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键盘乐器的发明及发展在音乐艺术的道路上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那么在众多乐器中也被成为“乐器之王”,因为它可以演奏出多种其他乐器的音色以及和声。在海量的交响乐作品中,使用键盘乐器的作品没有占绝大部分,但一旦被作曲家使用它便起到关键的“化学反应”。
关键词:键盘乐器;交响乐队;运用
提到交响乐,就不得不谈及它的成型与配置。众所周知,交响乐这一题材最早出现在以海顿为代表人物的早期维也纳古典乐派。在这之前,欧洲传统古典音乐还处于以复调音乐为主的巴洛克时期。交响乐曲题材的出现,意味着更简单明了的和弦走向,更直观感的强弱力度对比,更情绪化的音乐题材开始逐渐代替了之前繁琐复杂的复调音乐。此时,一些之前“独自奋战”的乐器开始进行了优化与组合,形成了现代交响乐团的雏形,如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组成的弦乐声部,因为发音方式和音色的统一性,以及强大的渲染力和音量,担任起了整个乐团主奏旋律的任务;木管乐器中最早被发明出来的双簧管和巴松,以及淘汰掉了竖笛的长笛,还有从芦笛演变而来的单簧管等乐器,因为音色和发音方式的大相径庭,反而成为了交响乐团中担任音乐色彩的主角;由猎号演变而来的铜管乐器,在交响乐初期的时候靠着圆号撑起了一片天,但逐渐随着小号与长号的出生,也慢慢担任起了乐团中力度与气势的重任;打击乐器、键盘乐器、弹拨乐器等声部相对于其他声部就比较薄弱了,最早的交响乐中只有竖琴和定音鼓是作为常驻乐器出现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制作乐器的工艺提高,大众所需要音乐的丰富性也在逐渐增加,于是又出现了木管乐器中的短笛、高音单簧管,铜管乐器中的长号、次中音号、大号,还有打击乐器中的小军鼓,键盘打击乐器马林巴、钢片琴等乐器。
交响乐中独一无二的乐器便是钢琴。在钢琴被发明出来之前,一直是一种叫做羽管键琴的乐器在被大量地演奏。这种用坚硬羽管进行拨弦发音演奏的乐器拥有着明亮清脆并伴有少许金属色彩的声音,它被普遍地认为是钢琴的鼻祖。在当时,羽管键琴在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中都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在交响乐和歌剧这种大乐队编制的题材中也是。例如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的d小调第二乐队组曲,羽管键琴担任了整部作品的数字低音声部;再例如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的多部歌剧作品,如《魔笛》,其中宣叙调的演唱需要羽管键琴的和弦伴奏。羽管键琴对于表现和弦色彩和复调音乐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也有着致命的缺陷:由于发音方式的设计问题,羽管键琴无法调整演奏时的强弱力度,只能保持同一个力度。因为它的这个致命伤,在出现了交响乐这类需要大音量和明显强弱幅度的音乐之后,羽管键琴就慢慢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走向衰败了。此时,出现了一种新兴的乐器,它将羽管键琴的弹拨式发音改良为更为稳定的敲击式发音,并且通过敲击的力度大小不同,能够达到演奏不同力度的效果,这就是现代钢琴的雏形:古钢琴。
随着古钢琴的问世,它瞬间就成为欧洲各作曲家眼中的宠儿,因为它既可以演奏完美的和弦,完整的复调音乐,又可以达到主调音乐所要求的强弱力度变化,于是大量的钢琴作品被创作出来。但是在诸多音乐作品中,缺鲜有钢琴参与其中的交响乐作品,原因正是因为钢琴发音方式的问题。钢琴的敲击式发音使钢琴失去了羽管键琴持续性发音的优点,取而代之的是短暂的声响(早期钢琴还并没有加入延音踏板的设计),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钢琴的音量太小,无法像木管乐器一样靠着独特的声音穿透力生存在乐队之中,钢琴的演奏很容易被弦乐绵长的声音掩盖,无法胜任交响乐中的声部,这使得大多数还处在雏形中的交响乐作品抛弃了钢琴这个声部。
