,全都蒙着厚厚的尘土。破家什之间的缝隙很小,里面黑乎乎的。挂满灰尘和虫骸的大蜘蛛网晃来晃去,拦挡着我们,弄得我们不住咳嗽。后来,我们再也没去钻过那个又脏又乱的棚子。
谁知道,棚子里竟然住着狐狸!
“嗯哪。”母亲肯定。
我相信母亲的话,她从来没有骗过我们。
我不再害怕,兴奋起来,挪挪屁股,离母亲远了一些。“它们住在柴房什么地方呀?我和弟弟去柴房,怎么没看到它们?”我问。
母亲没有回答。但她嘱咐我不能再去柴房捣乱,也不要向外人说。
“为什么?”
“狐仙喜欢安静,你一惊动它们,它们就不在这儿住了。为什么不能向外人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善良,都对狐仙好。如果狐仙出了岔子,我们就有罪过。”
黑暗中,母亲的声音很严肃,很沉重。
3
第二天到田野里挖野菜的时候,我有了主意。
我们刚下乡时,看到乡亲们捉蚂蚱喂鸡鸭,弟弟曾经问母亲,为什么喂它们蚂蚱呀?母亲说,鸡鸭吃蚂蚱长得快,长得壮。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捉蚂蚱喂弟弟呢?
这个主意是我看到脚边有一只蚂蚱跳起来,慌慌张张逃跑时想到的。蚂蚱是害虫,捉它们对庄稼也有好处。 听我一说,母亲的眼睛就亮了,连连夸我聪明。
我很高兴,立刻开始捉拿那些过于活泼的家伙。
庄稼地里,草丛里,蚂蚱不少,有大有小,有受惊就拍打着翅膀“啪啦啦”飞的,也有只会在草叶庄稼秆儿上爬的。有的精明,见人就跑;有的傻,没头没脑往人身边跳……我把捉到的蚂蚱用狗尾巴草串起来,一上午就捉了三大串。
有一只肥肥的大蚂蚱飞过来,落到我脚边。我正高兴这家伙傻,它忽然开了窍,急急忙忙挪挪身子,把头对准我。接着便一纵身跳到空中,“啪啦啦”飞走了。我直起腰,正懊悔自己下手慢,忽然瞥见不远处的玉米稞子旁,有一只田鼠在看我。那家伙蹲坐在尾巴上,大眼睛贼亮贼亮,嘴巴咧开,龇出牙,好像是在笑我笨。见我看到它,它闭上嘴,举起两只小爪子,捂住眼,假装一下一下洗脸。
我恼了,不再看它,继续拨开草丛找蚂蚱,忽然摸起一块土坷垃,一扬手,土坷垃闪电般飞出去。嘿,真准,“啪”,洗脸的田鼠翻开了滚儿。
“叫你笑话我,叫你笑话我!”我跑过去,一边喊,一边一脚踩住它。
“你和谁说话呢?”那边,母亲问。
我拎起田鼠,跑过去。
没有想到,我还有百步穿杨、指哪打哪的本事!“妈,你看,你看,我打死了一只田鼠!”我举起田鼠,兴高采烈地给母亲看。
母亲扶住膝盖艰难地站起来,我捏着的田鼠却掉了,掉在地上。我捡起来,看田鼠血和土沾一身,脏兮兮的,准备扬手扔掉,母亲按住了我。“不要扔!这不比蚂蚱强?”
我一愣,很快就明白了她的意思。“妈,你是说,把这拿回去给弟弟吃?”我惊奇地问。
“有什么办法?你能想到吃蚂蚱,这田鼠……”
“千年百代,谁吃过这东西呀?恶心!”我抢着说。
是呢,我的小伙伴们从没有谁说吃过田鼠。
“你小,不知道,咱们北方人不吃这东西,可传闻说,”母亲皱皱眉,“南方人吃。”
回到家,母亲炖了一锅田鼠蚂蚱野菜汤。没有油,没有佐料,甚至连葱姜蒜也没有。母亲只能扔半截辣椒,撒一把盐。但锅里冒起蒸汽的时候,我打了好几个喷嚏,肚子里的咕噜声也响得像雷鸣——屋子里飘荡起了久违的香气,我围着灶台团团转,早忘了恶心是怎么一回事。
母亲叫醒弟弟,小心地一小汤勺一小汤勺喂他喝汤。弟弟喝着喝着,忽然睁开眼,坐起来,抢过母亲端着的汤碗,仰脖往嘴里倒。
母亲吓了一跳,一边抢碗一边嚷:“慢着慢着,我的乖乖,别烫着!”她笑了,接着,眼里涌出的泪水,大颗大颗滚落下来。她迅速地抹一把脸,甩了甩手,又抹了一把。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汤流到了她手上。
我没有吭气。我觉得,母亲的眼泪是笑出来的。
弟弟喝完一碗,又要一碗,母亲把田鼠肉和蚂蚱都捞出来,给他吃。他吃得惊天动地,把细小的骨头都嚼了个粉碎。我的口水不知多少次溢满口腔,最后一次咽下的时候,竟然咽出了声。母亲看看我,急忙也给我盛了一碗汤。我先大口喝了半碗,才小口品味。我咂咂嘴,觉察出,田鼠蚂蚱汤香是香,就是有一股浓烈的土腥气。不过,这没什么,绝对不影响食欲。
弟弟吃完田鼠肉,看看我,笑了。接着问母亲:“明天,明天还吃这个吗?”
