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布勒东:疯子的艺术,打开禁域之门的钥匙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iand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越边缘,疯狂成就艺术
  在这篇1948年9月写下的《声明》、也是名副其实的原生艺术宣言中,我们的朋友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极为严正地提出“由被诊断为患有精神病并关在精神病院中的患者创作的”艺术作品具有的特殊价值,以及我们对其抱有的特别的同情。无需赘言,我完全赞同他的宣言:“那些用来判定一个人不具有正常社会生存能力的种种理由,在我们看来都出于一种令人无法接受的秩序”。在这里,我想借用《艺术与狂人》一文作者洛·杜卡(Lo Duca)的话来表达我们完全一致的看法,我有幸读到这篇出色的文章,可惜却未能得知其出处,因此只能在此谨摘取文中片段:“在这样一个充斥着狂妄和傲慢、谎言和自欺,早已不堪重负的世界,‘疯狂’这个概念实在是极不明确的。此外,我们也已经看到,有极少数的狂妄症患者已通过精神病专家的治疗获得了痊愈。事实上,一旦疯狂成为群体性现象——或者通过群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就变成了禁忌……在我们看来,真正的狂人有着一种令人钦慕的表达自己的方式,从不受所谓‘理性’意图的束缚或扼杀。这种绝对的自由赋予了精神病人艺术一种宏大性,在这一点上只有原始艺术能与其媲美……这些记述意在说服公众在还未完全理解之前先试着去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总有一天,人们会对自己目前所‘理解’的价值提出质疑:只需说明一点,我们甚至无法对时间和空间做到确凿无疑……公众对‘美’一无所知,他们总是将美与漂亮、迷人、赏心悦目等范畴混同起来。他们还不知道强度、节奏、尺寸的意义。疯子的艺术会唤起一种难以把捉的疑惑,这种有益的疑惑将打开一条通向更高的智慧和心灵平静的道路。”我引用了这样一大段话就是为了宣告一种彻底的矫错纠偏的思潮的到来。我们将坚持不懈,直到这种盲目的、令人无法容忍的偏见得到彻底纠正,正是它使得那些诞生于疯人院围墙之中的艺术作品长期遭到否定,并且一直被弃置于恶劣的环境之中。
  半個世纪以来,在精神病研究领域,涉及这类艺术作品应有地位的言论每每出现必引发强烈反对之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即使在这个圈子里人们又同时承认这些创作可观的治疗作用。在1905年发表的《疯子的艺术》一书中,马塞尔·雷亚(Marcel Réja)已经明确反对以这些作品“受疾病驱使”为理由将它们弃于“艺术领域之外,无法以标准进行衡量”,并敏锐地察觉了其中某些作品的美。汉斯·普林茨霍恩(Hans Prinzhorn)1则展示了他惊人的发现——其中包括奥古斯特·纳特勒(August Natterer)、赫尔曼·拜尔(Hermann Beil)、约瑟夫·塞尔(Joseph Sell)、韦尔夫利(Wolfli)等人的作品——并首次将这些作品以严肃恰当的方式展览出来,与其他当代艺术作品形成鲜明对照,并且在这种对照中令后者在很多方面都相形见绌。雅克·拉康(Jaques Lacan)2在对一位名叫艾美(Aimée)的患者进行研究时,对她的文学创作给予了热切而中肯的评价。加斯东·费尔迪耶(Gaston Ferdière)在阿姆斯特丹的精神病学年会上以两句铭言引出了自己的发言,第一句来自埃德加·坡(Edgar Poe):“人们叫我疯子,但科学目前还无法确定疯狂是抑或不是,那最高的智慧”;另一句出自切斯特顿(G.K.Chesterton):“所有思想的连通都会导向狂喜(extase);所有的小径都通向仙女们的王国”。正如我们所见,杜卡所说的有益的质疑,即使还没有得到公众的全部认同,至少在研究疯狂的专家们那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响应。
  这种疏离和成见如此深地根植于公众头脑之中,只有找到它们的根源,揭示出它们是何种诱因的产物,我们才能真正有力地与它做斗争。我认为基督教和理性主义思想在其中都负有极大责任,而直到今天事态的毫无进展也同样归因于艺术批评界的无能和失职,他们总是对任何未遵循既定路线和方法的作品投以坚决的反对。
  原始表达,一种不妥协的意志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原始部族都十分尊崇心理异常者的表达,而古代那些具有高度文明的种族在这一方面与他们并无差异,直到今天,阿拉伯人还保留着这一传统。雷亚指出:“古代人并不质疑心理疾病的存在,但却将这些心理异常归因于神力的显现,或者将其归于天才的体现……在中世纪,幻觉不再被视为一种恩赐,反而是神的惩罚。不过它至少仍出自神的旨意(以魔鬼为中间人)。”正是这最后一种观念,通过“附体者”的施法和驱魔仪式等形式鲜活深刻地留在人的记忆之中,给人带来长久的不安,这一情况直至今日也没有改变。