那么钢琴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大量被运用在交響乐中的呢?这就要归功于那些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了。随着欧洲音乐的发展,作曲家不再一味地追求庞大的声响效果和整齐划一地演奏方式,乐队各个声部并不再进行“齐步走”式的死板对位与齐奏,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丰富的和声效果,以及精准的乐句演奏。这其中把钢琴大量运用的大功臣,当属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和德国作曲家瓦格纳了。瓦格纳作为德国浪漫时期的领军人物,追求着音乐的多样性和恢弘的气魄;而开创了法国印象派音乐的德彪西,在《牧神午后》等多部作品中都运用了钢琴,追求精准的音乐色彩。在以这两位作曲家超前的理念之下,无论是钢琴,还是人声,或是其他曾经被忽略过的乐器都逐渐的又加入到了交响乐团的行列里来,使得音乐的丰富性大大提高。
随着音乐、人文、思想和社会的发展,钢琴这种乐器也经历了衰败、萌芽、复兴、辉煌,之后又趋于平稳的历史演变。在如今的音乐作品中,钢琴家不再是只能担任独奏这类单一性工作了。不仅是钢琴能够完美地融入交响乐这个大家庭,一系列由钢琴衍生出的新兴乐器也让钢琴家这一身份在逐渐发生变化。在歌剧或是芭蕾舞剧中,一部分作品需要使用钢琴来浓缩整部作品的内容,对演员或音乐家进行预先排练或演出,这种被成为钢琴艺术指导的职业正是整个交响乐团的缩影。钢琴演奏者在交响乐团中同样还要担负起钢片琴(Celesta,意为“天上之音”)的演奏。这种由法国人Mustel Victer发明的乐器,采用用钢片或音叉代替传统钢琴琴弦敲击发音,声音清脆绵长,外形就像一架小型的立式钢琴。钢片琴最著名的乐段就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胡桃夹子》中的《糖果仙子舞曲》。由钢琴衍生出的乐器中多种电子乐器如:电钢琴,MIDI合成器,电子管风琴(“双排键”)等。在很多中国作曲家的交响音乐作品中,都会或多或少的运用到电子琴这种乐器。它可以连接电音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钢琴音量略小的问题。并且在MIDI合成器和双排键这种乐器的硬盘里,能够储存上万中独一无二的音色(音源),可以很大程度上补充交响乐团缺失的声音。
钢琴作为独奏乐器,如今能够很好的融入室内乐、交响乐之中,离不开百年来作曲家、演奏家和乐器工匠的努力与尝试。也正因为有这些人的推动,如今我们才能够欣赏到色彩如此绚烂,情感如此丰富的诸多音乐作品。
作者简介
王紫,1986.6.16汉,祖籍天津,钢琴演奏员,硕士,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单位河南歌舞演艺集团。
(作者单位:河南歌舞演艺集团)
关键词:键盘乐器;交响乐队;运用
提到交响乐,就不得不谈及它的成型与配置。众所周知,交响乐这一题材最早出现在以海顿为代表人物的早期维也纳古典乐派。在这之前,欧洲传统古典音乐还处于以复调音乐为主的巴洛克时期。交响乐曲题材的出现,意味着更简单明了的和弦走向,更直观感的强弱力度对比,更情绪化的音乐题材开始逐渐代替了之前繁琐复杂的复调音乐。此时,一些之前“独自奋战”的乐器开始进行了优化与组合,形成了现代交响乐团的雏形,如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组成的弦乐声部,因为发音方式和音色的统一性,以及强大的渲染力和音量,担任起了整个乐团主奏旋律的任务;木管乐器中最早被发明出来的双簧管和巴松,以及淘汰掉了竖笛的长笛,还有从芦笛演变而来的单簧管等乐器,因为音色和发音方式的大相径庭,反而成为了交响乐团中担任音乐色彩的主角;由猎号演变而来的铜管乐器,在交响乐初期的时候靠着圆号撑起了一片天,但逐渐随着小号与长号的出生,也慢慢担任起了乐团中力度与气势的重任;打击乐器、键盘乐器、弹拨乐器等声部相对于其他声部就比较薄弱了,最早的交响乐中只有竖琴和定音鼓是作为常驻乐器出现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制作乐器的工艺提高,大众所需要音乐的丰富性也在逐渐增加,于是又出现了木管乐器中的短笛、高音单簧管,铜管乐器中的长号、次中音号、大号,还有打击乐器中的小军鼓,键盘打击乐器马林巴、钢片琴等乐器。
