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然而,进行经典操练是我们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激情,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找到学习方法的基础。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活动,我们要利用练习来让学生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练习; 感知能力; 互动提高; 恰当活动
新课课程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多让学生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那么,我们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多给学生操练的教学开展呢?
一、布置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认识
数学知识有些部分比较抽象,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其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操作,在实践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又如在教学“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10厘米,里面盛了4厘米高度的水,将一个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水面上升到6.2厘米,求这个石块的体积”?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正好是石块的体积,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会掌握得很牢固,这是教师口头讲解多遍也无法相比的。
再如在教学“把一块棱长是0.5米的正方体钢坯,锻成横截面面积是0.05平方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钢材有多长”?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把它捏成一个长方体,在捏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形状虽然变了,但体积是不变的。
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很快就忘记;看过了,可能只是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二、给足学生时间,让其合作互动学习以达到练习的目的
数学教学光靠讲是不成的,还要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他们才会提高认知能力。同时解题能力等才能提高。
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也从数的个位上来寻找答案,让学生们在讨论交流中,明白了与数的个位无关,在走出误区的基础上,我让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找其特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通过报数字,在数位顺序表上摆豆子的方法让学生实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最后在全班交流后,大家体会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否被3整除。在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摒弃一个个错误的猜测的过程的同时,更加深了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再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三、把数学教学与生活知识连接起来,让学生不自觉地接受操练
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知识的空间。我们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这样,既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我改变了教材上提供的例题,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购买铅笔的生活场景:买一枝铅笔需0.75元,9.75元可买多少枝铅笔?让学生独立完成。面对新的问题,学生积极动脑,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可以买13枝;有的学生把0.75元、9.75元都换算成以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在学生初尝成功的喜悦时,我立刻说:“运用名数的改写,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这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如果没有单位名称的算式题又该怎么办呢?”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般的计算方法。
又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我首先出示了:星期日,我班马小远和蔡子敬两位同学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相约9:00在图书馆大门口集中,如果求他们几时从家中出发还需知道哪些信息?学生们畅所欲言,得出:需要知道他们家到图书馆的路程和各自的速度。在此基础上,我又改成:如果他们都是8:00从家出发,5分钟后相遇,你能算出两家之间的距离吗?学生展开讨论,得出:如果两人沿同一条路同一个方向走,两家的距离实际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差;如果两人沿同一条路相向走,两家的距离实际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和;如果不走同一条路,两家的距离无法确定。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例题,让学生自主想出求路程的方法。
再如:在教学应用题时,我班开展了一次模拟购物活动,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袋饼干1.8元,一只面包1.5元,一袋果冻3.6元,一枝铅笔0.45元,小芳带了8元,可以买哪些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全班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数量间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2]《小学数学专题研究》(教师自考专升本教材)
[3]《小学创造教育》(教师自考专升本教材)
关键词:练习; 感知能力; 互动提高; 恰当活动
新课课程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多让学生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那么,我们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多给学生操练的教学开展呢?
一、布置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认识
数学知识有些部分比较抽象,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其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操作,在实践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又如在教学“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10厘米,里面盛了4厘米高度的水,将一个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水面上升到6.2厘米,求这个石块的体积”?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正好是石块的体积,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会掌握得很牢固,这是教师口头讲解多遍也无法相比的。
再如在教学“把一块棱长是0.5米的正方体钢坯,锻成横截面面积是0.05平方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钢材有多长”?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把它捏成一个长方体,在捏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形状虽然变了,但体积是不变的。
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很快就忘记;看过了,可能只是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二、给足学生时间,让其合作互动学习以达到练习的目的
数学教学光靠讲是不成的,还要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他们才会提高认知能力。同时解题能力等才能提高。
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也从数的个位上来寻找答案,让学生们在讨论交流中,明白了与数的个位无关,在走出误区的基础上,我让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找其特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通过报数字,在数位顺序表上摆豆子的方法让学生实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最后在全班交流后,大家体会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否被3整除。在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摒弃一个个错误的猜测的过程的同时,更加深了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再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三、把数学教学与生活知识连接起来,让学生不自觉地接受操练
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知识的空间。我们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这样,既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我改变了教材上提供的例题,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购买铅笔的生活场景:买一枝铅笔需0.75元,9.75元可买多少枝铅笔?让学生独立完成。面对新的问题,学生积极动脑,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可以买13枝;有的学生把0.75元、9.75元都换算成以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在学生初尝成功的喜悦时,我立刻说:“运用名数的改写,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这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如果没有单位名称的算式题又该怎么办呢?”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般的计算方法。
又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我首先出示了:星期日,我班马小远和蔡子敬两位同学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相约9:00在图书馆大门口集中,如果求他们几时从家中出发还需知道哪些信息?学生们畅所欲言,得出:需要知道他们家到图书馆的路程和各自的速度。在此基础上,我又改成:如果他们都是8:00从家出发,5分钟后相遇,你能算出两家之间的距离吗?学生展开讨论,得出:如果两人沿同一条路同一个方向走,两家的距离实际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差;如果两人沿同一条路相向走,两家的距离实际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和;如果不走同一条路,两家的距离无法确定。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例题,让学生自主想出求路程的方法。
再如:在教学应用题时,我班开展了一次模拟购物活动,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袋饼干1.8元,一只面包1.5元,一袋果冻3.6元,一枝铅笔0.45元,小芳带了8元,可以买哪些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全班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数量间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2]《小学数学专题研究》(教师自考专升本教材)
[3]《小学创造教育》(教师自考专升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