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呐喊》《彷徨》中的故人形象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yman_Zhe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故人是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经常出现的一类形象。本文将略谈《呐喊》《彷徨》中的故人形象,选择书中较为典型的几位故人,管窥闰土至魏连殳的变迁,蠡测此类形象所折射出的鲁迅的某种经历与乡镇缩影。
  关键词:《呐喊》;《彷徨》;故人形象
  一、引言
  鲁迅的“归乡”小说中,故人形象多次出现,并往往被分化为知识分子形象与农民形象。而在辞海中被解释为旧友亦或是作古之人的故人,凝汇了主体与他者的张力结构,由此构建了随内外两面变迁的形象群体及与之相关的艺术世界。
  二、故人形象
  1.麻木的故人
  《故乡》中,鲁迅用寥寥数笔即勾画出败落荒村里的故人故事。内聚焦视角下的闰土在二十余年内的变化足以展现时代对人物灵肉的扭曲与压迫。乘船回乡、再乘船离乡,故乡与异地的差别不仅仅在于现代性工具的缺失,更在于“我”已不属于前者的符号系统:童年旧友已在各方的压力之下变为活脱脱的木偶人,而“我”则接受了“新”的洗礼。
  于是,时间的进程似乎只在“我”身上得到体现,而闰土则凝滞在破败的S城中重复长工父亲的悲苦命运,水生与宏儿印证了这样梦魇般的循环在此处仍然不是终结。也正是因为如此,当鲁迅塑造这样一个可叹可悲的故人形象时,笔调充满了少见的哀伤和柔情。苟奴隶立其前,必衷哀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1]。面对在铁屋里昏聩不堪、骨子里没有任何躁动的闰土,拯救与“争”都是笑话。当然,不谈被环境阉割了的进步可能性,闰土仍然是鲁迅笔下带有异质性的故人,隐现着淡淡的悲情。但这种悲情又绝无转化为同化与拔刀相助的可能。也因此,“我”的再次离去在埋葬了已无归根之处的故乡的同时,也切断了闰土这一故人形象的再述机遇。
  2.焦虑的故人
  同样经水路回到S城,“我”再次相逢的故人从一字不识的闰土升级为辛亥时期拔神像胡子的同窗吕纬甫及学动物学的“新党”魏连殳。如果“我”与闰土之间仍然存在启蒙者被启蒙者的矛盾与困惑,吕纬甫、魏连殳则俨然是“我”的分化角色。
  同样是关于“回乡---见到故人---与故人分别”模式的重述,吕纬甫从激进的青年变为敷衍着教女学生子曰诗云的先生;魏连殳则堕落为杜师长的僚机。这些分裂与流动的故人形象,出现在各种相互对立的社会思潮影响之下。也正是在吕纬甫如蜂蝇一般飞去又飞回的圆圈际遇、以送殓始以送殓终记“我”与魏连殳的相识一场,这样的环形结构均给故人这一形象群体染上了神谕般的色彩,标志着某种选择的消解。
  与其说《在酒楼上》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颓废,不如说是表现了知识分子对所处的处境的自我否定。魏连殳在堕落之后,希望“我”将他忘记,并且他人连同本人都觉得自己已没有活下去的必要。这种自弃显然与吕纬甫的自厌同出自对新的社会、历史价值标准的深刻体悟。
  在感情与理智,绝望与希望,颓废与进步这样的二元对立关系中,缺少“越界”精神的个人乃至民族必然衰落在历史里,如果用宏观的全人类眼光代替狭隘的民族眼光,那么,吕纬甫、魏连殳之流的失败“正是人类向上之验,缘如此国人竟不能生存,正是人类进步之故也”[2]。尽管在20世纪初科举制已被废除,但是长久以来文人对金銮殿的幻想仍然存在。吕纬甫与魏连殳,并不是浙东沿海唯二受到将精英身份与文化知识的习得联系起来的风气影响的人物。当科举制破灭、五四新文化深入人心时,原本依靠文化知识自诩为精英的吕纬甫、魏连殳,在面对永远不会再次出现的“帝”的赏识后,如何走出下一步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三、创作主体的经历与移情
  1.追忆中的《呐喊》
  收录鲁迅1918年至1922年产出的小说作品的《呐喊》,在其写下的序言中可得知其走上文学道路的原因与这些作品的倾向;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领的了[3]。《新生》计划流产后,在《新青年》同人钱玄同等人的劝说下,原本对文学革命并没有多大热情的鲁迅终于答应了约稿。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自此便在小说的创作上“一发不可收拾”。
  尽管受到众多青年的拥趸,但鲁迅仍然以怀疑的目光审视单纯的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他也在绝望与希望中踟蹰。1920年年底,《新青年》内部因对未来的走向有不同意见而发生分歧。雪上加霜的是,1921年年初,杂志还收到了法租界巡捕房的扰乱。在这样窘迫的情况下,鲁迅创作了《故乡》。从《呐喊》的整体印象上来看,鲁迅好像总是从作品折回到自己的起源。虽然他用了写实或者象征的手法诅咒了旧有制度与权力,但是这之中也有青春失色的淡淡感伤。
  2.自省中的《彷徨》
  经过1923年的沉寂,鲁迅于1924年再次开始了小说创作。1924年至1925年,鲁迅收于《彷徨》集中的11篇小说中,譬如《在酒樓上》与《孤独者》被称为姊妹篇,而《长明灯》也在构思上与《狂人日记》有相似之处。对于这部小说集,鲁迅自己的评价为: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新的战友在哪里呢?我想,这是很不好的[4]。
  在没有战友只有攻讦、兄弟失和的冷气中,鲁迅从追忆转向了将自我灵魂形象化的道路。吕纬甫、魏连殳都不自觉沾染上作者本人的情思。鲁迅的疑惑从未被消除过,他不相信自己能创造出普罗大众所期待的全新时代。从对他者生存的关切的博爱转至尼采式的自辩,在吕纬甫、魏连殳等人紧张的、悲剧性的心灵、人生探寻中,浸润着鲁迅沉重的“历史中间物”意识。在这样的不安里,鲁迅将第二部小说集命名为《彷徨》。
  四、故人形象:1920年代中国乡镇的缩影
  1919年,当远在北京的学生游行活动升级为暴力事件时,中国大地上酿造了一次具有颠覆意义的政治运动。国民开始对新兴的政府失去希望。而早在1919年之前,先觉的思想政治家已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当然,鲁迅笔下故人的轨迹,大多囿于S城、鲁镇,也就是浙江绍兴内。可鲁迅并不想为读者提供特定的区域,而希望笔下的S城、鲁镇能为一个重要的缩影。绍兴的情况正好可被用来说明浙东沿海乡镇对于广阔时代的复杂反应。
  而出于对于他者的不了解,鲁迅以严谨的写作态度往往只点到人物形象的“门槛”为止,而鲁迅也并没有窥探他者阴私的癖好。所以,在父权制瓦解的公共空间内,鲁迅一改狂飙突进的情感宣泄,将人与人之间深刻的矛盾、隔阂表现得淋漓尽致。与业已成习惯的刻板印象不同,《呐喊》《彷徨》中欣然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精英知识分子依旧困顿;穷困潦倒的农民阶层尽管处于社会变迁所能影响到的乡镇范围内,依旧处于最底层,没有被疗救的希望与机遇。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卷,2005:82.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1卷,2005:354.
  [3]鲁迅.呐喊·彷徨[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7.
  [4]鲁迅.鲁迅自选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2.