交响乐中独一无二的乐器便是钢琴。在钢琴被发明出来之前,一直是一种叫做羽管键琴的乐器在被大量地演奏。这种用坚硬羽管进行拨弦发音演奏的乐器拥有着明亮清脆并伴有少许金属色彩的声音,它被普遍地认为是钢琴的鼻祖。在当时,羽管键琴在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中都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在交响乐和歌剧这种大乐队编制的题材中也是。例如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的d小调第二乐队组曲,羽管键琴担任了整部作品的数字低音声部;再例如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的多部歌剧作品,如《魔笛》,其中宣叙调的演唱需要羽管键琴的和弦伴奏。羽管键琴对于表现和弦色彩和复调音乐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也有着致命的缺陷:由于发音方式的设计问题,羽管键琴无法调整演奏时的强弱力度,只能保持同一个力度。因为它的这个致命伤,在出现了交响乐这类需要大音量和明显强弱幅度的音乐之后,羽管键琴就慢慢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走向衰败了。此时,出现了一种新兴的乐器,它将羽管键琴的弹拨式发音改良为更为稳定的敲击式发音,并且通过敲击的力度大小不同,能够达到演奏不同力度的效果,这就是现代钢琴的雏形:古钢琴。
随着古钢琴的问世,它瞬间就成为欧洲各作曲家眼中的宠儿,因为它既可以演奏完美的和弦,完整的复调音乐,又可以达到主调音乐所要求的强弱力度变化,于是大量的钢琴作品被创作出来。但是在诸多音乐作品中,缺鲜有钢琴参与其中的交响乐作品,原因正是因为钢琴发音方式的问题。钢琴的敲击式发音使钢琴失去了羽管键琴持续性发音的优点,取而代之的是短暂的声响(早期钢琴还并没有加入延音踏板的设计),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钢琴的音量太小,无法像木管乐器一样靠着独特的声音穿透力生存在乐队之中,钢琴的演奏很容易被弦乐绵长的声音掩盖,无法胜任交响乐中的声部,这使得大多数还处在雏形中的交响乐作品抛弃了钢琴这个声部。
那么钢琴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大量被运用在交響乐中的呢?这就要归功于那些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了。随着欧洲音乐的发展,作曲家不再一味地追求庞大的声响效果和整齐划一地演奏方式,乐队各个声部并不再进行“齐步走”式的死板对位与齐奏,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丰富的和声效果,以及精准的乐句演奏。这其中把钢琴大量运用的大功臣,当属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和德国作曲家瓦格纳了。瓦格纳作为德国浪漫时期的领军人物,追求着音乐的多样性和恢弘的气魄;而开创了法国印象派音乐的德彪西,在《牧神午后》等多部作品中都运用了钢琴,追求精准的音乐色彩。在以这两位作曲家超前的理念之下,无论是钢琴,还是人声,或是其他曾经被忽略过的乐器都逐渐的又加入到了交响乐团的行列里来,使得音乐的丰富性大大提高。
随着音乐、人文、思想和社会的发展,钢琴这种乐器也经历了衰败、萌芽、复兴、辉煌,之后又趋于平稳的历史演变。在如今的音乐作品中,钢琴家不再是只能担任独奏这类单一性工作了。不仅是钢琴能够完美地融入交响乐这个大家庭,一系列由钢琴衍生出的新兴乐器也让钢琴家这一身份在逐渐发生变化。在歌剧或是芭蕾舞剧中,一部分作品需要使用钢琴来浓缩整部作品的内容,对演员或音乐家进行预先排练或演出,这种被成为钢琴艺术指导的职业正是整个交响乐团的缩影。钢琴演奏者在交响乐团中同样还要担负起钢片琴(Celesta,意为“天上之音”)的演奏。这种由法国人Mustel Victer发明的乐器,采用用钢片或音叉代替传统钢琴琴弦敲击发音,声音清脆绵长,外形就像一架小型的立式钢琴。钢片琴最著名的乐段就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胡桃夹子》中的《糖果仙子舞曲》。由钢琴衍生出的乐器中多种电子乐器如:电钢琴,MIDI合成器,电子管风琴(“双排键”)等。在很多中国作曲家的交响音乐作品中,都会或多或少的运用到电子琴这种乐器。它可以连接电音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钢琴音量略小的问题。并且在MIDI合成器和双排键这种乐器的硬盘里,能够储存上万中独一无二的音色(音源),可以很大程度上补充交响乐团缺失的声音。
钢琴作为独奏乐器,如今能够很好的融入室内乐、交响乐之中,离不开百年来作曲家、演奏家和乐器工匠的努力与尝试。也正因为有这些人的推动,如今我们才能够欣赏到色彩如此绚烂,情感如此丰富的诸多音乐作品。
作者简介
王紫,1986.6.16汉,祖籍天津,钢琴演奏员,硕士,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单位河南歌舞演艺集团。
(作者单位:河南歌舞演艺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