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郑芬兰的眼中,织布机咿呀着旧日时光,家织布包裹着淡远的乡愁。她走进磐安小村,小巷三寻,“一寻岁月的悠长,二寻岁月的静好,三寻岁月的温情。”剥蚀历史的尘封,家织布晚礼服惊醒了世界的审美。郑芬兰用手织土布扮靓磐安小村,用独特的创意引来世人惊鸿一瞥。
一、 三次辞职,目光锁定家织布
1995年,郑芬兰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杭州一家大型国营企业当会计。工作稳定,收入不错,杭州城市户口令人羡慕。但是,平凡的生活如一潭死水,溅不起一点涟漪。这样的生活與她的梦想相去甚远。一年后,她选择了辞职,来到了一家私人服装企业,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她利用业余时间上夜校,学习服装设计。不到三年,她升任为总经理助理。但是,心有远方的她在兩年后再一次辞职。
两个月后,她的依可服饰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跑市场、进原料、搞加工、出设计,她身兼数职。2004年,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开出了几家连锁店。
做生意的闲暇,郑芬兰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难道这就是自己梦寻千遍的生存状态?答案是否定的。她说:“我就是感觉我做这种女装生意没有激情了。跟着别人的东西做,没有自己的卖点。当时,心情就变得很烦。”
喜欢玩户外运动的她打算徒步一次,散散心。她在整理东西的时候,找出了一条结婚时妈妈亲手为她织的娘家被。她心有所动,忍不住征询妈妈的意见:“妈,要不我们改做手织布服饰?”她妈妈却持反对意见:“现在城里哪还会有人喜欢这么土的东西。”郑芬兰却觉得这是一条通幽曲径,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如今她想起当时的情景,心情还是很激动:“当时没有一个人支持我做土布生意。但我还是顶着压力前进。”
郑芬兰对土布的情感是浸淫在骨子里,融化在血液中的。提起家织土布,郑芬兰难掩喜爱之情:“小时候放学回家,就会帮助织布的妈妈做些事情,织布啊,纺线啊,玩穗子啊,就像现在孩子们玩手机一样,是一种很自然的消遣。我用的织布机是外婆的嫁妆,它传给妈妈,又传给我。煤油灯下,妈妈织布的身影和织布机的嘎吱嘎吱的声音交合成特别的影像和声音的韵律,刻在头脑中挥之不去。妈妈曾经对我说:我现在给你织布,将来你再织给你的孩子。”
从一朵棉花到做成衣服,要经历大大小小72道工序。一个传统妇女,一天要织三丈布。从种棉花到收成到纺线到做成衣服,要经历一年的时间,过年时孩子穿上新衣服。从记事起,她妈妈就给她和妹妹织布做土布衣服。一摞摞土布放在箱子里,那都是妈妈的体温。
郑芬兰背上她那个大大的登山包回老家磐安了。她从磐安农村用登山包背出了10来卷土布,她永远都忘不了当时的情景:那是一个下雪天,她两只脚被冻得没有知觉了,最后是摩托车把她拉出来的。
2005年1月郑氏(小巷三寻)手织布服饰公司成立了。郑芬兰开始各处寻找柜台,但是障碍重重,最后当杭州元华商厦的周经理答应给她一个25平方米的柜台时,她忍不住哭了。
5月28日柜台要试营业,6月1日正式开张,郑芬兰日夜工作,在办公室睡了两个月,人瘦了5斤。她记得5月28日,当所有工作都快赶完时,她再也撑不住了,病倒在床上。发高烧,牙龈肿大,挂了好几瓶盐水。
开始的两个月,销售额很不好,只有三四千元。当时父母亲友都劝她撤回来重新做女装。但她还是坚持,因为这是她看好的东西,不想半途而废。第三个月的销售量上去了,后来一直稳步增长,2012年12月31日她的日销售额达到1.3万元,她开心极了,因为她的品牌才只运作了几个月。
2014年7月8日,小巷三寻土布生活体验馆正式开馆。馆主是郑芬兰。在小巷三寻土布生活馆,除了坐在老织布机前亲手体验纺织的老技艺,人们还可以体验土布扎染、茶染的传统技艺。郑芬兰希望通过体验馆,能有更多人来关注传统技艺,坚守传统文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参与其中。
体验馆里有很多老物件,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式织布机、土布做的荷花被,还有一把把织布梭。
十几年前,郑芬兰还是个驴友。她徒步途经贵州的一个小山村。歇息时遇到一位老人。昏暗的煤油灯下,老人坐在织布机旁,“咔嗒咔嗒”的织布声响起,手中质朴无华的梭子如在光阴中穿行,梭子连接着古与今。郑芬兰恍若回到童年。当时郑芬兰难以压抑内心的激动,对老人说,她想要这把梭。老人有些诧异:“这是我的嫁妆呀!”
