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已得到广泛的重视。而在实际教学中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课却不多。有不少课是在走过场,表面上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间多,活动机会多,实际上学生的表现是在老师的暗示与引导下的表现,还没有从根本上即学生的思想意识上让他们积极主动起来。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与研究,发现“选择”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人的所有行为表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莫过于选择行为。人在一天的生活中,起床要择时,穿着要择衣,用餐要择食,出门要择路,游览要择地,阅读要择书……在人的一生中,就更多了,如择学、择业、择友、择居等等。总之,一个人的一天或一生中所作的有意无意的选择多得难以计数。所有这些都是人主动性的表现。在当代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竞争空前激烈,发展不断加速,环境多项变换,更要求下一代具有很强的选择能力,方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可以认为“学会选择”已成为时代的需要,选择能力已成为人的重要的现代素质之一。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选择机制,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十分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如何有意识地运用“选择”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呢?
一、情感选择
在一篇课文中有许多确切、生动、传神的好词好句,不同的学生自然会有不同的喜好,让学生只挑选最喜欢的词句来品析、交流,这是对词句的情感选择。课文中对某一事物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描述,让学生只挑选最使他感动、体会最深的那一点来讲析交流,这是对情节的情感选择。在人物群出现的课文中,如《草船借箭》中的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是对人物的情感选择……凡此种种,说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选择天地是广阔的,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就行了。
我在教《将相和》一课时,在深入分析完课文后,我问:“这一课中共出现了哪些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这时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习情趣被激发,有人选择了蔺相如,说他机智勇敢,一心为国;有人选择了廉颇,说他英勇善战,知错就改;也有人选择了赵王,说他知人善用。他们将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与自己切身的体会都积极地表达出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思路选择
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道出了思路问题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者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都是思路。教学中对思路的探求和形成,必然会有一个选择过程。引导学生任意选择学习的思路(学路),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
《凡卡》这篇课文中主人公凡卡写好信后,把没有贴邮票、没有写地址的信寄了出去,并做了个甜蜜的梦。我在结束精讲课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习作训练:凡卡的梦会成真吗?你能将课文结尾省略号的内容补充起来吗?这里就有多种思路供学生选择。从学生的书面作业看,有的认为凡卡能回到爷爷的身边,因为那个醉熏熏的邮差刚巧是爷爷的好朋友,当爷爷知道凡卡的情况后,立即去城里接回了凡卡并为凡卡求得了一份差事;有的认为爷爷虽然知道了凡卡的遭遇,却没有办法接回凡卡,要么是爷爷没有钱去莫斯科,要么去了没找到凡卡或是凡卡因病已死;有的认为爷爷没收到信,凡卡依然在皮鞋店里受罪,后来被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折磨而死;有的认为凡卡忍受住了折磨,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老板,并帮助收养了许多可怜的孩子……选择在这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难易选择
教育的本质所在是必须面对差异。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作业练习,肯定不会适合所有学生。在难易面前,学生可不可以从自己的程度出发有选择的机会,实践证明是完全可以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转变课堂控制的传统观念,放手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我在布置作业时,常常布置有选择性的习题,如布置学生找不同类型的成语、诗句,不限制个数,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课堂或课后作业教师设计几组有坡度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其中的一组。这样就把选择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去选择决定,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
四、伙伴选择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群体活动。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自主学习、伙伴活动的环节,有了较多的增加,如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结对背诵、分组观察等等。习惯上,这些伙伴都由教师分配指定,可以体现一定的组织优势,结构比较合理;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调控时既有分配指定,也有自主结对,以便更好地体现非组织群体的活力、伙伴教学的优势,在寻求合作伙伴上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选择权。
五、内容选择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课文的教学内容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能力等进行选择。如《詹天佑》一文讲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围绕这一中心我让学生自由选择“杰出”和“爱国”这两点中的一点进行自学理解,然后再进行讨论交流。再如教学《练习》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对习题中的内容进行选择、自学,感到困难的题目可暂时放在一边,学过选择的习题后再小组交流讨论,学习有困难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学得有兴趣,也有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如何有意识地运用“选择”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呢?
一、情感选择
在一篇课文中有许多确切、生动、传神的好词好句,不同的学生自然会有不同的喜好,让学生只挑选最喜欢的词句来品析、交流,这是对词句的情感选择。课文中对某一事物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描述,让学生只挑选最使他感动、体会最深的那一点来讲析交流,这是对情节的情感选择。在人物群出现的课文中,如《草船借箭》中的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是对人物的情感选择……凡此种种,说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选择天地是广阔的,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就行了。
我在教《将相和》一课时,在深入分析完课文后,我问:“这一课中共出现了哪些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这时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习情趣被激发,有人选择了蔺相如,说他机智勇敢,一心为国;有人选择了廉颇,说他英勇善战,知错就改;也有人选择了赵王,说他知人善用。他们将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与自己切身的体会都积极地表达出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思路选择
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道出了思路问题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者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都是思路。教学中对思路的探求和形成,必然会有一个选择过程。引导学生任意选择学习的思路(学路),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
《凡卡》这篇课文中主人公凡卡写好信后,把没有贴邮票、没有写地址的信寄了出去,并做了个甜蜜的梦。我在结束精讲课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习作训练:凡卡的梦会成真吗?你能将课文结尾省略号的内容补充起来吗?这里就有多种思路供学生选择。从学生的书面作业看,有的认为凡卡能回到爷爷的身边,因为那个醉熏熏的邮差刚巧是爷爷的好朋友,当爷爷知道凡卡的情况后,立即去城里接回了凡卡并为凡卡求得了一份差事;有的认为爷爷虽然知道了凡卡的遭遇,却没有办法接回凡卡,要么是爷爷没有钱去莫斯科,要么去了没找到凡卡或是凡卡因病已死;有的认为爷爷没收到信,凡卡依然在皮鞋店里受罪,后来被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折磨而死;有的认为凡卡忍受住了折磨,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老板,并帮助收养了许多可怜的孩子……选择在这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难易选择
教育的本质所在是必须面对差异。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作业练习,肯定不会适合所有学生。在难易面前,学生可不可以从自己的程度出发有选择的机会,实践证明是完全可以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转变课堂控制的传统观念,放手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我在布置作业时,常常布置有选择性的习题,如布置学生找不同类型的成语、诗句,不限制个数,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课堂或课后作业教师设计几组有坡度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其中的一组。这样就把选择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去选择决定,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
四、伙伴选择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群体活动。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自主学习、伙伴活动的环节,有了较多的增加,如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结对背诵、分组观察等等。习惯上,这些伙伴都由教师分配指定,可以体现一定的组织优势,结构比较合理;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调控时既有分配指定,也有自主结对,以便更好地体现非组织群体的活力、伙伴教学的优势,在寻求合作伙伴上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选择权。
五、内容选择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课文的教学内容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能力等进行选择。如《詹天佑》一文讲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围绕这一中心我让学生自由选择“杰出”和“爱国”这两点中的一点进行自学理解,然后再进行讨论交流。再如教学《练习》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对习题中的内容进行选择、自学,感到困难的题目可暂时放在一边,学过选择的习题后再小组交流讨论,学习有困难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学得有兴趣,也有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