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陇南西和县在先秦时期就是秦人的活动区域,是秦人养马发迹之地,很早就留下先民生产、生活的印迹。源起汉代的乞巧节,经过上千年变迁,在西和这片封闭的土地上完好地保留至今,由此西和县也被称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我们深入西和县,织女的造像娉婷于晚霞湖,尽管距离“七夕”还有一段时间,西和的姑娘们讲起这一古老仪式仍是滔滔不绝。
乞巧节最早源于汉代,是人们向上天祈福的重要节日。农历七月初七,古人在这一天晒经书和衣裳,妇女们穿针引线,之后才逐渐与织女、牛郎的故事相结合,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因此,后人附会将其当做“情人节”,不免有些牵强。
作为节日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形式多以穿针引线、蒸制面食、供奉瓜果为主,大江南北各有不同。例如山东各地有陈列瓜果待喜蛛结网或吃巧巧饭的习俗,江浙地区多煎炸面粉制作的“巧果”,广东各地则以彩纸、线绳编织小玩意儿,用水浸泡谷物和绿豆,使之发芽用以祭拜,福建的妇女们在节日当天一起比赛手工活儿。陇南西和县地处偏远山区,完好地保留了古代秦文化遗留之一的乞巧节,其程序之完整、规模之盛大,实属罕见。
西和的农历七月初七,草木飘香,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烁,浩瀚的银河横贯南北,牵牛星与织女星遥遥相对。不过,西和的乞巧活动在六月三十就已经开始准备了,自初七一早开始,整个乞巧活动持续七天八夜,到七月初七达到高潮。
农历六月三十上午,将纸扎的巧娘娘坐像摆放至迎巧人家,被选为摆放纸扎像的一定是声誉良好、干净整洁的人家,俗称坐巧。
下午,姑娘们相约到村外的小河边,解下端午节时系在手腕脚腕的五彩线,结成一条长绳,横放于小河上,意为给巧娘娘搭桥。这时,巧娘娘的纸扎像也被抬至河边,等待众人迎接。
晚上九时许,姑娘们端着供品,列队前往河边,将巧娘娘迎至坐巧人家。一路上,姑娘们高唱迎巧歌: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巧娘娘教我绣一针,一绣桃花满树红。
待巧娘娘的纸扎像重新回到坐巧人家时,祭祀活动正式开始。接下来的几天,每日早、中、晚都有专人负责给巧娘娘点蜡、焚香、祭拜,香案上摆着各式各样的供品,表达对巧娘娘的真心祈求,姑娘们则开始了载歌载舞的狂欢。
“跳麻姐姐”是整个乞巧活动中最具特色的环节,带有古老神秘的巫蛊色彩。因为“麻姐姐”作为沟通神灵的媒介,选谁当“麻姐姐”很有讲究,一种是由当地经验丰富的妇女认定,一种是为了消除厄运毛遂自荐。
“跳麻姐姐”时,众姑娘们与钻在桌下的“麻姐姐”对唱,仪式最初包含神灵附体的部分,因封建迷信色彩浓重,后改良为民间歌舞。
本村的祭拜活动结束后,为了表示人丁兴旺,还要与周边的村子相互拜访。主事人先带领前来拜巧的姑娘们祭拜该村的巧娘娘,接着组织她们与本村的姑娘手牵手,互唱拜巧歌。所唱曲调节奏明快、自由奔放,内容大多为即兴之作,既可以抒发情感,又可以描绘事物。
拜巧时所跳的舞蹈大致为双脚腾跃,甩臂拍手,类似于一些原始部落的舞蹈动作。
七月初七的早上,姑娘们在村头的泉、井边集合,汲取神水。浩浩荡荡的汲水队伍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汲取回来的神水用来供奉、做巧饭、卜巧。
除了晚上对着月光穿针引线的“针线卜巧”外,还有一种“照瓣卜巧”,即将六月二十前后播种的豌豆、扁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嫩芽折断投入清水碗中,正如歌词唱“巧娘娘给我赐花瓣,照着花瓣许心愿”一样,通过投射在碗底的影子来占卜自己的巧拙。
