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敢写而真挚,因真挚而自然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lytek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中作文教学混乱低效、师生同怕的现状,通过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分析,力求能找到学生作文不敢写“真正”的自己,不能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症结所在。并通过树立正确“写作观”及教师下水文引导等方式,来消除“怕写自己”的心理,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敢写自己;真挚书写 ;自然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因为敢写,所以真挚
  都知道高中作文教学重要,但作文教学的无序、紊乱、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却也是横亘在老师和学生前的难以翻越的喜马拉雅山。
  于是学生怕写,老师怕教怕改。教师怕,是因为写作教学耗时耗力,却见不到学生的提升;是因为总是批改千篇一律的作文,实在也是没有阅读的乐趣可言。
  学生更怕。怕什么?没有生活?没有兴趣?没有语言?没有技巧?
  似乎都有一点,但这绝对不是根本原因。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作文千人一面,说明学生写作失真,难道学生喜欢说假话?肯定不是。那么原因何在?
  下面一个小事例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任婧,是个自我要求很高的女孩子,对高考有很高的期望值。但进入高三后,成绩不进却退,内心承受着非常巨大的压力,人也瘦了一圈。写作模式化,水平极为一般。但她的议论抒情文《手握一束光》却写得气势充沛,难得的是,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你”,文章的思想张力和情感张力非常强。学生欣赏完,叹为观止。问她创作感想和创作历程。她首先说,这是篇写给自己的文章,以此来鼓励自己给自己打气的。
  结合这则事例,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的一个特征是:真。她怎么就能做到了“真”呢?任婧这篇文章,她就没写我布置的作文题,而是自由写作,不为老师、不为分数,只为自己写,所以她敢于“真”,乐于“真”。
  由此,说明什么呢?学生怕写作,是怕把真实的内心给别人看到,那是他(她)的秘密花园,是不容许别人随便进去的地方。所以他们写作只能绞尽脑汁写假话、套话、废话,于是产生了千篇一律。这就完全违背了写作的本质了。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必过于浮于所谓技法规律的指导。更多的精力应放在打破学生写作心理的藩篱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突破“伪写作”心理,大胆的、真挚地书写自己。如果有那么一天,学生的写作就将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百花竞放”!
  二、因为真挚而自然
  通常理科班的学生,对语文兴趣不大,对写作尤其排斥。但今年的这个理科班在语文学习上和往届理科班不同。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特明显的“漠视”现象。尤其在写作上,撇开作品的质量不谈,他们总归能很快地天南海北地海扯一篇文章。几次作文写下来,我很为学生写作的随意性担心,当写作成为“扯”的时候,就缺乏“真”,文章的“好”也就失去了。
  于是我选择了安徽2012的高考作文題,它以“读”为核心话题,既可写议论文也易写记叙文,特别接地气的一个题目。结果写下来,“假大空杂”仍然是主流。和课代表史钰镔交流这个问题,他很茫然。说写作就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到八百字就好了。他倾向写记叙文,但总是写得平泛,没有真情实感。自己也觉得这样写不好,但不知道怎么写得好。
  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寻找到一个突破口。
  我曾写过两篇文章,恰好是以“读”为话题,一篇是《读我》,这是议论性散文;一篇是《读你》,这是篇写父亲的规范记叙文。我觉得这两篇文章应该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示范”作用,让学生鲜明地认识到何谓写作的“真”。
  在讲评时我结合这两篇文章谈了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感想。在和学生一起品读《读你》这篇文章时,我很意外地看到很多学生神色凝重、眼眶通红。于是询问了几个学生的感受,他们的回答惊人一致,说我文章中父亲站在村口等我的样子深深地感动了他们。
  我知道契机到了,引导学生,记叙文重在“生活中深深触动自己的小”,抓取生活中的触动灵魂的点滴,才有可能写出佳作。
  下课时,史钰镔很积极地跑过来,要帮我拿电脑。这让我很意外,以前可没这么“殷勤”过。他有些羞怯,说:“老师,我有话想和你说。”
  我当然乐意,于是边走边谈。
  我看他神色有些抑郁,问:“怎么,遇到不开心的事了么?”
