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突飞猛进,信息传播进入以分秒计的新时代。在这样的风云变幻中,舆论反转剧频频上演。新闻传播演绎成舞台闹剧,舆论引导者成了网民眼里的被告,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大格局中的影响力大大受损。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近几年出现的反转新闻为分析样本,探讨反转新闻的特点、趋势、出现原因,同时对如何解决反转新闻提出思考。
【关键词】:舆论反转;内容分析;反转新闻特点;原因
一.内容分析法的概述
內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分析的专业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检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形内容,对事物的发展作出有效的预测。自从反转新闻产生以来,不少学者对反转新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视角的不同分析,对其特点、反转原因进行了探讨,也有学者从趋势上进行简单的分析,但是这种分析不能很好与理论相结合,不能好地对反转新闻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知。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近几年出现的反转新闻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分别从反转新闻发生的领域、反转新闻特征、反转原因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二、样本选择
为了深入地探讨反转新闻的相关问题,选取了2013年到2017年上半年期间发生的65大起反转新闻作为样本,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件:“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2014.8.10 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哈尔滨天价鱼”事件、“成都男子暴打女司机”事件、“罗一笑”事件等。
三、研究发现
(一)研究的量化分析
1.反转新闻出现的数量越来越多,根据统计2013年典型反转新闻10起,2014年13起,2015年17起,2016激增到25起,反转新闻数量呈不断上升的态势。
2.相关研究已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关注和反思,相关研究迅速升温。通过检索并统计后发现,对“新闻反转”现象的研究是近3年的事情,2013年底仅有1篇,201吐年5篇,2015年15篇,2016年半年时间猛增到36篇。可以看出,近几年不仅“新闻反转”的产生数量在增加,相关研究的关注度也在逐年增加,有迅速升温成研究热点之势。
3. “新闻反转”的来源呈现“新、弱、软”特征,一些研究者基于案例进行分析,张颖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5年舆情反转典型事件”为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九大典型事件中,六件由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自媒体、网络媒体平台首发,然后被传统媒体跟进报道。可以看出,“新闻反转”事件的产生大多来源于新媒体,但传统媒体在源头和推动方面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郭栋、吴兰兰统计了2013一2015年的30个“新闻反转剧”发现,和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有关的反转剧有18个,其中妇孺是主角。笔者对65起反转新闻进行梳理,发现其中60%来源于失实的社会新闻,社会新闻属于软性新闻。
(二)研究的质化分析
1、笔者对65起反转新闻涉及的话题、指涉目标、反转走向进行分析统计.主要话题分布情况如下:
话题 医疗 法律 老人儿童 其他(社会生活)
事件 16 13 9 27
比例 25% 20% 14% 41%
指涉目标分布情况如下:
指涉目标 医生 官员 政府公信力 其他
事件 16 18 21 10
比例 25% 27% 32% 16%
从上面两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反转新闻发生的话题较多涉及医疗、教育、法律等领域,绝大多数属于社会生活,关系千家万户的社会生活容易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指涉目标多发生在政府官员、医生等相对社会“上层”人物,体现了社会的结构性压力,两个舆论场的割裂。
2、基于对65起反转新闻的总结概括,对反转新闻的相关知识做以下梳理:
1、反转新闻的特征
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时代公众态度随着新闻剧情的变化而快速转变的现象。某一新闻出现后,公众根据新闻报道对事件中的某一主人公抱有深深的同情或极大的痛恨,但随着新闻报道进一步跟进,事实逐渐浮出水面,舆论发生反转,原来的报道内容被推翻,公众的态度发生180度的大转变,有些反转新闻反转之后再反转,不仅使新媒体沦陷,传统媒体也不断反转。
(1)反转新闻的内容多是当下热点