郑芬兰觉得很不好意思,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不过她对古老的织布梭真的很着迷,于是索性在小村里住几天。她陪伴了老人四天,她对木梭的点滴喜爱都被老人看在了眼里。在临行前的最后一刻,老人追出了门,把红布包着的木梭放在了郑芬兰的手里,叮嘱她好好珍藏。
郑芬兰说,看到木梭的那一刻,心被猛烈地撞了一下,她想到了母亲,想到了家乡。于是,一个历经13年,至今仍在继续的寻梭之旅就这么展开了。
二、 唤醒和保护“手工的村落”
2015年12月31日上午,下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召开。会上,小巷三寻荣获“2015年下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优秀单位”荣誉称号。郑芬兰成为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3月26日,郑芬兰回到家乡磐安,受聘成为盘峰乡榉溪村名誉村主任,成为一名“女村官”。以这样的方式聘请名誉“村官”,这在磐安尚属首次。村里人说,郑主任不在正式的基层组织序列中,也没有工资,她却并不在乎,她认为能为家乡做点事就好。她努力的目标是:让村里的年轻人留下来,让村外的游客住下来,让传统文化技艺传下来。
因为出身农村,她觉得那些手工土布有着妈妈的温度,她希望把“小巷三寻”打造成一个有温度的品牌。在谈到手工村落保护时,她明确不会把个人意志强加给村民,她觉得手工是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想要真正复兴村落,只能把手艺转化为生产力。 郑芬兰不觉得土布工艺变成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就该她和妈妈两个人懂,藏着掖着。这是一种很容易上手的工艺,每个人都可以学会。这是一种生活方式。
郑芬兰在榉溪村安了家,吃住都在村里,白天忙调研走访,晚上与村民唠家常,她觉得村长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实实在在接地气,融入村民的“朋友圈”,才能真正融入村里。
鄭芬兰想把古村落打造成“国学讲堂”。 她与一大批古村落、非遗专家和学者的頭脑风暴并非空对空,而是真正把一个个好的点子融入实际工作中。中国美院王其全打算在榉溪设立美术研究中心。杭绣传承人、省民间艺术中心主任余知音给榉溪村设计了一尊孔子像,目前也在打样之中。来杭州培训传统手工技艺的一批榉溪村妇女已学成返回村里。目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一所以国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全日制“大学”,将在磐安榉溪这个孔氏小村里,迎来第一批入学新生。全日制国学教育的融入,会给榉溪带来不一样的信仰,恢复古村精神。这也许是全国唯一拥有全日制“大学”的古村落。
三、 磐安织女土布礼服惊艳青奥会
郑芬兰喜欢亲自纺线织布,郑芬兰给女儿织布做衣服。从女儿小时候的衣服到长大成人后的各种演出服,都是她亲自做。女儿要参加演出,郑芬兰亲自用土布做了一件大红的旗袍,上面是传统的盘扣,下面是现代时尚的大摆裙。女儿穿着土布做的红旗袍,低头拉二胡的样子,就像一幅具有穿越感的画面,凝聚了诗情画意和对旧日时光的呼唤。有人对郑芬兰说:有必要亲自去做么?你自己有企业,可以花钱定做一件啊。她说:“一件物品是自己亲自做的时候,土布的后面它承载的一种温度和记忆,就像压箱底的,才是不会被泛起的,”
2014年8月16日晚,第二届夏季青奥会在南京开幕。开幕式上,著名旅美钢琴家杨婧弹奏钢琴曲《爱之梦》,观众们的掌声不仅仅是对琴艺的赞叹,更是对她身上别致的晚礼服的赞美。杨婧的演出服由传统非遗面料“云布”打造,光彩夺目,它正出自郑芬兰之手。
“云布”又称“丝绵”,是以棉纱为经线、丝绸为纬线织成的。“云布”是明代纺织技术的巅峰,郑芬兰和母亲根据史料记载,走访文史及工美大师,反复试验,才成功织出了质地紧密、色样精美、半丝半棉、轻薄舒适的这种面料。据说老底子,皇帝也爱穿呢。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携夫人一行,专程来到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参观“母亲的艺术展”。此展由来自传统布料纺织、中国女红、中国结、中国刺绣等传统妇女技艺组成。
刚进展馆,巴赫夫妇便被位于首个展位的“小巷三寻江南纺织”技艺所吸引。看到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人郑芬兰把棉花纺成棉线、棉线再织成棉布的娴熟手法,巴赫赞叹不已,夸奖道:“中国的土布很漂亮,我很喜欢!”
