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折射下的日本民族文化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huibu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是长期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每个民族只能选择一些特定的行为方式,用来形成自己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本文将从《菊与刀》来解析日本大和民族的文化模式。
  【关键词】:菊与刀;日本;民族文化
  一、引言
  对于日本这个永远不会搬家的邻居,自古以来我们与其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熟悉而又陌生,恩怨情仇,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那么日本民族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先从《菊与刀》这本至今难以超越的划时代著作开始探析。
  二、《菊与刀》的背景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没有直接用人们容易接受的字句概括本书的主题,而是开门见山地写道:“在美国曾经全力以赴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的脾气是最琢磨不透的……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8]巧妙地概括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这些浅易精辟的评价在诸多的著作和文章中已经被大量的引用,甚至成为了一种覆盖在日本民族外表上的袈裟。
  而今,距本尼迪克特写这本书的年代已有65年。现代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那个时代相比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提到日本文化的研究,这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尽管有学者不认同该著作,但是多数人还是抱着鉴赏的眼光来品读这本书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菊与刀》这本著作的魅力所在。
  三、《菊与刀》折射出的日本民族文化
  有人将日本文化形象地概括为洋葱文化,一层层剥离后发现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文化,然后每一瓣洋葱却又蕴含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因素,形成了多元文化模式的合一。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里,从无限数目的文化元素中挑选几种来描述日本文化心理的特征:
  1、耻感文化
  《菊与刀》中指出: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我们知道,日本文化属于“儒学文化”的范围,公元513年,儒教从中国被引进到日本,但其在与日本神道教的结合中发生了异化,它对日本的人的道德观、荣辱观、教育观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岛国,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频繁,因此日本人需要强烈的集体力量才能得以生存,于是便逐渐形成了“共同体”意识,在集体型文化中,日本人很在意在集体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相反一旦遭受社会谴责,便无地自容,除非跳海,这就很好的解释了日本为什么至今仍然是自杀率很高的国家。自古以来,日本就有“村八分”,言下之意是除了婚礼与丧礼这“二分”外,其它活动你均不能参与,是全村对其断绝交往的一种制裁。这种无形枷锁,也正是“耻文化”的基石[4]。
  2、严格分明的等级制度
  等级制度在日本是极为森严、根深蒂固的一种制度,自古以来,日本人对等级制都充满了完全的信赖。本尼迪克特在第三章《各得其所,各安其分》里说:“幼儿摇摇晃晃会走时,要学的第一课就是学习尊敬父兄。妻子要给丈夫鞠躬,孩子要给父亲鞠躬。鞠躬并不是徒具形式。它意味着:鞠躬的人原打算自己处理的事,现在则承认对方有权干预;受礼的一也承认要承担与地位相应的某种责任。以性别、辈分以及长期继承等等级制,是家庭生活的核心。”[8]这恰恰深刻体现了日本人严格遵循等级制度的观念。也许这些划分和分类未必都很得当,但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洞察力相当高,称得上是独具慧眼。
  在现代日本,虽然说作为整个社会的等级关系是不复存在了,然而,社长、部长、课长、普通职员的公司集体秩序又牢固地形成了,想要打乱这种秩序的似乎没有。不过,有许多人虽然十分注重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但对公司外部的人却毫不关心。我们可以概括为“内”与“外”的关系。自己所在的集体称之为“内”,对“内”要作到纪律严明,坚持森严的等级秩序。相比一下,对“外”的人自然也就没那么关心和在乎了。
  3、矛盾文化
  本尼迪克特是美国人,似乎习惯于用“剑”来象征武力、暴力。“菊与刀”是日译,武士刀象征着日本的武士文化,代表武力、暴力;菊成为日本皇室的家徽完全因为日本人对美和优雅的钟爱。本尼迪克特以此为题突显日本民族文化中最显著的特点--性格双重性,即矛盾文化。多数拿《菊与刀》这本书做休闲读物、一览而过的读者会持有这样的观点:本尼迪克特以“菊与刀”作标题是想告诉读者,日本人即彬彬有礼又蛮横尚武。但是,之后再仔细阅读便会些许了解本尼迪克特的良苦用心。武士刀的精神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菊是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处于追求精神和面对现实罅缝中的日本人心中,宁可磨灭个人真性情也不能辜负他人期望,于是当满足欲望,享乐人生与履行自身义务冲突时,满足欲望,享乐人生被搁置一旁。
  4、特殊的情义、报恩价值观
  日本人有一种特殊的价值观:情义最难接受。
  日本人认为自己生来是欠恩者,他们将受恩和报恩的关系融入到所有的社会关系,泛化到整个社会结构中。对于他们而言,“恩”是债务,“报恩”则是偿还债务。虽然每个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扮演者不同的社會角色,但都受到不同方面的恩情,使得他们义无反顾地履行义务且毫无怨言。
  日本还有一个与负恩观相关的独有的范畴:情义。情义分为“对社会的情义”和“对名誉的情义”两类,日本人认为,作为一个正派的人,无论是恩情还是屈辱都应认真回报,为洗刷污名即使是采取报复的方式也不算侵犯。显然,这两种情义有时是矛盾的。而当这两种“情义”一旦发生冲突时,人们可以光明正大地坚持“对名誉的情义”。因为日本人的“情义”必须是出自动作发出者的主观意愿,其包含的是所有“愿意”的成分。
  四、总结
  《菊与刀》问世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本尼迪克特在该书中所提示的关于日本文化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仍没有过时,其折射出的日本民族文化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让人佩服的是本尼迪克特能在并未去日本本土亲身体验的情况下,仅凭从日本战俘、文学作品、电影、戏剧等其它文字资料,就写出了这样一本“文化相对主义”人类学派的著作,它确实是反映了那超于常人的敏锐感受能力。虽然书中对于日本文化的分析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它也可以算得上日本文化系统研究中一面不可多得的镜子了。
  参考文献:
  [1]胡凌霞,伍春.菊与刀——对日本文化类型的解读[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04):69~70
  [2]王玉莲.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2):155
  [3]张思宁.日本文化多种模式的矛盾统一——读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有感[J].东方企业文化.2011(12):173
  [4]张茂增,赵付立.人类学家眼中的日本世界——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73~75
