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莎士比亚:“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新课改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应以人为本,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兴趣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在快乐中求知。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探讨如何做好现阶段小学趣味数学教学。
1.创设情境强化兴趣
新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浓,教师要因势施教,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手法,如合作交流、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方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要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越的课堂氛围,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态度要和蔼可亲.语言要生动、形象、诙谐,再配以得当的手势,定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比如在教“平行四边形”时,我首先让同学们拿出已备好的4个小冰糕棍和小钉子,自己动手制成一个长方形,同学们觉得很有趣,便动手做了起来,很快都做好了。我让他们用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同学们边操作边观察,很快就做出了回答: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师:从刚才的做法中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同学们异口同声;容易变形。师:它在实际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呢?同学们争相发言,气氛很热烈。短短的几分钟,同学们便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和它的实际应用。可见只有给同学们创造良好的求知环境,才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才乐于接近它、探求它、了解它、掌握它,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
2.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作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3.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实践证明,学生被动地習得知识,很容易遗忘。如果学生对学习材料能经过一定的重组或转换进入认知结构,就会改进知识的构成,延长保持时间。所以,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特别是新知识的学习中,应凭借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得出结论。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圆,利用实物讨论圆周长的概念,如何测量周长,创设一种求圆周长的问题情境;(2)比较大小不同的圆,通过观察,提出假设: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3)动手实验,通过测量,得出数据,检验假设;(4)得出结论,圆的周长=直径×π;(5)应用结论。如何求一棵松树横截面的直径,如何求粮仓的底面周长,以及一些类似趣味性的问题如何应用结论来求得解决。通过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索新知的全过程,获得的知识是有意义的,也是容易长久保持的。
4.以动态情境激发学生潜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口传心授,那么对于刚刚步入学校校门不久的小学生而言,其是很难达到基本教学效果的。这是由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育完全而导致的,其是学生正常的必经阶段。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动态的、有趣的、色彩丰富的学习内容,并且这些内容还必须要具有易操作、易懂、逼真等特点,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思维锻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来为学生创设出动态情境,让他们能够在自身接受范围内,主动地去进行知识的接收,进而实现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所以笔者选用多媒体,是因为多媒体能够实现对学生全方位感官刺激,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口传心授”教学模式的不足,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感官的刺激来实现对知识的接收。例如笔者在进行“年月日”的知识教学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将问题抛给他们“何为日?何为月?何为年?”经过多对多媒体课件的观察,学生发现“地球自转一周为日,月亮绕地球一圈为月,而地球绕太阳一圈为年”,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够真正感知到年月日的来历与规律。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攒射动态情境,不仅能够几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锻炼,从而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条件。
5.利用编儿歌开展趣味教学
儿歌通俗易懂,深受学生喜爱,也是解决数学学科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编一些朗朗上口、切合学生实际的儿歌,教学生唱,让学生在唱儿歌中学会知识,加深记忆。一是用儿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儿歌具有优美的旋律、轻松的节奏,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消除学生的紧张与畏惧心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二是用儿歌突出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的突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重要作用。教学生唱儿歌,可以加深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生理解。如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后,利用如下儿歌让学生加深记忆:“乘法算式要记牢,相同加数写在前,乘号随着加数走,最后写的是个数,几乘以几是读法,表示几个几相加。”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对乘法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又如10以内数的组成,我创编了这样的儿歌帮助学生记忆:“一双手十个朋友,一九一九好伙伴,二八二八手牵手,三七三七不分离,四六四六玩游戏,五五拼成一双手,十的朋友全记牢。”实践证明:创编儿歌,可以激起学生唱的激情,让学生在唱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这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学生所喜爱的说唱中,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1.创设情境强化兴趣
新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浓,教师要因势施教,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手法,如合作交流、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方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要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越的课堂氛围,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态度要和蔼可亲.语言要生动、形象、诙谐,再配以得当的手势,定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比如在教“平行四边形”时,我首先让同学们拿出已备好的4个小冰糕棍和小钉子,自己动手制成一个长方形,同学们觉得很有趣,便动手做了起来,很快都做好了。我让他们用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同学们边操作边观察,很快就做出了回答: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师:从刚才的做法中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同学们异口同声;容易变形。师:它在实际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呢?同学们争相发言,气氛很热烈。短短的几分钟,同学们便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和它的实际应用。可见只有给同学们创造良好的求知环境,才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才乐于接近它、探求它、了解它、掌握它,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
2.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作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3.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实践证明,学生被动地習得知识,很容易遗忘。如果学生对学习材料能经过一定的重组或转换进入认知结构,就会改进知识的构成,延长保持时间。所以,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特别是新知识的学习中,应凭借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得出结论。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圆,利用实物讨论圆周长的概念,如何测量周长,创设一种求圆周长的问题情境;(2)比较大小不同的圆,通过观察,提出假设: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3)动手实验,通过测量,得出数据,检验假设;(4)得出结论,圆的周长=直径×π;(5)应用结论。如何求一棵松树横截面的直径,如何求粮仓的底面周长,以及一些类似趣味性的问题如何应用结论来求得解决。通过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索新知的全过程,获得的知识是有意义的,也是容易长久保持的。
4.以动态情境激发学生潜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口传心授,那么对于刚刚步入学校校门不久的小学生而言,其是很难达到基本教学效果的。这是由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育完全而导致的,其是学生正常的必经阶段。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动态的、有趣的、色彩丰富的学习内容,并且这些内容还必须要具有易操作、易懂、逼真等特点,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思维锻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来为学生创设出动态情境,让他们能够在自身接受范围内,主动地去进行知识的接收,进而实现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所以笔者选用多媒体,是因为多媒体能够实现对学生全方位感官刺激,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口传心授”教学模式的不足,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感官的刺激来实现对知识的接收。例如笔者在进行“年月日”的知识教学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将问题抛给他们“何为日?何为月?何为年?”经过多对多媒体课件的观察,学生发现“地球自转一周为日,月亮绕地球一圈为月,而地球绕太阳一圈为年”,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够真正感知到年月日的来历与规律。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攒射动态情境,不仅能够几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锻炼,从而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条件。
5.利用编儿歌开展趣味教学
儿歌通俗易懂,深受学生喜爱,也是解决数学学科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编一些朗朗上口、切合学生实际的儿歌,教学生唱,让学生在唱儿歌中学会知识,加深记忆。一是用儿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儿歌具有优美的旋律、轻松的节奏,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消除学生的紧张与畏惧心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二是用儿歌突出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的突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重要作用。教学生唱儿歌,可以加深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生理解。如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后,利用如下儿歌让学生加深记忆:“乘法算式要记牢,相同加数写在前,乘号随着加数走,最后写的是个数,几乘以几是读法,表示几个几相加。”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对乘法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又如10以内数的组成,我创编了这样的儿歌帮助学生记忆:“一双手十个朋友,一九一九好伙伴,二八二八手牵手,三七三七不分离,四六四六玩游戏,五五拼成一双手,十的朋友全记牢。”实践证明:创编儿歌,可以激起学生唱的激情,让学生在唱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这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学生所喜爱的说唱中,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