反转新闻往往是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吸引人眼球的视频或图片,引起网友关注、大批网友转发评论、舆论一边倒地支援或唾弃某一方,发布的内容多是当下的热点或者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如2013年的北京老外撞大妈事件、2014年的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而大妈、医患纠纷等话题都是公众日常关注的内容,事件的主人公多是网民日常比较关注的一些标签化群体,如大学生、大妈、医生、官二代、富二代等。
(2)公众对反转新闻的关注度很高
反转新闻的内容多是公众关注或者能够引发公众某种情绪的内容,这种内容一经大量网友转发,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继跟进,公众对该新闻的关注度颇高,很多反转新闻一开始仅是一些网民的个人经历,后来引发全国公众关注,激发媒体持续跟进,如2015年安徽淮南师范学院的一位女大学生扶摔倒老人被“碰瓷”事件,刚开始仅是该大学生在微博上发文,后来引发大量网民关注。
(3)反转新闻的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反转新闻刚开始报道时,往往能够引发公众态度倾倒性地倒向一方,网民大量转发引起媒体关注,事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真相的探求更加深入,但当真相浮出水面时往往令网民大吃一惊,如2015年的安徽女子救人被狗咬事件—该女子因“见义勇为救小孩”被狗咬伤,得到善款80余万元,后来事实真相竟是该女子是在其男友养狗场内被狗咬伤,并非见义勇为。
2、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
(1)新闻自身特征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新闻的自身特征要求新闻需要快报,否则就成了旧闻。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失去了时效性,新闻的内容再好,它的价值也大打折扣,因此在事件发生和事件得到报道之间,留给媒体人核实的时间是很少的。各大媒体之间竞争很激烈,记者的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媒体为了抢时间,不认真核实就发稿,为新闻反转提供了条件。
(2)碎片化传播增大失真出错的可能性
在自媒体迅猛发展、突发事件传播以秒计之时,传统主流媒体抢发意识不得不增强。为了抢首发,往往忽视了全方位求真,或者在明明不具备条件时,也先发为上。因为抢,便不可能周到采访,有时候只获取了矛盾冲突双方之一的解释便报道出去,有时以为拿到了所谓的证据,或者只看到了表象而来不及认真分析背后的成因;有的则因为片段性、局部性的材料,而得出了与真相相背的结论。只抓住了冰山的一角,导致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如成都司机打人事件中,一开始舆论一边倒向女司机,因为大家看到的是男司机凶狠打人的场面,尤其是当地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也抢发了这一信息。但当后来男司机车上的行车记录仪把过程完整展现出来后,舆论开始转向,恶意挑衅在先的女司机最终不得不以道歉收场。
(3)网络舆论主观情绪严重
中国社会进入了特殊时期,整个社会人心浮躁,情绪地雷随时会被某个事件点爆。网民往往标签思维、惯性思维,预设立场,有色眼镜看事物,网络暴力盛行,人为推动舆论恶性发酵,形成网上舆论风暴。
只要一看到医患矛盾,不问情由,矛头必定指向医院或医生。双方争执,如果一方或者有权(公务员、执法者等)或者有钱(名人、明星、富二代等),这方必定先受一通骂,先成为舆论的被压迫者。同时,作为社会人,记者也是社会的一份子,难逃社会情绪的包围,潜意识里、不自觉中先行站队,隐含先见,选择性忽视,故意同避,在报与不报、报什么、怎么报中,倾入了个人意志,违背了公平与客观的职业道德。石南女导游事件就是十分明显的一例。人们因上当受骗而对旅游购物深恶痛绝,所以当有人投诉旅游购物时,网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把女导游推进舆论的海洋中。而事实却是这本来就是一个事先签了协议的购物团,否则旅游费用不可能只要1元啊。当真相被揭示出来后,舆论才转了向。
(4)自媒体人的新闻职业素养不足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当下处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的局面,由于“发布新闻”的低门槛,也就导致了自媒體人的新闻职业素养参差不齐。由于部分自媒体人的新闻职业素养较低,恶意炒作与营销已经成了部分自媒体人的惯用伎俩。众所周知,真实性才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情的真相。罗尔事件中,罗尔刻意隐藏了他名下拥有多处房产以及女儿的真实医疗费用等客观事实,反而在整篇文章中只片面主观地聚焦于女儿的病情以及他走投无路的悲观情绪,以煽情的文字取悦受众,以道德转发绑架受众,完全违背了一个新闻人应有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自媒体人新闻职业素养不足,缺乏对新闻事件真伪性的核实,直接隐瞒新闻事件的关键信息,导致呈现给公众的信息是片面化、模糊化的,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等特征随即丧失,是新闻反转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5)受众素养的缺失
