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仿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因此,教师要开发文本本身的语言因素,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文章语言的美感,积累语言表象的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并真正领悟到这就是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的表达,从而激发学生产生一种把学习、生活中的美好感受、体验表达出来的愿望,产生写作的兴趣和动机。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挖掘文本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說话与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说写能力。
一、借助插图,激活语言
低年级语文教材一般都图文并茂,绘有很多精美插图,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而且为练习说话写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看图说话是低年龄段写话教学的主体部分,在这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看图,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比如观察顺序要从上到下,由近及远,先中间后两边等。面对一幅具体的画面,要引导学生抓住画面的几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他们在干什么。让学生先弄清楚,再引导学生想象,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根据学生看到的、想象到的或老师的提示和问题,让学生组词造句,把图画的具体意思表达出来,把画的意思写出来。
尽管低年龄段的学生词汇量很小,但有插图作为依托,他们便有了说的内容。以插图练说,既能使图画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增加了有趣的练“说”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二、借助模仿,积累语言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写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的灵气熏陶,提高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依样画葫芦”中,能感受作者表情达意、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精髓,通过模仿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1.佳句模仿
新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语言优美,句子顺畅,是我们学习语言表达的好例子。而句式的训练是语言表达训练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可以进行句式训练的例子加以训练。
2.语言迁移
我以文本资源为泉眼,充分引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教学资源进行写话训练,实现课内文本资源与生活语文教学资源相结合,巧搭写话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创构,已经感悟出了具体的表象内容,并把这些表象和抽象的词句结合成文章,这样词句的语言色彩立刻就形成了丰富的形象,好像这些词句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一样。这个时候,老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们就完全能够正确地学会并运用这些优美的词句。有了这些日积月累的词句和从感悟中形成的形象,学生进行写作时就感到从容而更有底氣了,好句好词源源流出,否则这些好词好句就是过眼云烟。
3.诗文仿写
诗文语言常给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感。重庆教育学院副教授任运昌说:“教师可以进行巧妙的点拨和辅导,指点学生抓住古诗文的精词妙句和艺术空白,做新的创作和加工,引导学生融入自身积累,发挥独特想象适度引导创新。”教师可以适度引导学生续写、改写或仿写古诗文,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
南宋教育家朱熹认为:“古人学文写诗,多是模仿。”吕叔湘先生曾明确指出:“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前人而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让学生模仿心中崇拜的大诗人,也来当回诗人写诗,这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都乐于进行仿写,还会互相比较。
4.题材变迁
在多数情况下,学生们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知道看什么,耳朵不知道听什么,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他们学会看、听、感觉。
三、想象“补白”,丰盈语言
文章中的“空白”很多时候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意蕴空间,它能有效地激发读者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使读者对作品增加个性化的理解。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空白”很多,如果我们巧借教材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那么学生的思维、表达欲望就会被这些“空白”激发,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
1.启发想象
鲁迅先生说:“学生是可以敬佩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高空,他想潜入蚁穴。”这便是学生们的想象。低年级学生喜欢想象,他们的想象能力较丰富,常常天马行空,没有边际。教师如果能有效利用学生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学生写话能力非常好的一条途径。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鼓励学生描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励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的翅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学生优美的语言和天真烂漫的想法有时候完全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学生能想象世间每一个生灵甚至每一个物体都享受着美妙的花香,这意境该有多么美好香甜!我们能不被吸引吗?
