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墨色光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砚台,亦称“砚”,是文房用具,用于研墨并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笔。平坦之处用于磨墨,凹陷之处用于盛放墨汁。东汉刘熙《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砚”虽然居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末位,但却有“四宝之中砚为首”之说,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砚之起源甚早,据考古资料可知,早在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等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中,已经发现了砚的雏形——石研磨盘,之后陶砚、铜砚、瓦砚、漆砚、瓷砚等相继出现。
  唐代由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文人墨客云集,故而笔墨纸砚的需求旺盛,制砚业也迅速发展起来,砚文化开始盛行。明代学者陈继儒《妮古录》记,“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故镜须秦汉,砚必唐宋。”唐代出现了红丝石、端石、歙石等名贵砚材,但由于矿源分布少,开采难度大,故而并不多见。倒是陶瓷类砚台在唐代十分盛行,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这既是唐代陶瓷业迅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唐代繁荣的社会文化需求的必然结果。唐砚的制式,线条流畅,优美大气,多种多样。辟雍砚和箕形砚是唐代陶瓷砚中的两种典型形制。在我馆种类丰富的藏品体系中,唐代陶瓷类砚台是颇具特色的一类藏品,尤以辟雍砚和箕形砚居多,但由于各种原因它们被公开发表和参与展览的机会并不多,这里特选介数方精美砚台。
  一、辟雍砚
  唐白瓷辟雍砚(图一),高2.6、面直径5.6、足径6.5厘米,陕西省博物馆旧藏。砚面圆形且微鼓,砚面与外沿之间有一周凹槽,用以承存墨汁,砚底圈足之上,环砚一周设15个张口的人面兽足,承托砚面。
  唐白瓷辟雍砚(图二),高2.4、面直径5.8、足径6.1厘米,西安市东郊唐墓出土。砚面圆形且微隆,砚面与外沿之间有一周凹槽,用以承存墨汁,砚底圈足之上,环砚一周设13个人面兽足,承托砚面。
  唐代瓷器素有“南青北白”之说,“北白”指河北邢窑在唐代成为白瓷的烧制中心。邢窑白瓷以釉面洁白、胎质细腻、晶莹悦目为世人所称道,釉厚处白中微闪黄或泛青。这两件唐代白瓷辟雍砚里外皆施白釉,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光洁明润,釉厚处微微泛青,具有典型的邢窑特点,故而应为邢窑白瓷中的上乘之作。
  唐辟雍陶砚(图三),高4.8、直径13厘米,1956年西安市西郊小土门村出土。陶质,呈辟雍式。砚堂中间洼,边起棱线,沟槽底弧形。边墙下部内敛。底中间圆形凹进,边伸五足,大而短。该砚整体结构和谐,线条柔顺流畅,器型规矩稳重。
  上述三方辟雍砚呈现出唐代辟雍砚的典型风格,砚面平而微隆,略高于口沿,周环沟槽以储墨,一般为多足。所谓“辟雍”亦作“璧雍”,本为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群。其学有五个,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东汉蔡邕《明堂丹令论》中载:“取其四面环水,圆如璧,后世称为辟雍。”魏晋时期繁钦在《砚赞》中亦云:“圆如盘而中隆起,水环之者,谓之辟雍砚。”辟雍砚,实际上是仿辟雍形而琢制的砚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化的繁荣和制瓷业的迅猛发展,陶瓷砚台大量涌现,其中就有辟雍砚,多为青瓷或白瓷。以后辟雍砚开始广为流行,形制也多有变化。初时有盖,蹄形三足,后足数渐多。如魏晋时多为三足或四足,南北朝时变为五足到十足不等,器型也由矮肥趋于高瘦。至隋唐时期,辟雍砚发展成为多足,有的砚足多达20只以上,环砚密列一周,如同镂空圈足,且足部突出,纹饰精美。虽然隋代曾以珠形足取代过蹄形足,但是唐代又恢复了蹄形足。
  二、箕形陶砚
  辟雍砚唐中期以后日渐式微。随着家具的发展,人们逐渐改变了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砚台的使用也逐步由地上移到了桌子上,于是箕形砚便开始盛行起来。这种砚式如生活中用的簸箕,前低后高,砚堂呈斜坡状,砚首着地,砚尾有双足,或乳钉形、或柱形或梯形,很适合当时坐于床榻或桌前的人书写时使用。
