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首部睡眠记录片《追眠记》由东方卫视首播,在25-45岁人群收视率中排名第一;目前豆瓣评分8.1, B站点击量超18万,评分更是高达9.2。
《追眠记》受到热捧,也侧面印证了国人缺觉的不争事实。如今的“失眠症”似时疫一般,你以为它是个体的落差、压力、责任、拼搏造成的生理现象,其实它与整个时代的经济活动、社会环境、文化观念引发的集体焦虑脱不开干系。
“缺觉,睡不着”——一个时代的病症
“人生三之一在床上度过。”睡眠是人生的大事,是清醒的前提。然而,不知何时起,“好好睡上一觉”对许多人来说成了一件无比奢侈的事情。
最近有一部国产纪录片就聚焦了被失眠困扰的普通人,追溯了那些失眠背后的时代印记,它就是中国首部睡眠记录片——《追眠记》。
剧中翟曼婷和方正宇是高三考生,他们就读于河南省的一所重点高中。翟曼婷的三次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每晚都很焦虑,头疼睡不着,怎么办,怎么办?”方正宇,两次考试都没睡好。第一次是因为室友打呼噜影响了自己睡觉,导致考试没考好。第二次有了阴影,担心睡不好,更没法好好睡。
忻雨是一名24岁的抑郁症患者。她曾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的一所重点高校,是父亲和全村人的骄傲。然而,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她倍感压力。大二那年,她被确诊为中重度抑郁症。不吃安眠药,她可以整晚不睡。吃了安眠药,身体又像被立刻掏空,更是一种折磨。
有人睡不着,也有人没有时间睡。
秦师傅和孙师傅是货车司机,每次拉货,他们都是日夜兼程,睡不了几个小时。从山东威海到浙江余姚,四天三夜,2500公里,他们总计睡眠10小时。像秦师傅这样的大货司机在中国还有3000多万。一年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日子,他们能睡在不动的床上。
在拍摄过程中,他们碰到了个小概率事件,运的其中一桶鱼油全部漏光了。当时江浙一带高温,四十度,碰巧空调又坏了。两个师傅因为漏油担心路政拦车,车厢内温度又高,俩人一晚上没怎么睡。
那个晚上不光两个师傅难熬,摄制组拍摄过程也是相当难熬的。
“车上空间非常狭小,本来只能装两个师傅的空间还要塞下摄像和导演。拍摄时两个摄像有轮换,但导演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前面驾驶舱呆着,那段时间基本上三天彻底没睡。所以后来回到山东,我自己身体就垮了,发烧进医院了。所以睡觉是真的很重要啊!”导演袁博表示“影片里很多镜头虽然是我们用GoPro相机记录嘉宾睡眠状态的,但也要在他们睡之后睡觉,在他们起之前清醒。大部分情况直接在车里,或者楼道里睡了,有时候索性不睡了。在影片整体拍摄中,我们剧组平均睡觉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
纪录片中还有一些人的失眠则是更多因为责任,梦想和自律,不想睡。儿童医院医生张磊每天要看将近100个病人,每周有将近20台手术。夜班的时间是从第一天早上8点到第二天晚上8点,时刻都处在工作状态中;创业者张成为了节省上下班时间一直住在公司,每天三点半到四点左右开始入睡,早上八点半左右起床。眼睛熬成了熊猫眼,但是内心却仍然憋着一股劲,不想被甩下互联网创业的快车……
“我们拍摄片子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引起大家关注睡眠问题,认识到睡眠的重要性。缺少睡眠,对人的精神和身体都会有严重危害性。希望大家能真真正正地睡好。”袁博说。
2002年,德國人贝尔恩德·哈格曼来到中国工作。在中国工作的七年里,他拍摄了“睡着的中国人”系列照片。这些照片里,有各种稀奇古怪、甚至搞笑的睡姿:没有枕头,拿南瓜垫;没有床,拿澡盆子睡;没有空间,挤进电话亭里睡……即使条件再恶劣,这些中国人都不讲究,抓紧一切能睡觉的时间,打个盹。
这些人,大多属于城市里的草根一族:农民工、保安、司机、老城的居民。但当他们为了生存,把体力和精神消耗到极限时,怎么睡已经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了,他们只想赶快合上眼,恢复体力,然后迅速爬起来继续干活。
贝尔恩德在日记里这么写道:这些在水泥地、花坛边、健身器上甚至卡车底睡觉的人们,是中国经济复兴的原因!
