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孩子们以一种轻松的方式爱上数学,不再把学习当成世界上最苦的事情?这需要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内驱力。
从孩子们最讨厌的“作业”入手,我告诉他们:“作业是用来检测我们是否学会了知识的,如果都学会了,不做作业也是可以的。所以,这学期我们每天的作业只有一面作业纸。”听到这个消息后,孩子们雀跃了,我知道,这一刻他们已对学习产生了一些兴趣。因为只有减负,让孩子们看到努力后获得的希望,学习的内驱力才会开始启动。
接着,我马上又故作神秘地向他们推荐了“让自己会学习的方法”,那就是课堂上要开口说话。不管是回答问题还是提问,都算开口。
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前,我对孩子们又做了一个承诺——只要达到一定水平,就可以获得一周全免或半免作业的权利。成绩一出来,我立马现场兑现了承诺。获得奖励的同学无不欢呼雀跃。当我拿红笔亲自在他们的作业本上大笔挥出一个“免”字时,如同在这些孩子心中注入了一股动力源泉。于是,我接着鼓励他们:“只要上课多思考,有不懂的立马问,下一个获得免作业权的一定有你!”就这样,我们又形成了一项新的学习流程:每周前四天我们学习新课,周五做一次回顾反思,进行一次小评价。只要达到一定水平,便可免除一周的作業,直到下次结果出来,依次循环。孩子们有了这种“努力就会成功”的体验后,内驱力的引擎将正式开启。
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发现不少小组成员间有不和谐的现象,有指责“学习能力弱的同学不开口”的,有抱怨“学习强的同学傲慢无礼”的……和班主任沟通后才知道,之前分组时老师的干预较多,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少,加之平时又很少做小组凝聚力培训,所以小组心不齐,这显然不利于学习。我跟孩子们商量:“如果你能找到愿意接收你的小组,可以换组,但每组总人数不变,所以你们还要帮换走的同学找到愿意接收的小组。”方案一出,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召唤的、讨论的、互相吆喝的,此起彼伏,有些孩子很快便达成共识,组建了新的小组。就这样,一个个小组在彼此沟通、协调后重新组建。因为组员都是自己挑选认可的,合作能力大大提升,以前课堂上一合作就告状的现象基本没有了。
教室旁有一个空房间,和班主任商量后,变成了一间简易活动室。说是活动室,其实就是把一些棋类、桌面玩具、地垫搬过去,给孩子们一个放松的空间。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讲、当堂掌握新知的同学,就能获得去活动室玩游戏的权利。很多孩子通过努力,在下课前就得到了这样的权利,当孩子在上课时被奖励去活动室玩游戏,仿佛赢得了全世界一般开心。这时,我又顺势引导他们:“只要你在教室学习专注度高,学习任务自然能顺利完成,就能赢得活动时间”。
孩子们在教室写作业时,常常忍不住小声讲话,如果不能保持安静,专注度不可能高。但如果硬性规定写作业时不允许说话,有学习困难的同学便没办法合理求助。于是,我们把走廊定为了学习交流区,教室里是安安静静写作业的地方,遇到困难时,可以向班级的“金牌小导师”求助。“金牌小导师”由分析讲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能有方法地教同学如何解题。当同学们有需求时,可在不打扰到其他同学的前提下,安静地用手势邀请导师到走廊上提供帮助。
这样,按不同学习进度的孩子对环境的需求,将室内室外分成了三个区域:安静作业区,交流指导区,游戏活动区。每个区各有功用,互不干扰,又各有各的规则。当我们给空间赋予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时,它便成了校园里的另一位“老师”。
启动学生内驱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他们的喜好和需求出发,寻找切入点,利用一切可以发挥作用的资源和力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编者按】“双减”背景下,如何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当下的首要话题,更是一线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我们需要改良学习工具,优化教学设计,但更重要的是正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会经历什么,遇到哪些困难,有怎样的感受与收获……只有关注真实的学习过程,才能启动学生高效学习的发动机,激发学生自身成长的内驱力。
