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叙事故事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ziaiai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来,教的是小学数学,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再加上数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为了使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我会在课前设计好预习作业,让学生按要求进行预习,还会把一些数学题编成一个数学小故事,或者在教学活动中互换角色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是快乐的、愉悦的、进而快乐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比如,我在教授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本31页例题的情境图,并要求做到以下几点:看情境图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然后讲给大家听;听完故事后,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即怎样列式?怎样算出结果的?把你的想法和同位交流。于是我带着以上几个问题开始上课,期待着学生们的精彩表现,开始了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问,“小兔请客”一个学生举手回答道;“是整数的加减法”,另一学生补充回答。“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我又问道,学生们个个举手齐声回答:“采松果”。“请你们看课本31页情境图”话音刚落,一个平时很少说话的女孩举起手:“老师我回家看了,编了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秋天来了,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到森林里采松果,小松鼠看看这,摸摸那,一共采了4个,而松鼠妈妈专心地采了一大堆,数了数一共有25个,她看着自己采的松果高兴地笑了,同学们听了我讲的故事,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同学们听了她的故事,一个个抢着发言,生1:“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他妈妈采25个松果”;生2:“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多少个?”此时我准备分析以上问题,忽然一个男孩眨着眼举起了手:“老师,我有一个跟他们不一样的问题。”同学们都向他投去了好奇的眼光。我说:“请你说说看!”只见他娓娓道来:“小松鼠,再采多少个就和松鼠妈妈同样多?”我惊讶地看着他,竖起了大拇指:“你真行”只见他笑眯眯地坐下。于是我梳理出核心问题,请他们交流,过后又进行第二节环节,汇报展示:谁愿意上来说出自己的想法?我问道。忽然一个男孩举起了小手,“我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见他上黑板列出算式:25+4,然后说:“我用小棒解决问题的,你看2捆小棒,每捆10根,一边放5根,用4根和5根相加是9根,就是29根。”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和他不同,又一女生急着说:“我用计算器算出的,先拔25,再在个位上拔4个珠,因为4在个位,不能和十位相加,即29。”“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即:25后面数4个数:26、27、28、29,共加4个正好是29”,另一个学生补充道。此后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我放手让学生交流想法,然后展示汇报,效果很好,不知不觉就这样结束了,同学们满载而归,体验着成功,分享着快乐。
  在教学《数的读法与写法》时,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本例题,要求他们弄清数的读法与写法,特别是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与写法。在上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天,唐僧想考考三个徒弟的数学水平,于是他把徒弟们叫到面前,说:“徒儿们,现在我在地上写3个数,你们谁能准确读出来,我就把真经传给他。”
  唐僧首先写出:23456。猪八戒迫不及待地说:“这个读二三四五六!”唐僧摇了摇头,说:“八戒,多位数的读法是有规律的。每个数字从右到左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和万位。只要从左到右把每个数字读出来,并在后面加上万、千、百、十就可以了,只是需要注意,最后一个数字不要读‘个’。讲到这里,我故意停顿了一下,一个平时不敢回答的女孩举手说:‘老师这个数(23456)我会读,读作二万三千四百五十六’。” 同学们都为他竖起了大拇指。我接着讲下去。
  唐僧又写出:130567。孙悟空马上说:“这太容易了,读作十三万零千五百六十七。”唐僧又摇了搖头,说:“遇到0,要特别注意,当一串数中间有0时,说到这里一个小男孩说:‘我知道唐僧接下来要说什么了,他是说,只要读零就可以了,它后面的数位不要读出来。所以这个数应该读作十三万零五百六十七,对吧?’” 我脱口而出:“对,你真聪明,你是怎么知道的?”她说我预习时认识了这个数的读法,又根据前一段故事就想到了。这时同学们都希望老师快点把故事讲下去,好让自己也有机会接着讲。
  第三个数是120034。沙和尚想了想说:“应该读作十二万零零三十四。”唐僧叹了口气,说:“如果一串数中有连续的几个零,读一个就可以了。说到这里好些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所以这个数要读成十二万零三十四。’这时我接着把故事讲下去,徒儿们,你们的数学都学得不太好,还得继续努力呀,真经暂时不能传给你们呀!”
  学生们在听故事时,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数的读法与写法。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说:“看看你们能不能得到唐僧的真经”。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发现同学们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掌握得非常好。
  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到处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却很少遇到,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感情,再加上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先学后教,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又有一些疑惑,求知欲就更强。学无止境,让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吧!
其他文献
多人共享局域网,如果有人进行盯下载(或者看P2P网络电视),会严重影响他人的上网速度,因为P2P类的软件极其“抢占”网络资源。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使用“P2P终结者”、“网络执法官”之类的软件来寻找P2P用户,这样很不方便,因为这类软件扫描、限速时会产生ARP攻击,经常发生类似“IP地址冲突”的故障,也会被一些安全软件拦截。而最近我在使用路由器时,发现路由器的UPnP功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局域网内
期刊
有人把CPU当做电脑的大脑,那么主板可以说是躯干,就算你大脑再好,如果身体不成,很多事情还是完不成,反映到日常的应用中就是莫名其妙的死机,没电,不能开机等等,可以说主板问题能引发N多故障。
期刊
一个漫长的暑假过去,带着愉快的心情返回学校,准备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就在这个时候,接到了学校任命我为九年级级长的通知,在震惊中还带有不少畏惧心理。虽然,以前有过几年做班主任的经验,但是,面对一个教师平均年龄41岁的年级,并且还是毕业班年级,我一个30多岁的后生仔,能怎样办?面对一个年级里五六百个孩子,我一个无年级管理经验的年轻教师,该怎样办?深怕一个又一個的新问题把我打垮……刹那间,心
期刊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元江民族地区习惯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化,造成学生汉语基础普遍较差。语文教学在民族地区是一项难点,使众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倍感艰辛。我根据自己多年在元江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工作经验,对该地区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影响元江少数民族初中语文教学因素  (一)社区因素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期刊
一、声画并茂,激活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巧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奏好这堂课的“序曲”,敲响动人心弦的第一锤。如《鸟的天堂》一课,引入课文时,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那茂盛的大榕树绿得发亮、绿得可爱,那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
期刊
一、引言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在展开相关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突出更加完善、全面、科学的管理理念,并且更加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切实地发挥出自身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教师需要对于自身的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更好地突破,更好地对教学目标进行落实和实现,这样整体教学质量才可以得到更好地提升。当前课改环境下,通过对创新教育理念的融入,可以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活动更好的效果,并且更好地改变
期刊
平时在网吧或者在单位的时候,有时经常要在电脑上随手记点东西,可是如果只是记在本机,在其他地方我们就看不到所记的事情了。那么何不试试网络记事本,把要记的东西放在这些地方,既方便使用,还能随处访问。
期刊
《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指出“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 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揮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
期刊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感叹复习课的教学无从下手。但我们又知道,复习课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复习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整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使遗忘的内容得以重现,薄弱环节得以加强,从而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进一步发展能力。所以复习课教学的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记得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
期刊
最近导师让小姚写一篇关于证券方面的文章,当她通过Google搜索资料时,发现都是时下的新闻。很难找到特定历史段的数据。参考意义不大。这让小姚有点郁闷。    时间隧道,关键词的历史大事记    小姚所写文章涉及到著名的“5.19行情”。5.19行情作为中国证券市场一段特殊的历史,到底是什么因素促成?当时的环境如何?这些都需要引用1999年当时媒体上的一些评论分析。不过直接用Google搜索,一大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