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取胜之道是国民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本文结合对创新概念的认识及本人近年来在本院开设《创新能力培训》选修课程的实践,对创新型国家及高职教育创新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知识经济 高职教育 创新型国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319-01
21世纪的知识经济新形态,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它强调劳动者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能带来经济的可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并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
一、创新型国家的概念
中华民族曾经在世界历史上创造过灿烂的文明,但到了近现代以后,中国的创新能力却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2007年我国的GDP达3.2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然而经济连年高增速主要依靠高投入。我国GDP约占世界6%,却消耗了全球约7.8%的石油、 27%的钢铁、 31%的煤炭、40%的水泥,比发达国家能耗高4~5倍。而我国能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2,其中石油为1/10、水为1/4……这种靠过度消耗资源来取得发展是难以为继的,我国企业粗放经营效率低下、轻视可持续发展、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这与国民创新能力低下密不可分。
创新型国家的概念来自对工业化进程中有关国家经验的总结,在国家发展模式上,一些国家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来实现发展,这是资源型的发展模式,如中东的一些产油国家;另一些国家依赖国外资本和技术实现发展,这是科技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如拉美的一些国家;还有些国家把科技作为基础,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经济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目前世界上约有20个创新型国家,如美、日、德、英、法、芬兰、韩国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在2%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 ,这些国家获得的在美国、欧洲和日本三方授权专利数占世界总量的97%,特别是芬兰、韩国在10至15年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了快速发展,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成创新型国家,是我国中长期的一个战略发展目标。200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在我国仅占40 %,创新型指数排名世界28位,处于世界中下游水平,然而中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科技贡献率必须达60 %以上,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二、高职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仅江苏省就有高职院校70余所,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可以说,高职教育在培养我国创新人才方面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况且高职教育本身在我国也是新生事物,就创新的意义而言,只有更新而没有最新,同时高职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说,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
从我国现状分析,造成创新落后的原因众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在创新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当前我们的高职教育在培育学生创新风格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能把现成的结论倒背如流不见得是好学生,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各种岗位往往误事,不能适应竞争的环境,知识是当然必须掌握的,而掌握得好坏就是消化,消化得好坏就是看他能不能创新。
那么在我们的高职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以下2条,供大家商榷。
(一)统一思想认识
其一在于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紧迫性。创新能力是人本身的潜能,具可开发性。创新教育并非传授学生以各种各样的创新本领,而是帮助他们开展正确的思维训练,排除各类有碍思维创新的障碍,敢想善创,能作有为。西方“教育”这个词是从拉丁文(educare)转化来的,原意是“引来”、“导出”,也就是充分开发一个人的能力。所谓思维创新训练就是对一个人的思维创新的启发和引导。
其二在于创新是产业发展对灰领人才的要求。目前,世界制造业正逐步向我国转移,现代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急需大批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灰领人才。制造业的技术装备快速现代化,设备在数控、自动、网络等技术方面的含量的不断增加,要求一线生产岗位的就业者,观念和技术与时代同步,上岗便进入角色,就位即发挥作用,如果高职生在校期间没接受系统的创新和技术素质培,就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
其三在于创新是高职生个人事业成长和发展的要求。录用、显能、升迁是毕业生进入社会的三部曲。具创新实力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必然能比他人更快、更多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身体力行进行创新教育教学实践
一是尽可能带领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如在技能基础课程《工程力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常州纺院队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首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创新制作大赛》,作为首次参加高校大赛的高职院校,与东南、南京理工、解放军理工、南航、河海、中国矿大等国内著名理工院校同台竞技,选手们凭着贯穿始终的思维创新、艰苦细致的实践创新,作品《叠云追日》勇夺大赛特等奖。常州纺院是省内进入决赛的四所职院校中唯一获得大奖的院校。
二是据国家高职教育的方针和政策,针对我院生源杂、学制不同(3/5年制并存)的特点,我们创新教学模式:以行为引导式、目标教育法等进行教学实践,我们创新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教学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在基本的部分细讲,多角度示例,以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概念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在原理部分简单介绍并在考核时精减甚至删除该部分内容;我们创新技能基础和技能课程的教学内涵:选派来自工矿企业而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有意识地更多引入工程背景知识内容,扬长补短,引导学生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结语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此魂必须附着在民族的众多成员身上,尤其是我们的高职生,他们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因此,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的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广大高职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主体,他们在各自的教育教学领域内的创新是大有可为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可以预见,我国高职院校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创新活动必将迎来阳光灿烂的春天。
