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十一学校2004级初二(1)区的近300个孩子,都是青春迷茫、躁动成长着的少男少女。在家校联系中,老师听到这样的故事:父亲出差半年之久,回家推门进屋,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的儿子,只抬头看了他一眼,一句问候的话也没说,就接着看电视。一个男生在打球的时候跟同学产生了磨擦,来校参与解决问题的母亲“护犊”心切,而站在一旁的儿子却一脸冷漠。这些发生在家长与子女间的问题,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严重的。通过一般的家访或家长会,很难解决。孩子和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形同陌路,说明孩子在心理上既不理解家庭、父母,也不了解自己。
这些问题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更深的问题?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老师们征求了部分家长的意见,听取学生的建议,提出了一个综合活动课程计划:走进家庭——献给父母的特殊礼物。让每个学生利用寒假机会,“采访”自己的父母,写父母传记,写家谱,整理家庭相册,给父母送一份新年礼物,也让父母写感受,最后做成一本《走进家庭》“杂志”,并以若干指标来评价学生的课程成果。
走进家庭
2006年寒假后,孩子们带着一份份厚重的课程成果回来了。
“爸爸7岁的一天,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那天从早便很阴暗,尽管已不是冬天了,可雨水却仍如冬天那般冰冷。爸爸出生后,7年的美满生活竟是如此突然的告终了:我的爷爷死了,死于肺结核。在紧接着的一年中,爸爸一家努力用理智去支撑那脆弱的感情。爸爸开始上小学,那时,爸爸的任务是负责照看炉火,爸爸这项工作持续了整整6年,贪玩的他竟没有出过一次差错。与此同时,他的学习成绩也不错。放学后,爸爸还要经常帮助奶奶喂猪,打扫院子……”
“我的母亲6岁开始读小学,因为家在农村,所以生活条件艰苦。母亲的学习环境也很差,教室不仅简陋,而且还很潮湿。有时天很暗,母亲还要点油灯看书。放学回家后,要帮助家里干农活,拔草、喂牲畜,照顾弟弟、妹妹,生活又苦又累。”
“为了减轻爷爷、奶奶的经济负担,父亲从小就搞起勤工俭学,交学杂费。当时一学期要交4元钱学费,2元钱书费,现在看来,这没有多少钱,但在当时这是很大的一笔数目。父亲自己动手筹集这笔资金。放学以后,先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再去割草喂猪喂羊,节省饲料。清明节以后,当竹笋逐渐长高长大的时候,父亲就去捡竹壳,历时1个月,把捡来的竹笋壳卖给供销社,每年能挣6元钱。夏天,当知了脱壳时,每天一大清早就去捡蝉壳,买给医院,一年能卖4元钱。他还积极参加农业劳动,冒着酷暑插秧、割水稻,为家中挣一些工分。”
这是孩子们关于爸爸妈妈的传记。透过这些叙述和记录,孩子进入了父母的精神世界,两个截然不同的童年时代开始对话了。陈佳意同学写道:“我通过查询网络,了解到了父母出生地的相关知识和现在的动态。我通过与父母面对面的谈话式的采访,了解到了父母的别样童年和不同的成长经历。我通过与爷爷通电话,寻找到了自己的根,并对自己的家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父母的传记里,充满了艰辛、勤奋、贫穷、乐趣、奋斗的人生百味,深深地打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采访、寻根、家庭相册,亲情与人伦,让教育变得如此温暖,如此和谐。
随着课程实施的深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甚至发生了转变。三班班主任贺老师说:读着孩子们的作品,看着家长们的感受,回忆着自己的成长历程,内心的震撼是难以形容的。尽管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被感动,但是这次的感动持续时间之长,感动程度之深,都是非常的。我常常希望自己努力去做学生的朋友,有时我也感觉到应该去做他们的学生,向他们学习,但是终究没有这么强烈。他们在这次活动中给了我最大的影响,正好赶在我父亲的生日之前,我写了10000多字的《成长纪事》送给了我父亲,连同春节期间与他们一起整理的相片,也完成了一本家庭杂志。
感受亲情
走进家庭,课程成果丰富而感人至深。
胡××同学这样写道:
这次的综合活动课真正让我体会到父母劳作的辛苦。在和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工作的繁忙与压力,但是在我面前,他们很少表现出沉重的负担带给他们的疲惫。以前有的时候,我也发现了这一点,但是我没有深刻地思考,认为多帮助他们做一些家务就可以了。通过这次“走进家庭”活动,我感到不仅要让父母身体感到放松,还要在精神上多给他们安慰,和他们交流沟通,帮助他们释放精神上的压力。
