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有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够正确认识历史现象和本质,了解历史事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恰当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
关键词 历史材料 分析能力
一、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的意义
1、基于时代发展的思考。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产业工人,所谓知识劳动者是主要從事知识、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递工作的劳动者。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从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是非常必要的。
2、基于目前中考的需要。
现在历史中考越来越注重通过提供材料和营造情景来命题,据统计,中考题中,资料题占一半以上。所以,教师在平时的上课中,利用史料教学,训练学生怎样分析、解答材料题,掌握做材料题的技巧,对提高学生的成绩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3、基于历史教学的思考。
长期以来,传统的历史教学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方法教学,而学生坐在教室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忆再现,以便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对历史课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课改以来,这种现象或多或少依然存在,所以我们需要走出历史教学的困境。
二、提高初中生对历史材料分析能力的策略
1、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掌握考点的基础知识是答好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第一关,因为基础知识是做答好材料分析题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看懂材料,才能做好材料分析题。近几年中考历史试题的各类题型偏重基础,所以,如何落实基础知识是我们所有初三历史老师和毕业班学生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注重基础知识,读通读活教材。中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查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因而,中考要取得好成绩,平时吃透课本知识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
2、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这就要求广大历史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住教材结构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3、注重发挥学生在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历史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思维能力既不能靠教师“灌”进去,也不能靠学生“背”出来,而是依靠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通过手脑并用的练习,最终成为个人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的同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景,并从多角度设计认知性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1)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支柱”。不仅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需要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而且掌握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也需要同样的过程。教师应通过历史过程的实例,帮助学生逐步总结掌握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
2)渐进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分析综合能力的层次和方法是内在统一的整体。但是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应将层次和方法划为若干阶段。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简单的方法到复杂的方法,逐步教会学生。每一节课以突出一种思维方法的学习为宜。
4、加强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近年来,中考试题的命制不论是史实还是观点大都出自于各版本教材之外,文字材料、图表、图片、地图种类丰富,这要求教师要把材料解析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用材料包裹知识,基于材料进行解析和建构,把考试大纲确定的四个层次方面的能力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执行力。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基于材料承载的内容,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形成概括力;第二基于材料提供的证据,引导学生探求历史的真实,形成理解力;第三基于材料创设的情景,让学生表述、阐释、辨析、评价历史,形成表达力;第四基于材料支撑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创造力;第五基于材料激发的趣味,使学生在甄别、辩难、品味、共鸣中形成自信力。
5、注意开放性试题的训练。
历史开放性试题要求:依据题目相关材料和题后要求写小论文。这种历史小论文通过对材料的阅读阐明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点有理有据,论据与观点相符,史论结合;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评价观点,论证充分;用历史思维归纳、概括,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简明扼要,完整准确作答。
针对题型变化、综合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复习中应掌握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同的评价观点,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认识,不要拘泥于教材的观点,而要大胆运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更应关注新的史学观点和学术成果并实际运用于复习训练中。
6、回答准确,培养规范。
材料题答题有许多规范,特别是在实行了网上阅卷后,答案的要点、语言的准确、卷面的整洁、书写的工整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得分。这些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灌输给学生以下几点: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4)看分值,通过分值来决定用几点或几个字来回答(注:材料分析一般是一分一点)。
关键词 历史材料 分析能力
一、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的意义
1、基于时代发展的思考。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产业工人,所谓知识劳动者是主要從事知识、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递工作的劳动者。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从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是非常必要的。
2、基于目前中考的需要。
现在历史中考越来越注重通过提供材料和营造情景来命题,据统计,中考题中,资料题占一半以上。所以,教师在平时的上课中,利用史料教学,训练学生怎样分析、解答材料题,掌握做材料题的技巧,对提高学生的成绩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3、基于历史教学的思考。
长期以来,传统的历史教学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方法教学,而学生坐在教室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忆再现,以便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对历史课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课改以来,这种现象或多或少依然存在,所以我们需要走出历史教学的困境。
二、提高初中生对历史材料分析能力的策略
1、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掌握考点的基础知识是答好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第一关,因为基础知识是做答好材料分析题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看懂材料,才能做好材料分析题。近几年中考历史试题的各类题型偏重基础,所以,如何落实基础知识是我们所有初三历史老师和毕业班学生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注重基础知识,读通读活教材。中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查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因而,中考要取得好成绩,平时吃透课本知识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
2、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这就要求广大历史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住教材结构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3、注重发挥学生在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历史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思维能力既不能靠教师“灌”进去,也不能靠学生“背”出来,而是依靠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通过手脑并用的练习,最终成为个人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的同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景,并从多角度设计认知性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1)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支柱”。不仅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需要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而且掌握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也需要同样的过程。教师应通过历史过程的实例,帮助学生逐步总结掌握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
2)渐进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分析综合能力的层次和方法是内在统一的整体。但是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应将层次和方法划为若干阶段。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简单的方法到复杂的方法,逐步教会学生。每一节课以突出一种思维方法的学习为宜。
4、加强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近年来,中考试题的命制不论是史实还是观点大都出自于各版本教材之外,文字材料、图表、图片、地图种类丰富,这要求教师要把材料解析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用材料包裹知识,基于材料进行解析和建构,把考试大纲确定的四个层次方面的能力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执行力。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基于材料承载的内容,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形成概括力;第二基于材料提供的证据,引导学生探求历史的真实,形成理解力;第三基于材料创设的情景,让学生表述、阐释、辨析、评价历史,形成表达力;第四基于材料支撑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创造力;第五基于材料激发的趣味,使学生在甄别、辩难、品味、共鸣中形成自信力。
5、注意开放性试题的训练。
历史开放性试题要求:依据题目相关材料和题后要求写小论文。这种历史小论文通过对材料的阅读阐明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点有理有据,论据与观点相符,史论结合;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评价观点,论证充分;用历史思维归纳、概括,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简明扼要,完整准确作答。
针对题型变化、综合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复习中应掌握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同的评价观点,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认识,不要拘泥于教材的观点,而要大胆运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更应关注新的史学观点和学术成果并实际运用于复习训练中。
6、回答准确,培养规范。
材料题答题有许多规范,特别是在实行了网上阅卷后,答案的要点、语言的准确、卷面的整洁、书写的工整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得分。这些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灌输给学生以下几点: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4)看分值,通过分值来决定用几点或几个字来回答(注:材料分析一般是一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