  唐箕形陶砚(图四),长14、宽9.8、高3.5厘米。1955年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出土。砚首为圆形,外翘而内陷,砚尾长弧状,砚两边随砚首圆顺折起,酷似一小簸箕。底部首端着地,近砚尾处有两个长方梯形足支撑,与砚端构成三足鼎立之势。砚厚薄适宜,轮廓简洁而流畅。
  唐箕形黑陶砚(图五),长17.5、宽13.5、高3厘米。1955年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南出土。砚首略尖,砚尾浑圆,前小后大,砚面下陷,呈桃形。砚底有四尖足,前两尖足矮,后两尖足高,均稍向外撇。整砚庄端成稳,雍容大气。虽历经千年,仍风采依旧。
  唐箕形灰陶砚(图六),长ll、宽8.5、高1.9厘米。陕西省博物馆旧藏。细灰陶质,砚首、尾方圆形,四边弧形起沿,无折线,砚面呈前窄后宽,前低后高。前部着地,后部有两乳钉足。因长期埋于地下,土锈多,但仍不失柔和线条,优美造型。
  唐箕形陶砚(图七),长8.6、宽6.3、高1.7厘米。1956年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南出土。砚首呈圆弧状,砚尾长弧状,前低后高,头窄尾宽,酷似“风”字,底无足平落地。四边皆用弧线,左右弧线内弯,前后弧线向外,线条四周开展,弧面向内收缩,形成两相对比,又互相制约,造型富有变化。砚前边沿无折痕,左右两边隐约有折角。是“舀地箕形砚”向“有折痕箕形砚”的过渡形制。砚前边沿稍有损失。器物造型小巧玲珑,可实用亦可供赏玩。
  唐箕形黑陶砚(图八),长18、宽12.2、高3.8厘米。1954年西安市东郊国棉四厂唐墓出土。通体黑陶,典型簸箕状,唐代流行式。前窄后宽,前低后高。砚堂从后向前斜淌,与三边相接形成折线,池深3.8厘米,两边高起内敛,底平,砚首着地,尾部两梯形足,使得砚台沉稳挺立。该砚造型规整,砚体较大,线条简练,稳重大气,品相完好。
  唐箕形陶砚(图九),长12.6、宽8.8、高3厘米。1955年西安市东郊灞桥区郭家滩国棉五厂唐墓出土。砚器形较为完整,砚首及两边有折痕,砚身前端呈棱角型深腹,边棱斜出呈风字型,棱线骨感有力,底为长梯形双足。砚制作考究,形体规整有致。
  我馆收藏的这几方箕形砚,既有唐早中期的,也有唐晚期的。箕形砚的砚面形呈“风”字形,所以也称为“风”字形砚。唐早中期及以前的箕形砚,常为一个弧形内凹的箕斗,砚面无明显转折过渡,砚的边唇与砚面为一个断面。到了唐中晚期,箕形砚的砚面有了显著变化。器型更加规整,砚首圆弧,两侧平直,砚足有锥形或长方形,并且修整、磨制得更加平整。晚唐箕形砚的特点是砚首及两边有折痕,砚额呈弧形,即“穹高”。唇沿也作弧形,其平面一如斧钺。有时还会在逐渐加大的砚额边唇上施以纹饰。宋代箕形砚逐渐发展成为抄手砚。元代制砚的形式,基本上延续了前代,但略显粗狂和朴拙。到了明清时期,箕形砚又演变成平扃无足的“凤”字形砚。
  砚台是古代文人必不可少的文房用具,自古就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珍爱。尤其是隋唐科举考试制度的推行,使天下学子可以通过做文章考试后进入社会上层阶级,进而加官进爵,光宗耀祖,这些都必将促进唐代陶瓷制砚台的发展。
  砚墨色光,一方精美的砚台,无论是何种质地,都多少会具有“发墨盖毫,滑不拒墨;细腻温润,贮墨不涸;质坚致密,玉肌腻细;细中有锋,柔中有刚”的实用价值,同时也是将书法、绘画与雕刻艺术等结合于一体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我馆收藏的这9方唐代陶瓷砚,均属于唐代常见的砚台形制,相信对它们的进一步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唐代陶瓷砚制作工艺水平的了解,而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唐代人的思想文化和精神追求。
  (责任编辑:阮富春)
其他文献
服饰,从最初的御寒蔽体到对美学的追求,再到对文化的承载,发展到清代,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内容,成为一个庞杂的体系。清代服饰,源于满族服饰,以满族便于骑射的独有样式为蓝本,不断借鉴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点。从概念上讲,清官服饰是指清代生活和服务于宫廷的人士的衣冠鞋帽、服饰佩饰等,属于清代服饰的宫廷部分。沈阳故宫作为清初开国宫殿和入关后的陪都宫殿,辟为博物馆后以收藏清代宫廷遗物、明清艺术
期刊
沈阳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也是清文化的发源地,沈阳故宫则是清入关前的王朝统治中心。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至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入关迁都北京,短短六十多年,清王朝确立起自身政权的中央中枢机构和国家雏形,从赫图阿拉(新宾)到东京(辽阳),最后定都盛京(沈阳)。正是在这里,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创建了盛京宫殿(沈阳故宫),使之成为新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期刊