卜巧结束后,大约夜里12点,全体姑娘虔诚地抬着巧娘娘的纸扎像来到河边,点燃焚烧,一边唱歌一边恭送织女。姑娘们齐唱“今年去,明年来,手拿香烛接你来……”
乞巧节的前世今生
乞巧节最早源于汉代,是人们向上天祈福的重要节日。农历七月初七,古人在这一天晒经书和衣裳,妇女们穿针引线,之后才逐渐与织女、牛郎的故事相结合,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因此,后人附会将其当做“情人节”,不免有些牵强。
作为节日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形式多以穿针引线、蒸制面食、供奉瓜果为主,大江南北各有不同。例如山东各地有陈列瓜果待喜蛛结网或吃巧巧饭的习俗,江浙地区多煎炸面粉制作的“巧果”,广东各地则以彩纸、线绳编织小玩意儿,用水浸泡谷物和绿豆,使之发芽用以祭拜,福建的妇女们在节日当天一起比赛手工活儿。陇南西和县地处偏远山区,完好地保留了古代秦文化遗留之一的乞巧节,其程序之完整、规模之盛大,实属罕见。
乞巧节的千年仪式
西和的农历七月初七,草木飘香,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烁,浩瀚的银河横贯南北,牵牛星与织女星遥遥相对。不过,西和的乞巧活动在六月三十就已经开始准备了,自初七一早开始,整个乞巧活动持续七天八夜,到七月初七达到高潮。
坐巧
农历六月三十上午,将纸扎的巧娘娘坐像摆放至迎巧人家,被选为摆放纸扎像的一定是声誉良好、干净整洁的人家,俗称坐巧。
搭桥
下午,姑娘们相约到村外的小河边,解下端午节时系在手腕脚腕的五彩线,结成一条长绳,横放于小河上,意为给巧娘娘搭桥。这时,巧娘娘的纸扎像也被抬至河边,等待众人迎接。
迎巧
晚上九时许,姑娘们端着供品,列队前往河边,将巧娘娘迎至坐巧人家。一路上,姑娘们高唱迎巧歌: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巧娘娘教我绣一针,一绣桃花满树红。
待巧娘娘的纸扎像重新回到坐巧人家时,祭祀活动正式开始。接下来的几天,每日早、中、晚都有专人负责给巧娘娘点蜡、焚香、祭拜,香案上摆着各式各样的供品,表达对巧娘娘的真心祈求,姑娘们则开始了载歌载舞的狂欢。
跳麻姐姐
“跳麻姐姐”是整个乞巧活动中最具特色的环节,带有古老神秘的巫蛊色彩。因为“麻姐姐”作为沟通神灵的媒介,选谁当“麻姐姐”很有讲究,一种是由当地经验丰富的妇女认定,一种是为了消除厄运毛遂自荐。
“跳麻姐姐”时,众姑娘们与钻在桌下的“麻姐姐”对唱,仪式最初包含神灵附体的部分,因封建迷信色彩浓重,后改良为民间歌舞。
拜巧
本村的祭拜活动结束后,为了表示人丁兴旺,还要与周边的村子相互拜访。主事人先带领前来拜巧的姑娘们祭拜该村的巧娘娘,接着组织她们与本村的姑娘手牵手,互唱拜巧歌。所唱曲调节奏明快、自由奔放,内容大多为即兴之作,既可以抒发情感,又可以描绘事物。
拜巧时所跳的舞蹈大致为双脚腾跃,甩臂拍手,类似于一些原始部落的舞蹈动作。
卜巧
七月初七的早上,姑娘们在村头的泉、井边集合,汲取神水。浩浩荡荡的汲水队伍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汲取回来的神水用来供奉、做巧饭、卜巧。
除了晚上对着月光穿针引线的“针线卜巧”外,还有一种“照瓣卜巧”,即将六月二十前后播种的豌豆、扁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嫩芽折断投入清水碗中,正如歌词唱“巧娘娘给我赐花瓣,照着花瓣许心愿”一样,通过投射在碗底的影子来占卜自己的巧拙。
送巧
卜巧结束后,大约夜里12点,全体姑娘虔诚地抬着巧娘娘的纸扎像来到河边,点燃焚烧,一边唱歌一边恭送织女。姑娘们齐唱“今年去,明年来,手拿香烛接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