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冶金路159号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中国书法院自成立以来,至今已连续面向海内外招收培养六届学员共计600余名。2011年6月2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书法院“第六届研究生课程班、高研班暨访问学者结业作品展”在中国书法院展览馆举办。展览集中反映了一年来学员们在思想、观念、表现能力和手法上的诸多突破,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本刊选登部分展览作品,并配发本届学员姜勇的文章以飨读者。
  
  1
  燕郊只不过是燕郊,毗邻京城、隶属河北的一处经济技术开发区,无甚特殊可言。
  燕郊又不只是燕郊。每年夏秋之交,都有百余钟情书法的人儿自天南海北怀着期待和梦想而来。接着,又陆续有或功成身退或名噪一时的大小先生们乘着飞机、坐着高铁赶趟似的登台,笔来纸往,谈经论道。弄得百十来号人似明白、又糊涂;方争辩、却无语。然后唇齿皆黑、领袖尽皂、彻宵达旦、忽啼反笑。待来年春夏之交,终于折腾得个熙熙攘攘、天光乍亮。再然后,轰地一声,如猢狲四散。
  燕郊于是仍旧是燕郊。即便柏拉图学园、稷下学宫,又能怎样?不也落得个灰飞烟灭,杳然无闻。冶金路159号兴许还会恶狠狠地骂上一句:一班子鼓舌摇笔之徒!
  可到来年,相同的一幕又重新上演。于是燕郊的老少爷们、大姑娘小媳妇、开饺子馆卖火烧的禁不住纳闷儿:这究竟是一伙子什么精神病?难道燕郊是他们的“海布里”?就像那个踢足球的黑小子说的:“当我站在海布里的时候,我就是王!”
  2
  然而冶金路159号里没有什么王。
  尽管有人开篇就提起王镛,让他当那个倒霉的座主和挡箭牌。可王镛招谁惹了谁?人家只是写自己的字,画自己的画。但王先生也是多事,非要搞个什么“流行书风提名展”。他本是一个不爱抛头露面的人,偏偏又提倡哪门子的“艺术书法”。于是写字的、当官的一起砸他,弄得朋友们跟着挨骂受牵连。
  王镛的想法却没有错。当对传统技法的重视已经深入人心,有一天他却突然发现那些本该可畏的后生小子们却大面积地“忘掉了自我,忘掉了创造”。王先生是毫不犹豫地主张入古的,且矢志前追,曾书联语:“不喜秦汉以下书”。可他也深知返本乃是为了开新,“流行书风”说白了不就是向前一步,引出自我创变的意识。徒有尊古崇古,天生我辈何益?
  然而更多的写字的人受不了这个,指责谩骂此起彼伏。倒是刘正成先生看不下去,喊了声:“王镛既是属于我们时代的,也是属于历史的。曲高和寡,今天骂他的人越多,在历史的座标上他就摆得越高。”可谁知道呢,今天的“历史”毕竟尚未来得及书写。
  布罗代尔曾指出人物和历史事件评价、审视的时段措置问题。没错,今天的事由今人最难说得清楚。如果向前延伸一个时间段落,王镛的意义可能是他和清代、和民国的关系。不是师承,而是对历史的共识。不是“照着讲”,而是“接着讲”。
  所接着的,大了说,是书法艺术史的赓续;小了说,是尚未充分展开就被中断了的碑学的继起。王镛是不是这个时代贡献给历史的“大师”,且留给后人评说,但他确实是三十年来重开风气的重要人物之一。但开风气不为师,已足可圈可点。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可生活就是这样,有波折才有故事。
  3
  燕郊中国书法学院又确实不乏无冕之王—技术上的和情怀上的,各领风骚。
  不过,那首先需要一种胸襟、对艺术的热诚和造诣,方可“遣作江山文字主”。八方云集而至的学生,也喜欢这样的“主儿”。
  石开来了,还是一句书法也不讲。他要表明一种姿态,是正经的人生和艺术体会,不是作给人看。他不需要作给任何人看。
  刘彦湖仍旧那般讷然,只顾自己在纸上划。他对空间的体悟精微至极,无需多说,颖悟者自能会心。
  张羽翔纵横捭阖,无不如意。徐海单刀直入,既狂且狷。陈国斌童心未泯,得意忘形。唯张景岳先生不动声色,有蔼然长者之风。
  别的先生是大家惮于求写;曾翔则兴之所至,不敢不让他写。“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当他提起笔来的时候,他俨然就是自家书写世界中的王!
