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屋里的童年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19g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了几场暴雨,听哥哥说,童年居住过的那栋土屋快要倒塌了。土屋很老,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上山下乡的泉州知青盖的,土坯墙,木横梁,灰青瓦的屋脊和屋檐。我童年跟随父母在农场生活16年。土屋,成了我人生的一处风景,一个客栈,一段难忘的生命情结。
  哥哥读得懂我对土屋的特殊感情,特地抽个空:亲自驾着车带我回大山农场逛一逛。
  下了车,我轻轻推开那两扇从未上过漆的本色木板门,它粗糙质朴,如今仍保持着淡黄、安静的本色。“嘎吱”一声,木板门抖下厚厚的灰尘,我听见老屋的叹息,划破这里的寂静。三米阳光穿过门的缝隙,穿过我的身体在地上形成金色的流影,一股潮湿发霉的气味扑鼻而来……农场的第一批开山功臣早已退休返回祖籍地,青壮年也陆陆续续参军、招工、考大学等远离大山农场各奔东西。因为长久无人居住,蜘蛛网在墙角张狂地铺排着,好像要占据整个土屋,取而代之成为这里的主人。我轻轻拨开纵横交错的蜘蛛网,一脚踏进土屋,在走廊里徘徊,发现土屋的走廊似乎比以前更加狭窄逼仄。
  印象当中的走廊没有这般狭窄。那时,冬天哥哥会把土屋两头的大门关紧,几个童年小伙伴就在走廊里挤油,捉迷藏。记得1976年冬农场下了一场大雪,哥哥拿了一个洗脸盆,独自到户外装了一盆又一盆白雪撒在走廊中央,我们就在走廊里扔雪球。夏天,走廊两头的风通畅对流,我们呆在里面,沐浴大自然无私馈赠的清凉怡人的山风,静静地翻阅那几本已卷边的小人书。这条走廊,回荡着童年多少的欢声笑语呀。可现在,我目测一下,走廊不过一米见宽。或许,童心有多大,走廊就有多大。土屋,是我们童年最快乐的游乐场,每个墙根下,都留下躲藏过的身影;每块碎瓦片上都镌刻着我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童心单纯无忧,还未盛放山外的喧嚣繁杂。在我眼里,当时的土屋走廊是宽广的,是梦想起飞的地方。如今,我长大了。长大了的我,心田里浸满了山外的恋恋风尘,住惯了城里宽敞的高楼大厦。而土屋在岁月的轮回中,相形之下日显苍老萎缩。它再也安放不下我躁动不安的翅羽。走廊忽地一下感到狭窄,情理之中。
  土屋的空气里渐渐膨胀着阳光的味道,我的心随之沉淀,开始变得平缓,恬静。我在门前的一簇枝丫长得杂乱的月季花前驻足,这是当年我和哥哥一起摘种的。此时,粉红的花朵次第绽放,是在欢迎我的到来,还是一瓣一瓣地为我打开月季花一般芬芳的童年往事?