人们常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容古人的作息;今天,我们却只能调侃:“熬最晚的夜,敷最贵的面膜。”急速发展的中国将每个人都绑在了它前进的齿轮上,但并非所有人都可以跟得上如此快的脚步。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中国人睡眠质量及科普报告》显示,全国38.2%的人存在睡眠问题,近3亿中国人受失眠困扰。不管是“晚睡拖延症”,还是那些辗转反侧的无眠之夜。几乎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失眠”斗争过。“缺觉,睡不着”,这似乎成了一个时代的病症。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困?——经济发展背后的匆忙人生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道,失眠症是时疫性疾病。最初集体失眠的当地人非但不恐慌,竟然还觉得快活!“因为那时马贡多有许多活要干,时间不够用。有的人想睡觉,但不是因为困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他们为此想尽了一切办法”。??
如今,《追眠记》通过一张张面孔尖锐的指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隐疾。在睡眠问题(包括失眠、睡眠过度、昼夜节律紊乱和异态睡眠等)面前,中国人都是弱势群体。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医生孙伟见过太多睡不着的人,“逼得自杀的都有”。一位内蒙古大哥吞下一整瓶安眠药。惊恐的家人以为他想不开,而他其实只是想睡着。他没如愿,保持着清醒被送进医院。
?睡眠科在医院一角。睡觉是大事,但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不觉得它值得专门开一科。孙伟和同事们主要专注于精神和心理问题导致的睡眠问题。生活的边边角角都可以是引发失眠的压力。一名女患者每天晚上必须把屋子收拾干净,不然躺在床上也是干瞪眼。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17中国青年睡眠状况白皮书》显示,被调查的44308位青年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总是或经常能睡个好觉。移动互联网和电子产品被视为青年失眠的元凶之一:93.8%的受访青年会在睡前看手机和平板电脑。而这些人中,四成多认为睡个好觉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有13.5%的人从来都睡不好。 不过,它们很可能也同时是青年对抗失眠的最常用工具。年轻人热衷于网购自救。阿里健康联合阿里数据发布的《打败失眠症趣味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在淘宝等零售平台搜索“失眠”的人群里,年龄在18~35岁的用户比例近80%。其中,90后人群占四成。最受欢迎的产品包括安神补脑的非处方药物和头部按摩仪。
而淘宝2012年的数据显示,每晚11点到凌晨5点间还在浏览商品的用户达2283.2万人。线上帖子流传着种种偏方。一位80后安徽会计坚持每晚上床前走完一整套仪式,包括泡脚、喝枸杞热牛奶、薰衣草精油按摩和跟随运动软件5分种助眠拉伸。
一些亚文化小团体随仪式产生。北京的一位90后热衷于睡前在弹幕网站收听一种叫“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的音频,以期放松身心。这种号称悦耳到能导致“颅内高潮”的音频包括金属刮擦声、纸张断裂声和轻柔的女声。目前尚没有系统的研究能证明这种效果的真实性。
微信群里,年轻人像评价饭馆似地讨论抗失眠药物。“褪黑素吃一段儿就没效了。”“阿普唑仑2片才管用。”一位深受失眠困扰的26岁男记者隆重介绍了某款中成药,另一位则表示自己使用后毫无效果。
“我们这一代很容易失眠,也把睡眠看得比以往都重。”“睡吧-和失眠说再见”豆瓣小组组长火柴说。火柴曾是失眠者,痊愈后买回数本认知行为治療的国外书籍钻研,为了帮助更多人创建了睡吧。他每周要收到数十封求助豆瓣邮件,邮件里充满着恐惧。有人百度了“失眠”,捧着搜索结果里数个大病名词找他救命。朋友圈流传着以“年轻人”“失眠”“猝死”“癌症”为关键词的爆款文章,成了这个时代的健康新寓言。
那么,不加班不熬夜,把生活节奏降下来,行吗?
