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眠记》与失眠时代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_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首部睡眠记录片《追眠记》由东方卫视首播,在25-45岁人群收视率中排名第一;目前豆瓣评分8.1, B站点击量超18万,评分更是高达9.2。
  《追眠记》受到热捧,也侧面印证了国人缺觉的不争事实。如今的“失眠症”似时疫一般,你以为它是个体的落差、压力、责任、拼搏造成的生理现象,其实它与整个时代的经济活动、社会环境、文化观念引发的集体焦虑脱不开干系。
  “缺觉,睡不着”——一个时代的病症
  “人生三之一在床上度过。”睡眠是人生的大事,是清醒的前提。然而,不知何时起,“好好睡上一觉”对许多人来说成了一件无比奢侈的事情。
  最近有一部国产纪录片就聚焦了被失眠困扰的普通人,追溯了那些失眠背后的时代印记,它就是中国首部睡眠记录片——《追眠记》。
  剧中翟曼婷和方正宇是高三考生,他们就读于河南省的一所重点高中。翟曼婷的三次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每晚都很焦虑,头疼睡不着,怎么办,怎么办?”方正宇,两次考试都没睡好。第一次是因为室友打呼噜影响了自己睡觉,导致考试没考好。第二次有了阴影,担心睡不好,更没法好好睡。
  忻雨是一名24岁的抑郁症患者。她曾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的一所重点高校,是父亲和全村人的骄傲。然而,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她倍感压力。大二那年,她被确诊为中重度抑郁症。不吃安眠药,她可以整晚不睡。吃了安眠药,身体又像被立刻掏空,更是一种折磨。
  有人睡不着,也有人没有时间睡。
  秦师傅和孙师傅是货车司机,每次拉货,他们都是日夜兼程,睡不了几个小时。从山东威海到浙江余姚,四天三夜,2500公里,他们总计睡眠10小时。像秦师傅这样的大货司机在中国还有3000多万。一年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日子,他们能睡在不动的床上。
  在拍摄过程中,他们碰到了个小概率事件,运的其中一桶鱼油全部漏光了。当时江浙一带高温,四十度,碰巧空调又坏了。两个师傅因为漏油担心路政拦车,车厢内温度又高,俩人一晚上没怎么睡。
  那个晚上不光两个师傅难熬,摄制组拍摄过程也是相当难熬的。
  “车上空间非常狭小,本来只能装两个师傅的空间还要塞下摄像和导演。拍摄时两个摄像有轮换,但导演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前面驾驶舱呆着,那段时间基本上三天彻底没睡。所以后来回到山东,我自己身体就垮了,发烧进医院了。所以睡觉是真的很重要啊!”导演袁博表示“影片里很多镜头虽然是我们用GoPro相机记录嘉宾睡眠状态的,但也要在他们睡之后睡觉,在他们起之前清醒。大部分情况直接在车里,或者楼道里睡了,有时候索性不睡了。在影片整体拍摄中,我们剧组平均睡觉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
  纪录片中还有一些人的失眠则是更多因为责任,梦想和自律,不想睡。儿童医院医生张磊每天要看将近100个病人,每周有将近20台手术。夜班的时间是从第一天早上8点到第二天晚上8点,时刻都处在工作状态中;创业者张成为了节省上下班时间一直住在公司,每天三点半到四点左右开始入睡,早上八点半左右起床。眼睛熬成了熊猫眼,但是内心却仍然憋着一股劲,不想被甩下互联网创业的快车……
  “我们拍摄片子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引起大家关注睡眠问题,认识到睡眠的重要性。缺少睡眠,对人的精神和身体都会有严重危害性。希望大家能真真正正地睡好。”袁博说。
  2002年,德國人贝尔恩德·哈格曼来到中国工作。在中国工作的七年里,他拍摄了“睡着的中国人”系列照片。这些照片里,有各种稀奇古怪、甚至搞笑的睡姿:没有枕头,拿南瓜垫;没有床,拿澡盆子睡;没有空间,挤进电话亭里睡……即使条件再恶劣,这些中国人都不讲究,抓紧一切能睡觉的时间,打个盹。
  这些人,大多属于城市里的草根一族:农民工、保安、司机、老城的居民。但当他们为了生存,把体力和精神消耗到极限时,怎么睡已经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了,他们只想赶快合上眼,恢复体力,然后迅速爬起来继续干活。
  贝尔恩德在日记里这么写道:这些在水泥地、花坛边、健身器上甚至卡车底睡觉的人们,是中国经济复兴的原因!
  人们常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容古人的作息;今天,我们却只能调侃:“熬最晚的夜,敷最贵的面膜。”急速发展的中国将每个人都绑在了它前进的齿轮上,但并非所有人都可以跟得上如此快的脚步。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中国人睡眠质量及科普报告》显示,全国38.2%的人存在睡眠问题,近3亿中国人受失眠困扰。不管是“晚睡拖延症”,还是那些辗转反侧的无眠之夜。几乎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失眠”斗争过。“缺觉,睡不着”,这似乎成了一个时代的病症。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困?——经济发展背后的匆忙人生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道,失眠症是时疫性疾病。最初集体失眠的当地人非但不恐慌,竟然还觉得快活!“因为那时马贡多有许多活要干,时间不够用。有的人想睡觉,但不是因为困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他们为此想尽了一切办法”。??
