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珍惜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net0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记录复兴民艺
  记录民艺是一种舍不得的情怀,但更有甚者,记录民艺是为民艺复兴与创新做准备。他们更年轻,愿意整合自身的资源并为民艺努力,挽救社会形象、出书、办展、做衍生品……让民艺换一种方式存活。
  “我是民艺的记录者。透过这些工艺,让我看到美丽的物件,驱使我进入这个领域,用出版的方式将它们记录下来。”——蔡仕伟
  谈到民艺,许多人会觉得离自己生活很遥远。在固有的观念里,许多人也认为民艺是老旧的,不复合现代审美的。实际上,许多民间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里,一直紧紧依存在老百姓的生活里。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无一不含。不仅是实用的器物,民艺甚至还反应了与老百姓有关的精神追求与信仰寄托。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越来越习惯“快捷键”似的生活方式,许多有意义和价值的民间艺术就这么被快节奏的生活给甩在了身后……2011年,蔡仕伟决心停止一切商业设计,踏上民间寻艺之旅,聆听民间艺术发出的声音,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始于兴趣
  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用来形容蔡仕伟的人生轨迹,挺合适。20世纪70年代初出生在台湾的蔡仕伟,从小就喜欢去庙宇里观看、触摸那些精雕细琢的壁画、木刻、石雕、彩绘……虽然对只有几岁的小孩子来说,还不能懂得这些技艺、色彩里蕴藏的内容和精神,但却能让年幼的蔡仕伟长时间流连在殿堂,以至于到了饭点忘了归家。那时候,台湾小城里还留有许多制作、编织、修补各种生活器物的铺子,这些铺子也成了幼时的蔡仕伟一待便可以待一整天的地方,安安静静坐在那里看师傅们劳作的双手,仔仔细细观察每一个步骤,直到器物最终完成。
  随着年纪渐长,蔡仕伟开始有意识地阅读关于民艺方面的书籍,了解关于民间文化的知识。这大约是一种无意识的选择,依从内心的兴趣爱好,朝着某个方向前进。21岁时,蔡仕伟从台湾来到北京,一住就是20年。他说:“虽然台湾在民艺保护方面做得不错,但文化根基属于闽南文化,这仅仅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而北京,有多样且丰富的民艺,何况这里才是中国人的根。”蔡仕伟在北京的日子,去了故宫不下100次,走遍了北京城的胡同小巷,跟大爷大妈各种侃大山……他偏爱这样的生活味道,质朴却浓郁。
  做了20多年平面设计,蔡仕伟获得国内外大奖无数,却突然在2011年决定停止一切商业设计工作,专心从事民艺的记录与保护。“其实我们每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在生活中都一直在接触、使用着民艺。”蔡仕伟在采访中谈到:“喝水的杯子,无论是玻璃、瓷器还是木器,虽然是由现代化机械生产,但也是从传统工艺与器具演化发展而来的。所以,民艺是深刻耕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而我,只能算是民艺的记录者,并非拜师学艺的实践者。眼看这些渐渐消失的传统民艺,觉得非常可惜,所以动了念头驱使我进入这个领域,用出版的方式将它们记录下来。”
  《首抄本》、《守艺人》、《集物志》是蔡仕伟这三年来独立出版的三本刊物。分别从工艺、手艺及收藏的角度,去挖掘、记录和整理民间艺术。而所有关乎出版的繁琐事情,全都由蔡仕伟和女朋友小馗两个人完成:选题、采访、编辑、整理以及书刊的设计。这让很多人惊讶不已。
  终于智慧
  蔡仕伟在许多演讲结束时会常常说:“我们用几天的时间采访,去记录每一项工艺从头到尾的工序,艺人们几乎花费了半生甚至一生才有的成果,在几天之内看到全部过程,这难道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吗?”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价值观也发生着变化,会不知不觉随着社会潮流去衡量事物存在的必要性,民艺也一样。尽管我们一再强调慢生活,但也不得不承认,过去人们为了做出一个物件,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这既不符合市场经济量产原则,也不能得到足够的经济收入。