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办法三个方面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考核改革进行了描述,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提出了不同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授课效率的考核方式,同时进行了考核改革的实施阶段分析。
一、改革的必要性
考虑到我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合理的课程考核实施方案,培养出既有现代科学知识又有较高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开拓毕业生多元化的就业渠道,所以,如何培养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和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关键是制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改革方案。必须合理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通过实训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问题处理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二、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财务、会计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知识水平的结构,本学期会计教研室共开设10门课程,课程性质共分为三类:
1、理论类课程:会计制度设计、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财政学5门课程。
2、理论+实践类课程:会计基础、、税务会计2门课程。
3、理实一体化类课程:会计电算化、手工帐实训、财务会计岗位综合实训3门课程。
三、课程考核改革实施办法
每学期增加至少四次形成性考核,改变学生一考定终身的想法。形成性考核包括至少四次的阶段考核以及平时表现(考勤、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实训及社会实践等)。
(一)理论类课程
成绩构成:形成性考核50%+终结性考核50%
理论类课程主要授课方式是课堂,理论性强,学起来比较枯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课改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授课效率。
这类课程具体的考核方式采取分散时间、分散过程的方式,着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比如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游戏或者列举身边常见的案例,或者列举社会上比较热门的话题,也可以通过跟学生的沟通探讨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像金融学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社会上金融方面的热点问题这种考核方式,任课教师将学生分组,下课前布置好考核内容,组内分工合作,2天时间完成,每组选一个代表在课堂上剖析他们探讨的热点问题。再比如,统计学,可以采取的比较新颖的考核方式,像问卷调查和模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得到一手数据,等任课教师讲到模型分析这一模块以后,让学生利用自己之前调查的数据做出简单的模型分析,形成一个调查报告。
这些考核方法既锻炼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设计、创作的灵感,主动探索新知,学以致用,而不是刻板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不管哪种形式的考核,任课教师都要制定严格的评分标准,然后记录学生每次考核的成绩,作为对学生考核的总成绩的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也要及时的作出评价。
(二)理论+实践类课程
成绩构成:形成性考核60%+终结性考核40%
这类课程实践性更强,采取理论和实践兼顾的原则,不能死搬硬套的学习理论知识,要学会灵活运用。
这类课程注重课堂实训操作,特别是会计类专业课程,以会计基础课程为例,这门课程是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也是最基础的课程,针对的学生群体是大一新生,学生之前从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知识,所以专业知识薄弱,针对这些特点,任课教师初次考核可以考核学生会计数字的书写,通过这次考核让学生掌握会计数字大小写的注意事项,以及面临一些实际会计问题的处理措施。根据课程进度,考核内容为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现金日记账的填制与审核以及银行余额调节表的填制与审核。具体的实施办法是将学生分成4组,根据企业1个月的经济业务准备空白原始凭证,交由第一组学生填制;将填好的原始凭证交给第二组学生进行审核评价,如有错误及时更正;将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交给第三组填制记账凭证;将填好的记账凭证交给第四组进行审核评价,如有错误及时更正,然后轮流换角色进行模拟训练,不定期进行类似操作演练,强化实践技能。另外安排学生通过家长、亲戚、朋友咨询其所在单位的财务人员,了解会计工作,了解过的学生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解,酌情给分;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财务部门,感受会计岗位的实际分工。
(三)理实一体化类课程
成绩构成:形成性考核70%+终结性考核30%
该类课程主要以实践课程为主,实训课程占主要课时,着重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这类课程采用上机操作和手工做账的方式进行考核,如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本课程与有关的专业基础课之间联系密切,是专业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具体应用。这门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可以通过电脑来解决财务中的实际问题。手工帐这门课程主要是锻炼学生手工做账的能力,从整理和粘贴原始凭证,到建账、填写记账凭证,再到登记账簿、编制科目汇总表和各种财务报表等,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方法和程序,由于本课程有时需要在课下完成,学生做账的“过程”与实践“结果”一定程度上分离,为了避免“搭便车”、抄袭等现象的发生,本课程考核的辅助方式采用“面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专业老师针对其账本资料,就其做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要求学生当面作答,一方面检查其做账功底,另一方面锻炼其面试和应变的能力。
四、課程改革考核实施阶段分析
(一)第一阶段
组织专业课教师讨论授课计划,组织教师探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内涵发展,对课程改革进行讨论,发表建议,集思广益。教研室教师积极参与,认真撰写适合其所教授课程改革实施细则办法,及时上交,并及时修改。
(二)第二阶段
每次形成考核之前通知各专业课教师做好四次形成性考核的准备,并监督好每一阶段的课改工作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积极组织讨论、听课、检查资料、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各位教师的课程改革情况进行实时监督,记录落实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任课教师指出,并督促其改进。
(三)第三个阶段
总结四个阶段的考核改革情况,及时将课程考核改革资料归档,了解整个学期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总结,指出问题,督促改进,不断完善课程考核改革情况。
参考文献:
[1]彭芳.创新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之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以兴义师院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为例[J].纳税,2018,12 (32):58-59.
[2]李霞.应用型高校转型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现化,2018,5(08):97-98.
[3]卞子全,温毅波.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探析[J].财会习,2017(23):227.
[4]周珺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探究[J].时代金融,2016(20):181-182.
[5]程晓俊.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设计与考核改革初探—以财务管理软件实习为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1): 214-215.
