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欣赏作为美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已经引起大家的重视,美育的目标是从培养学生观察,感受和理解艺术美的能力发展到培养孩子们创造美的能力。小学美术教材美术欣赏作品占有重要比例,作为美术教材的重点,都是古今中外适合儿童欣赏的最著名的最有代表性符作品供学生欣赏和学习,同时还安排有同龄儿童的优秀美术作品,那么怎样才能在欣赏教材中这些学生作品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它们教育的功能,为儿童绘画创造给予一定的启发和示范作用昵?我在欣赏学生美术作品中的教学中逐步摸索出一些经验,从以下几个下面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要明确欣赏学生的美术作品的内容和要求
课本选用的学生美术作品都是同龄少年儿童的佳作,展现中外儿童丰富多才的生活,以人物、景物、动物为主,表现技法趋于真实,追求生活情趣。例如《五味瓶》一课中的学生作品一共有六幅,六位小作者用对酸,甜,苦,辣,咸感受,用不同形式不同颜色不同风格来表现五味瓶。用自己认为合适对颜色和线条,画出尝到味道对感觉。通过学生作品,启发学生观察生活, 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创造热情和热爱生活的情趣,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从而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德修养,去创造性的表现生活中的美。
二、改变教学模式,搞活课堂教学
在以往的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大多数依赖于课件等手段带动学生去欣赏学生作品,然后从画的内容、色彩构思艺术特色等诸方面引导学生去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传统式教学。在这种教学中,我发现即便教师讲的不多,学生的主动性也不强,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对画面的理解性也不强。往往是教材讲完了,前面欣赏的学生作品的艺术性也抛到九雪云外了,教学效果持续性差。如果把这种教学模式改为开放式教学让同学们自己分析画面,物所欲言,效果就很不一样。比如欣赏学生作品《快乐的冬天》,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自己的感受分析给大家听:有的同学说下雪了,大地一片雪白,整个世界银装素妥,飘飘扬扬的雪花带给小朋友们很多快乐。有的同学说,今年冬天下的大雪,我们冒着雪去打雪仗,堆雪人、拉冰车,玩得高兴极了,画面上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在享受着雪带给我们的快乐,有的同学说,这幅画画出了人物的动态和神情和我们一样,刻画地非常细致, 让我们感受到这就是一个快乐的冬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也感到是在和同学们分享看冬天的画面带给我们的快乐。我把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一下: 画题和内容结合起来,描绘了一个纷纷扬扬的美丽世界,很具有装饰美。这种开放式教学给予同学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正像爱因斯坦所说: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能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创造力的进步,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三、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们的创造力
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分析,同学们对画面已有了强烈的认识。我就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比如欣赏完 《小猴和妈妈》这幅画,我就引导学生: 动物们都爱他们的妈妈, 那我们人类更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有一首歌,歌名叫做 《世上只有妈妈好》吗?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把自己的妈妈画出来呢?我给同学们最大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来完成一幅画题为《我的妈妈》的图画。每个同学都画的很有感情。其中最使我感动的一幅画是《妈妈,您休息吧,画的内容是:妈妈工作了一天,又回家做家务太辛苦了,让妈妈睡一个好觉,做一个好梦吧。我被深深的感动了,画面的处理也很有特色,连被褶都很细致的描绘,表达了孩子对妈妈的一片爱心。再比如: 欣赏完《快乐的冬天》这幅画,同学们被冬天的快乐感染着,我问同学们,既然冬天这么好,你们愿不愿用你手中的笔描绘另一幅美丽的冬天,同学们热情高涨,把他们在冬天的感受画在了纸上,使同学们和我都感到快乐的冬天又来了。 通过创作,培养了审美习惯,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要积极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潜能
开放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手段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主动的投入到美术创造中去,这是欣赏课的目标之一。
在欣赏小朋友的美术作品时,我注意积极祝学生的想象力和地们的创作潜能。如欣赏《生日》一画, 画的是过生日,一位小姑娘用手捂住眼晴, 另一位的小姑娘把生日蛋糕放在桌上,我问同学: 这位小姑娘为什么捂住眼睛呢? 同学们踊跃发言:“她想给小伙伴一个惊喜”,“她在许愿”,我又问同学们:你们数一数蛋糕上的蜡烛数量和你们的岁数一样么? 回答是一样;我又问:你们十岁了, 我们的国家的生日是多大? 正值建国七十周年,同学们很快给出了答案。接着我又引导学生: 从你过生日到我们国家过生日,你能不能用你的画笔描绘出来呢?经过我的点拨,同学们豁然开朗,马上开始构思, 发挥想象力,投入小创作中去。作品交上来后,让人赞不绝口,画祖国生日的,把祖国的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反映了出来, 在画面中祝愿祖国明天会更好。