关键词知识经济 高职教育 创新型国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319-01
21世纪的知识经济新形态,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它强调劳动者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能带来经济的可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并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
一、创新型国家的概念
中华民族曾经在世界历史上创造过灿烂的文明,但到了近现代以后,中国的创新能力却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2007年我国的GDP达3.2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然而经济连年高增速主要依靠高投入。我国GDP约占世界6%,却消耗了全球约7.8%的石油、 27%的钢铁、 31%的煤炭、40%的水泥,比发达国家能耗高4~5倍。而我国能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2,其中石油为1/10、水为1/4……这种靠过度消耗资源来取得发展是难以为继的,我国企业粗放经营效率低下、轻视可持续发展、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这与国民创新能力低下密不可分。
创新型国家的概念来自对工业化进程中有关国家经验的总结,在国家发展模式上,一些国家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来实现发展,这是资源型的发展模式,如中东的一些产油国家;另一些国家依赖国外资本和技术实现发展,这是科技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如拉美的一些国家;还有些国家把科技作为基础,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经济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目前世界上约有20个创新型国家,如美、日、德、英、法、芬兰、韩国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在2%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 ,这些国家获得的在美国、欧洲和日本三方授权专利数占世界总量的97%,特别是芬兰、韩国在10至15年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了快速发展,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成创新型国家,是我国中长期的一个战略发展目标。200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在我国仅占40 %,创新型指数排名世界28位,处于世界中下游水平,然而中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科技贡献率必须达60 %以上,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二、高职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仅江苏省就有高职院校70余所,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可以说,高职教育在培养我国创新人才方面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况且高职教育本身在我国也是新生事物,就创新的意义而言,只有更新而没有最新,同时高职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说,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
从我国现状分析,造成创新落后的原因众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在创新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当前我们的高职教育在培育学生创新风格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能把现成的结论倒背如流不见得是好学生,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各种岗位往往误事,不能适应竞争的环境,知识是当然必须掌握的,而掌握得好坏就是消化,消化得好坏就是看他能不能创新。
那么在我们的高职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以下2条,供大家商榷。
(一)统一思想认识
其一在于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紧迫性。创新能力是人本身的潜能,具可开发性。创新教育并非传授学生以各种各样的创新本领,而是帮助他们开展正确的思维训练,排除各类有碍思维创新的障碍,敢想善创,能作有为。西方“教育”这个词是从拉丁文(educare)转化来的,原意是“引来”、“导出”,也就是充分开发一个人的能力。所谓思维创新训练就是对一个人的思维创新的启发和引导。
其二在于创新是产业发展对灰领人才的要求。目前,世界制造业正逐步向我国转移,现代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急需大批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灰领人才。制造业的技术装备快速现代化,设备在数控、自动、网络等技术方面的含量的不断增加,要求一线生产岗位的就业者,观念和技术与时代同步,上岗便进入角色,就位即发挥作用,如果高职生在校期间没接受系统的创新和技术素质培,就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
其三在于创新是高职生个人事业成长和发展的要求。录用、显能、升迁是毕业生进入社会的三部曲。具创新实力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必然能比他人更快、更多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身体力行进行创新教育教学实践
一是尽可能带领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如在技能基础课程《工程力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常州纺院队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首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创新制作大赛》,作为首次参加高校大赛的高职院校,与东南、南京理工、解放军理工、南航、河海、中国矿大等国内著名理工院校同台竞技,选手们凭着贯穿始终的思维创新、艰苦细致的实践创新,作品《叠云追日》勇夺大赛特等奖。常州纺院是省内进入决赛的四所职院校中唯一获得大奖的院校。
二是据国家高职教育的方针和政策,针对我院生源杂、学制不同(3/5年制并存)的特点,我们创新教学模式:以行为引导式、目标教育法等进行教学实践,我们创新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教学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在基本的部分细讲,多角度示例,以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概念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在原理部分简单介绍并在考核时精减甚至删除该部分内容;我们创新技能基础和技能课程的教学内涵:选派来自工矿企业而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有意识地更多引入工程背景知识内容,扬长补短,引导学生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结语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此魂必须附着在民族的众多成员身上,尤其是我们的高职生,他们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因此,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的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广大高职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主体,他们在各自的教育教学领域内的创新是大有可为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可以预见,我国高职院校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创新活动必将迎来阳光灿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