我们害怕跟不上时代,害怕一走神,就被同龄人抛弃,害怕自己不够上进,带给孩子一生卑微……正因为每天为工作加班加点的人大量存在,中国正以肉眼辨识的速度发展,两三年前你去过一个城市,两三年后再去,可能都会迷路,因为新的道路、公园、商场建成了。
只是经济发展的背后,是我们大多数人太匆忙的人生。我们太慌张、太急躁的路过这个世界,来不及欣赏路边花朵的绽放,来不及细心分辨鸟叫虫鸣,来不及看看每一张遇见的面孔……
我们甚至忘记了,睡觉,原来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链接
好睡眠,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说文》释曰:"睡,坐寐。""睡"为垂目打瞌睡。《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其中的"睡",即为坐寐。古代表示睡觉,多用"寐"、"寝"、"眠"、"卧"等字。睡眠、睡觉的今意其实落在"眠"字上,"眠"才指躺下睡觉。到了唐代,"睡"、"眠"两字相合已不鲜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自经战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睡眠一词,究其原意,"睡"为垂目打瞌睡,"眠"指睡觉。
中医讲求顺应天地自然之道,依四时变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若谈到优质睡眠,如此"早卧早起"方是符合四时变化、季节流转的好睡眠,这是睡眠讲求的时间和容量。而睡眠的质量,近几年致力于传播中医文化的梁冬说过:"最好的睡眠,是一夜无梦。睡觉,是最接近死亡的状态。优质的深度睡眠,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好睡眠,当如梁冬所言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有人说,“我来世上一遭,哪能单为养生睡眠,哪个时代能睡出比尔·盖茨,乔布斯?”——对此,梁冬不作主观判断。
“人生就是选择。怎么生,怎么死,怎么睡,怎么醒,都是选择。看你是要选择长期投资,还是快进快出。活得高潮迭起,也许就短,活得稳中有序,或许就长。当然谁也没有资格批评谁的生活更高级,人生观也没有对错,人生观就是选择。”
《追眠记》受到热捧,也侧面印证了国人缺觉的不争事实。如今的“失眠症”似时疫一般,你以为它是个体的落差、压力、责任、拼搏造成的生理现象,其实它与整个时代的经济活动、社会环境、文化观念引发的集体焦虑脱不开干系。
“缺觉,睡不着”——一个时代的病症
“人生三之一在床上度过。”睡眠是人生的大事,是清醒的前提。然而,不知何时起,“好好睡上一觉”对许多人来说成了一件无比奢侈的事情。
最近有一部国产纪录片就聚焦了被失眠困扰的普通人,追溯了那些失眠背后的时代印记,它就是中国首部睡眠记录片——《追眠记》。
剧中翟曼婷和方正宇是高三考生,他们就读于河南省的一所重点高中。翟曼婷的三次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每晚都很焦虑,头疼睡不着,怎么办,怎么办?”方正宇,两次考试都没睡好。第一次是因为室友打呼噜影响了自己睡觉,导致考试没考好。第二次有了阴影,担心睡不好,更没法好好睡。
忻雨是一名24岁的抑郁症患者。她曾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的一所重点高校,是父亲和全村人的骄傲。然而,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她倍感压力。大二那年,她被确诊为中重度抑郁症。不吃安眠药,她可以整晚不睡。吃了安眠药,身体又像被立刻掏空,更是一种折磨。
有人睡不着,也有人没有时间睡。
