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路及交通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地区间跨区域合作的基石。通过分析成渝两地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合作建设的情况,从中发现目前合作中的不足,以给出一些建议促进成渝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建设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实现两地共同发展。
【关键词】:成渝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建设合作;现状;建议
一、成渝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建设情况
首先,近年来成渝两地大力发展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主要道路和交通建设,特别是公路、铁路建设大为改善。2013年重庆市公路通车里程数为1228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2312公里、铁路通车里程数为1380公里、轨道交通通车里程数为170公里;成都市公路通车里程数为2251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数为592公里、四川省铁路通车里程为3514公里。目前在成都、重庆之间开行的列车一共18趟,从上午8点到晚上10点27分,每小时均有列车发车,其中每日开行动车11列,快速列车7列。动车开行线路为成都经遂宁再到重庆,全长315公里,时速最高200公里,运行时间最短为1小时59分。自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建成全线通车及其他几条高速陆续建成通车以来,成渝经济区高速公路网逐渐形成,主要覆盖的地区和城市有遂宁、内江、南充、广安、资阳、永川、荣昌等。两地经过多年的道路及交通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综合道路交通网络体系
其次,打造了一条成渝直线特色经济带。2012年,成渝高速公路复线建成通车。“几乎在成都和重庆之间画了一条直线”,沿线经过龙泉驿、简阳、乐至、安岳以及大足、璧山、双桥。由于各区县经济互补性强,七个市(区、县)负责人就加强区域合作达成共识,宣布成立成渝直线经济联盟,在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快合作,走出一条成渝直线有特色的经济带。如大足是世界的石刻之乡,是中国五金之地,很多年前就是川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在大足设区,其战略地位将实现飞跃,因此大足与安岳合作,把大足打造成“石刻艺术精品旅游区”共同完善“精品旅游区”的规划。两地旅游生产厂家签定互相设立旅游商品的销售门市部协议,促进两地经济共同高速发展[1]。成渝沿线城市利用成渝合作,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如内江——西接成都,东连重庆,距两地分别为 176 公里和 162 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川中枢纽、成渝之心。
再次,打造客运与货运枢纽,便于实现城市群的联结[2]。畅通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川南城市群一体化铁路网布局看,内江主要依附成渝客专、内自宜、内泸成际铁路、遂自内铁路(客货运),打造成了内江铁路客运枢纽;依附成渝铁路、内六铁路、隆黄铁路、连乐铁路等,打造内江铁路货运枢纽。这样紧密的宽领域、立体化铁路网络,有利实现川南城市群之间的城际联结。内江区位优势明显会极大提高整个成渝跨区域合作的能力,它不仅能提升自身承接成渝产业转移的配套能力,还能构建贸易、物流、制造业和金融业的一体化。
最后,有利提高客运量与货运量的能力,为区域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活力与物资基础。西部物产资源丰富,随着西部打开发和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因此吸引了很多人才在西部发展。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成渝两地在道路、交通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为区域内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两地道路及交通建设的不完善制约成渝经济发展的表现
虽然成渝两地近年来建立了多条高速公路、铁路以及航空、水运方面都有很大发展,但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不完善,并且是制约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高速公路、铁路建设方面还不完善。虽然已经建立起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但都是围绕着成渝经济带上较发达的市(区、县)而建的;区内道路网尚未完全融入全国道路及交通网络中,整体的效益难以发挥,同时影响了交通枢纽地位的作用。这样只是极少的带动某些城市的发展。而处于偏远的城市(区、县)以及广大农村地区鲜有高速公路及铁路,这样不利于区域内部人员,物资等流通并将导致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
其次,在成渝跨区域合作过程中,道路、交通建设对区域的辐射作用还没有突现出来。重庆、成都两极之间的高速连接通道还不足,两极连接周边城市的快速通道建设滞后,内部高速公路环线网络尚未形成,难以满足经济区内各城市间发展紧密、快速交通联系的需求,也影响了重庆和成都两大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幅射、带动作用。经济区内主要中小城市之间开始建设点对点的高等级公路及高速公路,但数量少,没有形成网络。一方面便捷的交通,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高速公路、高铁等改善了两极城市的交通,促进资金向从高速公路、高铁一端城市向另一端城市流动的同时,也造成了整个高速公路、高铁经济带发展差距持续增大,从而导致中间城市资金投入减少。因此,即使带动了某些城市的发展,使这些城市结成联盟,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编制,近年来两地难免出现重复建设、同质线路的趋向。
