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精神在学科教育中的体现显得更加重要。本文着重阐述中职学校语文教育中凸现人文精神,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技术人才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人文素质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应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那么,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呢?
一、根据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在每学期开学初,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各年级的学习计划,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增补,编撰出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语文教材,以利于学生的专业课的学习,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例如学计算机、机电和家电的学生,就应该多学习一些科学小品文和说明文,像《景泰蓝的制作》《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课文。而学人文类专业的学生,针对他们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差的特点,应多选些逻辑性比较强的议论文和富有哲理性的散文、伦理性的杂文,如《匆匆》《琐忆》《荷塘月色》等课文。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歌善舞,有较强的表演欲,在上戏剧、小说课时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改编,编成课本剧,如教材中的《包身工》《雷雨》《茶馆》等课文,主要情节可以分组准备,让学生自编自导,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在阅读、剧本改编、写作、表演等方面的创造能力。又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应着重培养他们的解说能力和表达能力,《雨中登泰山》《黄山记》等课文,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学习时让学生把文中的景色内容写成解说词,并以导游的身份向全班学生解说,这样既了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史,熏陶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的挚爱之情,又是对专业课很好的实践。
二、发掘教材选文中的人文精神,学生受教于潜移默化中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怡情养性、塑造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改革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树立和强化“精品”意识,选入了一批文化内涵丰富、深厚,富有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同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对话,以提高其审美眼光和文化品位。大师们厚重的作品、深邃的思想及其独具魅力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所以,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生命精神、文化意识、人伦情怀、人性感受。
孟子强调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仍可作为我们今天做人的准则;儒家提出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仍可作为我们今天个人修养道德的借鉴;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把忧国忧民的人文精神推向了巅峰;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这些不断求索、为国为民的伟人精神汇成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关爱民生的高尚情怀,是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最好诠释;现代作品中,《记念刘和珍君》中青年学生追求正义、献身事业的顽强斗志,《百合花》中通讯员舍生忘死、奋勇献身的牺牲精神,无不为青年学生树立了光辉的人格榜样。语文教学应注重这些人文瑰宝,既强调知识,又注重思想内涵,同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也使学生受教于潜移默化中,得益于身心愉悦之时,从而使广大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有健康的身心、丰富的个性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三、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诗以东方智慧、东方美学的意蕴和神韵,彪炳于世界诗歌宝库。诗歌孕育了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和文化。诗教,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培根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所谓古诗文诵读,就是在正确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琅琅上口的反复诵读,来领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放开声音,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更是我国古代常见的一种学习方法。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思索。”这里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而且指明了诵读的基本方法。诵读古诗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提高文化素养,丰富和积累语言材料,继承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诵读,脑子里积累的材料多了,写作或讲话时才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对人的气质和自信心的培养也很重要。
中职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正是读书的最佳时期,教师应抓紧这一黄金时机引导他们读一些好书、背一些好诗、记一些名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陶冶学生人格
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渗透性,它重视熏陶渐染式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靠训练,不能靠灌输,不能靠说教,而应当通过教育自觉而又自然地进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巴金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学尤其应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渐染、潜移默化,才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味道。所以,我们必须加强阅读教学,借助阅读教学让学生从文章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人格,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如我校利用每周三第六节课,为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并加以正确引导;平时还经常举办讲座、读书交流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质量。
语文教材中充满着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关爱,充盈着人文素质和知识生态群落,大有开发利用之必要。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从人性出发,才不致使人文教育沦为一句空话,才不致使语文课堂沦为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
(作者单位: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人文素质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应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那么,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呢?
一、根据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在每学期开学初,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各年级的学习计划,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增补,编撰出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语文教材,以利于学生的专业课的学习,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例如学计算机、机电和家电的学生,就应该多学习一些科学小品文和说明文,像《景泰蓝的制作》《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课文。而学人文类专业的学生,针对他们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差的特点,应多选些逻辑性比较强的议论文和富有哲理性的散文、伦理性的杂文,如《匆匆》《琐忆》《荷塘月色》等课文。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歌善舞,有较强的表演欲,在上戏剧、小说课时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改编,编成课本剧,如教材中的《包身工》《雷雨》《茶馆》等课文,主要情节可以分组准备,让学生自编自导,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在阅读、剧本改编、写作、表演等方面的创造能力。又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应着重培养他们的解说能力和表达能力,《雨中登泰山》《黄山记》等课文,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学习时让学生把文中的景色内容写成解说词,并以导游的身份向全班学生解说,这样既了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史,熏陶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的挚爱之情,又是对专业课很好的实践。
二、发掘教材选文中的人文精神,学生受教于潜移默化中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怡情养性、塑造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改革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树立和强化“精品”意识,选入了一批文化内涵丰富、深厚,富有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同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对话,以提高其审美眼光和文化品位。大师们厚重的作品、深邃的思想及其独具魅力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所以,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生命精神、文化意识、人伦情怀、人性感受。
孟子强调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仍可作为我们今天做人的准则;儒家提出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仍可作为我们今天个人修养道德的借鉴;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把忧国忧民的人文精神推向了巅峰;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这些不断求索、为国为民的伟人精神汇成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关爱民生的高尚情怀,是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最好诠释;现代作品中,《记念刘和珍君》中青年学生追求正义、献身事业的顽强斗志,《百合花》中通讯员舍生忘死、奋勇献身的牺牲精神,无不为青年学生树立了光辉的人格榜样。语文教学应注重这些人文瑰宝,既强调知识,又注重思想内涵,同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也使学生受教于潜移默化中,得益于身心愉悦之时,从而使广大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有健康的身心、丰富的个性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三、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诗以东方智慧、东方美学的意蕴和神韵,彪炳于世界诗歌宝库。诗歌孕育了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和文化。诗教,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培根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所谓古诗文诵读,就是在正确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琅琅上口的反复诵读,来领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放开声音,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更是我国古代常见的一种学习方法。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思索。”这里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而且指明了诵读的基本方法。诵读古诗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提高文化素养,丰富和积累语言材料,继承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诵读,脑子里积累的材料多了,写作或讲话时才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对人的气质和自信心的培养也很重要。
中职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正是读书的最佳时期,教师应抓紧这一黄金时机引导他们读一些好书、背一些好诗、记一些名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陶冶学生人格
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渗透性,它重视熏陶渐染式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靠训练,不能靠灌输,不能靠说教,而应当通过教育自觉而又自然地进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巴金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学尤其应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渐染、潜移默化,才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味道。所以,我们必须加强阅读教学,借助阅读教学让学生从文章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人格,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如我校利用每周三第六节课,为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并加以正确引导;平时还经常举办讲座、读书交流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质量。
语文教材中充满着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关爱,充盈着人文素质和知识生态群落,大有开发利用之必要。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从人性出发,才不致使人文教育沦为一句空话,才不致使语文课堂沦为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
(作者单位: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