通过与父母的交谈,我知道了他们的成长过程。爸爸的求学经历告诉我,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只有历经风雨才能见到彩虹。爸爸在理想与现实中知道如何取舍,我想这是我从爸爸的经历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知道如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做出选择。把握机会,珍惜机遇。这是爸爸对我的忠告,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妈妈用她的故事告诉我什么是敬业,用她的经历引导我:理想是成功的第一步,用她的信念和一颗热忱的心鞭策我不断前进。
在与父母讨论学习方法后,我感到自己对学习方法的理解加深了一步。爸爸妈妈指出我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并且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们还帮助我解决了一些令我困惑的问题,使我明白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更加注重学习方法。
我非常感谢“走进家庭”活动,它让我与父母有机会进行心灵沟通,了解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通过这次交流,我感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代沟缩小了,兴趣逐渐相投,更有共同语言了。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理解父母,体贴父母,顾及他们的感受。如果我们都能互相理解,生活会更美好!
粟××同学的爸爸在他的“感受”中写道:
关于传、记,对于我来说实不敢当,我认为传应该是成大器的传,记应该是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记。我的成长经历只能称为一段故事,在这段故事中,有生活的艰辛,有成长的幸福,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挫折的烦恼。女儿从中汲取的应该是胜不骄、败不馁的永远向上的信念,在逆境中百折不挠、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诚然,我和女儿成长的环境有相当的差异。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极大丰富的21世纪,女儿更应该有能力抗拒各种外来的诱惑,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从点滴做起,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成为对得起这个家庭、这个社会的有用之材!
五班班主任肖老师在她的课程反思中写道:
当任务刚布置下去,学生有些不解和茫然;为什么在学习任务这么紧张之时,老师还要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呢?当我解释了这次综合活动课的目的后,孩子们开始认真投入到这项任务当中,并在过程中感受着,收获着。一个假期过去了,开学后看到学生交上来的成果,我感觉那是一份份对父母沉甸甸的爱。孩子们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全都呈现于他们的礼物当中,我被孩子们的真诚可爱感动着,也被他们的父母艰辛奋斗的历程感动着,更被学生们家庭的和睦温馨感动着。
花了几周时间,认真阅读了每个学生的作品, 我们仿佛看到了家长和孩子一起亲历活动课程的每一个环节的画面:一起收集有关家庭的资料、与祖辈交谈、查找老照片、父母与孩子面对面谈话……画面温馨而美好。是啊,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们也深信:世界上最温馨美好的教育,是孩子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通过对话与交流,学生与父母之间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心与心的碰撞拉近了两代人之间的距离,浓浓的亲情弥散在四周,家庭氛围和谐而美好。
一班的王老师在她的一首诗里,由衷地感受着这一综合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
走进家庭,
我的心灵一次次地被感动,
为着调皮的孩子用细腻的笔触写出父母的伟大,
为着细心的孩子精心地制作家庭成长的相册,
为着孩子探究家族历史的那一份执着,
为着不善表达的孩子对父母的那一份崇拜……
走进家庭。
我的心灵一次次被震撼
为着家族中“民间神医”的光荣过去,
这给了孩子莫大的激励和骄傲:
