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环节。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中情境创设更有效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游离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主探究新知。如一节数学公开课,一上课教师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 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 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 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 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仅仅把它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 习题”,它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什么价值。
二、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把情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情境创设要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如教学“元角分”时,教师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师这样教学:“小明从宝应给扬州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张贺卡。”……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师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师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所谓的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导致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与扰乱,既浪费时间,又抑制学生的思维,岂能说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呢?
三、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不可否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对学生学习数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系统性与逻辑性。因此,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也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均紧密相连。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幅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条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学生却不这样想,为什么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像这样的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的创设要以生活为基础,如果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只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那么它不但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反而会影响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正确认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情境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并不相悖。
五、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的运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它的产生和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手段,扩展了学习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更收到了奇效,它一方面使静态的数学变成了动态的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它通过丰富的资源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但是创设情境不能一味地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用多媒体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如果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其实,创设情境并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创设情境。更重要的是,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有时候使用多媒体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能让学生主动地寻求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找到数学知识的生长点,从而进一步探索体会其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生活性和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和问题性”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趣味性和挑战性”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这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才能让情境教学更有效。
一、游离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主探究新知。如一节数学公开课,一上课教师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 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 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 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 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仅仅把它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 习题”,它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什么价值。
二、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把情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情境创设要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如教学“元角分”时,教师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师这样教学:“小明从宝应给扬州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张贺卡。”……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师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师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所谓的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导致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与扰乱,既浪费时间,又抑制学生的思维,岂能说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呢?
三、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不可否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对学生学习数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系统性与逻辑性。因此,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也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均紧密相连。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幅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条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学生却不这样想,为什么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像这样的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的创设要以生活为基础,如果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只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那么它不但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反而会影响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正确认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情境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并不相悖。
五、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的运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它的产生和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手段,扩展了学习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更收到了奇效,它一方面使静态的数学变成了动态的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它通过丰富的资源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但是创设情境不能一味地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用多媒体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如果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其实,创设情境并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创设情境。更重要的是,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有时候使用多媒体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能让学生主动地寻求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找到数学知识的生长点,从而进一步探索体会其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生活性和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和问题性”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趣味性和挑战性”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这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才能让情境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