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周围的环境提供了丰富多彩、神奇有趣的科学教育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巧妙地组织教育活动,让孩子投身其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并解决问题,体验“科学”的乐趣。
关键词:关注自然;巧思设疑;尝试探究;举一反三
大自然、大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让孩子投身其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并与之发生交流和互动,才能获得发展。可见,环境对促进幼儿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走进自然
我园在教学实践中一贯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它的内容比我们的教材要丰富、生动得多。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对孩子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特别是2-5岁的孩子,他们更有着天生和自然亲近的本能,能够和大自然亲密对话,因此我们尽可能给他们提供一些亲近自然的机会,在他们的眼里小草是他们的朋友,蚂蚁是他们淘气的伙伴。孩子们通过与大自然零距离的接触,确实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学到了许多知识,这比看图片讲述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动眼,获得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不仅愉悦了身心,还陶冶了情操。
二、尝试探究
我们周围的环境提供了丰富多彩、神奇有趣的科学教育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巧妙地组织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并解决问题,体验“科学”的乐趣。
(1)魔术法:这种方法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主动性。
(2)设疑操作法:这种方法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设下疑问,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观察科学现象。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信心。
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使他们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三、巧思设疑
“学启于思,源于疑”,幼儿只有对事物产生质疑,提出问题,才会去探索,去尝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电动玩具动起来》的实验活动课中,幼儿对相同外形的两辆汽车,一辆会自己跑,边跑边响音乐,而另一辆必须自己用手推着跑。孩子们对此产生了疑问。幼儿仔细的观察发现“有电池的一辆会自己跑,没有电池的不会自己跑。”接着,他们尝试着安放电池,试着怎样放才会接通电源,在这些尝试活动中,幼儿养成了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的好习惯。而且,孩子们看得都那么认真仔细,每当有不懂的地方,他们便会大胆的来问我,我总是耐心、热情地回答,帮助幼儿共同寻找答案。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孩子们与老师没有顾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对于能力差的幼儿要经常给予恰当的引导,即使他讲得不符合实际,老师也不能嘲笑和否定,采取积极引导的态度。常常送给孩子们一个鼓励的眼神和激励的话语促进孩子去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生来具有的好奇心是柔弱的,容易受到不恰当的教育压制,一旦受到压制,幼儿就会失去科学的兴趣。
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提出质疑,充分感受交谈的乐趣,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其中、并鼓励幼儿,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无拘无束的情景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求知欲,将幼 儿愉快地引进科学的殿堂。
四、举一反三
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幼儿无论是对正规的科技活动,还是非正规的和偶发的科学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对那些和生活经验有关的、周围能经常看到的事物,幼儿可以说是百看不厌、百问不倦。可见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不是教师强加给他的,而是合适的环境,适度的新鲜的刺激物潜移默化的结果。为此在开展科学活动中,应十分重视环境的创设。
科学活动正是存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它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周围物质世界紧密联系,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可能发生。教师要锻炼自己高度的灵敏性,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向,结合幼儿的一日活动,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对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要做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敏锐地察觉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生成不断深入的科学探索活动。
当然,新《纲要》所提倡的科学教育的实践策略更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和构造。这样才能为幼儿的科技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才能全方位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关键词:关注自然;巧思设疑;尝试探究;举一反三
大自然、大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让孩子投身其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并与之发生交流和互动,才能获得发展。可见,环境对促进幼儿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走进自然
我园在教学实践中一贯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它的内容比我们的教材要丰富、生动得多。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对孩子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特别是2-5岁的孩子,他们更有着天生和自然亲近的本能,能够和大自然亲密对话,因此我们尽可能给他们提供一些亲近自然的机会,在他们的眼里小草是他们的朋友,蚂蚁是他们淘气的伙伴。孩子们通过与大自然零距离的接触,确实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学到了许多知识,这比看图片讲述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动眼,获得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不仅愉悦了身心,还陶冶了情操。
二、尝试探究
我们周围的环境提供了丰富多彩、神奇有趣的科学教育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巧妙地组织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并解决问题,体验“科学”的乐趣。
(1)魔术法:这种方法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主动性。
(2)设疑操作法:这种方法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设下疑问,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观察科学现象。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信心。
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使他们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三、巧思设疑
“学启于思,源于疑”,幼儿只有对事物产生质疑,提出问题,才会去探索,去尝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电动玩具动起来》的实验活动课中,幼儿对相同外形的两辆汽车,一辆会自己跑,边跑边响音乐,而另一辆必须自己用手推着跑。孩子们对此产生了疑问。幼儿仔细的观察发现“有电池的一辆会自己跑,没有电池的不会自己跑。”接着,他们尝试着安放电池,试着怎样放才会接通电源,在这些尝试活动中,幼儿养成了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的好习惯。而且,孩子们看得都那么认真仔细,每当有不懂的地方,他们便会大胆的来问我,我总是耐心、热情地回答,帮助幼儿共同寻找答案。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孩子们与老师没有顾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对于能力差的幼儿要经常给予恰当的引导,即使他讲得不符合实际,老师也不能嘲笑和否定,采取积极引导的态度。常常送给孩子们一个鼓励的眼神和激励的话语促进孩子去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生来具有的好奇心是柔弱的,容易受到不恰当的教育压制,一旦受到压制,幼儿就会失去科学的兴趣。
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提出质疑,充分感受交谈的乐趣,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其中、并鼓励幼儿,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无拘无束的情景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求知欲,将幼 儿愉快地引进科学的殿堂。
四、举一反三
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幼儿无论是对正规的科技活动,还是非正规的和偶发的科学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对那些和生活经验有关的、周围能经常看到的事物,幼儿可以说是百看不厌、百问不倦。可见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不是教师强加给他的,而是合适的环境,适度的新鲜的刺激物潜移默化的结果。为此在开展科学活动中,应十分重视环境的创设。
科学活动正是存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它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周围物质世界紧密联系,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可能发生。教师要锻炼自己高度的灵敏性,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向,结合幼儿的一日活动,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对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要做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敏锐地察觉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生成不断深入的科学探索活动。
当然,新《纲要》所提倡的科学教育的实践策略更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和构造。这样才能为幼儿的科技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才能全方位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