为着父亲教育孩子时说的“我愿意一辈子为中国奉献”,
这是浮躁的社会中最为纯净的信仰;
为着已离异的父亲告诉儿子“你应该感谢你的妈妈”,
这是融于父亲心中那海纳百川的胸怀……
课程反思
上世纪90年代初,十一学校李金初校长深刻剖析了基础教育深层次问题,提出要克服学校教育的四大弊端:“教育思想的封闭性;教育目标的机械性;教育内容的单一性;教育方法的保守性”,并率先实施了“综合活动课程”。这一课程鲜明的特性是综合性,过程性,研究性,自主性。2006年初寒假“走进家庭”综合活动课程基本上体现了这些性质。学生们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评价者之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浸润在亲情浓厚的教育氛围里,享受父爱母爱。这对于这些正处在青春萌动、身心急剧发展变化而亟需精神引导的孩子,不啻是一次丰盛的心灵大餐。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学校教育便是空中楼阁。家庭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以前我们并没有更多地意识到、或者没有更好地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提出并实施了“亲子课程”,让家庭成为重要的课堂,让父母提供宝贵的课程资源,父母的人生经历成为孩子难得的生命教材。“走进家庭”就是让学生走进父母的生命世界,走进感人的亲情世界,从而走进他们自我生命的深层世界。孩子们开始也许茫然不解,当他们倾听父母的人生独自,当他们与父母进行心灵对话的时候,他们从浓郁的亲情里获得了充沛的力量。“走进家庭”让父母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如果父母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把全部的教育责任都交付给学校的老师们,那么,孩子所获得的教育肯定是不够全面的。学校教师要用爱心教育每个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但这还不够。学生的健康成长还需要来自父母的爱。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人们提出“课堂是生命的历程”。我们认识到,这样的生命课堂,不是读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悟出来的。家庭是生命最本真的生长地,是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我们把人伦引进了课程,使学习变成了最朴实的成长历程,使课程成为生命增值的资本,并且让课程有了活的灵魂。我们作为教师,在为学生的一份份亲情“礼物”而感动的同时,也感悟到了教育是有生命的,应该富于亲情、激情和温情,应该是和谐的生命栖息地。
(作者单位:北京十一学校,北京,100039)
这些问题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更深的问题?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老师们征求了部分家长的意见,听取学生的建议,提出了一个综合活动课程计划:走进家庭——献给父母的特殊礼物。让每个学生利用寒假机会,“采访”自己的父母,写父母传记,写家谱,整理家庭相册,给父母送一份新年礼物,也让父母写感受,最后做成一本《走进家庭》“杂志”,并以若干指标来评价学生的课程成果。
走进家庭
2006年寒假后,孩子们带着一份份厚重的课程成果回来了。
“爸爸7岁的一天,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那天从早便很阴暗,尽管已不是冬天了,可雨水却仍如冬天那般冰冷。爸爸出生后,7年的美满生活竟是如此突然的告终了:我的爷爷死了,死于肺结核。在紧接着的一年中,爸爸一家努力用理智去支撑那脆弱的感情。爸爸开始上小学,那时,爸爸的任务是负责照看炉火,爸爸这项工作持续了整整6年,贪玩的他竟没有出过一次差错。与此同时,他的学习成绩也不错。放学后,爸爸还要经常帮助奶奶喂猪,打扫院子……”
“我的母亲6岁开始读小学,因为家在农村,所以生活条件艰苦。母亲的学习环境也很差,教室不仅简陋,而且还很潮湿。有时天很暗,母亲还要点油灯看书。放学回家后,要帮助家里干农活,拔草、喂牲畜,照顾弟弟、妹妹,生活又苦又累。”
“为了减轻爷爷、奶奶的经济负担,父亲从小就搞起勤工俭学,交学杂费。当时一学期要交4元钱学费,2元钱书费,现在看来,这没有多少钱,但在当时这是很大的一笔数目。父亲自己动手筹集这笔资金。放学以后,先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再去割草喂猪喂羊,节省饲料。清明节以后,当竹笋逐渐长高长大的时候,父亲就去捡竹壳,历时1个月,把捡来的竹笋壳卖给供销社,每年能挣6元钱。夏天,当知了脱壳时,每天一大清早就去捡蝉壳,买给医院,一年能卖4元钱。他还积极参加农业劳动,冒着酷暑插秧、割水稻,为家中挣一些工分。”