从某种意义上说,逆转新闻的频繁出现也说明了我们迫切需要提高社会的媒介素养。过去常常是小报出了问题,大报来更正。网络媒体失实以后,传统媒体出来纠正。现在,媒介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新闻都是在网络平台上完成的,所以,这给大众的新闻识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实际上,今天的传统媒体已经出现了新媒体前移。比如说,《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就表现得非常活跃,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媒介融合,目的是伸长旧媒体的触角,更快地触及新媒体的受众。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新媒体的媒介素养比传统媒体的媒介素养更难以培养,因为我们很多人也变成了信息的传播者,而不仅仅是被传播者,网络上鱼目混珠的状况让普通的读者更不容易辨认真假。更重要的是,许多观众会形成一种新闻预期,希望看到更多具有戏剧性的新闻。这种不正常的心理预期也会给新闻记者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压力,导致他们的自选动作出现某种变形。
四、结论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客观而系统的研究方法,在多个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然而,内容分析法本身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本人初次接触内容分析法,所以整个研究存在多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反转新闻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希望更多的学者能研究这一领域,同时自己也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关注、多思考、多研究。
参考文献:
[1]邱均平.余以胜.邹菲. 内容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情报杂志,2005.8
[2]唐烨伟.樊雅婷等人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博研究综述 中国文化教育 2005.4
[3]刘峰.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体课题.新闻与写作,2014(O8):74-76.
[4]周培源.反转新闻缘何频发[J]网络传播,2016 (7 )92-93.
[5]王刚.从“铜须事件”看网络暴力的成因[J]传媒观察,2007(O1):36-37.
[6]毛源.事实与价值的纠缠一一新闻反转报道研究[D].南京大学,2015.
[7]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宋祖华.李艳 反转新闻再思考 新闻爱好者,2016.11
【关键词】:舆论反转;内容分析;反转新闻特点;原因
一.内容分析法的概述
內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分析的专业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检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形内容,对事物的发展作出有效的预测。自从反转新闻产生以来,不少学者对反转新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视角的不同分析,对其特点、反转原因进行了探讨,也有学者从趋势上进行简单的分析,但是这种分析不能很好与理论相结合,不能好地对反转新闻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知。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近几年出现的反转新闻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分别从反转新闻发生的领域、反转新闻特征、反转原因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二、样本选择
为了深入地探讨反转新闻的相关问题,选取了2013年到2017年上半年期间发生的65大起反转新闻作为样本,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件:“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2014.8.10 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哈尔滨天价鱼”事件、“成都男子暴打女司机”事件、“罗一笑”事件等。
三、研究发现
(一)研究的量化分析
1.反转新闻出现的数量越来越多,根据统计2013年典型反转新闻10起,2014年13起,2015年17起,2016激增到25起,反转新闻数量呈不断上升的态势。
2.相关研究已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关注和反思,相关研究迅速升温。通过检索并统计后发现,对“新闻反转”现象的研究是近3年的事情,2013年底仅有1篇,201吐年5篇,2015年15篇,2016年半年时间猛增到36篇。可以看出,近几年不仅“新闻反转”的产生数量在增加,相关研究的关注度也在逐年增加,有迅速升温成研究热点之势。