  他低低地说:“不是,刚才老师那篇文章让我想起外婆,心里有点难受。”
  “为什么呢?”
  “我一直和外婆住在一起。每个周末回家,她都等我。她老了腿脚不好……”
  未说完,默然无语了。
  我静静地等待。
  过了一会他说:“老师,我中秋作文可不可以写外婆?我很想写她。”
  我当然同意,说:“期待佳作。”
  中秋过来,史钰镔交作业,把他的作文单独拿出来让我面批。我仔细看了,虽说叙写笔法不圆熟,但文章真正走进了生活,真正投入了情感,极其可贵,已经算得上一篇佳作了。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何谓妙手?何谓偶然?何谓天成?来自于生活,迸发自内心,流淌于笔端。
  学生不是不能写出好的作品,关键在于老师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契机,给出明确的指引。当写作成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淌,佳作自成。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王鹏伟.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语文语感构成了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时的关键与核心要素。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语文朗读来增强语  感。因此在语文课上,针对语文阅读有必要全面体现以读悟情的教学目标,以此来点亮整个语文课堂。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语文语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目前看来,较多低年级学生并没能拥有优良的语文语感,因而显著阻碍了学生自身获得更优的语文运用能力。教
【摘要】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语文素养,课外阅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外阅读存在的阅读量少、种类单一,阅读动机不正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正确的阅读方法等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语文教师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充分利用校内校外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查,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等,旨在有效地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课外阅读能
【摘要】项羽一生叱咤风云,一方霸主,不曾受过半点屈辱,也从不委曲求全,却最终乌江自刎,结束一生。他的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是“宁肯站着死,不愿躺着生”的豪放和悲壮。项羽之死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我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项羽;英雄;悲剧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安排了《项羽之死》这篇散文,记叙的是项羽人生的
【摘要】随文练笔是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它与作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它来助推作文学习很有效果,但要想使其发挥更大价值,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法,让学生在随文练笔中快乐地进行表达。  【关键词】随文练笔;快乐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学习中,写作让许多学生苦恼不已,尤其是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如果他们在写作中不能找到快乐,那么慢慢他们也会有这些苦恼,写作质量也不会太高。随文练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生语文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也开始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学习一直是教育界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教育界一直将母语语文学科视作教育的第一大主科,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却将理科性质学科作为练习的重点。这也是语文学科的自身条件决定的,语文学科的提高需要靠日积月累,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尤其是作文水平,在常年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作文难度的提升和要求的提高已经让许多教师
【摘要】古代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以其简洁凝练的语言、生动鲜明的节奏韵律、真挚质朴的情感,成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瑰宝。诗歌教学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承担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品赏语言、感知情感、体会情怀这三个方面例谈如何进行高效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品赏文字;以文传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华五千
【摘要】学生质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是突破教学重点的有效方法。初中生可以根据文体、文题、学习目标、重点词句、比较、积累归纳进行质疑。  【关键词】初中语文;质疑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语文质疑的必要性  《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新课标》也提出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是点
【摘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怕写作文,首先是因为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缺少閱读积累和生活积累。其次是因为缺少自由和自主的写作,学生面对指令性的作文无真情实感。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写作指导:一是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丰富情感;二是注意四个开放,即开放内容、开放空间、开放题材和开放时间。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有效指导,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写作也可以成为一件轻松事。
【摘要】抓住课文特点,在训练学生多向想象、变向想象、新向想象三个方面狠下功夫,把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尾巴;思维;想象;激发;培养;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它奇特、新颖、想象丰富、表达流畅、语句多变,应当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课文。通观教材,更是少见的奇文。把它编入初一语文教材中,体现了国家课改的精神,体现了
【摘要】厚积厚发,是告诉孩子们只有把握好机遇,才能走向成功;厚积厚发,是告诉孩子们只有站的高才能“一览众山小”;厚  积厚发,是告诉孩子们做好充分准备后才能减少沿途的麻烦。厚积厚发,学以致用,方能一发即中,方能走出一段美丽而优雅的人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经典;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苏东坡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没有问题,“厚积而薄发”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