这是孩子们关于爸爸妈妈的传记。透过这些叙述和记录,孩子进入了父母的精神世界,两个截然不同的童年时代开始对话了。陈佳意同学写道:“我通过查询网络,了解到了父母出生地的相关知识和现在的动态。我通过与父母面对面的谈话式的采访,了解到了父母的别样童年和不同的成长经历。我通过与爷爷通电话,寻找到了自己的根,并对自己的家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父母的传记里,充满了艰辛、勤奋、贫穷、乐趣、奋斗的人生百味,深深地打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采访、寻根、家庭相册,亲情与人伦,让教育变得如此温暖,如此和谐。
随着课程实施的深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甚至发生了转变。三班班主任贺老师说:读着孩子们的作品,看着家长们的感受,回忆着自己的成长历程,内心的震撼是难以形容的。尽管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被感动,但是这次的感动持续时间之长,感动程度之深,都是非常的。我常常希望自己努力去做学生的朋友,有时我也感觉到应该去做他们的学生,向他们学习,但是终究没有这么强烈。他们在这次活动中给了我最大的影响,正好赶在我父亲的生日之前,我写了10000多字的《成长纪事》送给了我父亲,连同春节期间与他们一起整理的相片,也完成了一本家庭杂志。
感受亲情
走进家庭,课程成果丰富而感人至深。
胡××同学这样写道:
这次的综合活动课真正让我体会到父母劳作的辛苦。在和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工作的繁忙与压力,但是在我面前,他们很少表现出沉重的负担带给他们的疲惫。以前有的时候,我也发现了这一点,但是我没有深刻地思考,认为多帮助他们做一些家务就可以了。通过这次“走进家庭”活动,我感到不仅要让父母身体感到放松,还要在精神上多给他们安慰,和他们交流沟通,帮助他们释放精神上的压力。
通过与父母的交谈,我知道了他们的成长过程。爸爸的求学经历告诉我,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只有历经风雨才能见到彩虹。爸爸在理想与现实中知道如何取舍,我想这是我从爸爸的经历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知道如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做出选择。把握机会,珍惜机遇。这是爸爸对我的忠告,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妈妈用她的故事告诉我什么是敬业,用她的经历引导我:理想是成功的第一步,用她的信念和一颗热忱的心鞭策我不断前进。
在与父母讨论学习方法后,我感到自己对学习方法的理解加深了一步。爸爸妈妈指出我学习方法中的不足,并且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们还帮助我解决了一些令我困惑的问题,使我明白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更加注重学习方法。
我非常感谢“走进家庭”活动,它让我与父母有机会进行心灵沟通,了解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通过这次交流,我感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代沟缩小了,兴趣逐渐相投,更有共同语言了。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理解父母,体贴父母,顾及他们的感受。如果我们都能互相理解,生活会更美好!
粟××同学的爸爸在他的“感受”中写道:
关于传、记,对于我来说实不敢当,我认为传应该是成大器的传,记应该是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记。我的成长经历只能称为一段故事,在这段故事中,有生活的艰辛,有成长的幸福,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挫折的烦恼。女儿从中汲取的应该是胜不骄、败不馁的永远向上的信念,在逆境中百折不挠、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诚然,我和女儿成长的环境有相当的差异。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极大丰富的21世纪,女儿更应该有能力抗拒各种外来的诱惑,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从点滴做起,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成为对得起这个家庭、这个社会的有用之材!