作者简介:张冉冉(1988-),女,河南人,河南科技职业大学教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农业经济。
一、改革的必要性
考虑到我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合理的课程考核实施方案,培养出既有现代科学知识又有较高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开拓毕业生多元化的就业渠道,所以,如何培养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和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关键是制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改革方案。必须合理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通过实训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问题处理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二、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财务、会计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知识水平的结构,本学期会计教研室共开设10门课程,课程性质共分为三类:
1、理论类课程:会计制度设计、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财政学5门课程。
2、理论+实践类课程:会计基础、、税务会计2门课程。
3、理实一体化类课程:会计电算化、手工帐实训、财务会计岗位综合实训3门课程。
三、课程考核改革实施办法
每学期增加至少四次形成性考核,改变学生一考定终身的想法。形成性考核包括至少四次的阶段考核以及平时表现(考勤、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实训及社会实践等)。
(一)理论类课程
成绩构成:形成性考核50%+终结性考核50%
理论类课程主要授课方式是课堂,理论性强,学起来比较枯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课改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授课效率。
这类课程具体的考核方式采取分散时间、分散过程的方式,着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比如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游戏或者列举身边常见的案例,或者列举社会上比较热门的话题,也可以通过跟学生的沟通探讨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像金融学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社会上金融方面的热点问题这种考核方式,任课教师将学生分组,下课前布置好考核内容,组内分工合作,2天时间完成,每组选一个代表在课堂上剖析他们探讨的热点问题。再比如,统计学,可以采取的比较新颖的考核方式,像问卷调查和模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得到一手数据,等任课教师讲到模型分析这一模块以后,让学生利用自己之前调查的数据做出简单的模型分析,形成一个调查报告。
这些考核方法既锻炼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设计、创作的灵感,主动探索新知,学以致用,而不是刻板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不管哪种形式的考核,任课教师都要制定严格的评分标准,然后记录学生每次考核的成绩,作为对学生考核的总成绩的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也要及时的作出评价。
(二)理论+实践类课程
成绩构成:形成性考核60%+终结性考核40%
这类课程实践性更强,采取理论和实践兼顾的原则,不能死搬硬套的学习理论知识,要学会灵活运用。
这类课程注重课堂实训操作,特别是会计类专业课程,以会计基础课程为例,这门课程是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也是最基础的课程,针对的学生群体是大一新生,学生之前从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知识,所以专业知识薄弱,针对这些特点,任课教师初次考核可以考核学生会计数字的书写,通过这次考核让学生掌握会计数字大小写的注意事项,以及面临一些实际会计问题的处理措施。根据课程进度,考核内容为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现金日记账的填制与审核以及银行余额调节表的填制与审核。具体的实施办法是将学生分成4组,根据企业1个月的经济业务准备空白原始凭证,交由第一组学生填制;将填好的原始凭证交给第二组学生进行审核评价,如有错误及时更正;将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交给第三组填制记账凭证;将填好的记账凭证交给第四组进行审核评价,如有错误及时更正,然后轮流换角色进行模拟训练,不定期进行类似操作演练,强化实践技能。另外安排学生通过家长、亲戚、朋友咨询其所在单位的财务人员,了解会计工作,了解过的学生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解,酌情给分;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财务部门,感受会计岗位的实际分工。
(三)理实一体化类课程
成绩构成:形成性考核70%+终结性考核30%
该类课程主要以实践课程为主,实训课程占主要课时,着重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这类课程采用上机操作和手工做账的方式进行考核,如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本课程与有关的专业基础课之间联系密切,是专业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具体应用。这门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可以通过电脑来解决财务中的实际问题。手工帐这门课程主要是锻炼学生手工做账的能力,从整理和粘贴原始凭证,到建账、填写记账凭证,再到登记账簿、编制科目汇总表和各种财务报表等,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方法和程序,由于本课程有时需要在课下完成,学生做账的“过程”与实践“结果”一定程度上分离,为了避免“搭便车”、抄袭等现象的发生,本课程考核的辅助方式采用“面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专业老师针对其账本资料,就其做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要求学生当面作答,一方面检查其做账功底,另一方面锻炼其面试和应变的能力。
四、課程改革考核实施阶段分析
(一)第一阶段
组织专业课教师讨论授课计划,组织教师探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内涵发展,对课程改革进行讨论,发表建议,集思广益。教研室教师积极参与,认真撰写适合其所教授课程改革实施细则办法,及时上交,并及时修改。
(二)第二阶段
每次形成考核之前通知各专业课教师做好四次形成性考核的准备,并监督好每一阶段的课改工作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积极组织讨论、听课、检查资料、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各位教师的课程改革情况进行实时监督,记录落实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任课教师指出,并督促其改进。
(三)第三个阶段
总结四个阶段的考核改革情况,及时将课程考核改革资料归档,了解整个学期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总结,指出问题,督促改进,不断完善课程考核改革情况。
参考文献:
[1]彭芳.创新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之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以兴义师院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为例[J].纳税,2018,12 (32):58-59.
[2]李霞.应用型高校转型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现化,2018,5(08):97-98.
[3]卞子全,温毅波.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探析[J].财会习,2017(23):227.
[4]周珺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探究[J].时代金融,2016(20):181-182.
[5]程晓俊.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设计与考核改革初探—以财务管理软件实习为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1): 214-215.
作者简介:张冉冉(1988-),女,河南人,河南科技职业大学教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