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335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环节。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中情境创设更有效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游离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主探究新知。如一节数学公开课,一上课教师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 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 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 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 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仅仅把它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 习题”,它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什么价值。
  
  二、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把情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情境创设要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如教学“元角分”时,教师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师这样教学:“小明从宝应给扬州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张贺卡。”……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师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师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所谓的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导致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与扰乱,既浪费时间,又抑制学生的思维,岂能说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呢?
  
  三、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不可否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对学生学习数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系统性与逻辑性。因此,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也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均紧密相连。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幅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条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学生却不这样想,为什么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像这样的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的创设要以生活为基础,如果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只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那么它不但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反而会影响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正确认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情境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并不相悖。
  
  五、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的运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它的产生和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手段,扩展了学习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更收到了奇效,它一方面使静态的数学变成了动态的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它通过丰富的资源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但是创设情境不能一味地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用多媒体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如果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其实,创设情境并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创设情境。更重要的是,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有时候使用多媒体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能让学生主动地寻求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找到数学知识的生长点,从而进一步探索体会其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生活性和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和问题性”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趣味性和挑战性”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这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才能让情境教学更有效。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其面积。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学生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并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找出两者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习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及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平台。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一线教师潜心于例题教学的研究,而对习题的重视不够,缺少对习题价值应有的解读、挖掘和再创造,致使每道习题仅仅是“走过场”,学生做得苦不堪言,而教学效果却是收效甚微。  前些日子,笔者有幸听到一位优秀教师执教“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课,为教师对教材习题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利用
操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探究、思考、交流的广阔空间,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活,又有助于学生更科学地深究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下面,结合两次教学“统计与可能性”一课中的摸球活动,谈谈有效的操作实践给学生带来的情感冲击和思维水平提升的巨大作用。  1.这样的操作实践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吗?  师:知道布袋中放了什么球吗?各有多少个呢?(学生打开布袋,倒出球,数出袋中有5个红球和1个白球)  师:如果从袋中任意
面对未知的病毒,恐惧在所难免。可家人存在的意义,不就是为了携手战胜这份恐惧吗?《在一起》拍出了这样的故事——没有从天而降的超级英雄,只有千千万万挺身而出的凡人。基本信息  中文名:《在一起》  类 型:抗疫、时代、报告  导 演:张黎、沈严、曹盾、汪俊、韩晓军、刘江、滕华涛、林妍、彭三源杨阳、杨文军、姚晓峰  编 剧:六六、秦雯、高璇、任宝茹、冯骥  制片人:王磊卿、孙昊、侯宇静  色 彩:彩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基本技能之一的阅读能力,是帮助学生打开数学宝库的金钥匙,其意义十分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情况不尽如人意。  一、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现状——“三个缺乏”  1.缺乏积极的数学阅读意识和浓厚的数学阅读兴趣  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有抽象化、符号化、形式化等特点
课堂教学结尾,教师一般都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如“你今天学到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等。这样的课堂结尾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完成知识能力目标的任务。但如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能给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之外且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素材,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树立大数学的观念,就能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结尾体现新课程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结构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基础。如何扎实有效地抓好数学概念教学呢?我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种方法引进概念    引进数学概念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关系到概念教学的成败。那么,如何引进数学概念呢?  1.实物观察法  教师在讲授新概念前,首先组织学生对与数学概念对应的实物(或直观教具)进行观察,然后对获得的感性认识
前不久我听了两位教师上的“可能性”一课,其不同教法引起了我的深思。  【片断一】师:今天我们做一次摸球游戏。(拿出两个装有乒乓球的袋子)我这里有两个袋子,里面装有乒乓球,我请两位同学上来,每人可以摸三次,摸到黄球次数多的为胜。(活动开始,两位学生分别从两个袋子里摸球。第一位学生摸了三次,都是黄球,大家都很兴奋。第二位学生摸了三次,一个黄球也没有摸到,大家都叹了一口气,很是遗憾。)  师:为什么会出
画家简介:  徐白一,字古沙,号天佐人客,1958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中国古典绘画研究所所长、艺术系教授。  1993年3月在长春举办“徐白一师生工笔花鸟画展”;2011年11月于珠海大香山美术馆举办“徐白一国画精品展”;2014年7月于纽约黄氏艺廊举办“旷古高原·细笔畅神——徐白一工笔山水画展”;2019年3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美长白·情系平原
前不久,留学生俞宙正在写给家人留学后的第一封家书,他在信中表示深悔在国内没有好好打下“国学”的底子,“出了国门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原来在世界上这么有地位,身为中国人,如果在面对外国朋友提问的时候无法回答,真是件无法原谅的事情。”  俞宙于2019年8月从上海复旦附中毕业,到国外留学。他在来信中说,整个班里只有他一个中国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纷纷向他打听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知识,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的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