秦师傅和孙师傅是货车司机,每次拉货,他们都是日夜兼程,睡不了几个小时。从山东威海到浙江余姚,四天三夜,2500公里,他们总计睡眠10小时。像秦师傅这样的大货司机在中国还有3000多万。一年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日子,他们能睡在不动的床上。
在拍摄过程中,他们碰到了个小概率事件,运的其中一桶鱼油全部漏光了。当时江浙一带高温,四十度,碰巧空调又坏了。两个师傅因为漏油担心路政拦车,车厢内温度又高,俩人一晚上没怎么睡。
那个晚上不光两个师傅难熬,摄制组拍摄过程也是相当难熬的。
“车上空间非常狭小,本来只能装两个师傅的空间还要塞下摄像和导演。拍摄时两个摄像有轮换,但导演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前面驾驶舱呆着,那段时间基本上三天彻底没睡。所以后来回到山东,我自己身体就垮了,发烧进医院了。所以睡觉是真的很重要啊!”导演袁博表示“影片里很多镜头虽然是我们用GoPro相机记录嘉宾睡眠状态的,但也要在他们睡之后睡觉,在他们起之前清醒。大部分情况直接在车里,或者楼道里睡了,有时候索性不睡了。在影片整体拍摄中,我们剧组平均睡觉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
纪录片中还有一些人的失眠则是更多因为责任,梦想和自律,不想睡。儿童医院医生张磊每天要看将近100个病人,每周有将近20台手术。夜班的时间是从第一天早上8点到第二天晚上8点,时刻都处在工作状态中;创业者张成为了节省上下班时间一直住在公司,每天三点半到四点左右开始入睡,早上八点半左右起床。眼睛熬成了熊猫眼,但是内心却仍然憋着一股劲,不想被甩下互联网创业的快车……
“我们拍摄片子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引起大家关注睡眠问题,认识到睡眠的重要性。缺少睡眠,对人的精神和身体都会有严重危害性。希望大家能真真正正地睡好。”袁博说。
2002年,德國人贝尔恩德·哈格曼来到中国工作。在中国工作的七年里,他拍摄了“睡着的中国人”系列照片。这些照片里,有各种稀奇古怪、甚至搞笑的睡姿:没有枕头,拿南瓜垫;没有床,拿澡盆子睡;没有空间,挤进电话亭里睡……即使条件再恶劣,这些中国人都不讲究,抓紧一切能睡觉的时间,打个盹。
这些人,大多属于城市里的草根一族:农民工、保安、司机、老城的居民。但当他们为了生存,把体力和精神消耗到极限时,怎么睡已经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了,他们只想赶快合上眼,恢复体力,然后迅速爬起来继续干活。
贝尔恩德在日记里这么写道:这些在水泥地、花坛边、健身器上甚至卡车底睡觉的人们,是中国经济复兴的原因!
人们常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容古人的作息;今天,我们却只能调侃:“熬最晚的夜,敷最贵的面膜。”急速发展的中国将每个人都绑在了它前进的齿轮上,但并非所有人都可以跟得上如此快的脚步。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中国人睡眠质量及科普报告》显示,全国38.2%的人存在睡眠问题,近3亿中国人受失眠困扰。不管是“晚睡拖延症”,还是那些辗转反侧的无眠之夜。几乎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失眠”斗争过。“缺觉,睡不着”,这似乎成了一个时代的病症。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困?——经济发展背后的匆忙人生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道,失眠症是时疫性疾病。最初集体失眠的当地人非但不恐慌,竟然还觉得快活!“因为那时马贡多有许多活要干,时间不够用。有的人想睡觉,但不是因为困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他们为此想尽了一切办法”。??