  如今,《追眠记》通过一张张面孔尖锐的指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隐疾。在睡眠问题(包括失眠、睡眠过度、昼夜节律紊乱和异态睡眠等)面前,中国人都是弱势群体。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医生孙伟见过太多睡不着的人,“逼得自杀的都有”。一位内蒙古大哥吞下一整瓶安眠药。惊恐的家人以为他想不开,而他其实只是想睡着。他没如愿,保持着清醒被送进医院。
  ?睡眠科在医院一角。睡觉是大事,但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不觉得它值得专门开一科。孙伟和同事们主要专注于精神和心理问题导致的睡眠问题。生活的边边角角都可以是引发失眠的压力。一名女患者每天晚上必须把屋子收拾干净,不然躺在床上也是干瞪眼。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17中国青年睡眠状况白皮书》显示,被调查的44308位青年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总是或经常能睡个好觉。移动互联网和电子产品被视为青年失眠的元凶之一:93.8%的受访青年会在睡前看手机和平板电脑。而这些人中,四成多认为睡个好觉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有13.5%的人从来都睡不好。   不过,它们很可能也同时是青年对抗失眠的最常用工具。年轻人热衷于网购自救。阿里健康联合阿里数据发布的《打败失眠症趣味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在淘宝等零售平台搜索“失眠”的人群里,年龄在18~35岁的用户比例近80%。其中,90后人群占四成。最受欢迎的产品包括安神补脑的非处方药物和头部按摩仪。
  而淘宝2012年的数据显示,每晚11点到凌晨5点间还在浏览商品的用户达2283.2万人。线上帖子流传着种种偏方。一位80后安徽会计坚持每晚上床前走完一整套仪式,包括泡脚、喝枸杞热牛奶、薰衣草精油按摩和跟随运动软件5分种助眠拉伸。
  一些亚文化小团体随仪式产生。北京的一位90后热衷于睡前在弹幕网站收听一种叫“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的音频,以期放松身心。这种号称悦耳到能导致“颅内高潮”的音频包括金属刮擦声、纸张断裂声和轻柔的女声。目前尚没有系统的研究能证明这种效果的真实性。
  微信群里,年轻人像评价饭馆似地讨论抗失眠药物。“褪黑素吃一段儿就没效了。”“阿普唑仑2片才管用。”一位深受失眠困扰的26岁男记者隆重介绍了某款中成药,另一位则表示自己使用后毫无效果。
  “我们这一代很容易失眠,也把睡眠看得比以往都重。”“睡吧-和失眠说再见”豆瓣小组组长火柴说。火柴曾是失眠者,痊愈后买回数本认知行为治療的国外书籍钻研,为了帮助更多人创建了睡吧。他每周要收到数十封求助豆瓣邮件,邮件里充满着恐惧。有人百度了“失眠”,捧着搜索结果里数个大病名词找他救命。朋友圈流传着以“年轻人”“失眠”“猝死”“癌症”为关键词的爆款文章,成了这个时代的健康新寓言。
  那么,不加班不熬夜,把生活节奏降下来,行吗?
  我们害怕跟不上时代,害怕一走神,就被同龄人抛弃,害怕自己不够上进,带给孩子一生卑微……正因为每天为工作加班加点的人大量存在,中国正以肉眼辨识的速度发展,两三年前你去过一个城市,两三年后再去,可能都会迷路,因为新的道路、公园、商场建成了。
  只是经济发展的背后,是我们大多数人太匆忙的人生。我们太慌张、太急躁的路过这个世界,来不及欣赏路边花朵的绽放,来不及细心分辨鸟叫虫鸣,来不及看看每一张遇见的面孔……
  我们甚至忘记了,睡觉,原来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链接
  好睡眠,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说文》释曰:"睡,坐寐。""睡"为垂目打瞌睡。《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其中的"睡",即为坐寐。古代表示睡觉,多用"寐"、"寝"、"眠"、"卧"等字。睡眠、睡觉的今意其实落在"眠"字上,"眠"才指躺下睡觉。到了唐代,"睡"、"眠"两字相合已不鲜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自经战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睡眠一词,究其原意,"睡"为垂目打瞌睡,"眠"指睡觉。
  中医讲求顺应天地自然之道,依四时变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若谈到优质睡眠,如此"早卧早起"方是符合四时变化、季节流转的好睡眠,这是睡眠讲求的时间和容量。而睡眠的质量,近几年致力于传播中医文化的梁冬说过:"最好的睡眠,是一夜无梦。睡觉,是最接近死亡的状态。优质的深度睡眠,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好睡眠,当如梁冬所言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有人说,“我来世上一遭,哪能单为养生睡眠,哪个时代能睡出比尔·盖茨,乔布斯?”——对此,梁冬不作主观判断。
  “人生就是选择。怎么生,怎么死,怎么睡,怎么醒,都是选择。看你是要选择长期投资,还是快进快出。活得高潮迭起,也许就短,活得稳中有序,或许就长。当然谁也没有资格批评谁的生活更高级,人生观也没有对错,人生观就是选择。”
其他文献