2.扩充情节
教材中有许多空白之处,可以充分挖掘,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比如在教授《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一文时(晚上,家里可不得了了,小猫在钢琴上跳来跳去,丁丁冬冬响成一片。小猫钻进抽屉里、橱柜里。有人从门外进来,门后会突然扑出一只小猫,吓人一大跳。),有个学生补充扩写道:有的小猫突然从门后扑出来,和人开个小玩笑;晚上爸爸穿的拖鞋里,里面有个软软的暖暖的东西,原来是小猫钻进了拖鞋。卡罗尔钻进被窝,发现小猫也钻进了她的被窝中睡着了。小猫跳到餐桌上偷吃东西,还留下了一大串一大串的脚印。卡罗尔正在练毛笔字,小猫还会跳上她的书桌,结果跳来跳去打翻了墨水瓶,墨水洒在桌子上,小猫来回走了几遍,用脚掌画了一幅梅花图。这位站起来读作文的学生小脸涨得红红的,咯咯咯地笑着,也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着小手要求扩写与小猫相关的内容,关于小猫的调皮他们可以滔滔不绝地说下去。
3.结尾续写
“课已结,意犹存”,抓住尾声,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是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和分析的地方。
学生们异彩纷呈的表达,不仅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解读文本的内涵,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更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说写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本资源取之不尽,只要教师能有效地利用好文本资源,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找出培养和提高学生说话、写话能力的切入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创造性地练写,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同时也为今后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借助插图,激活语言
低年级语文教材一般都图文并茂,绘有很多精美插图,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而且为练习说话写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看图说话是低年龄段写话教学的主体部分,在这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看图,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比如观察顺序要从上到下,由近及远,先中间后两边等。面对一幅具体的画面,要引导学生抓住画面的几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他们在干什么。让学生先弄清楚,再引导学生想象,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根据学生看到的、想象到的或老师的提示和问题,让学生组词造句,把图画的具体意思表达出来,把画的意思写出来。
尽管低年龄段的学生词汇量很小,但有插图作为依托,他们便有了说的内容。以插图练说,既能使图画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增加了有趣的练“说”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二、借助模仿,积累语言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写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的灵气熏陶,提高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依样画葫芦”中,能感受作者表情达意、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精髓,通过模仿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1.佳句模仿
新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语言优美,句子顺畅,是我们学习语言表达的好例子。而句式的训练是语言表达训练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可以进行句式训练的例子加以训练。
2.语言迁移
我以文本资源为泉眼,充分引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教学资源进行写话训练,实现课内文本资源与生活语文教学资源相结合,巧搭写话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创构,已经感悟出了具体的表象内容,并把这些表象和抽象的词句结合成文章,这样词句的语言色彩立刻就形成了丰富的形象,好像这些词句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一样。这个时候,老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们就完全能够正确地学会并运用这些优美的词句。有了这些日积月累的词句和从感悟中形成的形象,学生进行写作时就感到从容而更有底氣了,好句好词源源流出,否则这些好词好句就是过眼云烟。
3.诗文仿写
诗文语言常给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感。重庆教育学院副教授任运昌说:“教师可以进行巧妙的点拨和辅导,指点学生抓住古诗文的精词妙句和艺术空白,做新的创作和加工,引导学生融入自身积累,发挥独特想象适度引导创新。”教师可以适度引导学生续写、改写或仿写古诗文,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
南宋教育家朱熹认为:“古人学文写诗,多是模仿。”吕叔湘先生曾明确指出:“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前人而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让学生模仿心中崇拜的大诗人,也来当回诗人写诗,这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都乐于进行仿写,还会互相比较。
4.题材变迁
在多数情况下,学生们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知道看什么,耳朵不知道听什么,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他们学会看、听、感觉。
三、想象“补白”,丰盈语言
文章中的“空白”很多时候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意蕴空间,它能有效地激发读者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使读者对作品增加个性化的理解。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空白”很多,如果我们巧借教材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那么学生的思维、表达欲望就会被这些“空白”激发,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
1.启发想象
鲁迅先生说:“学生是可以敬佩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高空,他想潜入蚁穴。”这便是学生们的想象。低年级学生喜欢想象,他们的想象能力较丰富,常常天马行空,没有边际。教师如果能有效利用学生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学生写话能力非常好的一条途径。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鼓励学生描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励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的翅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学生优美的语言和天真烂漫的想法有时候完全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学生能想象世间每一个生灵甚至每一个物体都享受着美妙的花香,这意境该有多么美好香甜!我们能不被吸引吗?
2.扩充情节
教材中有许多空白之处,可以充分挖掘,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比如在教授《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一文时(晚上,家里可不得了了,小猫在钢琴上跳来跳去,丁丁冬冬响成一片。小猫钻进抽屉里、橱柜里。有人从门外进来,门后会突然扑出一只小猫,吓人一大跳。),有个学生补充扩写道:有的小猫突然从门后扑出来,和人开个小玩笑;晚上爸爸穿的拖鞋里,里面有个软软的暖暖的东西,原来是小猫钻进了拖鞋。卡罗尔钻进被窝,发现小猫也钻进了她的被窝中睡着了。小猫跳到餐桌上偷吃东西,还留下了一大串一大串的脚印。卡罗尔正在练毛笔字,小猫还会跳上她的书桌,结果跳来跳去打翻了墨水瓶,墨水洒在桌子上,小猫来回走了几遍,用脚掌画了一幅梅花图。这位站起来读作文的学生小脸涨得红红的,咯咯咯地笑着,也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着小手要求扩写与小猫相关的内容,关于小猫的调皮他们可以滔滔不绝地说下去。
3.结尾续写
“课已结,意犹存”,抓住尾声,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是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和分析的地方。
学生们异彩纷呈的表达,不仅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解读文本的内涵,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更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说写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本资源取之不尽,只要教师能有效地利用好文本资源,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找出培养和提高学生说话、写话能力的切入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创造性地练写,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同时也为今后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