  那个特定的年代,忽如一阵春风,农场刮来了一大帮泉州知青,他们分散到农场的各个角落安营扎寨。我们的土屋住进了两位泉州知青:小杨和小虎。
  那天,下着中雨,刚好是星期天,我和哥哥就蹭到小杨小虎合住的房间讨小人书看。他们刚好在摆弄从城里带来的那把吉他,眼睛望着细雨迷蒙的窗外,抱在怀里信手弹了几下,嘴里轻轻地哼着不知名的歌曲。我和哥哥竖起耳朵好奇地听着。他们猛然回转身,看到我们这两个憨憨可爱的小观众,忽然间提高了兴致,索性披上自己的花床单,手舞足蹈在床上跳起了新疆舞。为了更逼真地展现新疆小伙子的形象,他们用毛笔在嘴巴两边画了两大撇权当大胡子,白毛巾反绑在头上,继续弹吉他,边跳边唱。我依稀记得其中的几句歌词:“冬不拉呀伊犁马,哈萨克的好姑娘……”那时农场精神生活极端匮乏,要看场露天电影得跑到三公里外的野战军部队那儿去,父母不放心我们走夜路,每场电影我都没看成。我和哥哥平生第一次观看小杨小虎的自编自导的节目,开心极了,小屋盛满我们童稚的欢笑,笑声差点把土屋的瓦片掀掉。
  我们在土屋里渐渐长大,父母就朝西向拓展活动空间,临时搭建一个约两米宽四米长的泥瓦棚子,三面通风,正面对着起伏叠翠的青山。父亲又不知从哪儿搬来一副石桌石凳摆放着。这个多出来的活动场所,就成了我和哥哥与自然沟通交流的最好平台。
  夏季,我和哥哥就在石桌上看连环画写作业。累了,就抬头与近在咫尺的天马山峰对望,我大口大口嗅着那片树林飘荡过来的松香气息,混合着草木的芬芳。我用目光尽情地与山峰、溪涧、鸟雀交流。童心浸满大把大把的绿色,直到让嫩嫩的心芽长成葱茏的小树,长成蓊蓊郁郁的森林。思维的脚步在茂密的森林里穿行,我似乎瞧见那朵最鲜艳的红菇,羞赧地探出头来怯怯地提醒我,别踩疼它们秋天的梦想;野椎树招摇着褐色的扁圆果子,粒粒都是夏天最亮的眼睛;松树挂着未成熟的长椭圆果子,裹着鱼鳞状的浅绿色外衣,可不像是一尾尾绿色的精灵在树林间游来游去;鸟雀是山峰的信使,这不,正叽叽喳喳地向我游说漫山遍野的斑斓故事;我听到弯腰奔跑的山泉,拖着紫藤缠绕的蛙鸣,流向远方;天马行空呵,我就在低处仰慕,你可以随意地摘取一片洁白的云朵,写上你桀骜不驯的诗句……我专注地解读着天马群峰的纯朴深邃神秘博大,土屋的凉棚是我童年最初的绿色课堂……哥哥捅了一下我的胳肢窝,原来他去屋后折了一扇大棕榈叶回到石桌旁了。我这才回过神来,放下紧托着下巴的双手,把棕榈叶一一撕下来,铺在石桌上,与哥哥编织方方正正的小篮子、舒舒爽爽的小凉枕、展翅欲飞的蜻蜓、生机盎然的蚂蚱……编织着童年绿色的梦想。
  如今,站在熟悉的土屋里,面对低矮破败不堪的土屋,我依然能闻到它默默散发着的泥土气息,以及裹挟着泥土气息的绿色童年。土屋的残墙上,爬满岁月的青苔。童年的回声,随墙角的蜘蛛网漏去。土屋里原本光洁滑亮的石桌石凳,被卸下胳膊大腿儿,无辜地躺在灰暗晦涩的角落哀叹。
  倚在土屋的门板上,我能触摸到它衰弱的心跳。土屋老了,老气横秋的土屋里,废弃的故事,零乱地散落一地,就这么空着,静静地空着。我不知道,空是一种怎样的寂静和无奈。或许,每个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总有自己不能忘怀的一方山水、一处景观、一栋老屋、一段童年……
  (摘自《散文百家》)
其他文献
向小英雄雨来学習
期刊
世界上有一群奇怪的人:他们不能让你放心说心事,偏偏又是你最信任的人;他们总是互相攀比,却坚持互相扶持;他们会因年夜饭谁埋单而钩心斗角,但在彼此生病时却守候床边;他们即便用一生时间相互诋毁,在葬礼上也会为对方号啕大哭……他们是欢喜冤家,是麻烦制造者,是衰人也是贵人,是你人生肥皂剧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他们是你的亲戚,是按照习俗逢年过节必须相见的人。  尽管学界流传着中国是熟人社会、半熟人社会、步入陌生
期刊
开疆守土重大决策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新疆。但是,解放初期的新疆却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农业落后,人均占有粮食不足两百公斤。而驻疆部队年需粮食近四百万公斤。从关内运输,仅兰州到哈密,运价即等于粮价的七倍,如再运到伊犁、阿尔泰、喀什、和田等地,价格还得翻番。从苏联进口,每吨粮价为三百卢布,所需费用要数亿人民币,这对解放初期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负担。新疆军区