这也是为什么,有一部分手艺人境况窘迫,手艺后继无人;但同时,也有一部分手艺,有机会与现代化工具相结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但这些状况,在蔡仕伟看来,都不应该是手艺人去思考的事,而是更多受过现代教育,处于现代生活当中,且能感受细腻、体会到现代需求的我们应该去思考、行动,尽绵薄之力的事。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面对许许多多面临类似境况的民间艺术,蔡仕伟决定从工艺的珍稀程度做考量,对选题进行取舍。2011年8月,蔡仕伟和小馗专程从北京到浙江东源村,采访木活字印刷技术,算是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民艺记录之旅。实际上,为了资料的丰富与更真实的记录,蔡仕伟前后三次进村。所有内容,全都详实地记录在《首抄本》这本书里,从历史发展到工艺技术。如果说《首抄本》更关注工艺,那么此后出版的《守艺人》,蔡仕伟则是尝试从人的角度去发掘技艺背后的故事,不管是一次可以切割50张宣纸的民间手艺人赵权,还是87岁高龄的老河口木版年画非遗大师陈义文,都能从他们的故事里,读到一种坚持,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的坚持。而这种坚持,让人有些心酸,但也给到像蔡仕伟这样致力于记录民间艺术的人更多的动力。最近一期出版的《集物志》集的是火花,其中的内容对热衷收藏的蔡仕伟来说简直信手拈来,但蔡仕伟并不想将它做成一本纯粹读图的书。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去了解和学习不同时代关于火花的知识,整本书的设计更是获得了德国红点奖。对于参加红点奖的评选,蔡仕伟也没有避讳:“这也是获得更广泛关注与传播的途径。”
  守艺精神
  三本独立刊物出版以后,很多出版机构与蔡仕伟联系,希望能有后续刊物的出版合作;也有一些机构希望能与蔡仕伟合作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延伸,但都被蔡仕伟谢绝。并非不合适,毕竟整个团队目前只有蔡仕伟与小馗两个人,实在没有精力分散做其他工作,这样也能最大限度地保有整个项目的相对独立性与纯粹性。
  随着刊物的出版、销售,更多人开始关注民艺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愿意投入、参与到民艺的各种相关工作中。“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意识,自发去了解感兴趣的工艺技术、关注老手艺人的生活状况,即使不能做出实质上的帮助,作为文化精神的修养,也是很好的。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些精湛技术和背后深藏的精神,发自心底愿意使用这些产品时,良性的循环就形成了。”蔡仕伟如是说。
  也许正是蔡仕伟安稳而平和的态度,才让他在记录民艺这件事上做得更纯粹。在采访中,他对于“复兴”二字并不认同,认为“过誉也言之过早”。他也多次强调:“我们是民艺的记录者”。在目前,他只想把计划的事情一一做好,至于评价,对他来说无关重要;至于金钱,散去后留下民艺的记录,也算满足。他认为记录是民艺工作的根,只有不断推广,让更多人知道,才有机会使民间艺术被保留、转化。如果,随着三本刊物的出版,其中的内容被更多人重视,让这些原本岌岌可危的手艺得到更多人关注,让处于尴尬境地的老艺人生活得到改善,也不失为一个美好的夙愿。
  “坐得住朝朝夕夕,耐得住年年岁岁,才能做得出好物件”。对手艺人如此,对坚持民艺记录的蔡仕伟来说,也是如此。
  采访手记:
  蔡先生是少有的、还愿意用文字来做交流的人。20多条问题,一条条仔仔细细敲打出文字回答,还细心用颜色区分。虽未曾谋面,但当我收到邮件,着实感觉温暖。可惜,笔头功夫实在有限,蔡先生想要表达的观点,未能逐一呈现,实在汗颜。
其他文献
作者:周兵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时间:2015年3月  本书是一部讲述台北故宫文物变迁、国宝故事的作品。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探访,为大众还原出1931年至1965年故宫国宝迁移的历史过程。不仅记录了一件件国宝的运离、迁转和颠沛,展示出它们曾经的传奇和现在的精彩,还讲述了一些震荡中国人心灵和情感的故事,更表达了隐藏在我们内心的某种情感,某些可以拨动的心结,某些你不得不