再次,客运和货运枢纽形成得比较少,不利于城市群的形成、阻碍构建贸易、物流、制造业和金融业的一体化。最后由于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在遇到节假日时间段不能快速的疏散两地的客运量和货物量,这不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成渝跨区域合作,需完善成渝两地道路交通建设的建议
为了使整个区域内全面发展与辐射整个西部发展的重任,需按照统筹规划、安全可靠、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强道路、交通的综合一体化建设,形成功能完善、合理分工、有力保障的道路交通格局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提供基础[3]。
首先加快铁路建设,特别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成渝动车组的建设,尤其需加强对外铁路大通道建设,构筑以重庆、成都为主枢纽连接兰州、西安、郑州、武汉、长沙、贵阳、昆明等周边省会城市的快速通道。在公路建设方面,加强与周边省区公路连接,强化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区域内公路通道建设,特别是加强区域内区市县出境公路、断头路、长江过江通道建设和农村公路改造,完善等级公路网。水运建设方面,以长江干线和嘉陵江、渠江、岷江和乌江等干流高等级航道为重点,建设干支连接、水陆联运、功能完善的内河水运系统,实现大宗货物靠水运的方式运输,这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优化机场的布局,形成分工协作、功能齐全的机场空间格局;提高民航机场的保障能力,优化航线的网络结构、拓展周边国家及欧美的国际航线与航班,提高客货的运输能力。
其次,在成渝两地进行道路、交通建设的同时,要合理规划促进城市群的发展,这对跨区域合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已结成城市群的这些城市联盟要根据各自城市的文化特色,来定位自己的城市功能。
再次,在进行道路、交通的建设规划的同时,要考虑到多建一些客运和货运枢纽站,便于旅客和货物的分散,快速到达目的地;而且可以形成城市集群,有利于区域的内部协调发展。
最后,加快成渝经济去内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建设,形成水、陆、空全方位的交通运输体系,能便捷、高效的疏散聚集的人流、物流为整个西部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丁湘城、何波.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区域经济研究,2008
[2]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北京[R].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
[3]李海东.高速公路经济带形成演化机制与布局规划方案探讨[J].地理研究,2011,20(4)
【关键词】:成渝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建设合作;现状;建议
一、成渝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建设情况
首先,近年来成渝两地大力发展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主要道路和交通建设,特别是公路、铁路建设大为改善。2013年重庆市公路通车里程数为1228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2312公里、铁路通车里程数为1380公里、轨道交通通车里程数为170公里;成都市公路通车里程数为2251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数为592公里、四川省铁路通车里程为3514公里。目前在成都、重庆之间开行的列车一共18趟,从上午8点到晚上10点27分,每小时均有列车发车,其中每日开行动车11列,快速列车7列。动车开行线路为成都经遂宁再到重庆,全长315公里,时速最高200公里,运行时间最短为1小时59分。自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建成全线通车及其他几条高速陆续建成通车以来,成渝经济区高速公路网逐渐形成,主要覆盖的地区和城市有遂宁、内江、南充、广安、资阳、永川、荣昌等。两地经过多年的道路及交通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综合道路交通网络体系
其次,打造了一条成渝直线特色经济带。2012年,成渝高速公路复线建成通车。“几乎在成都和重庆之间画了一条直线”,沿线经过龙泉驿、简阳、乐至、安岳以及大足、璧山、双桥。由于各区县经济互补性强,七个市(区、县)负责人就加强区域合作达成共识,宣布成立成渝直线经济联盟,在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快合作,走出一条成渝直线有特色的经济带。如大足是世界的石刻之乡,是中国五金之地,很多年前就是川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在大足设区,其战略地位将实现飞跃,因此大足与安岳合作,把大足打造成“石刻艺术精品旅游区”共同完善“精品旅游区”的规划。两地旅游生产厂家签定互相设立旅游商品的销售门市部协议,促进两地经济共同高速发展[1]。成渝沿线城市利用成渝合作,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如内江——西接成都,东连重庆,距两地分别为 176 公里和 162 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川中枢纽、成渝之心。