巴赫先生所钟爱的布料,正是由“小巷三寻” 独创的一项省级非遗项目重要技艺,将明朝纺织技术的巅峰之作“云布”成功复原。
观赏过程中,郑芬兰给巴赫夫人披上一件来自中国的礼物———耗时3个月织成的“六角梅花围巾”。代表女性大美的梅花,点缀在体现中华纺织技艺的土布围巾上,是一份既端庄美丽又体现深厚华夏文化的礼物!这一刻,巴赫夫人脸上流露出真真实实的喜爱,巴赫在一旁体贴地替夫人整理了一下披肩,巴赫夫人脸上洋溢着感激而甜蜜的笑容。
作为回馈,巴赫夫妇分别将刻有奥运五环的小挂件、小徽章赠与郑芬兰。巴赫希望,能在国际舞台上看到更多精彩优秀的中国传统技艺。
郑芬兰对自己钟爱的土布饱含激情。她这样诠释创业理念:“我们公司的业务做大了,那么也意味着农村一部分劳动力有更多的创收。”现在在全国约有800家农户在为她的公司提供土布原料。郑芬兰想把小巷三寻土布技艺传承给年轻一代,进一步把土布服装打到国际市场,传播中华民族古老的服装文化,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传统纺织艺术。
一、 三次辞职,目光锁定家织布
1995年,郑芬兰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杭州一家大型国营企业当会计。工作稳定,收入不错,杭州城市户口令人羡慕。但是,平凡的生活如一潭死水,溅不起一点涟漪。这样的生活與她的梦想相去甚远。一年后,她选择了辞职,来到了一家私人服装企业,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她利用业余时间上夜校,学习服装设计。不到三年,她升任为总经理助理。但是,心有远方的她在兩年后再一次辞职。
两个月后,她的依可服饰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跑市场、进原料、搞加工、出设计,她身兼数职。2004年,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开出了几家连锁店。
做生意的闲暇,郑芬兰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难道这就是自己梦寻千遍的生存状态?答案是否定的。她说:“我就是感觉我做这种女装生意没有激情了。跟着别人的东西做,没有自己的卖点。当时,心情就变得很烦。”
喜欢玩户外运动的她打算徒步一次,散散心。她在整理东西的时候,找出了一条结婚时妈妈亲手为她织的娘家被。她心有所动,忍不住征询妈妈的意见:“妈,要不我们改做手织布服饰?”她妈妈却持反对意见:“现在城里哪还会有人喜欢这么土的东西。”郑芬兰却觉得这是一条通幽曲径,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如今她想起当时的情景,心情还是很激动:“当时没有一个人支持我做土布生意。但我还是顶着压力前进。”
郑芬兰对土布的情感是浸淫在骨子里,融化在血液中的。提起家织土布,郑芬兰难掩喜爱之情:“小时候放学回家,就会帮助织布的妈妈做些事情,织布啊,纺线啊,玩穗子啊,就像现在孩子们玩手机一样,是一种很自然的消遣。我用的织布机是外婆的嫁妆,它传给妈妈,又传给我。煤油灯下,妈妈织布的身影和织布机的嘎吱嘎吱的声音交合成特别的影像和声音的韵律,刻在头脑中挥之不去。妈妈曾经对我说:我现在给你织布,将来你再织给你的孩子。”