五班班主任肖老师在她的课程反思中写道:
当任务刚布置下去,学生有些不解和茫然;为什么在学习任务这么紧张之时,老师还要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呢?当我解释了这次综合活动课的目的后,孩子们开始认真投入到这项任务当中,并在过程中感受着,收获着。一个假期过去了,开学后看到学生交上来的成果,我感觉那是一份份对父母沉甸甸的爱。孩子们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全都呈现于他们的礼物当中,我被孩子们的真诚可爱感动着,也被他们的父母艰辛奋斗的历程感动着,更被学生们家庭的和睦温馨感动着。
花了几周时间,认真阅读了每个学生的作品, 我们仿佛看到了家长和孩子一起亲历活动课程的每一个环节的画面:一起收集有关家庭的资料、与祖辈交谈、查找老照片、父母与孩子面对面谈话……画面温馨而美好。是啊,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们也深信:世界上最温馨美好的教育,是孩子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通过对话与交流,学生与父母之间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心与心的碰撞拉近了两代人之间的距离,浓浓的亲情弥散在四周,家庭氛围和谐而美好。
一班的王老师在她的一首诗里,由衷地感受着这一综合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
走进家庭,
我的心灵一次次地被感动,
为着调皮的孩子用细腻的笔触写出父母的伟大,
为着细心的孩子精心地制作家庭成长的相册,
为着孩子探究家族历史的那一份执着,
为着不善表达的孩子对父母的那一份崇拜……
走进家庭。
我的心灵一次次被震撼
为着家族中“民间神医”的光荣过去,
这给了孩子莫大的激励和骄傲:
为着父亲教育孩子时说的“我愿意一辈子为中国奉献”,
这是浮躁的社会中最为纯净的信仰;
为着已离异的父亲告诉儿子“你应该感谢你的妈妈”,
这是融于父亲心中那海纳百川的胸怀……
课程反思
上世纪90年代初,十一学校李金初校长深刻剖析了基础教育深层次问题,提出要克服学校教育的四大弊端:“教育思想的封闭性;教育目标的机械性;教育内容的单一性;教育方法的保守性”,并率先实施了“综合活动课程”。这一课程鲜明的特性是综合性,过程性,研究性,自主性。2006年初寒假“走进家庭”综合活动课程基本上体现了这些性质。学生们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评价者之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浸润在亲情浓厚的教育氛围里,享受父爱母爱。这对于这些正处在青春萌动、身心急剧发展变化而亟需精神引导的孩子,不啻是一次丰盛的心灵大餐。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学校教育便是空中楼阁。家庭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以前我们并没有更多地意识到、或者没有更好地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提出并实施了“亲子课程”,让家庭成为重要的课堂,让父母提供宝贵的课程资源,父母的人生经历成为孩子难得的生命教材。“走进家庭”就是让学生走进父母的生命世界,走进感人的亲情世界,从而走进他们自我生命的深层世界。孩子们开始也许茫然不解,当他们倾听父母的人生独自,当他们与父母进行心灵对话的时候,他们从浓郁的亲情里获得了充沛的力量。“走进家庭”让父母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如果父母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把全部的教育责任都交付给学校的老师们,那么,孩子所获得的教育肯定是不够全面的。学校教师要用爱心教育每个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但这还不够。学生的健康成长还需要来自父母的爱。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人们提出“课堂是生命的历程”。我们认识到,这样的生命课堂,不是读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悟出来的。家庭是生命最本真的生长地,是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我们把人伦引进了课程,使学习变成了最朴实的成长历程,使课程成为生命增值的资本,并且让课程有了活的灵魂。我们作为教师,在为学生的一份份亲情“礼物”而感动的同时,也感悟到了教育是有生命的,应该富于亲情、激情和温情,应该是和谐的生命栖息地。
(作者单位:北京十一学校,北京,1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