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解辛格的女性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辛格的作品中的犹太性的问题,对于触类旁通犹太文学有积极的意义。通过诚实守信的矮小的异教徒洗衣妇作为典型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发现她们的共性从而明确辛格的女性观,辛格眼中的理想女性无关乎美貌,而关乎德行;洗衣妇的外貌与精神世界的对比体现了辛格对品行的看重超越了宗教信仰。
关键词:异族女性形象,女性观;犹太性;宗教
辛格是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美国犹太作家,他曾经两次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以及其他文学奖项,1978年,由于创作出版了“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Ⅲ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辛格的思想和感情基础是深深地植根于犹太民族文化之中的,他的作品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描写自己同胞的生活变迁、悲欢离合。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透过辛格在作品中对各种女性的描写和刻画可以间接了解犹太女性在历史上长期以来所处的地位,对犹太男人世界的精神作用和隐忍支持。通过了解辛格的女性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辛格的创作主题和创作风格,也可以看出犹太传统文化对辛格的影响,辛格的女性形象塑造既体现了传统保守与现代进步的冲突,也有男性世界的无知从属者和男性世界的拯救者。
在辛格的早期作品中,女性形象在男性社会里饱受不公平待遇。究其根源,犹太法典《塔木德》里指出上帝用男人的一根肋骨,一个隐匿的部位,而不是头颅、眼睛、耳朵、嘴巴、心脏、手脚等部位创造了女人,目的就是让女人学会谦恭。在传统犹太社会里,女性始终处于一种从属地位,“除非在一些特殊的案子里,她们像未成年人、聋哑人或白痴一样,在犹太法庭上不能作证人。”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源自自己的切身体会,他自己家里也有一定程度上的重男轻女的现象。辛格对父亲还是非常地尊重,对其迷信、愚钝的一面也保持同情的态度,认为他是为数不多的几位能够“严肃认真对待宗教,完全用宗教教育子女的拉比”。辛格作品对部分女性的贬低、歧视的描写恰恰折射出了在犹太传统宗教、文化熏陶和教育长大下的男人对女性所抱有的偏见,或者说这些形象代表了父亲在他成长环境中对他的影响,也是他早期对犹太女性的认识。辛格的母亲崇尚理性,他十分惊讶于母亲的睿智。母亲遇事喜欢思索,即便是对上帝及其神秘的行事方式,她也喜欢探究明白。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有知识的怀疑者、焦虑者和喜欢发脾气的人。母亲善良贤惠,有教养,爱阅读,善于讲故事,这一切的美好回忆都是辛格作品中一反昔日沉闷晦涩的女性形象,新女性的灵感来源。她们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或是听凭他人的摆布,而是以各种不同方式支撑、反抗甚至改变着男性的世界。
《在父亲的法庭上》小说的第三章《洗衣妇》,成功塑造了一位个子矮小,衰老干瘪却有着世代务农的家族才有的力气的洗衣妇形象。她的外貌和她的矮小身体里的神奇力量以及她巨大的人格魅力,妈妈说这个洗衣妇洗的衣服每一件都像擦过的银器一样闪着光,每件衣服都熨烫的平平整整,但她要的价钱却一点儿也不比别人高。她真是了不起。文章中还记载了洗衣妇洗衣的过程:没有自来水,自己泵水,要在水里搓洗,要在苏打水里浸泡、漂洗,要放进大锅里煮、上浆然后烫平。每件衣服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最后,为了防止洗好的衣服被小偷偷走要晾在楼顶上。冬天,各楼顶像玻璃一样脆,她还要和其他洗衣妇抢地盘,只有上帝知道,她是怎么把衣服洗完晾干的!后来老妇人生病未能按时归还洗好的衣服,但是她还是拼尽最后的一点力气把衣服送了回来,是她不屈不挠的信念让她撑到最后,她要把属于别人的财产送回去,要完成她承诺的任务。辛格在第三章的结尾部分这样评价这位老妇人:“现在那个躯体,那个长久以来仅靠着诚实与责任支撑着的,早已衰朽不堪的躯体倒下了。那个灵魂已经归到了那些神圣的灵魂回合的地方。无论这些圣洁的灵魂在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说哪种语言,信仰什么宗教。我无法想象伊甸园会不接纳这个洗衣妇。我甚至不相信有这样的世界会不补偿这样虔诚的努力。”
对于这位异教徒女性,辛格保持了一贯的零外貌赞美策略,但是在对于老人的心灵和灵魂的赞美,辛格不吝笔墨,浓墨重彩彰显了老人的美德。她外貌虽憔悴干瘪矮小甚至有时候给人行走的鬼魂的阴森感,但是她的高尚的灵魂干净而虔诚,她尽心尽力完成别人托付的事,她赢得了文章里的妈妈和所有人的尊重。这位依靠自己劳动生活,认认真真对待每一天的老妇人不是宗教的牺牲品,不是男人的附属品。辛格没有给这些女性打上性别的标签,相反他甚至赋予了这位异教徒女性有情,有义,有追求的一面,却没有男性世界的狂热、固执、自私、好色的弱点。换句话说,辛格在这部作品里的女性观是客观实际,积极的,他的世界里或者他的理想世界里,女性不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是岌岌可危的男性世界的隐性支持和道德力量的来源。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外語学院)