期刊
这是一对没有血缘关系却形同母女的两个人。一位是孙中山的夫人,一位是极为普通的女子。24年里,隋永清依偎着宋庆龄长大,伴随她走到生命的终点。30年后,2011年5月29日,“遗爱长留——隋永清藏宋庆龄文物展”在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开幕。在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原副秘书长沈海平女士的帮助下,我们得以完成对隋永清女士的访谈,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宋庆龄。  “妈妈太太”是孩子们对宋庆龄的专有称呼 
期刊
那是在公司工作半年以后,她第一次走进他的办公室,之前所有的时间,她见他,都是在公司的全体会议上,他在前台,她在最不起眼儿的角落。她和她的老板之间,位置相隔太远,以至于如她所想,他压根儿就不认识她,只是略有疑惑地问:“你是……”  她微微红了红脸,表明了身份,作为公司一个小小的制单员,她知道自己在公司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  他点点头,说:“对,是你,我想起来了——”她知道他撒谎了,并且如此不动声色。
期刊
走进学校,无意中看到教学楼前长方形的大屏幕上正投映一段话: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思绪陡然拐进了方方正正的20世纪80年代,那时教室是长方形的,黑板也是,教我们的老师脸是国字型的。我们坐在方形的凳子上,挺直胸膛,收紧因饥饿而干瘪的肚子,很努力地把自己坐成直角的形状。老师用平板的语调告诉我们,字迹潦草,做人就不会端正。于是我们端端正正地坐着,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那时吹进教室的
期刊
1.儿时,最爱看战争电影。看《闪闪的红星》时,以为潘冬子那枚五角星真的会发光。心想,要是我有这样一枚红星就好了,晚上出来戴着它,就不用手电了。  2.那时在乡下,特爱吃一种叫“马榴弹”的野果,但它籽特别多,狼吞虎咽时不小心就吞了一两颗籽到肚里去了。邻家哥哥说:“这籽这么大,大便是拉不出来的,等到春天时,它会在肚子里生根发芽,根会从肚脐眼伸出来,芽会从鼻孔嘴巴冒出来。”那年我特害怕春节,因为还算有点
期刊
从前,有个部落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人人衣食无着,很多人饿死了。部落里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气,人们沉浸在悲痛之中。有位智者在部落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在他的带领下,人们团结起来,互帮互助,渐渐地在生活上渡过了难关。但是,经历灾难后的心理阴影犹如阴霾般始终笼罩着整个部落的居民。  于是,一天晚上,智者把大家都聚到了一起。说要给大家讲故事。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来了,他们静静地坐在一边,守着暖暖的
期刊
每当夜幕降临时,在德国城市汉诺威主要的几条街道上的商店、超市的走廊里都会睡着一些流浪汉。夏天还可以,但冬天一到,流浪汉们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  为此,从2005年起,每年冬季一到,汉诺威的警察局便会出动一小部分警察,晚上到街头巡逻,试图劝服流浪汉住到由政府提供的救济站里去,因为那里相对要暖和些,但是流浪汉对此却并不领情,他们似乎早就习惯了冬季的寒冷,把破旧的毯子朝身上一盖,在地铺上就睡下了。  流
期刊
一对眯缝眼,一脸坏笑,站在舞台上不停地耍贫逗乐,他是谁?央视出镜率最高的主持人之一毕福剑。这位集制片入、策划、导演、主持于一身的名嘴,在外人看来非常风光。很少人知道,在逗人开怀的笑容背后,却有他不为人知的苦涩心结,那就是他的女儿娇娇。  因为离婚,毕福剑的前妻带着女儿娇娇到加拿大定居。环境陌生,父爱缺失,让年幼的女儿变得敏感、偏激。为了让女儿重绽纯真的微笑,在人前笑嘻嘻的毕福剑隐忍着内心的疼痛,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