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常态下干部队伍中“为官不为”的消极影响成为全党、全社会关注的难点问题。本文从新常态概念入手,分析新常态下干部为官不为的具体表现和危害,进而探索如何采取措施调动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关键词:新常态;为官不为;调动积极性
新常态使“为官不为”这个老问题出现了新变化、新情况,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高度关注。人是最核心的要素,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斗志士气如何,不仅损害一个单位的形象和风气,而且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因此,探索新常态下如何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就显得很有必要,而且很有意义。
一、新常态的概念
本文所要阐述的“新常态”,借鉴“经济新常态”的思维表述,是指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把脉党内作风之弊而持续开出了改进良方:首先是出台《改进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紧接着是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反腐倡廉。这一系列“组合拳”直击作风之弊,起到了很好的正风肃纪、振奋精神的效果,形成了干部作风的新风气、新风尚。而且,“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是一场久久为功的战役,注重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形成常态化的机制。简而言之,“新常态”就是通过弛而不息的作风建设而形成清风劲吹的政治新生态。
二、干部“为官不为”的表现及危害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作风建设存在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因此,面对八项规定、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猛击一拳”,面对“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刚性约束,面对反腐倡廉的高压震慑,一些人反倒是觉得不适应了,有些人不禁发出了“为官不易”的抱怨,进而产生了“为官不为”的消极想法。
(一)“为官不为”的表现
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信奉“多下场多犯错,不干事不犯错”的为官哲学,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能拖的事就拖,工作擅长“打太极拳”,喜欢推诿扯皮;一类是工作不思考、不创新,得过且过,满足于当二传手,习惯于作传送带,表面上看起来搞得热热闹闹、有声有色,实际上是工作打空转,事业没发展。第三类是以现在制度约束严紧为借口,怕触及利益、得罪人,担心引火烧身、担心承担责任,该跑的项目不跑,该争取的资金不争取。
(二)“为官不为”的危害
干部,首先要体现在“干”字上,就是要干事创业,做好勤务员,为老百姓办好实事、办实好事。为官不为,是一种怠政思想,从小处讲,首先是害了自己。不管一般干部,更不用说领导干部,一路走来,家庭培养不易、自己成长不易、组织培养不易,如果不懂得珍惜,终日无所事事、虚度光阴,混迹机关、戳跎岁月,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愧对了父母、懈怠了自己、辜负了组织。其次,对于单位来讲,干部不干事,工作不推动,老百姓看在眼里、评在嘴上,不仅损害了单位的形象,而且从长远来看,终究要贻误地区的发展,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和难以弥补的。
三、新常态下调动干部积极性的应对措施
调动干部的积极性,既要精神力量的激励,也需要满足必要的物质需求。新常态下需要新思维,也要结合老办法。具体来讲,新常态下调动干部积极性,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就是要恩威并用。所谓“恩”就是人性化管理,更多侧重柔性激励;所谓“威”就是制度化管理,更多强调刚性约束。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恩与威两者并驾齐驱,不可偏废。
(一)强化思想教育
思想信念教育是老生常谈,但是并不过时,不仅不能弱化,而且应该持续加强、常抓不懈。首先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让干部心中有信仰,使广大党员干部对“当官为了什么,做官干了什么,离任留下什么”有深刻的理解。干部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信念,就容易迷失方向,就容易精神懈怠,得“软骨病”。其次是强化精神感召,通过加大诸如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勤政廉政党员干部的正面宣传力度,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触动、受感召,把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强大动力。第三是强化法律法规教育,让干部心中有敬畏,推进依法行政,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二)完善薪酬是保障
干部首先是一个自然人,有其各种需求需要,应该保障其基本、体面的生活,解除后顾之忧,才能安心认真工作。我们应该在对公务员制度与公务员薪酬制度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借鉴薪酬理论对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启示,比较国外发达国家和境外公务员薪酬制度的特点,提出我国特色的解决公务员薪酬问题的具体措施。同时,还要注意保障好干部正常、合理的福利待遇,比如正常的党团、工会活动,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生病干部和离退休干部等活动,就不能因噎废食,搞“一刀切”。而且要注重在平时加强对干部的人文关怀,不仅要了解干部的工作状态,更要及时掌握干部的思想、心理动态,让其感受到组织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提升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突出实绩考核