  于明诠相信每个人的心灵里都蕴藏着天才,勉励后来者当珍重自我,“你看出来什么就写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他的文章可算雄辩有力,仍自视所云乃在“是与不是之间”。
  刘正成奈不过好事者的管窥蠡测,慨叹王镛不得其位。的确,书法院不是什么权力机构和社团组织,然而礼失则求诸野,有一代如许人物之过往,不也可说“能与昔日的西冷印社吴俊老一辈先贤分庭抗礼”了么?白谦慎网上答问时道:“野有遗贤,正可发挥遗贤的民间作用。我们民族官本位的意识太重,这要大家一起努力来改。”
  冶金路159号里确实没有什么王。在这里,王者王而不霸。到最后大家都可能沦落为曾翔所说的“坏人”—众生平等,相视而笑。事艺术者,自当相互尊重,保护个性。师者,仁也、量也、恨之入骨、爱之弥厚。学人终归要自我组织,自渡自救。
  石开说:独立人格,离经叛道。
  诗评家顾随有言:“老师喜欢学生从师学而不似师,此方为光大师门之人。”
  4
  曾翔似乎总是难以找到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时或郑重其事,时或潦倒癫狂;时或言不及义,时或语重心长。于是乎纵之以酒:“狂来轻世界,我要入洞房!”
  他那“好人”的笑话,实际上并不轻松和好笑。世俗的平庸和历史的惯性,仿佛一个密闭的罩子,沉闷而扼杀生机,最当为艺术家警惕。曾翔以一个“绿帽子”的隐喻,表达难以容忍的愤慨之情。大概嫌黄庭坚的“俗不可医”之论表达得太过文雅,已不足以刺痛当代人的神经,他才出以如此恶毒的讥讽。
  是的,比之温文尔雅,曾翔似乎更喜欢匕首和投枪。他也许比王先生更经常面对世人的不理解。正因为那些不解和忠告往往是善意的,才难以释怀。酒是苦闷的象征、英雄的良伴。
  同样苦闷过的,还有于明诠。老辣到直逼清人,苍茫到不让彝铭,识者寥寥,高处不胜寒。对“丑书”之名,从抵触,到释然、欣然、怡然。自题“敢丑斋”:“毁誉盈耳,我自长笑;恬不知丑,其奈我何?”不过于先生倒也是幸运的,若晚生十年,恐至今无出头之地。他的脱颖而出,被视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符号,“我们应该怀念中青展,那是实力的象征。”
  依赫伯特·里德之见,丑不属于快感论美学,它是一个纯粹的艺术问题。“在关于艺术的讨论中,之所以出现混乱,正因为未能把美学与艺术明确地区别开来”,他说。“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都发现艺术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常常是一件不美的东西。”
  中国传统士大夫亦早了解这一点,所以,在视觉艺术中,“好看”与否从来不被作为一个当行的鉴赏尺度。如果说“艺术作品的真理的根基就在于:让世界就象它在艺术中那样,真正的表现出来”(马尔库塞),那么丑才往往近真。因它已不关心现象,直指本体;已无虑宠辱,唯仰本心。丑,测试出自主、自为实现到何种程度,它的气质近乎抽象或表现主义。
  唯豪杰之士敢丑。一二解人道:“于明诠,丑得更有质量些。”
  但该美还是该丑,为生活还是为艺术?却仍然是一个现实问题。冶金路159号的后来者们也开始面临这样的抉择。
  5
  伟大的艺术家常常是生前不被理解的人。“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可这该怨谁呢?仰高抑或就低,皆无可能,艺术家和俗众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
  布迪厄说得很清楚:“趣味是分等级的,它会区分出不同级别的群体。被分成不同等级的社会主体,通过自身制造的区隔,会在美与丑、杰出与庸俗之间区分自己。在客观的分层中,他们的立场得到表达或揭露。”
  冶金路159号的大小先生们正是通过相投的趣味构成的群体。尽管并非有组织、有策划和有宗旨,他们自造的区隔和坚持的立场仍然依稀可辨。至于这种区隔和立场在今天能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则殊可怀疑。书法在传统时代的身份过于复杂,扮演着任何其它艺术都难以比肩的暧昧的社会角色。王镛“艺术书法”的提出,正企图尝试将它从纷乱的关系脉络中剥离出来,以便说得清、看得明。但艺术,今已实属奢侈之物;艺术书法,岂不更为孤峭?