3. “新闻反转”的来源呈现“新、弱、软”特征,一些研究者基于案例进行分析,张颖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5年舆情反转典型事件”为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九大典型事件中,六件由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自媒体、网络媒体平台首发,然后被传统媒体跟进报道。可以看出,“新闻反转”事件的产生大多来源于新媒体,但传统媒体在源头和推动方面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郭栋、吴兰兰统计了2013一2015年的30个“新闻反转剧”发现,和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有关的反转剧有18个,其中妇孺是主角。笔者对65起反转新闻进行梳理,发现其中60%来源于失实的社会新闻,社会新闻属于软性新闻。
(二)研究的质化分析
1、笔者对65起反转新闻涉及的话题、指涉目标、反转走向进行分析统计.主要话题分布情况如下:
话题 医疗 法律 老人儿童 其他(社会生活)
事件 16 13 9 27
比例 25% 20% 14% 41%
指涉目标分布情况如下:
指涉目标 医生 官员 政府公信力 其他
事件 16 18 21 10
比例 25% 27% 32% 16%
从上面两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反转新闻发生的话题较多涉及医疗、教育、法律等领域,绝大多数属于社会生活,关系千家万户的社会生活容易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指涉目标多发生在政府官员、医生等相对社会“上层”人物,体现了社会的结构性压力,两个舆论场的割裂。
2、基于对65起反转新闻的总结概括,对反转新闻的相关知识做以下梳理:
1、反转新闻的特征
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时代公众态度随着新闻剧情的变化而快速转变的现象。某一新闻出现后,公众根据新闻报道对事件中的某一主人公抱有深深的同情或极大的痛恨,但随着新闻报道进一步跟进,事实逐渐浮出水面,舆论发生反转,原来的报道内容被推翻,公众的态度发生180度的大转变,有些反转新闻反转之后再反转,不仅使新媒体沦陷,传统媒体也不断反转。
(1)反转新闻的内容多是当下热点
反转新闻往往是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吸引人眼球的视频或图片,引起网友关注、大批网友转发评论、舆论一边倒地支援或唾弃某一方,发布的内容多是当下的热点或者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如2013年的北京老外撞大妈事件、2014年的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而大妈、医患纠纷等话题都是公众日常关注的内容,事件的主人公多是网民日常比较关注的一些标签化群体,如大学生、大妈、医生、官二代、富二代等。
(2)公众对反转新闻的关注度很高
反转新闻的内容多是公众关注或者能够引发公众某种情绪的内容,这种内容一经大量网友转发,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继跟进,公众对该新闻的关注度颇高,很多反转新闻一开始仅是一些网民的个人经历,后来引发全国公众关注,激发媒体持续跟进,如2015年安徽淮南师范学院的一位女大学生扶摔倒老人被“碰瓷”事件,刚开始仅是该大学生在微博上发文,后来引发大量网民关注。
(3)反转新闻的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反转新闻刚开始报道时,往往能够引发公众态度倾倒性地倒向一方,网民大量转发引起媒体关注,事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真相的探求更加深入,但当真相浮出水面时往往令网民大吃一惊,如2015年的安徽女子救人被狗咬事件—该女子因“见义勇为救小孩”被狗咬伤,得到善款80余万元,后来事实真相竟是该女子是在其男友养狗场内被狗咬伤,并非见义勇为。
2、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
(1)新闻自身特征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新闻的自身特征要求新闻需要快报,否则就成了旧闻。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失去了时效性,新闻的内容再好,它的价值也大打折扣,因此在事件发生和事件得到报道之间,留给媒体人核实的时间是很少的。各大媒体之间竞争很激烈,记者的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媒体为了抢时间,不认真核实就发稿,为新闻反转提供了条件。
(2)碎片化传播增大失真出错的可能性
在自媒体迅猛发展、突发事件传播以秒计之时,传统主流媒体抢发意识不得不增强。为了抢首发,往往忽视了全方位求真,或者在明明不具备条件时,也先发为上。因为抢,便不可能周到采访,有时候只获取了矛盾冲突双方之一的解释便报道出去,有时以为拿到了所谓的证据,或者只看到了表象而来不及认真分析背后的成因;有的则因为片段性、局部性的材料,而得出了与真相相背的结论。只抓住了冰山的一角,导致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如成都司机打人事件中,一开始舆论一边倒向女司机,因为大家看到的是男司机凶狠打人的场面,尤其是当地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也抢发了这一信息。但当后来男司机车上的行车记录仪把过程完整展现出来后,舆论开始转向,恶意挑衅在先的女司机最终不得不以道歉收场。