考核是客观评估干部工作态度、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的手段,是衡量干部能力、素质和潜能的标尺,能为调整公务员的职务、级别、工资和奖励、辞退等提供依据。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重点在于加强干部的日常管理,充分发挥好“实绩考核”这个指挥棒的作用。当前,要更加注重把功夫下在平时,突出平时考核,在总结既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做好平时考核的措施办法,着力破解考核指标设计、考核数据采集等难题,提升平时考核的导向和约束功能。同时,要更加突出考核结果的运用,让考核制度真正严起来、硬起来,让干好干坏不一样,让怠政懒政没市场,一方面既保护了干部的干事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才能调动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严明纪律戒尺
好的风气和氛围能够提升人的精气神,让干部队伍保持激情和活力;反之,倘若邪气太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大行其道,上行下效,大家整天忙着修好关系学,打好感情牌,把思想和精力都花在钻营投机上,哪里还有心思去思考工作、谋划事业?因此,作风建设的紧箍咒要经常念,强化反腐倡廉的震慑作用。当前,中央高压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抓,正风肃纪,取得阶段性成效,营造了风清气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今后,还需要从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基本制度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制度,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而使反腐倡廉逐步走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五)树好选任导向
如何选人用人是调动干部积极性的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环节。首先是要公正选人,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二十字好干部标准,真正把那些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那些在繁复清苦业务中任劳任怨,那些在平凡无奇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好干部选出来,切实让能者上,庸者下,形成风清气正的选人风气,让干部积极干事有奔头。其次是要适才用人,把握“科学合理”的用人原则,用当其时、用其所长,以事择人、量才授职,使岗位需要与能力水平、专业素质、性格特征相适配,切实把干部的激情释放出来,让才华发挥出来,使水平体现出来。第三是完善进出机制。更多地理顺和疏通“出”的渠道,让一些尸位素餐的人退出队伍,真正想干事的人才不会受其影响,从而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
总之,为官不为现象是个老问题。新常态下要把握从内因和外因连个方面深入分析干部为官不为的症结所在,创新思维、积极探索、突破重点,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干部不敢懈怠,干事有干劲,在新常态下展现干部队伍的新风尚、新形象。(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关键词:新常态;为官不为;调动积极性
新常态使“为官不为”这个老问题出现了新变化、新情况,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高度关注。人是最核心的要素,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斗志士气如何,不仅损害一个单位的形象和风气,而且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因此,探索新常态下如何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就显得很有必要,而且很有意义。
一、新常态的概念
本文所要阐述的“新常态”,借鉴“经济新常态”的思维表述,是指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把脉党内作风之弊而持续开出了改进良方:首先是出台《改进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紧接着是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反腐倡廉。这一系列“组合拳”直击作风之弊,起到了很好的正风肃纪、振奋精神的效果,形成了干部作风的新风气、新风尚。而且,“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是一场久久为功的战役,注重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形成常态化的机制。简而言之,“新常态”就是通过弛而不息的作风建设而形成清风劲吹的政治新生态。
二、干部“为官不为”的表现及危害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作风建设存在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因此,面对八项规定、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猛击一拳”,面对“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刚性约束,面对反腐倡廉的高压震慑,一些人反倒是觉得不适应了,有些人不禁发出了“为官不易”的抱怨,进而产生了“为官不为”的消极想法。
(一)“为官不为”的表现
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信奉“多下场多犯错,不干事不犯错”的为官哲学,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能拖的事就拖,工作擅长“打太极拳”,喜欢推诿扯皮;一类是工作不思考、不创新,得过且过,满足于当二传手,习惯于作传送带,表面上看起来搞得热热闹闹、有声有色,实际上是工作打空转,事业没发展。第三类是以现在制度约束严紧为借口,怕触及利益、得罪人,担心引火烧身、担心承担责任,该跑的项目不跑,该争取的资金不争取。
(二)“为官不为”的危害