  而余下的工作则由理性主义来完成,这并不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两种原本互相对立的思考模式达成一致,联手混淆视听、颠倒黑白。所谓的“共识”——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但在实际生活中时常令人自觉得到了一丝确信和保障——总是以粗暴的方式将所有拒绝妥协的对象驱逐甚至消灭。而越是当它的权利之基岌岌可危、千疮百孔时,它就表现得越发专制暴虐:稍有小小越界就会招致不遗余力的严惩。它提防着任何可能的异常之处,指派出特别记者,时刻监督,悉心维持着那连通了天才与疯狂的著名的走廊(智者自然心领神会……),从而万无一失地确保那些艺术家们即使不经时时驱赶,也会自动远离我们的视线。
  超越功利,原生艺术的崇高与自足
  面对普林茨霍恩展示给我们的高品质艺术作品,接下来就该是艺术批评登场的时候了,我的意思是,将这些作品与常见的艺术品加以比照,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和定位。但这首先需要他们保持根本的独立性,并且还要抛弃那些完全不适当的评判标准。而艺术评论家们只顾围着大师名流烧香称颂,他们早已被浓厚的香烟迷住了双眼,习以为常地握紧卫道士大旗横扫一切,这令他们对眼前涌现的新价值视若无睹,更甚者,对所有新风格、新尝试无条件地拒绝。他们宁可本本分分驾轻就熟地对当势者拍拍马屁,把那些颂扬之辞反反复复颠来倒去地细心检查,抹去任何稍显露骨的表达,唯恐字里行间现出细微端倪。公众每日在千篇一律的说辞下昏昏欲睡:不仅那些始终不肯俯首称臣的人被封锁于视线之外,也包括他们创作的所有值得赞赏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将会令人记住那些创造者的名字。这让人不禁怀疑,在这种处事之道指引下,当今艺术批评界恐怕不会将寻找——属于我们共同的——价值和财富的视线,投向这些从真正的“精神围猎”的胜利中、从人类心灵的迷途中淘洗出的战利品。
  我将毫不犹豫地提出我的观点,尽管这论断乍看起来有些矛盾:由今天我们视为精神病人的作者创作的艺术,是心理健康方面巨大的财富储备。实际上,它与我们四周环绕的所有别有用心的虚伪之辞全无牵涉,摆脱了社会上充斥的营营算计、钓名逐利、尔虞我诈等不正之风。得益于这种与世隔绝的环境所造成的出人意料的辩证效果,艺术创作的机制在这里最终摆脱了所有束缚,完全不受任何名利的诱惑,尽管这些人自身都罹患不幸,却确保了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被人们日渐忘却的绝对真实的存在。
其他文献
摄影家们基于他们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在深入刻画人物形象的外表、探寻人性的同时,也在丰富“平民”这个概念的内含方面,在给出当代中国的“社会面相”的拼图方面,做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  作为一种以人为主题、处理人的形象的视觉表现样式,中国当代肖像摄影无法不与作为个体的人的觉醒这个时代问题迎面相向。如果说,文艺复兴为西方的肖像画确立表现精神独立的人的艺术传统创造了历史条件,那么这3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变化,
期刊
从2014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称,上海将整合此间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推出上海公共文化信息发布平台,与即将正式启动上海市民文化节同步开通“文化上海云”门户网站,市民通过电脑、手机等远程终端,就能快捷享受电影、戏曲、音乐、电影节、电视节、市民文化节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海将加强对规划确定的公共文化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项目跟踪推进,上图二期和上海市少儿图书馆新馆、上海历史博物馆、
期刊
今天,日本的“物派”已经为我们所熟知,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东方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体现。但是,事实上我们从一开始就误读了物派。对于使用汉字的中国艺术家来说,这种误读首先源于物派的“物”字。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将“物”字作为解读物派的切入点和阐释主题,望文生义地将“物”字理解为“物质”,由此解读出不同的物质属性和视觉经验所隐喻的东方文化意义甚或当代艺术的语言形式。  这正是我们误读物派的关键
