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一旦定稿,教师便成竹在胸,有如铁板钉钉,不容更改。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现在的课堂中,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课堂比过去更活跃了,同时课堂预设与动态生成之间的不和谐也多了起来,在课堂中常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不和谐音符”。
情境:老师,我们的想法和你不一样
上完新授部分《曹冲称象》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想办法利用测量液体的方法来测量一个乒乓球的体积。
生1:乒乓球在水里会浮起来,用手把乒乓球按在水里,看水面高度上升了多少,再乘以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就能求出乒乓球的体积。
师:这种方法道理上是行得通的,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你上来操作试试。
(学生上台尝试按住乒乓球入水,效果不够理想)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把乒乓球捆在一个铁块上,让它们一起沉入水中,量出水面高度,再拿出乒乓球,让铁块还留在水中,再测出水面高度。两次水面高度差乘以容器底面积,就是乒乓球体积。
生3:乒乓球沉不下去,那就在乒乓球上钻个洞,让水漏进去,沉下去。
(这正好和我预设的一样。以前的课堂上,也有学生提出这种方法,结果水面上升几乎忽略不计,这种方法只测出了乒乓球外壳那层壳的体积)
师:这种方法能使水面上升多少?想想,这样只能量出乒乓球外壳的体积,而这点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生3:老师,我的想法和你不一样,我是要让水灌进乒乓球里面,然后把装满水的乒乓球拿出来,把水倒进量筒里。你不是说乒乓球厚度忽略不计吗?这些水的体积不就是乒乓球的体积吗?
(好小子,还学会用我的“矛”,攻我的“盾”了)
生4:老师,干脆把乒乓球掰成两半当瓢,瓢两勺水,测出水的体积就近似于乒乓球的体积了。
(这些都超出了我的预设,教学好像已经偏离了预设的轨道)
师(尴尬):我不想浪费一个好好的乒乓球。你们还是想想别的方法吧。
生5:那就不用水,用沙子代替水,就不怕乒乓球浮起来了。
(这不就是我要的“沙测法”吗?学生绕了一段路后又回来了,我心中一阵窃喜)
师:很好,用沙子代替水掩埋乒乓球,测量出沙子的体积,然后去掉乒乓球,抹平沙面,再测出沙子体积,两次体积差就是乒乓球的体积,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沙测法”。
生6:老师,我不同意。沙子有粗有细,测出来的结果不太准确,不如用食用碘盐当沙子,效果会更好,用“盐测法”吧。
生7:老师,乒乓球是球体,不是可以用球体公式吗?用这些方法太老土了。
(这帮小子,太有才了!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真是按倒葫芦瓢又起!预设好了的“套”,谁都不钻!)
案例分析:
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多次出现“节外生枝”,让我措手不及,这些“不和谐的音符”正是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生成”。学生毕竟不是机器上的零部件,我们也不是组装机器的工人。面对有这些有着自己思想和观点的学生,我们教师该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对课前预设进行灵活而机智地调整,充分利用课堂中“不和谐的音符”来生成课堂的精彩?这都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纵观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精心预设”是孕育课堂生成“原料”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时,教师只有对教材 进行深入的思考、精心预设,预设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因此,预设时,教师就应该拓宽思路,尽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审视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琢磨教材,确定教学重难点。
二、“宽容、民主”是滋生课堂生成的“土壤”
教师应该正确理解“课堂是学生犯错的地方”。对于课堂教学中临时出现的“不和谐音符”,我们不能立即予以打击和排斥。特别是对于那些在老师眼里的“学困生”,更不能讽刺和挖苦。作为教师,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允许学生犯错,就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的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课堂生成的问题来调整教学,这才是真正的教学,而不是“教书”。我很庆幸今天的教学,没有对这些“不和谐”予以压制,而是耐心地倾听孩子们真实的想法,虽然课堂教学似乎有些混乱,但我看到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看到了学生思想的成长,能力的提升,看到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教学机智”是孕育课堂生成的“催化剂”
老师不是演员,上课不是演“剧本”,面对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想法及产生的问题,要灵活处理。因此课堂预设要有一定的弹性,要对课堂有良好的驾驭能力,对于课堂以外生成的结果,不能“生拉硬拽”,也不能给学生传达不准确甚至错误的信息,误导学生的思维,尽量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教案于无形的教学中。对于测量乒乓球的体积这一部分,已经有好几个学生的方法都行不通时,我没有将学生“生拉硬拽”过来,直接告诉他们“沙测法”是最佳方案,而是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寻找最优方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像开了闸的洪水,喷涌而出。虽然他们并没有钻进我所预设的“套”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设,但那些意想不到的“不和谐”才是这堂课中最铿锵有力的声音,是最靓的风景,最美的音符。
