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史记》的人物塑造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baoai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两司马之一就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汉武帝时太史令,其著作《史记》代表了汉代散文最高文学成就。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所谓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学著作,《史记》中相当多的篇目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明代茅坤曾经这样说他在读《史记》时的感受:“……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生列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伟即欲俯彰;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这无疑是对《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较高的评价。《史记》的人物塑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选材,采用互见法来塑造人物
  
  由于平行的人物各传在记叙同一事件时很容易交叉重复,司马迁不得不在叙及某人某事时用“事在某传”来避免行文的累赘。这就是所谓的互见法,即把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生平分散在几篇之中。有详有略。互相补充。如鸿门宴一事,在《项羽本纪》中记载最完整和详尽,在高祖、张良、樊哙等记传中。只略微提了一下;诛诸吕在《吕后本纪》详述本末,而在《孝文本纪》和《陈平周勃世家》中只略有阐明。运用互见法,使历史事件更加完整,既保持了各篇自身的统一和完整,倾向鲜明,又能使各篇之间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二、采用戏剧性的情节场面描写展示人物性格
  
  作为一部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往往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变革的背景中去刻画,通过人物一生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事件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不同性格的人物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解决冲突、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作者正是通过再现历史事件,让人物自己解决历史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的。如作者写项羽,就是把他放在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的背景中再现西楚霸王的雄风,展示他在这一场政治斗争中显示出来的性格。
  
  三、注意用典型的细节深化人物的性格
  
  在《史记》里,作者往往“推微知著”,用看来不经意的虚带描写着重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鸿门宴》一文中,刘邦鸿门谢罪后项羽设宴款待,此时作者特意详细地记载了宴会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一交待看似闲笔,其实不无深意。中国古代人伦礼仪。“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顾炎武《日知录》)。根据这一说法及《史记》中其他两处:一是《魏其武安列传》所记“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向,自坐东向,自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挠”;一是《南越尉佗列传》记南越王赵兴及王太后谋诛其国相吕嘉而宴请汉朝使者的宴席坐次:“乃置酒。介汉使者权。谋诛嘉等。使者皆东向,太后南向,王北向,相嘉、大臣皆西向侍座饮”。关于宴会座次的交代一起分析可以知道,在古代一般宴席上,四个方位之中,东向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北向。西向是侍坐。鸿门宴上的座次,首先说明刘项双方力量相殊甚远,因而在宴席座次上位置尊卑就迥然不同:其次表明项羽骄横自大。没把刘邦放在眼里。“留沛公与饮”却不以宾客之礼相待,而是安排刘邦坐在自己部下范增的下边,因而刘邦的部下张良也只配“西向侍”了:第三表明刘邦在当时情况下能听从项羽的摆布,假意屈从,迎合了项羽的骄傲心理。从而保全了自己。然而以上这些意思,司马迁未加一语评议,他只是用白描的笔法记述了宴席的座次,其隐含的意思完全让读者去领会。《史记》中这类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不胜枚举。如陈涉辍耕而叹。李斯见仓鼠有感。张汤幼年审鼠,陈平均分社肉,张良为长者进履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用对比、反衬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史记》非常注重对比描写,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在《史记》中,有的一篇自成对比,有的人物前后对比,有的是一篇中相关篇幅间构成映衬。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个重大历史事件写人物,在写人物的过程中,又将廉蔺二人的材料加以巧妙地组合,分清主次:一个突出他的军事才能,一个显示他的外交策略;写外交上的胜利。也突出了军事上的实力。写廉颇对蔺相如不满。蔺相如门客的“请辞去”是为了显示蔺相如的宽容:而写蔺相如宽容的同时又表现了廉颇的坦率,勇于改过。写蔺相如的同时,也就写了廉颇。这样两个人物起到了互相映衬的作用,人物形象相当突出。
  
  五、善于用个性化的语盲来展示人物的性格
  
  《史记》里的人物性格塑造,都是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完成的。个性化、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对于展示人物个性有极大的作用。如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里都写了刘邦、项羽分别见到秦始皇出游时的反应。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而项羽却说:“彼可取而代也”!两人性格气质的差异。于此可见:两人在后来的历史活动中的不同风格,亦无不由此分野。又如《鸿门宴》里,刘邦向项羽辩解时,故意避开当前双方主要矛盾,专叙过去联盟反秦的旧谊,把当前双方产生矛盾的原因轻巧地推给漫无所指的“小人之言”:自己称臣。尊呼“将军”之声不绝,这种谦恭的态度。敬谨的语言,揣摩的本领自然与他出身于下级小吏的生活经历有关,更是他为了保全自己而采用的委曲求全的计谋。
  《史记》作为一部作品,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崇高的史学和文学地位。关于《史记》,可说的内容很多。本文仅从人物塑造这一方面略作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其他文献
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老师带着无比的激情走进语文课堂,可是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环节和问题,学生却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热情响应。这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所谓参与,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老师所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明显个人色彩倾向性行为。参与的表现形式主要指学生通过动口、动眼、动手等外显的行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的行为具体表现为认真倾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认真观察、投入地参加讨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现代社会中,要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常运转,离不开阅读活动。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时代的发展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更充分显示了阅读能力的价值,“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甘其勋《为阅读正名》)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不能不把培养阅读能力放在终身教育优先发展的位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好语文的一种手段。古人就非常重视朗读。朱熹的读书方法就有“口诵心惟”法,他强调:“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要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这样便可“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就是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可以提高说普通话的能力    现在,全国都在提倡说普通话,但处在农村环境中的住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