作为老凤祥的总工程师,张心一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根本停不下来。  1988年,在东南亚钻石首饰设计比赛上,张心一的《蛇皮项圈》荣获最佳设计奖,名声响彻国际,那一年,他30岁。1993年,张心一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那一年,他35岁,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最年轻的“国大师”。而如今,张心一已是金银细工界泰斗,但他依然不想止步,“没法停下来,我就是个喜新厌旧的人。”  从大件组开始  在上海老凤祥
嘉德2014年春拍总成交额22.5亿元人民币。其中“明通行宝钞中书省贰佰文”以276万元成交,创中国古代纸钞拍卖纪录。该纸钞印制于洪武八年至十三年间,目前所见仅2枚,一枚被山西省博物馆收藏。本次上拍的这枚是唯一可在市场中流通的一枚,且首次在拍场亮相。
看看在美国建筑师Olson Kundig的眼中,好的设计是如何打造的。空灵之居位于华盛顿的圣胡安群岛,整个建筑以天然石材为主料,石头独特的天然纹理虽让建筑看起来有些许粗糙,但却多了几分简单和随性。室内延续了建筑外观的粗糙风格,在多处角落选择用石材装饰,意境巧妙,不仅融合外界的景观,更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环境,惬意空灵之感简直从天而降。  www.olsonkundigarchitects.com
百丈,坐落于杭州市北郊,竹山竹海,风光旖旎。面对浩瀚资源,百丈人该如何利用?镇上如竹笋一般兴起的竹制品企业,又为百丈带来了多大的变化呢?  百丈镇,中国竹笋之乡,全镇有毛竹林5.5万亩,人均竹林面积5亩,森林资源十分丰富。这些竹林形成于何时,即使是老一辈人也说不清楚。靠山吃山,在百丈这个竹海深深的山镇里,生活的一切都是与竹相关的。  在过去,竹子并未给百丈人带来富足的生活。早前镇上很多人都还只是从
土壤  在广州,“没什么所谓”是一种最适度的状态,无论是谁,无论来自哪里,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包容,只要务实肯干,都可以创造自己的海阔天空。    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吸纳融合更是这里的生存之道。在这里,外来的格调都会被本土化,摒弃虚妄,以脚踏实地的姿态重新出现。  在这样的氛围里,创意族群历练出与别处不同的风格。他们踏实肯干、包容大度,用努力播撒聪明才智,把希望变成现实。    广州是个
人物:黄春燕  性格:温柔的做工,犀利的为人。  属性:糖醋排骨。闻着鲜香,品着美味。  知道衔泥小筑是朋友推荐的,“千年邂逅,衔结你的美,筑动我的心,”这样的句子更是深深映入脑海。因为表演需要两套汉服,于是决定去仰慕已久的店看看。就这样一次不经意的机会,却邂逅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梦。  汉服梦  走进衔泥小筑工作室宛如走进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里面挂满风格各异的汉服,黄春燕身着亚麻布材质的汉服正低头画
作者:[英]考克斯 著 陈望 译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定价:128元  本书既是时尚鞋靴的发展史,也是前沿鞋靴的设计图典。书中收录了制鞋史上60例最有代表性的鞋靴,展现最受人尊崇的设计师的天才设计和最受欢迎的作品。从莫德·弗里宗的艳粉色锥高跟鞋到特里·德哈维兰拼缀蟒皮高台底鞋,揭示每一款经典风格的起源,以及它们流行或失宠的原因。智慧又生动有趣的文字,配以名人或时
寻芳园在3楼,楼下是璞素设计工作室。一路上来,已是各种赞叹。走到3楼,简直要呼“你们也太会享受了”。  茶室四四方方,看得出是露台改造而成。东、北二墙以玻璃围合,并砌了一面齐胸高的“紫竹墙”。竹竿端直挺秀,竹节星罗棋布,盘坐其间,若置身竹林。顶上天花板玻璃隔断,稀疏铺了一层竹竿,光线从缝隙中洒落,整个茶室影影绰绰。又垂下几张竹帘,宋人苏舜钦描写的“月光穿竹翠玲珑”便是这般景象吧。  茶室榻几架柜、
布奇里尼(Braccialini)在卡拉·布奇里尼(Carla Braccialini)女士的带领下,坚持着激情与创意走过50年,携着手工制作的灵魂呈现出一个属于布奇里尼的精彩纷呈的斑斓世界。  走进布奇里尼门店之前,惯性思维地将它与大多数意大利顶级皮具品牌划归为一类,风格典雅、高贵,颜色稳重、低调。这是顶级品牌一贯所具有的矜持风格,也是大多数人对于顶级品牌的认识。  可是,布奇里尼却打破了这个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