母亲低着头,转过身去。
我急忙说:“明天,明天还让你吃肉肉!”
4
睡觉前,母亲把田鼠的腿、尾巴,还有内脏放进一只破碗,又拿出两个绿乎乎的野菜团,也在碗里摆好,念念有词地放在门板前的地上。
我一开始没有注意她念叨的是什么,当她摆好破碗,直起腰,又一次念叨的时候,我听清了。
她说:“对不住,狐仙,我们搬到这儿住,多有打扰。可我们拿不出什么孝敬你们,表表心意。为了救小儿子,我大儿子今天捉了一只田鼠,这鼠腿什么的,实在拿不出手请体谅我们,这是我们的敬意……”
我听着想笑,可不敢笑出声。也是,我母亲想敬狐狸,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这一夜我睡得很死。
早晨起来,想到母亲敬狐狸的事,我悄悄查看了一下,破碗已不在屋里。出门看看,摆在了窗台上。碗里的东西一点都没有少。这就是说,狐狸——狐仙没有享用老鼠腿野菜团,没有体谅我母亲的敬意。
破碗肯定是我母亲拿出去的。
她现在是什么心情?
我不知道。
我把碗悄悄放进了柴房里。
这一天,我没有捉到田鼠,只捉到几串蚂蚱。
田鼠实在不好捉,这些小偷贼鬼溜滑,也许都知道我有百步穿杨的功夫,不敢再露面。我在地里穿来穿去地搜寻,一整天都没看到一只,白白耽误了逮蚂蚱。直到太阳快落山了,才有一个勇敢的家伙跑出来,和我照照面。这位勇士躲在远远的棉花地头,借着垄沟掩护,向我和母亲这边探头探脑。可当我一弯腰摸土坷垃,它立马撤了,一缩脑袋便像蒸发了一样,再也没有踪影。
我很着急,也很沮丧。
母亲安慰我说:“不怕,今天回去给你弟弟烤蚂蚱。蚂蚱蘸盐水,烤烤也挺香。”
“可是,弟弟说,今天还要吃田鼠……”
“明天,明天咱们再捉。明天妈和你一起捉。”母亲说。
和我一起捉?就你那浮肿的腿,挖野菜都困难,还捉老鼠?母亲的话,没有让我轻松起来。
母亲心灵手巧,把蚂蚱和蝈蝈掐去腿,掐去翅,放在盐水里泡泡,然后搁在火边烤得焦黄。弟弟吃这玩意像吃点心,吃着还塞给我一个,叫我也尝尝。
他忘了要肉肉。
看弟弟吃得高兴,我心情愉快起来,在屋里团团转,想起早晨放进柴房的破碗,急忙去看。
天,碗里的东西已经没有了,亮出的碗底干干净净!