干部,首先要体现在“干”字上,就是要干事创业,做好勤务员,为老百姓办好实事、办实好事。为官不为,是一种怠政思想,从小处讲,首先是害了自己。不管一般干部,更不用说领导干部,一路走来,家庭培养不易、自己成长不易、组织培养不易,如果不懂得珍惜,终日无所事事、虚度光阴,混迹机关、戳跎岁月,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愧对了父母、懈怠了自己、辜负了组织。其次,对于单位来讲,干部不干事,工作不推动,老百姓看在眼里、评在嘴上,不仅损害了单位的形象,而且从长远来看,终究要贻误地区的发展,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和难以弥补的。
三、新常态下调动干部积极性的应对措施
调动干部的积极性,既要精神力量的激励,也需要满足必要的物质需求。新常态下需要新思维,也要结合老办法。具体来讲,新常态下调动干部积极性,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就是要恩威并用。所谓“恩”就是人性化管理,更多侧重柔性激励;所谓“威”就是制度化管理,更多强调刚性约束。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恩与威两者并驾齐驱,不可偏废。
(一)强化思想教育
思想信念教育是老生常谈,但是并不过时,不仅不能弱化,而且应该持续加强、常抓不懈。首先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让干部心中有信仰,使广大党员干部对“当官为了什么,做官干了什么,离任留下什么”有深刻的理解。干部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信念,就容易迷失方向,就容易精神懈怠,得“软骨病”。其次是强化精神感召,通过加大诸如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勤政廉政党员干部的正面宣传力度,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触动、受感召,把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强大动力。第三是强化法律法规教育,让干部心中有敬畏,推进依法行政,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二)完善薪酬是保障
干部首先是一个自然人,有其各种需求需要,应该保障其基本、体面的生活,解除后顾之忧,才能安心认真工作。我们应该在对公务员制度与公务员薪酬制度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借鉴薪酬理论对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启示,比较国外发达国家和境外公务员薪酬制度的特点,提出我国特色的解决公务员薪酬问题的具体措施。同时,还要注意保障好干部正常、合理的福利待遇,比如正常的党团、工会活动,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生病干部和离退休干部等活动,就不能因噎废食,搞“一刀切”。而且要注重在平时加强对干部的人文关怀,不仅要了解干部的工作状态,更要及时掌握干部的思想、心理动态,让其感受到组织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提升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突出实绩考核
考核是客观评估干部工作态度、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的手段,是衡量干部能力、素质和潜能的标尺,能为调整公务员的职务、级别、工资和奖励、辞退等提供依据。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重点在于加强干部的日常管理,充分发挥好“实绩考核”这个指挥棒的作用。当前,要更加注重把功夫下在平时,突出平时考核,在总结既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做好平时考核的措施办法,着力破解考核指标设计、考核数据采集等难题,提升平时考核的导向和约束功能。同时,要更加突出考核结果的运用,让考核制度真正严起来、硬起来,让干好干坏不一样,让怠政懒政没市场,一方面既保护了干部的干事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才能调动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严明纪律戒尺
好的风气和氛围能够提升人的精气神,让干部队伍保持激情和活力;反之,倘若邪气太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大行其道,上行下效,大家整天忙着修好关系学,打好感情牌,把思想和精力都花在钻营投机上,哪里还有心思去思考工作、谋划事业?因此,作风建设的紧箍咒要经常念,强化反腐倡廉的震慑作用。当前,中央高压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抓,正风肃纪,取得阶段性成效,营造了风清气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今后,还需要从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基本制度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制度,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而使反腐倡廉逐步走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五)树好选任导向
如何选人用人是调动干部积极性的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环节。首先是要公正选人,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二十字好干部标准,真正把那些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那些在繁复清苦业务中任劳任怨,那些在平凡无奇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好干部选出来,切实让能者上,庸者下,形成风清气正的选人风气,让干部积极干事有奔头。其次是要适才用人,把握“科学合理”的用人原则,用当其时、用其所长,以事择人、量才授职,使岗位需要与能力水平、专业素质、性格特征相适配,切实把干部的激情释放出来,让才华发挥出来,使水平体现出来。第三是完善进出机制。更多地理顺和疏通“出”的渠道,让一些尸位素餐的人退出队伍,真正想干事的人才不会受其影响,从而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
总之,为官不为现象是个老问题。新常态下要把握从内因和外因连个方面深入分析干部为官不为的症结所在,创新思维、积极探索、突破重点,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干部不敢懈怠,干事有干劲,在新常态下展现干部队伍的新风尚、新形象。(作者单位:华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