再次,打造客运与货运枢纽,便于实现城市群的联结[2]。畅通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川南城市群一体化铁路网布局看,内江主要依附成渝客专、内自宜、内泸成际铁路、遂自内铁路(客货运),打造成了内江铁路客运枢纽;依附成渝铁路、内六铁路、隆黄铁路、连乐铁路等,打造内江铁路货运枢纽。这样紧密的宽领域、立体化铁路网络,有利实现川南城市群之间的城际联结。内江区位优势明显会极大提高整个成渝跨区域合作的能力,它不仅能提升自身承接成渝产业转移的配套能力,还能构建贸易、物流、制造业和金融业的一体化。
最后,有利提高客运量与货运量的能力,为区域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活力与物资基础。西部物产资源丰富,随着西部打开发和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因此吸引了很多人才在西部发展。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成渝两地在道路、交通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为区域内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两地道路及交通建设的不完善制约成渝经济发展的表现
虽然成渝两地近年来建立了多条高速公路、铁路以及航空、水运方面都有很大发展,但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不完善,并且是制约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高速公路、铁路建设方面还不完善。虽然已经建立起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但都是围绕着成渝经济带上较发达的市(区、县)而建的;区内道路网尚未完全融入全国道路及交通网络中,整体的效益难以发挥,同时影响了交通枢纽地位的作用。这样只是极少的带动某些城市的发展。而处于偏远的城市(区、县)以及广大农村地区鲜有高速公路及铁路,这样不利于区域内部人员,物资等流通并将导致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
其次,在成渝跨区域合作过程中,道路、交通建设对区域的辐射作用还没有突现出来。重庆、成都两极之间的高速连接通道还不足,两极连接周边城市的快速通道建设滞后,内部高速公路环线网络尚未形成,难以满足经济区内各城市间发展紧密、快速交通联系的需求,也影响了重庆和成都两大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幅射、带动作用。经济区内主要中小城市之间开始建设点对点的高等级公路及高速公路,但数量少,没有形成网络。一方面便捷的交通,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高速公路、高铁等改善了两极城市的交通,促进资金向从高速公路、高铁一端城市向另一端城市流动的同时,也造成了整个高速公路、高铁经济带发展差距持续增大,从而导致中间城市资金投入减少。因此,即使带动了某些城市的发展,使这些城市结成联盟,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编制,近年来两地难免出现重复建设、同质线路的趋向。
再次,客运和货运枢纽形成得比较少,不利于城市群的形成、阻碍构建贸易、物流、制造业和金融业的一体化。最后由于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在遇到节假日时间段不能快速的疏散两地的客运量和货物量,这不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成渝跨区域合作,需完善成渝两地道路交通建设的建议
为了使整个区域内全面发展与辐射整个西部发展的重任,需按照统筹规划、安全可靠、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强道路、交通的综合一体化建设,形成功能完善、合理分工、有力保障的道路交通格局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提供基础[3]。
首先加快铁路建设,特别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成渝动车组的建设,尤其需加强对外铁路大通道建设,构筑以重庆、成都为主枢纽连接兰州、西安、郑州、武汉、长沙、贵阳、昆明等周边省会城市的快速通道。在公路建设方面,加强与周边省区公路连接,强化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区域内公路通道建设,特别是加强区域内区市县出境公路、断头路、长江过江通道建设和农村公路改造,完善等级公路网。水运建设方面,以长江干线和嘉陵江、渠江、岷江和乌江等干流高等级航道为重点,建设干支连接、水陆联运、功能完善的内河水运系统,实现大宗货物靠水运的方式运输,这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优化机场的布局,形成分工协作、功能齐全的机场空间格局;提高民航机场的保障能力,优化航线的网络结构、拓展周边国家及欧美的国际航线与航班,提高客货的运输能力。
其次,在成渝两地进行道路、交通建设的同时,要合理规划促进城市群的发展,这对跨区域合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已结成城市群的这些城市联盟要根据各自城市的文化特色,来定位自己的城市功能。
再次,在进行道路、交通的建设规划的同时,要考虑到多建一些客运和货运枢纽站,便于旅客和货物的分散,快速到达目的地;而且可以形成城市集群,有利于区域的内部协调发展。
最后,加快成渝经济去内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建设,形成水、陆、空全方位的交通运输体系,能便捷、高效的疏散聚集的人流、物流为整个西部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丁湘城、何波.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区域经济研究,2008
[2]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北京[R].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
[3]李海东.高速公路经济带形成演化机制与布局规划方案探讨[J].地理研究,20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