情境:老师,我们的想法和你不一样
上完新授部分《曹冲称象》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想办法利用测量液体的方法来测量一个乒乓球的体积。
生1:乒乓球在水里会浮起来,用手把乒乓球按在水里,看水面高度上升了多少,再乘以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就能求出乒乓球的体积。
师:这种方法道理上是行得通的,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你上来操作试试。
(学生上台尝试按住乒乓球入水,效果不够理想)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把乒乓球捆在一个铁块上,让它们一起沉入水中,量出水面高度,再拿出乒乓球,让铁块还留在水中,再测出水面高度。两次水面高度差乘以容器底面积,就是乒乓球体积。
生3:乒乓球沉不下去,那就在乒乓球上钻个洞,让水漏进去,沉下去。
(这正好和我预设的一样。以前的课堂上,也有学生提出这种方法,结果水面上升几乎忽略不计,这种方法只测出了乒乓球外壳那层壳的体积)
师:这种方法能使水面上升多少?想想,这样只能量出乒乓球外壳的体积,而这点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生3:老师,我的想法和你不一样,我是要让水灌进乒乓球里面,然后把装满水的乒乓球拿出来,把水倒进量筒里。你不是说乒乓球厚度忽略不计吗?这些水的体积不就是乒乓球的体积吗?
(好小子,还学会用我的“矛”,攻我的“盾”了)
生4:老师,干脆把乒乓球掰成两半当瓢,瓢两勺水,测出水的体积就近似于乒乓球的体积了。
(这些都超出了我的预设,教学好像已经偏离了预设的轨道)
师(尴尬):我不想浪费一个好好的乒乓球。你们还是想想别的方法吧。
生5:那就不用水,用沙子代替水,就不怕乒乓球浮起来了。
(这不就是我要的“沙测法”吗?学生绕了一段路后又回来了,我心中一阵窃喜)
师:很好,用沙子代替水掩埋乒乓球,测量出沙子的体积,然后去掉乒乓球,抹平沙面,再测出沙子体积,两次体积差就是乒乓球的体积,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沙测法”。
生6:老师,我不同意。沙子有粗有细,测出来的结果不太准确,不如用食用碘盐当沙子,效果会更好,用“盐测法”吧。
生7:老师,乒乓球是球体,不是可以用球体公式吗?用这些方法太老土了。
(这帮小子,太有才了!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真是按倒葫芦瓢又起!预设好了的“套”,谁都不钻!)
案例分析:
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多次出现“节外生枝”,让我措手不及,这些“不和谐的音符”正是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生成”。学生毕竟不是机器上的零部件,我们也不是组装机器的工人。面对有这些有着自己思想和观点的学生,我们教师该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对课前预设进行灵活而机智地调整,充分利用课堂中“不和谐的音符”来生成课堂的精彩?这都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纵观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精心预设”是孕育课堂生成“原料”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时,教师只有对教材 进行深入的思考、精心预设,预设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因此,预设时,教师就应该拓宽思路,尽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审视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琢磨教材,确定教学重难点。
二、“宽容、民主”是滋生课堂生成的“土壤”
教师应该正确理解“课堂是学生犯错的地方”。对于课堂教学中临时出现的“不和谐音符”,我们不能立即予以打击和排斥。特别是对于那些在老师眼里的“学困生”,更不能讽刺和挖苦。作为教师,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允许学生犯错,就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的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课堂生成的问题来调整教学,这才是真正的教学,而不是“教书”。我很庆幸今天的教学,没有对这些“不和谐”予以压制,而是耐心地倾听孩子们真实的想法,虽然课堂教学似乎有些混乱,但我看到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看到了学生思想的成长,能力的提升,看到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教学机智”是孕育课堂生成的“催化剂”
老师不是演员,上课不是演“剧本”,面对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想法及产生的问题,要灵活处理。因此课堂预设要有一定的弹性,要对课堂有良好的驾驭能力,对于课堂以外生成的结果,不能“生拉硬拽”,也不能给学生传达不准确甚至错误的信息,误导学生的思维,尽量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教案于无形的教学中。对于测量乒乓球的体积这一部分,已经有好几个学生的方法都行不通时,我没有将学生“生拉硬拽”过来,直接告诉他们“沙测法”是最佳方案,而是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寻找最优方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像开了闸的洪水,喷涌而出。虽然他们并没有钻进我所预设的“套”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设,但那些意想不到的“不和谐”才是这堂课中最铿锵有力的声音,是最靓的风景,最美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