从孩子们最讨厌的“作业”入手,我告诉他们:“作业是用来检测我们是否学会了知识的,如果都学会了,不做作业也是可以的。所以,这学期我们每天的作业只有一面作业纸。”听到这个消息后,孩子们雀跃了,我知道,这一刻他们已对学习产生了一些兴趣。因为只有减负,让孩子们看到努力后获得的希望,学习的内驱力才会开始启动。
接着,我马上又故作神秘地向他们推荐了“让自己会学习的方法”,那就是课堂上要开口说话。不管是回答问题还是提问,都算开口。
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前,我对孩子们又做了一个承诺——只要达到一定水平,就可以获得一周全免或半免作业的权利。成绩一出来,我立马现场兑现了承诺。获得奖励的同学无不欢呼雀跃。当我拿红笔亲自在他们的作业本上大笔挥出一个“免”字时,如同在这些孩子心中注入了一股动力源泉。于是,我接着鼓励他们:“只要上课多思考,有不懂的立马问,下一个获得免作业权的一定有你!”就这样,我们又形成了一项新的学习流程:每周前四天我们学习新课,周五做一次回顾反思,进行一次小评价。只要达到一定水平,便可免除一周的作業,直到下次结果出来,依次循环。孩子们有了这种“努力就会成功”的体验后,内驱力的引擎将正式开启。
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发现不少小组成员间有不和谐的现象,有指责“学习能力弱的同学不开口”的,有抱怨“学习强的同学傲慢无礼”的……和班主任沟通后才知道,之前分组时老师的干预较多,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少,加之平时又很少做小组凝聚力培训,所以小组心不齐,这显然不利于学习。我跟孩子们商量:“如果你能找到愿意接收你的小组,可以换组,但每组总人数不变,所以你们还要帮换走的同学找到愿意接收的小组。”方案一出,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召唤的、讨论的、互相吆喝的,此起彼伏,有些孩子很快便达成共识,组建了新的小组。就这样,一个个小组在彼此沟通、协调后重新组建。因为组员都是自己挑选认可的,合作能力大大提升,以前课堂上一合作就告状的现象基本没有了。
教室旁有一个空房间,和班主任商量后,变成了一间简易活动室。说是活动室,其实就是把一些棋类、桌面玩具、地垫搬过去,给孩子们一个放松的空间。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讲、当堂掌握新知的同学,就能获得去活动室玩游戏的权利。很多孩子通过努力,在下课前就得到了这样的权利,当孩子在上课时被奖励去活动室玩游戏,仿佛赢得了全世界一般开心。这时,我又顺势引导他们:“只要你在教室学习专注度高,学习任务自然能顺利完成,就能赢得活动时间”。
孩子们在教室写作业时,常常忍不住小声讲话,如果不能保持安静,专注度不可能高。但如果硬性规定写作业时不允许说话,有学习困难的同学便没办法合理求助。于是,我们把走廊定为了学习交流区,教室里是安安静静写作业的地方,遇到困难时,可以向班级的“金牌小导师”求助。“金牌小导师”由分析讲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能有方法地教同学如何解题。当同学们有需求时,可在不打扰到其他同学的前提下,安静地用手势邀请导师到走廊上提供帮助。
这样,按不同学习进度的孩子对环境的需求,将室内室外分成了三个区域:安静作业区,交流指导区,游戏活动区。每个区各有功用,互不干扰,又各有各的规则。当我们给空间赋予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时,它便成了校园里的另一位“老师”。
启动学生内驱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他们的喜好和需求出发,寻找切入点,利用一切可以发挥作用的资源和力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编者按】“双减”背景下,如何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当下的首要话题,更是一线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我们需要改良学习工具,优化教学设计,但更重要的是正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会经历什么,遇到哪些困难,有怎样的感受与收获……只有关注真实的学习过程,才能启动学生高效学习的发动机,激发学生自身成长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