通过教学,加强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对学生完美人格,具有美的灵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通过上述欣赏教材中美术作品的教学, 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學质量明显提高,体现了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高尚、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新传达出来的艺术。
一、要明确欣赏学生的美术作品的内容和要求
课本选用的学生美术作品都是同龄少年儿童的佳作,展现中外儿童丰富多才的生活,以人物、景物、动物为主,表现技法趋于真实,追求生活情趣。例如《五味瓶》一课中的学生作品一共有六幅,六位小作者用对酸,甜,苦,辣,咸感受,用不同形式不同颜色不同风格来表现五味瓶。用自己认为合适对颜色和线条,画出尝到味道对感觉。通过学生作品,启发学生观察生活, 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创造热情和热爱生活的情趣,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从而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德修养,去创造性的表现生活中的美。
二、改变教学模式,搞活课堂教学
在以往的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大多数依赖于课件等手段带动学生去欣赏学生作品,然后从画的内容、色彩构思艺术特色等诸方面引导学生去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传统式教学。在这种教学中,我发现即便教师讲的不多,学生的主动性也不强,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对画面的理解性也不强。往往是教材讲完了,前面欣赏的学生作品的艺术性也抛到九雪云外了,教学效果持续性差。如果把这种教学模式改为开放式教学让同学们自己分析画面,物所欲言,效果就很不一样。比如欣赏学生作品《快乐的冬天》,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自己的感受分析给大家听:有的同学说下雪了,大地一片雪白,整个世界银装素妥,飘飘扬扬的雪花带给小朋友们很多快乐。有的同学说,今年冬天下的大雪,我们冒着雪去打雪仗,堆雪人、拉冰车,玩得高兴极了,画面上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在享受着雪带给我们的快乐,有的同学说,这幅画画出了人物的动态和神情和我们一样,刻画地非常细致, 让我们感受到这就是一个快乐的冬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也感到是在和同学们分享看冬天的画面带给我们的快乐。我把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一下: 画题和内容结合起来,描绘了一个纷纷扬扬的美丽世界,很具有装饰美。这种开放式教学给予同学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正像爱因斯坦所说: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能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创造力的进步,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三、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们的创造力
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分析,同学们对画面已有了强烈的认识。我就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比如欣赏完 《小猴和妈妈》这幅画,我就引导学生: 动物们都爱他们的妈妈, 那我们人类更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有一首歌,歌名叫做 《世上只有妈妈好》吗?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把自己的妈妈画出来呢?我给同学们最大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来完成一幅画题为《我的妈妈》的图画。每个同学都画的很有感情。其中最使我感动的一幅画是《妈妈,您休息吧,画的内容是:妈妈工作了一天,又回家做家务太辛苦了,让妈妈睡一个好觉,做一个好梦吧。我被深深的感动了,画面的处理也很有特色,连被褶都很细致的描绘,表达了孩子对妈妈的一片爱心。再比如: 欣赏完《快乐的冬天》这幅画,同学们被冬天的快乐感染着,我问同学们,既然冬天这么好,你们愿不愿用你手中的笔描绘另一幅美丽的冬天,同学们热情高涨,把他们在冬天的感受画在了纸上,使同学们和我都感到快乐的冬天又来了。 通过创作,培养了审美习惯,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要积极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潜能
开放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手段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主动的投入到美术创造中去,这是欣赏课的目标之一。
在欣赏小朋友的美术作品时,我注意积极祝学生的想象力和地们的创作潜能。如欣赏《生日》一画, 画的是过生日,一位小姑娘用手捂住眼晴, 另一位的小姑娘把生日蛋糕放在桌上,我问同学: 这位小姑娘为什么捂住眼睛呢? 同学们踊跃发言:“她想给小伙伴一个惊喜”,“她在许愿”,我又问同学们:你们数一数蛋糕上的蜡烛数量和你们的岁数一样么? 回答是一样;我又问:你们十岁了, 我们的国家的生日是多大? 正值建国七十周年,同学们很快给出了答案。接着我又引导学生: 从你过生日到我们国家过生日,你能不能用你的画笔描绘出来呢?经过我的点拨,同学们豁然开朗,马上开始构思, 发挥想象力,投入小创作中去。作品交上来后,让人赞不绝口,画祖国生日的,把祖国的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反映了出来, 在画面中祝愿祖国明天会更好。
通过教学,加强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对学生完美人格,具有美的灵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通过上述欣赏教材中美术作品的教学, 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學质量明显提高,体现了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高尚、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新传达出来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