  石开则从另一个侧面触及到问题的内核:贵族性。他谈字外功夫的第一点不过是“生存”二字,似乎卑之无甚高论。但此生存,乃为摆脱衣食之累,获得闲适。无安适闲暇则无自尊和独立可言,亦谈不上个性构造中孤高踞傲成分的养成,艺术就难逃被社会阉割的厄运。艺术家正如“学者”一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即“忙碌的闲人”。
  所以石开自道:“把艺术当作事业来做,是顶艰难的。按照一个既定的目标去奋斗,常常感到人生并无乐趣可言。当然,我个人还没品尝到困苦。命运始终对我眷顾有加,我很早、很快就摘到艺术的果实,衣食无忧,逃避了困苦的阶段。”“一个艺术家可以亲自采摘自己的果实,是人生再惬意不过的事情。可惜这种惬意,很少有人能得到。”
  所以,曾翔在临别之际提起徐海的印语:“衣饭之苦”!他鼓励大家要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本事。把流媚的风格作为一项训练,以事应酬。为生活,同时就是为艺术。
  石开的身上,既有自信狂放、白眼向人的一面,也有包容一切、淳厚平和的一面。他似乎把这二者都视为贵族的品质,并更重视后者。没错,在西方贵族传统中,认为“人的高贵源自他对一的亲近”,这不仅可使他养成稳定、整体的看待生活的心智,也令其行为举止保持无处不然的优雅。当然,中国儒家经典对圣人的种种描绘也是如此,表现为一个身心内外皆为雍容中和所浸润、无偏无倚的形象。所不同的是,儒家承认人人皆可拥抱大一、化凡为圣;而西方则更能正视人作为一所分化的现象的残缺性,在此基础上努力争取一与多之间的平衡。
  无论如何,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常常是既要面对绝对存在,又不忘审视自身的人。在这个意义上,他已成为贵族传统中的一员。正因如此,“贵族”在今天已成为一个不切实际的话题,至少,在中国的现状下谈它还为时过早。因为我们本来就稀薄的贵族传统,已被文革做了最后的铲平。就像陈丹青在一次演讲中追问的:我们如何不能成就大师?!
  6
  明辉兄说得没错,沃兴华就是当代书坛的堂吉诃德。
  当然,这是就他书法实践的热情和意志而言。他和于明诠一样地执拗和决绝,即使毁誉如雷,也纹丝不动。衣食之忧,被当作意志的砺石,他挥刀霍霍。
  如果说“伟大创作家往往易成为曲高和寡,得不到一般人欣赏,虽成功等于失败。”(顾随)那么,真正的艺术探索迟早都要面对自身的悲剧。而沃先生虽然自认喜欢苦涩的东西,但写字对他来说,却是最大的快乐。
  对于传统资源,他大吞大吐,如痴如狂得一塌糊涂。从碑版的生拙古茂,到颜真卿的正大沉毅,到米芾的雄强生动,再到董其昌的流美精工,永不止步,永不满足。他以“太忙”为由回绝了几十万元的作品订单,带着自己新近的思考跑到燕郊,讲给同学们听。冶金路159号重新变得肃穆、朗畅、沉着和坚定。
  “我这几十年,在传统的汪洋大海中随波逐浪,不断地去开发,不断地去耕耘。‘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可是,得在于此,失在于此。所以有人感到遗憾,说沃兴华为什么不停住,安营扎寨,来形成他的风格和面貌,为后代提供一种标志性的东西?……事实就是这样。我是把整个书法当作一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一种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对自己的能力和极限的一种挑战。始终把创作视为一个有待完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离不开的,就是临摹。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他对传统的厮杀决战、出出入入,给人的只是慨叹和倾倒。他真该起古人于地下:把手或酣歌,展眉时笑谑。有道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但沃兴华并不狂,他如同以苛刻著称的斯卡利杰,后者曾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整个欧洲文学批评产生了影响,艺术的本质在他看来就是—对自身的挑选和苛求。
  如果说于明诠是一个思想者,沃兴华则是一个理论家。如堂吉诃德之“坚持真理,不惜以生命捍卫”。他对民间书风概念的厘清和资源的发现,对从创作到临摹的时序性分析与梳理,对延续数百年、苟延残喘的传统技法论的拯救和运用,都将成为这个时代的里程碑。他的著述,既是史学的理论形态,也是艺术经验论,直接透入书写的实践。而其关于现代书法与展示空间的理解和剖析,亦对传统构成严厉的挑战,阔步奔向未来。
  他是当代最具真知灼见的书家和书法史论家,我想起缪钺对王国维先生的美誉之辞:“其心中如具灵光,各种学术,经此灵光所照,即生异彩。”
  7
  我们怀念燕郊—冶金路159号。
其他文献
她从小就喜欢野菊花。  她内心深处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株野菊花。  每年野菊花盛开的季节,她都笑靥如花。  阳光明媚的午后,她决定跑到野外去看野菊花。  山坡上,草坪旁,小路边,树林下,野菊花,绿绿的叶,金黄的花儿,灿烂地开在春寒料峭的时分。大地几乎还未呈现出绿色,偶尔在墙根、土坡,可以一睹这种花的风采。稀少的总是珍贵的,最是那一抹珍贵,撩拨着她少女的心扉。  她一看见那些嫣然盛开的野菊花,心情頓