期刊
据《摩天城市报告》:中国在建摩天大楼占全球87%。有数据称,中国五年后或拥有上千座摩天大楼,超出美国4倍。这一现象在网络上引发巨大关注和争议,部分网民认为这是“城市发展的标志”,而另外一些网民则认为建这么多摩天大楼“纯属浪费”。引人关注的是,目前已经建成的摩天大楼大多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而目前在建或正规划中的摩天大楼则更多集中在二三线城市。经济学家劳伦斯曾指出,大楼的兴建往往是
期刊
在2013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的闭幕论坛上,建筑师张永和的发言引人注目。他介绍了普利兹克奖的评奖标准,也谈及中国建筑、城市建设的现状。虽然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但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大型建筑仍基本由国际大牌建筑师包办。对此,张永和直言,从业内而言,中国比世界其他地方有更多革新的可能,但中国目前引进的只是“明星设计师的大商标”,针对普通百姓的、低造价、高质量的设计师并未进入。  思考  怎么让房子用
期刊
1980年代中期,上海的一批老电影艺术家张骏祥、徐桑楚、谢晋、白杨、秦怡、吴贻弓等纷纷倡议要在中国举办国际电影节。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申请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同年6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复函同意,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1993年10月举办了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秘书长应邀出席了电影节,并对上海国际电
期刊
为更好地推出“鲁本斯、凡·戴克、与佛兰德斯画派——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展”,中华艺术宫推出了多场配套主题活动。2014年3月29日下午,“中华艺术宫之约——巴洛克主题音乐会”将这一系列主题活动推向高潮。此次活动由王勇主持,在他对巴洛克音乐的介绍之下,观众不仅增长了音乐知识,也更容易感受作品的意味。活动邀请到了上海青年音乐家现场演绎了多首巴洛克时期泰勒曼、巴赫和亨德尔等音乐大师的作品,赢得观众的阵阵掌
期刊
面对如今的时代,我们需要的其实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其背后吸引眼球的那个谎言。一旦你的电影不具备这样的谎言,而只是仅仅讲述了一个故事,则会很快被观众和票房遗忘。  约翰·福特的经典西部片《双虎屠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詹姆斯·斯图尔特饰演的律师来到小镇,遇到了约翰·韦恩饰演的醉酒又老迈的西部牛仔。两位主角代表着过去和未来决定小镇命运的英雄,唯一的不同是,牛仔已是明日黄花,而律师却代表着法制的美好希望。
期刊
一、“看不懂当代艺术”,古往今来都是一种常态  自2010年中央美院副院长徐冰和留美建筑师张永和作了一场名为《看不懂当代艺术不是你的错》的对话,持续发酵到2014年8月发展为吕澎先生和黄专先生的活动现场对话《我们为什么看不懂当代艺术》。这里“看不懂的当代艺术”,显然指的是近二三十年以来视觉艺术领域内的美术作品或装置艺术等多种以视觉导向为主的艺术行为或艺术作品所引发的一系列的引起社会反应的事件。 这
期刊
一个成功的电影节,不会用钱去评判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我们在这里没有票房的困惑,也没有一些舆论的干扰,在这里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个电影人的自由、受到的尊敬和我们的平等。  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6月29日落下帷幕。今年电影节首次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具体承办。体制的改革带来新动力,呈现出新气象、新活力和新的社会影响力。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年首次确立“亚洲、华语、新人”的办节定位,从规范评奖、扩大影展、整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