这肯定是狐狸——狐仙吃的。
这个院子里没有老鼠,我们也没有养鸡鸭。
我急忙回屋告诉母亲,母亲笑起来,“我昨天夜里摆在屋里,你今天早晨端进柴房,可见咱们娘俩的诚意。谢天谢地,狐仙领会了咱们的心意,不会再怪罪了。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她低下头,双手合十,念起了佛号。
闹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回了农村。
国家遇到困难,减少了粮食供应,城市居民肚子填不满。我叔叔刚上班,正年轻,住在我家。母亲想出这个办法,把供应我们母子的粮食节省下来,给父亲和叔叔吃。
农村的粮食也非常紧张。我们又都是城市户口,早已不在农村居住和劳动,生产队没有分给我们的粮食份额。好在农村天地辽阔,田野里有许多野草野菜可以充饥,加上亲戚们你一口我一捧的接济,我们总算在村里住了下来。
母亲带着我们小兄弟俩,每天到地里挖野菜草根,掺上一点玉米面高粱面,蒸绿乎乎的菜窝窝,熬青草味刺鼻的稀菜粥。可是,人不是兔子,也不是山羊和牛,总是吃这些东西,缺乏蛋白质和脂肪,还有其他必要的元素,就没有力气,就闹毛病。再说,这些东西也确实不好吃,难以下咽。一到吃饭,弟弟就哼哼,就摔碗,说:“不吃菜,不吃菜!”很快,我和弟弟脖子细得像根小黄瓜,肚子却出奇地大,一跑跳就喘气,就出汗。尤其是弟弟,刚来的时候看什么都稀奇,追蝴蝶逮蚂蚱,一只蜗牛爬上树也能让他兴奋半天,现在眼皮沉重了,一天到晚总是睡、睡。摸摸他的小脑袋,似乎有些烧。母亲只好把他锁在家里,只带我下地。锁了几天又害怕,便请邻村一个白胡子老大夫给看了看。老大夫摸摸弟弟的脉搏,敲敲弟弟的肚子,说:“孩子正长身体,太缺营养,虚脱了。再这样下去,怕是养不活。”他摇摇头,白胡子一颤一颤,走了。
母亲急得哭起来。可怎么给弟弟补充营养,到哪儿去弄营养品呢?我看到母亲的腿也因为缺营养肿得发亮,一摁一个深坑。挖野菜时,她下蹲都很困难。
这一夜,我翻来覆去睡不着。
那一年我9岁,第一次失眠了。
2
月亮又圆又大。
柔和的月光从深邃的夜空中洒下来,窗外的树叶随风不住翻动,忽闪忽闪,像在不断滴下水银。
门口那儿传来细细碎碎的声响。
我扭扭头,把眼光转向门口。
细细碎碎的响声停止了。
屋子里很黑。有两个光点在门板前闪烁。一个亮点是紫红色的,一个亮点是蓝绿色的,像两盏小灯,把光芒投向我。
“这是什么?眼睛?”我的心忽地猛跳不止,浑身汗毛“啪”地竖得直直的。说时迟那时快,我惊叫一声,一扭身钻到母亲腋下。
母亲“腾”地爬起来,一把揽住我,一边连连说“不怕不怕”,一边拍打我的后背。我胆子壮了,也跟着爬起来。黑暗的屋子里什么都没有,紫蓝色的小灯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
这怎么可能呢,怎么会这样?
听完我结结巴巴的描述,母亲平静下来,说:“是狐仙。它们每天夜里都来咱家看看。”
母亲坐在炕上,看着黑乎乎的门口。门板是拴住的,门板下的门槛却有一个鸡鸭可以出入的洞。我不由自主向母亲身边靠了靠。
我们在农村没有土地没有房屋,这次回来也不是住一天两天,亲戚们就征得乡亲们同意,找了村边这个院子安顿我们。这个院子的主人早搬到城里住了,房子一直空着。我们住进来的时候,房前的草很深很深,进院看不到路,亲戚们找来镰刀割草,割的草据说供生产队的牛吃了三天。
“狐仙?”我紧张地问,“天天来?”我的声音可能有些颤抖,我自己都听出不像个男子汉。
“狐仙”就是狐狸。我母亲识几个字,读过《聊斋志异》,她又有些迷信,狐狸在她这儿就变成了“狐仙”。我常听母亲讲故事,讲的最多的就是《聊斋》,那里面的狐狸都很善良,都是好狐狸。我不迷信,我也爱看书,但我看的那些童话、故事什么的,都写狐狸是一肚子坏水的坏蛋,坑人害人,总是跟狼和坏人厮混在一起。
“嗯哪,”母亲在黑暗中说,“我见过它们几次。蓝的紫的亮光是它们的眼睛。”
母亲依然很平静。
嚯,母亲见过它们几次!我坐不住了。“它、它们吃人吗?”
“怎么会?”母亲笑起来,“它们多大一点?怕人吧。再说,狐仙是仙,做好事……”
“那它们吃什么?”我打断母亲的话。
“吃……野兔,老鼠,鸟吧?你在咱家见过老鼠吗?”
我想了想,就是,自打下乡住到这儿,还真没看到过老鼠。可是,这跟狐狸有什么关系?