期刊
快乐是自然万象的欣喜。  天空的快乐是蔚蓝无垠的一抹明朗;大地的快乐是广袤凝重的一份坚实;阳光的快乐是光耀万物的探寻;月华的快乐是柔婉如水的相思;松柏的快乐是苍劲葱茏的绿意;彩蝶的快乐是翩飞曼妙的绚丽;雄鹰的快乐是展翅凌空的豪旷……  快樂是幸福生活的本源。  快乐就像一场久旱的甘露,浸润着沙啦沙啦沙沙的欣喜,弹奏着淅淅沥沥淅淅的乐章;快乐就像一杯清水,即使只剩一滴,也将定格清清亮亮的一瞬;快乐就
期刊
“你好,因XX原因,本人手机号变更为139********,敬请惠存,欢迎骚扰。”毕业六年来,如此这般的手机短信先后收到过N个。起初,但凡收到短信,我都在第一时间修改手机里保存的信息,可時间一久,收到的信息多了,慢慢地也就倦怠了,因为没有更新,久而久之,也就与手机号码的主人失去了联系。  六年来,我从来没有更换过手机号码,“135*******66”的数字我倒背如流。为此,还有好多朋友很是惊讶,“
期刊
朱乃正先生首先以油画闻名于世。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他,曾受吴作人、艾中信、王式廓等先生指导,1959年春分配到青海工作。出生于江南,又经历了青海二十多年的砥砺磨炼,朱先生融钟灵毓秀与豪放朴厚于一体,形成了属于他个人的独特油画风格。几十年来,朱先生创作出了诸如《金色季节》《春华秋实》《青海长云》《国魂·屈原颂》《冬至,春远乎?》等代表作,在不同时期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中国油画界
期刊
瞬间,在我的眼前呈现出一片紫色。是那种旋酷的紫。  我使劲地眨眨眼睛,定定地看,还是红色。  为什么会出现紫色呢?  一定是在梦中,或者是在半睡半醒之间。  在梦境里,红飘带是铺天盖地的,是密不透风的,是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的那种红。这种红色,像地狱里女鬼刚吸完人的血之后的嘴唇。  在半睡半醒之间,红飘带在微风的吹拂下,丝丝缕缕地飘呀飘。眯缝着双眼,飘忽着心头,弥漫着思绪,抚摸着天际的那片灿烂的云。
期刊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69岁后以字行,常署“吴昌硕”。晚年吴昌硕居上海大都市,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他去世时,于右任撰书挽联称颂道:“诗、书、画而外复作印人,绝艺飞行全世界;元、明、清以来及于民国,风流占断百名家。”可谓真实写照。  吴昌硕书、画、印三艺中,篆刻成熟最早,三、四十岁的作品即能深入
期刊
时惜    姹紫嫣红几轮回  盈月多可贵  往事如烟随  泪眼蒙眬醉    良辰美景何时归  白雪无声坠  岁月似流水  人面已憔悴    人生的命题    难以想象  给我勇气的竟是路边的野花  难以预料  给我力量的竟是池中的游虾    相比高树野花算不得伟大  相较大鱼游虾也不值赞夸  可是什么事物总有光华  什么人物本就潇洒  怕只怕短暂挥发  犹如一现昙花    只因人生是歲月的命题  
期刊
——岁月的点滴和美好,祝福把青春  给了汽车事业的人……    1、车间门口的迎春花    机修车间门口  那些迎春花无比葱茏  它们一直默默地生长  它们开花时  我就知道春天来了  有一年我挨着它们照了一张照片  就像一朵花开在花丛中    2、后花园    其实,它是车间女工更衣室旁边的  一小块空地  大伙儿都叫“后花园”  老潘师傅种了很多花  有栀子,刺玫,兰草,月季,菊等  冬日的午
期刊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后几年,我在东风公司(当时叫二汽)花果车队当汽车驾驶员,虽然那时紧张繁忙的“运输会战”一个接一个,但总还是有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而我的全部休闲空间只是那条长不过百米的花果街,当年这条街上的一些故人旧事,至今仍烙印于我的记忆之中。    饭店小焦    当时花果街上只有唯一的一家“国营花果饭店”,小焦就是这个饭店掌勺的师傅。耐不住车队食堂的清汤寡水,我们一帮师兄弟经常到花果饭店来个“
期刊
东风汽车公司位于鄂西北重镇——十堰,始建于1969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构建起行业领先的产品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与市场营销能力。公司在十堰、襄阳、武汉、广州建立了四大基地,形成了“立足湖北,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事业布局,主营业务覆盖了全系列商用車、乘用车、发动机及汽车零部件等高水平、高质量的汽车事业。  东风汽车公司老年大学就坐落在十堰市,诞生于这样一个英雄的群体,在东风汽车公司温暖的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