盛京(沈阳)是清朝的发祥之地,也是清朝迁都北京之后的陪都,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东巡拜谒祖陵期间,每次都要在盛京官殿临政或驻跸。与此同时,清廷将大量皇家珍藏送贮沈阳故宫,鼎盛时期累积已达十几万件之多,使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官、热河行官(现承德避暑山庄)一起,成为举世瞩目的清代三大皇家官廷文物收藏宝库。后来由于日俄战争期间的部分文物损毁,清末民初国运式微造成的藏品外流,特别是民国初年(1914)
期刊
尽管近现代书画拍卖今春不乏亿元作品,如傅抱石《云中君和大司命》成交价2.3亿元,数千万元成交的作品也不少,但整体看,近现代书画的市场效应还是不敌古代书画作品。  一方面是数量较少的宋元明清时期的书法、绘画作品拍卖,今春呈现一种井喷现象,数量较往年大增,多家公司不约而同加强了古代书画板块的上拍力度,特别是明清时期在书画史上较有名头的书画家,大部分都有作品露面,给热衷古代书画作品的收藏投资者提供了一个
期刊
清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显著发展,更是尤为重视礼制建设。帝后谥法制度是清代宫廷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清代列帝列后的谥宝谥册则是重要的典章文物。谥宝谥册是皇帝为前代帝后进谥号、庙号时制用之物,是推行谥法制度的直接产物。沈阳故宫即作为清朝的发祥重地,也为清官内务府收藏皇室历史典籍或古代器物,诸如清实录、皇室玉牒、圣训、四库全书、满文老档等宫廷文物和工艺精品等。其中,
期刊
沈阳故宫是清入关前建造并使用的皇官,清入关后,作为清王朝的发祥之地,受到历代皇帝的关注。如今,作为一座官廷遗址类博物馆,保存了大量帝后御用器物和皇家艺术品,成为一座艺术的宝库。其中,书画藏品数量丰富,以明清为大宗,既有清代帝王、皇子等皇室成员的书画之作,又不乏“明四家”、“四王吴恽”、“金陵八家”、“晚明四家”及近现代名家艺术珍品,呈现出流派纷呈、笔精墨妙、色彩绚烂的艺术特色。  继承传统的明代书
期刊
6月3日上午,以岫岩玉为材质的首届“玉瑶奖”首饰设计大赛在北京翠钻珠宝展厅启动。  在中国八千年的玉文化发展史上,岫岩玉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并对早期东亚玉文化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如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均不同程度地采用岫岩玉琢磨玉器。而现实中,岫岩玉给人们的印象是价格低廉。这些年,凡沾“玉”字边的石头一夜“成金”,新疆和田玉、缅甸翡翠,甚至俄料、韩料以及由黄玉
期刊
玻璃画,又称为镜子画,在欧洲被称为背画,顾名思义,是用水粉或油彩直接在玻璃的背面作画,在着彩的另一面可观赏到精美的画面。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院(英国皇家博物院)藏有一张表现正在绘制玻璃画的画工的水彩画,真实地再现了玻璃画的制作情景。画工手中使用的是中国的毛笔,其握笔姿势也是中国式的。玻璃画的创作要经过四个步骤:画稿,先把画样画到纸上;开墨,将画稿铺在玻璃下,选取颜料,基本采用白描画法画出主题
期刊
西安博物院位于丝绸之路的东方重镇——“唐长安城”中轴线朱雀大街东侧,于2007年5月18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2010年3月31日开始对公众免费开放。全院总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其中博物馆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陈列面积5500平方米、文物藏品库面积4500平方米。院址以著名的唐代建筑、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雁塔为中心,由博物馆、唐荐福寺遗址、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博
期刊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自古海外交通贸易频繁,唐代泉州港就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曾被誉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发达的海外交通贸易也使得各种民族和宗教得以传入,多种民族多宗教文化在这里和睦相处,因此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在泉州的各大小博物馆,至今仍保存着许多能见证泉州多宗教融合的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