关键词:异族女性形象,女性观;犹太性;宗教
辛格是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美国犹太作家,他曾经两次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以及其他文学奖项,1978年,由于创作出版了“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Ⅲ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辛格的思想和感情基础是深深地植根于犹太民族文化之中的,他的作品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描写自己同胞的生活变迁、悲欢离合。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透过辛格在作品中对各种女性的描写和刻画可以间接了解犹太女性在历史上长期以来所处的地位,对犹太男人世界的精神作用和隐忍支持。通过了解辛格的女性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辛格的创作主题和创作风格,也可以看出犹太传统文化对辛格的影响,辛格的女性形象塑造既体现了传统保守与现代进步的冲突,也有男性世界的无知从属者和男性世界的拯救者。
在辛格的早期作品中,女性形象在男性社会里饱受不公平待遇。究其根源,犹太法典《塔木德》里指出上帝用男人的一根肋骨,一个隐匿的部位,而不是头颅、眼睛、耳朵、嘴巴、心脏、手脚等部位创造了女人,目的就是让女人学会谦恭。在传统犹太社会里,女性始终处于一种从属地位,“除非在一些特殊的案子里,她们像未成年人、聋哑人或白痴一样,在犹太法庭上不能作证人。”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源自自己的切身体会,他自己家里也有一定程度上的重男轻女的现象。辛格对父亲还是非常地尊重,对其迷信、愚钝的一面也保持同情的态度,认为他是为数不多的几位能够“严肃认真对待宗教,完全用宗教教育子女的拉比”。辛格作品对部分女性的贬低、歧视的描写恰恰折射出了在犹太传统宗教、文化熏陶和教育长大下的男人对女性所抱有的偏见,或者说这些形象代表了父亲在他成长环境中对他的影响,也是他早期对犹太女性的认识。辛格的母亲崇尚理性,他十分惊讶于母亲的睿智。母亲遇事喜欢思索,即便是对上帝及其神秘的行事方式,她也喜欢探究明白。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有知识的怀疑者、焦虑者和喜欢发脾气的人。母亲善良贤惠,有教养,爱阅读,善于讲故事,这一切的美好回忆都是辛格作品中一反昔日沉闷晦涩的女性形象,新女性的灵感来源。她们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或是听凭他人的摆布,而是以各种不同方式支撑、反抗甚至改变着男性的世界。
《在父亲的法庭上》小说的第三章《洗衣妇》,成功塑造了一位个子矮小,衰老干瘪却有着世代务农的家族才有的力气的洗衣妇形象。她的外貌和她的矮小身体里的神奇力量以及她巨大的人格魅力,妈妈说这个洗衣妇洗的衣服每一件都像擦过的银器一样闪着光,每件衣服都熨烫的平平整整,但她要的价钱却一点儿也不比别人高。她真是了不起。文章中还记载了洗衣妇洗衣的过程:没有自来水,自己泵水,要在水里搓洗,要在苏打水里浸泡、漂洗,要放进大锅里煮、上浆然后烫平。每件衣服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最后,为了防止洗好的衣服被小偷偷走要晾在楼顶上。冬天,各楼顶像玻璃一样脆,她还要和其他洗衣妇抢地盘,只有上帝知道,她是怎么把衣服洗完晾干的!后来老妇人生病未能按时归还洗好的衣服,但是她还是拼尽最后的一点力气把衣服送了回来,是她不屈不挠的信念让她撑到最后,她要把属于别人的财产送回去,要完成她承诺的任务。辛格在第三章的结尾部分这样评价这位老妇人:“现在那个躯体,那个长久以来仅靠着诚实与责任支撑着的,早已衰朽不堪的躯体倒下了。那个灵魂已经归到了那些神圣的灵魂回合的地方。无论这些圣洁的灵魂在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说哪种语言,信仰什么宗教。我无法想象伊甸园会不接纳这个洗衣妇。我甚至不相信有这样的世界会不补偿这样虔诚的努力。”
对于这位异教徒女性,辛格保持了一贯的零外貌赞美策略,但是在对于老人的心灵和灵魂的赞美,辛格不吝笔墨,浓墨重彩彰显了老人的美德。她外貌虽憔悴干瘪矮小甚至有时候给人行走的鬼魂的阴森感,但是她的高尚的灵魂干净而虔诚,她尽心尽力完成别人托付的事,她赢得了文章里的妈妈和所有人的尊重。这位依靠自己劳动生活,认认真真对待每一天的老妇人不是宗教的牺牲品,不是男人的附属品。辛格没有给这些女性打上性别的标签,相反他甚至赋予了这位异教徒女性有情,有义,有追求的一面,却没有男性世界的狂热、固执、自私、好色的弱点。换句话说,辛格在这部作品里的女性观是客观实际,积极的,他的世界里或者他的理想世界里,女性不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是岌岌可危的男性世界的隐性支持和道德力量的来源。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外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