母亲仿佛知道我要问,“它们就在柴房住。”她的声音还是很平静。
“柴房?就是旁边那个棚子?”我吃惊得差一点就要跳起来。
哈!我母亲说的话,打死我也不会想到。
柴房紧挨着我们住的屋子,我和弟弟去过柴房。那就是间棚子,没有门也没有窗,堆满破的桌椅板凳,还有大水缸竹扫把什么的,全都蒙着厚厚的尘土。破家什之间的缝隙很小,里面黑乎乎的。挂满灰尘和虫骸的大蜘蛛网晃来晃去,拦挡着我们,弄得我们不住咳嗽。后来,我们再也没去钻过那个又脏又乱的棚子。
谁知道,棚子里竟然住着狐狸!
“嗯哪。”母亲肯定。
我相信母亲的话,她从来没有骗过我们。
我不再害怕,兴奋起来,挪挪屁股,离母亲远了一些。“它们住在柴房什么地方呀?我和弟弟去柴房,怎么没看到它们?”我问。
母亲没有回答。但她嘱咐我不能再去柴房捣乱,也不要向外人说。
“为什么?”
“狐仙喜欢安静,你一惊动它们,它们就不在这儿住了。为什么不能向外人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善良,都对狐仙好。如果狐仙出了岔子,我们就有罪过。”
黑暗中,母亲的声音很严肃,很沉重。
3
第二天到田野里挖野菜的时候,我有了主意。
我们刚下乡时,看到乡亲们捉蚂蚱喂鸡鸭,弟弟曾经问母亲,为什么喂它们蚂蚱呀?母亲说,鸡鸭吃蚂蚱长得快,长得壮。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捉蚂蚱喂弟弟呢?
这个主意是我看到脚边有一只蚂蚱跳起来,慌慌张张逃跑时想到的。蚂蚱是害虫,捉它们对庄稼也有好处。 听我一说,母亲的眼睛就亮了,连连夸我聪明。
我很高兴,立刻开始捉拿那些过于活泼的家伙。
庄稼地里,草丛里,蚂蚱不少,有大有小,有受惊就拍打着翅膀“啪啦啦”飞的,也有只会在草叶庄稼秆儿上爬的。有的精明,见人就跑;有的傻,没头没脑往人身边跳……我把捉到的蚂蚱用狗尾巴草串起来,一上午就捉了三大串。
有一只肥肥的大蚂蚱飞过来,落到我脚边。我正高兴这家伙傻,它忽然开了窍,急急忙忙挪挪身子,把头对准我。接着便一纵身跳到空中,“啪啦啦”飞走了。我直起腰,正懊悔自己下手慢,忽然瞥见不远处的玉米稞子旁,有一只田鼠在看我。那家伙蹲坐在尾巴上,大眼睛贼亮贼亮,嘴巴咧开,龇出牙,好像是在笑我笨。见我看到它,它闭上嘴,举起两只小爪子,捂住眼,假装一下一下洗脸。
我恼了,不再看它,继续拨开草丛找蚂蚱,忽然摸起一块土坷垃,一扬手,土坷垃闪电般飞出去。嘿,真准,“啪”,洗脸的田鼠翻开了滚儿。
“叫你笑话我,叫你笑话我!”我跑过去,一边喊,一边一脚踩住它。
“你和谁说话呢?”那边,母亲问。
我拎起田鼠,跑过去。
没有想到,我还有百步穿杨、指哪打哪的本事!“妈,你看,你看,我打死了一只田鼠!”我举起田鼠,兴高采烈地给母亲看。
母亲扶住膝盖艰难地站起来,我捏着的田鼠却掉了,掉在地上。我捡起来,看田鼠血和土沾一身,脏兮兮的,准备扬手扔掉,母亲按住了我。“不要扔!这不比蚂蚱强?”