  作者简介:李央央(1996–),女,浙江余姚人,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时间:1928年5月  地点:豫东南大别山区西张庄店村  人物:刘树声:豫鄂边暴动领导人,23岁。  张大娘:西张店村村民,45岁左右。  政道:张大娘的大儿子,西张店村村民,农协会员,23岁。  小赵:解放军战士,刘树声的警卫员,25岁左右。  冯二麻子:本地恶霸,还乡团团长,50岁左右。  匪甲:本地村民,还乡团队员,25岁左右。  匪乙:本地村民,还乡团队员,35岁左右。  第一景 遇险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设计是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始终占据者主要的位置。而教学设计在阅读教学中更是重中之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阅读课程教学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会变成社会以及大众所关注的喜闻乐见的一门课程。这就对我们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在设计阅读教学时新颖独到,而且要紧跟是时代的潮流,在阅读教学中增添一些新的
期刊
摘要:飞速崛起的互联网拉近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快速传递信息,加强了校际之间,不同人之间的各种沟通和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高校教师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布置作业、答疑解惑,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完成作业、考试和学术论文,充分展示了互联网为师生关系的转变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值得深入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 人文素质教育 问题 对策  互联网协会公布《中国互联网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旨在通过对学习效率低下、行为习惯存在缺陷的个别学生进行研究,然后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并根据所研究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这些对策能为教育研究者提供研究参考。  关键词:学困生;问题;行为习惯  每个班级都有所谓的特殊学生。因为他们的存在。牵扯了班主任和各学科老师很多的精力,花了大量的时间在他们身上,成效又如何呢?多数学生还
期刊
摘要:绘本运用于小学教学之中已经十分的常见,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面,绘本的运用能够让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课程更加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在小学的不同阶段,绘本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在中高段的写作教学之中,小学写作应该以绘本阅读为辅助,提高學生写作能力,将绘本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提升中高段小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绘本教学;写作;中高段  一、绘本的
期刊
摘要:科技英语语篇是一种说理性文章,具有客观和简洁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大量名词化结构。本文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对科技英语语篇中的名词化现象进行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名词化的概念含义,结合《经济学人》中的例子进行语义分析,研究名词化过程及其特征,揭示这一过程中语义功能、语法功能和语法类别三方面的变化,探究名词化现象在科技英语语篇中体现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分析名词化结构在科
期刊
【摘要】朗读是以课文作为语言材料进行训练的,是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文读熟了,书上的句子就会在脑子里储存起来,到表达的时候自然就会脱口而出了。那你知道英语朗诵的技巧吗?  【关键词】英语 朗诵  一、通过音节找重音  首先要读准英语的单词,掌握重音。这是基础的基础。英语的单词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一个音节的单词称为单音节词;两个音节的单词称为双音节词,三个音节以上的单词统称为多音
期刊
摘要: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项教学艺术,更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以及教育素养的方式,也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要知道对学生进行“问什么”,“如何问”,这里面都颇有学问和艺术。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是有效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有趣的事物,教师要想在课堂中实现高效性的课堂提问,还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精巧的进行设问,才能诱发小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行拓展,从而积极主
期刊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落实学生合理分层、设定差异性的阅读课堂教学目标这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推行分层教学的准备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为不同学生提供差异性学习支持、针对性设置不同难度等级的问题等一系列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应用策略,旨在实现学生英语能力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层教学  引言: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相对明显的差异性,站在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在相同教学条
期刊
摘要:目前,极课云大数据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为精准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引領。本文结合初中语文的特点,在极课大数据平台的支持下,进行了初中语文试卷讲评课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课前预习:掌握学情,教学共生;课中互动:巧用资源,激活思维;课后巩固:个性题集,精准辅导课堂教学模式。将新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来提高教学效率,将精准教学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极课云大数据精准教学管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