阿里是全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而开创集团作为“山东版阿里”,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中小企业搭上互联网的时代快车,改写了山东省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  开创集团,作为山东省排名首位的互联网+技术与服务提供商,近年来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高科技企业为发展方向,从“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五方面入手,开拓了百度事业群、开创云事业群、本地服务事业群、创投+事业群、开创传媒
期刊
史学界有一种提法,叫“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是一种颇有争议的历史观点。崖山指的是崖山海战,宋军与元军的最后一战,宋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宋朝的彻底灭亡。日本学界热衷于这个观念,他们这样来说就是为了表明日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正统,但这个观点恰恰说明中国的文化到了宋代,发展到一个高峰。  说到北宋时期的艺术,我们首先会想到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这个伟大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很糟糕的皇帝,那就是宋徽宗
期刊
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的新媒体时代,一浪又一浪的網络舆情风潮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对社会影响巨大。互联网舆论具有多面性,在刚刚过去的5月,围绕病逝女童王凤雅治疗费用展开的舆情风波给人们上了沉痛一课,值得全社会反思。  河南太康3岁女孩王凤雅因患视网膜母细胞瘤于5月4日去世。她的家庭是个生活极为艰辛的家庭。小凤雅兄弟姊妹5人,除了患病的凤雅外,这个家庭还有一个智力有缺陷的父亲,一个有兔唇的儿子。小凤
期刊
2018年7月,导演孟京辉携戏剧《臭虫》来到了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这位先锋导演当年就以他强烈的社会批判思想“砸烂大众的审美趣味”,在当时话剧市场和话剧观众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今的《臭虫》,更是让其讽刺升级,向大众的审美趣味公然挑衅。  马雅可夫斯基的“子弹”,孟京辉的饭  近两年,孟京辉突然迷上了“炒冷饭”。  这个词用在这里并不是贬义。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到《我爱XXX》,再到现在
期刊
今年年初,季风书园结束了在上海持续20年的营业。就在季风书园离开上海的同一天,香港二手书店——“我的书房”在社交媒体Facebook上宣布,它在深水埗开了一家面积更大、更舒适的分店。事实上,很多地区的二手书店普遍比只卖新书的书店更容易生存下去。二手书店书种的选择范围大得多,和新书店相比不那么光鲜亮丽的店面,也不会吸引只观光不看书的伪文青打卡。在济南,也有一家这样的二手书店被爱书人奉为圣地,这就是老
期刊
“法国队夺冠,华帝退全款”,今年世界杯期间,华帝押中法国队借势营销,知名度一路飙升。但法国队真夺冠后,华帝线上不退现金只返购物卡,线下门店退款设置各种条件,引发消费者对“华帝退全款”营销的质疑,消费者感觉“被套路”。实际情况如何,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退全款”变“退卡” 感覺被耍了  5月31日,作为法国队官方赞助商的华帝在其官方微博发布“法国队夺冠,华帝退全款”的声明,称法国队如果在世界杯中
期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当包括韩寒在内的80后的青春依然纠结于功利与理想的对峙,依然对曼德拉和格瓦拉的光辉岁月念念不忘时,00后们早已不再纠结——  他们被称为“精致的自我规划者”,不会再给胡适、鲁迅甚至李开复、蔡康永们写信,在全球化、互联网、认识迭代不断冲击和刷新中,老一辈的规则土崩瓦解,新的社会洪流快速迭代。  韩寒已老:00后的青春檄文  在百度贴吧韩寒吧,一篇题为“作为一个00后,我觉得有必
期刊
在逝世45年后,李小龙依然被人们谈论。  在美国历史频道推出的名为《李小龙如何改变了世界》的纪念特辑中,李小龙被这样评价:“他用人类最强有力的右拳,击中了整个流行文化,我们至今在他的重拳中晕眩。”他身上被附着了太多的标签,拂去民族主义与文化造神附加的各类意义,在更多熟悉李小龙的人心中,他还是一位艺术家和哲学沉思者。  李小龙写过很多诗,可惜大多数诗稿都无处寻觅,现在比较容易找到的一首是他赠给了好友
期刊
在一个午夜,我更加确认自己是一个有益于朋友的人。  得感谢在夜深人静时闹症候的肠胃,让我很有仪式感地坐在马桶上值了一会儿夜班,检阅一下朋友圈的睡眠质量。巧得很,刚打开微信,就看到北京的一个朋友发了个小感慨。这哥们显然是自己熬的“鸡汤”,味道纯正。  那一刻,感觉就像在走夜路时遇到了一个亲人,再不用满脑子想各种恐怖故事。有这份激动垫底,除了慷慨,我一无所有。没有丝毫犹豫,随手一点就是一赞。  那个心
期刊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成立于1949年4月4日,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北约迅速调整战略,以“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通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