我一愣,很快就明白了她的意思。“妈,你是说,把这拿回去给弟弟吃?”我惊奇地问。
“有什么办法?你能想到吃蚂蚱,这田鼠……”
“千年百代,谁吃过这东西呀?恶心!”我抢着说。
是呢,我的小伙伴们从没有谁说吃过田鼠。
“你小,不知道,咱们北方人不吃这东西,可传闻说,”母亲皱皱眉,“南方人吃。”
回到家,母亲炖了一锅田鼠蚂蚱野菜汤。没有油,没有佐料,甚至连葱姜蒜也没有。母亲只能扔半截辣椒,撒一把盐。但锅里冒起蒸汽的时候,我打了好几个喷嚏,肚子里的咕噜声也响得像雷鸣——屋子里飘荡起了久违的香气,我围着灶台团团转,早忘了恶心是怎么一回事。
母亲叫醒弟弟,小心地一小汤勺一小汤勺喂他喝汤。弟弟喝着喝着,忽然睁开眼,坐起来,抢过母亲端着的汤碗,仰脖往嘴里倒。
母亲吓了一跳,一边抢碗一边嚷:“慢着慢着,我的乖乖,别烫着!”她笑了,接着,眼里涌出的泪水,大颗大颗滚落下来。她迅速地抹一把脸,甩了甩手,又抹了一把。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汤流到了她手上。
我没有吭气。我觉得,母亲的眼泪是笑出来的。
弟弟喝完一碗,又要一碗,母亲把田鼠肉和蚂蚱都捞出来,给他吃。他吃得惊天动地,把细小的骨头都嚼了个粉碎。我的口水不知多少次溢满口腔,最后一次咽下的时候,竟然咽出了声。母亲看看我,急忙也给我盛了一碗汤。我先大口喝了半碗,才小口品味。我咂咂嘴,觉察出,田鼠蚂蚱汤香是香,就是有一股浓烈的土腥气。不过,这没什么,绝对不影响食欲。
弟弟吃完田鼠肉,看看我,笑了。接着问母亲:“明天,明天还吃这个吗?”
母亲低着头,转过身去。
我急忙说:“明天,明天还让你吃肉肉!”
4
睡觉前,母亲把田鼠的腿、尾巴,还有内脏放进一只破碗,又拿出两个绿乎乎的野菜团,也在碗里摆好,念念有词地放在门板前的地上。
我一开始没有注意她念叨的是什么,当她摆好破碗,直起腰,又一次念叨的时候,我听清了。
她说:“对不住,狐仙,我们搬到这儿住,多有打扰。可我们拿不出什么孝敬你们,表表心意。为了救小儿子,我大儿子今天捉了一只田鼠,这鼠腿什么的,实在拿不出手请体谅我们,这是我们的敬意……”
我听着想笑,可不敢笑出声。也是,我母亲想敬狐狸,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这一夜我睡得很死。
早晨起来,想到母亲敬狐狸的事,我悄悄查看了一下,破碗已不在屋里。出门看看,摆在了窗台上。碗里的东西一点都没有少。这就是说,狐狸——狐仙没有享用老鼠腿野菜团,没有体谅我母亲的敬意。
破碗肯定是我母亲拿出去的。
她现在是什么心情?
我不知道。
我把碗悄悄放进了柴房里。
这一天,我没有捉到田鼠,只捉到几串蚂蚱。
田鼠实在不好捉,这些小偷贼鬼溜滑,也许都知道我有百步穿杨的功夫,不敢再露面。我在地里穿来穿去地搜寻,一整天都没看到一只,白白耽误了逮蚂蚱。直到太阳快落山了,才有一个勇敢的家伙跑出来,和我照照面。这位勇士躲在远远的棉花地头,借着垄沟掩护,向我和母亲这边探头探脑。可当我一弯腰摸土坷垃,它立马撤了,一缩脑袋便像蒸发了一样,再也没有踪影。
我很着急,也很沮丧。
母亲安慰我说:“不怕,今天回去给你弟弟烤蚂蚱。蚂蚱蘸盐水,烤烤也挺香。”
“可是,弟弟说,今天还要吃田鼠……”
“明天,明天咱们再捉。明天妈和你一起捉。”母亲说。
和我一起捉?就你那浮肿的腿,挖野菜都困难,还捉老鼠?母亲的话,没有让我轻松起来。
母亲心灵手巧,把蚂蚱和蝈蝈掐去腿,掐去翅,放在盐水里泡泡,然后搁在火边烤得焦黄。弟弟吃这玩意像吃点心,吃着还塞给我一个,叫我也尝尝。
他忘了要肉肉。
看弟弟吃得高兴,我心情愉快起来,在屋里团团转,想起早晨放进柴房的破碗,急忙去看。
天,碗里的东西已经没有了,亮出的碗底干干净净!
这肯定是狐狸——狐仙吃的。
这个院子里没有老鼠,我们也没有养鸡鸭。
我急忙回屋告诉母亲,母亲笑起来,“我昨天夜里摆在屋里,你今天早晨端进柴房,可见咱们娘俩的诚意。谢天谢地,狐仙领会了咱们的心意,不会再怪罪了。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她低下头,双手合十,念起了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