(3)网络舆论主观情绪严重
中国社会进入了特殊时期,整个社会人心浮躁,情绪地雷随时会被某个事件点爆。网民往往标签思维、惯性思维,预设立场,有色眼镜看事物,网络暴力盛行,人为推动舆论恶性发酵,形成网上舆论风暴。
只要一看到医患矛盾,不问情由,矛头必定指向医院或医生。双方争执,如果一方或者有权(公务员、执法者等)或者有钱(名人、明星、富二代等),这方必定先受一通骂,先成为舆论的被压迫者。同时,作为社会人,记者也是社会的一份子,难逃社会情绪的包围,潜意识里、不自觉中先行站队,隐含先见,选择性忽视,故意同避,在报与不报、报什么、怎么报中,倾入了个人意志,违背了公平与客观的职业道德。石南女导游事件就是十分明显的一例。人们因上当受骗而对旅游购物深恶痛绝,所以当有人投诉旅游购物时,网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把女导游推进舆论的海洋中。而事实却是这本来就是一个事先签了协议的购物团,否则旅游费用不可能只要1元啊。当真相被揭示出来后,舆论才转了向。
(4)自媒体人的新闻职业素养不足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当下处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的局面,由于“发布新闻”的低门槛,也就导致了自媒體人的新闻职业素养参差不齐。由于部分自媒体人的新闻职业素养较低,恶意炒作与营销已经成了部分自媒体人的惯用伎俩。众所周知,真实性才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情的真相。罗尔事件中,罗尔刻意隐藏了他名下拥有多处房产以及女儿的真实医疗费用等客观事实,反而在整篇文章中只片面主观地聚焦于女儿的病情以及他走投无路的悲观情绪,以煽情的文字取悦受众,以道德转发绑架受众,完全违背了一个新闻人应有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自媒体人新闻职业素养不足,缺乏对新闻事件真伪性的核实,直接隐瞒新闻事件的关键信息,导致呈现给公众的信息是片面化、模糊化的,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等特征随即丧失,是新闻反转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5)受众素养的缺失
从某种意义上说,逆转新闻的频繁出现也说明了我们迫切需要提高社会的媒介素养。过去常常是小报出了问题,大报来更正。网络媒体失实以后,传统媒体出来纠正。现在,媒介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新闻都是在网络平台上完成的,所以,这给大众的新闻识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实际上,今天的传统媒体已经出现了新媒体前移。比如说,《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就表现得非常活跃,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媒介融合,目的是伸长旧媒体的触角,更快地触及新媒体的受众。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新媒体的媒介素养比传统媒体的媒介素养更难以培养,因为我们很多人也变成了信息的传播者,而不仅仅是被传播者,网络上鱼目混珠的状况让普通的读者更不容易辨认真假。更重要的是,许多观众会形成一种新闻预期,希望看到更多具有戏剧性的新闻。这种不正常的心理预期也会给新闻记者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压力,导致他们的自选动作出现某种变形。
四、结论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客观而系统的研究方法,在多个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然而,内容分析法本身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本人初次接触内容分析法,所以整个研究存在多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反转新闻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希望更多的学者能研究这一领域,同时自己也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关注、多思考、多研究。
参考文献:
[1]邱均平.余以胜.邹菲. 内容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情报杂志,2005.8
[2]唐烨伟.樊雅婷等人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博研究综述 中国文化教育 2005.4
[3]刘峰.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体课题.新闻与写作,2014(O8):74-76.
[4]周培源.反转新闻缘何频发[J]网络传播,2016 (7 )92-93.
[5]王刚.从“铜须事件”看网络暴力的成因[J]传媒观察,2007(O1):36-37.
[6]毛源.事实与价值的纠缠一一新闻反转报道研究[D].南京大学,2015.
[7]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宋祖华.李艳 反转新闻再思考 新闻爱好者,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