  [5]刘毅,关丹.鲁思·本尼迪克特和《菊与刀》[J].理论界.2009(11):215~216
  [6]宋威.从《菊与刀》看日本的耻文化[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8):169
  [7]川口敦司.日本文化多种模式的合一——读《菊与刀》开放时代2000.(11):121~123
  [8]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熊达云等译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1、35)
  作者简介:方津 ,1996/8 女,汉族,安徽安庆,华中师范大学,日语系,研究方向:日本文化/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现象的出现,对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多元文化的复杂性对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塑造起到了双面影响。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构建科学的文化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文化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文化价值观是主体对文化价
期刊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大国。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思想、形式和趣味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推动其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儒、道及佛三大体系的学术思想,中国画是中国传统学问的成熟样态之一,是中国文化精神最具有个性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丰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对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画
期刊
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契机来自一位教我日文的日本老师,大概快六十岁的老太太,在一次很偶然的会话练习课上聊到日本的和服文化。老太太讲到“在我们日本,活人的和服都是左襟压着右襟的(右衽),死人的和服都是右襟压着左襟的(左衽)。在中国也是这样的吗?”在各类日本的影视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人对这样一件生死大事看的尤为重要,包括他们的殓服,去世的每一个人都是着传统和服下葬。但是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很多文化基
期刊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基层群众文化辅导工作成为了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相应的,如何做好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满足其精神需求,进一步促进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了文化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做了探索。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辅导  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文明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形势下的基层群众文化辅导工作要
期刊
【关键词】:苗族;傣族;文化;历史;舞蹈。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是的少数民族,苗族的祖先“蚩尤”。其族源可追述到远古的“三苗”殷周时代的“髳人”;秦、汉时,苗族的祖先就已聚居在今湘西、黔东一带,即当时称作“五溪”的地区。所以苗族是一个有着历史积累的民族,其舞蹈文化类型属于农耕文化型,舞蹈中有着“一顺边”的美。如今苗族多居住在云贵高原,山地的居住环境,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式。苗族比较典型的舞蹈有芦笙舞
期刊
中国绘画的历史悠久,它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线条孕育了中国画的发展和产生,具有浓厚传统的文化底蕴和形式规范的语言,而不是简单对物象轮廓线的描绘,是中国绘画的灵魂,并以线条的美而著称。中国画以墨笔,线条为骨架,表意与写实相结合,强调画的神韵与意境,既深邃悠远,又简明大略,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风采。线条是中国画的精髓,可以表达出物体的结构骨架,物体的形是靠线条来表现的,但中国画中所讲究的以笔达意,
期刊
【摘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儿童是谁”的问题分成了两个维度,即社会中的儿童与儿童构成的社会。社会对儿童的影响极其复杂,当然,儿童也用自己的力量不断地作用于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也更适合其生存。  【关键词】:儿童;社会;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言语中,“儿童”并不是一个能得到大家一致认同的具有清晰内涵的概念。哲学关注的是作为符号和概念的抽象的儿童;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意义上具有差异性的儿童;社会学关
期刊
【摘要】:文化馆是县、市一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目前我国各省市基本都有文化馆,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化馆将被建设。文化馆作为县、市级的文化宣传单位为我国在地方文化建设上做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民众精神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馆如何在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的同时,突破保守与陈旧观念的局限性,展示创新意识和拓展性,成为当代文化馆建
期刊
【摘要】:认知语言学派认为,概念整合是人们用来解读语言和意义并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认知过程,重点研究语言意义的动态构建图示和心理空间的生成机制。目前,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较为普遍的认知方式,它不仅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且在许多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中也展现出潜在的阐释力。本文旨在结合典型实例来具体阐述和解读概念整合理论中四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区别的理论框架网络
期刊
【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婴宁》篇最为出名,在文中主人公婴宁从无时不笑到逗而不复笑,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纯天然的自然人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走向社会化的悲剧;无独有偶,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也是在重重的计谋压迫下抛弃自己的本性,最后走上了一条自己曾经最为厌恶的道路。初看之下,也许会觉得这两个人物是毫无联系的,但是细分却也让人看到他们悲剧的共同之处。不同时期下两位人物的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为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