如今,《追眠记》通过一张张面孔尖锐的指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隐疾。在睡眠问题(包括失眠、睡眠过度、昼夜节律紊乱和异态睡眠等)面前,中国人都是弱势群体。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医生孙伟见过太多睡不着的人,“逼得自杀的都有”。一位内蒙古大哥吞下一整瓶安眠药。惊恐的家人以为他想不开,而他其实只是想睡着。他没如愿,保持着清醒被送进医院。
?睡眠科在医院一角。睡觉是大事,但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不觉得它值得专门开一科。孙伟和同事们主要专注于精神和心理问题导致的睡眠问题。生活的边边角角都可以是引发失眠的压力。一名女患者每天晚上必须把屋子收拾干净,不然躺在床上也是干瞪眼。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17中国青年睡眠状况白皮书》显示,被调查的44308位青年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总是或经常能睡个好觉。移动互联网和电子产品被视为青年失眠的元凶之一:93.8%的受访青年会在睡前看手机和平板电脑。而这些人中,四成多认为睡个好觉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有13.5%的人从来都睡不好。 不过,它们很可能也同时是青年对抗失眠的最常用工具。年轻人热衷于网购自救。阿里健康联合阿里数据发布的《打败失眠症趣味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在淘宝等零售平台搜索“失眠”的人群里,年龄在18~35岁的用户比例近80%。其中,90后人群占四成。最受欢迎的产品包括安神补脑的非处方药物和头部按摩仪。
而淘宝2012年的数据显示,每晚11点到凌晨5点间还在浏览商品的用户达2283.2万人。线上帖子流传着种种偏方。一位80后安徽会计坚持每晚上床前走完一整套仪式,包括泡脚、喝枸杞热牛奶、薰衣草精油按摩和跟随运动软件5分种助眠拉伸。
一些亚文化小团体随仪式产生。北京的一位90后热衷于睡前在弹幕网站收听一种叫“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的音频,以期放松身心。这种号称悦耳到能导致“颅内高潮”的音频包括金属刮擦声、纸张断裂声和轻柔的女声。目前尚没有系统的研究能证明这种效果的真实性。
微信群里,年轻人像评价饭馆似地讨论抗失眠药物。“褪黑素吃一段儿就没效了。”“阿普唑仑2片才管用。”一位深受失眠困扰的26岁男记者隆重介绍了某款中成药,另一位则表示自己使用后毫无效果。
“我们这一代很容易失眠,也把睡眠看得比以往都重。”“睡吧-和失眠说再见”豆瓣小组组长火柴说。火柴曾是失眠者,痊愈后买回数本认知行为治療的国外书籍钻研,为了帮助更多人创建了睡吧。他每周要收到数十封求助豆瓣邮件,邮件里充满着恐惧。有人百度了“失眠”,捧着搜索结果里数个大病名词找他救命。朋友圈流传着以“年轻人”“失眠”“猝死”“癌症”为关键词的爆款文章,成了这个时代的健康新寓言。
那么,不加班不熬夜,把生活节奏降下来,行吗?
我们害怕跟不上时代,害怕一走神,就被同龄人抛弃,害怕自己不够上进,带给孩子一生卑微……正因为每天为工作加班加点的人大量存在,中国正以肉眼辨识的速度发展,两三年前你去过一个城市,两三年后再去,可能都会迷路,因为新的道路、公园、商场建成了。
只是经济发展的背后,是我们大多数人太匆忙的人生。我们太慌张、太急躁的路过这个世界,来不及欣赏路边花朵的绽放,来不及细心分辨鸟叫虫鸣,来不及看看每一张遇见的面孔……
我们甚至忘记了,睡觉,原来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链接
好睡眠,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说文》释曰:"睡,坐寐。""睡"为垂目打瞌睡。《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其中的"睡",即为坐寐。古代表示睡觉,多用"寐"、"寝"、"眠"、"卧"等字。睡眠、睡觉的今意其实落在"眠"字上,"眠"才指躺下睡觉。到了唐代,"睡"、"眠"两字相合已不鲜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自经战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睡眠一词,究其原意,"睡"为垂目打瞌睡,"眠"指睡觉。
中医讲求顺应天地自然之道,依四时变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若谈到优质睡眠,如此"早卧早起"方是符合四时变化、季节流转的好睡眠,这是睡眠讲求的时间和容量。而睡眠的质量,近几年致力于传播中医文化的梁冬说过:"最好的睡眠,是一夜无梦。睡觉,是最接近死亡的状态。优质的深度睡眠,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好睡眠,当如梁冬所言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有人说,“我来世上一遭,哪能单为养生睡眠,哪个时代能睡出比尔·盖茨,乔布斯?”——对此,梁冬不作主观判断。
“人生就是选择。怎么生,怎么死,怎么睡,怎么醒,都是选择。看你是要选择长期投资,还是快进快出。活得高潮迭起,也许就短,活得稳中有序,或许就长。当然谁也没有资格批评谁的生活更高级,人生观也没有对错,人生观就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