从一朵棉花到做成衣服,要经历大大小小72道工序。一个传统妇女,一天要织三丈布。从种棉花到收成到纺线到做成衣服,要经历一年的时间,过年时孩子穿上新衣服。从记事起,她妈妈就给她和妹妹织布做土布衣服。一摞摞土布放在箱子里,那都是妈妈的体温。
郑芬兰背上她那个大大的登山包回老家磐安了。她从磐安农村用登山包背出了10来卷土布,她永远都忘不了当时的情景:那是一个下雪天,她两只脚被冻得没有知觉了,最后是摩托车把她拉出来的。
2005年1月郑氏(小巷三寻)手织布服饰公司成立了。郑芬兰开始各处寻找柜台,但是障碍重重,最后当杭州元华商厦的周经理答应给她一个25平方米的柜台时,她忍不住哭了。
5月28日柜台要试营业,6月1日正式开张,郑芬兰日夜工作,在办公室睡了两个月,人瘦了5斤。她记得5月28日,当所有工作都快赶完时,她再也撑不住了,病倒在床上。发高烧,牙龈肿大,挂了好几瓶盐水。
开始的两个月,销售额很不好,只有三四千元。当时父母亲友都劝她撤回来重新做女装。但她还是坚持,因为这是她看好的东西,不想半途而废。第三个月的销售量上去了,后来一直稳步增长,2012年12月31日她的日销售额达到1.3万元,她开心极了,因为她的品牌才只运作了几个月。
2014年7月8日,小巷三寻土布生活体验馆正式开馆。馆主是郑芬兰。在小巷三寻土布生活馆,除了坐在老织布机前亲手体验纺织的老技艺,人们还可以体验土布扎染、茶染的传统技艺。郑芬兰希望通过体验馆,能有更多人来关注传统技艺,坚守传统文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参与其中。
体验馆里有很多老物件,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式织布机、土布做的荷花被,还有一把把织布梭。
十几年前,郑芬兰还是个驴友。她徒步途经贵州的一个小山村。歇息时遇到一位老人。昏暗的煤油灯下,老人坐在织布机旁,“咔嗒咔嗒”的织布声响起,手中质朴无华的梭子如在光阴中穿行,梭子连接着古与今。郑芬兰恍若回到童年。当时郑芬兰难以压抑内心的激动,对老人说,她想要这把梭。老人有些诧异:“这是我的嫁妆呀!”
郑芬兰觉得很不好意思,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不过她对古老的织布梭真的很着迷,于是索性在小村里住几天。她陪伴了老人四天,她对木梭的点滴喜爱都被老人看在了眼里。在临行前的最后一刻,老人追出了门,把红布包着的木梭放在了郑芬兰的手里,叮嘱她好好珍藏。
郑芬兰说,看到木梭的那一刻,心被猛烈地撞了一下,她想到了母亲,想到了家乡。于是,一个历经13年,至今仍在继续的寻梭之旅就这么展开了。
二、 唤醒和保护“手工的村落”
2015年12月31日上午,下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召开。会上,小巷三寻荣获“2015年下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优秀单位”荣誉称号。郑芬兰成为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3月26日,郑芬兰回到家乡磐安,受聘成为盘峰乡榉溪村名誉村主任,成为一名“女村官”。以这样的方式聘请名誉“村官”,这在磐安尚属首次。村里人说,郑主任不在正式的基层组织序列中,也没有工资,她却并不在乎,她认为能为家乡做点事就好。她努力的目标是:让村里的年轻人留下来,让村外的游客住下来,让传统文化技艺传下来。
因为出身农村,她觉得那些手工土布有着妈妈的温度,她希望把“小巷三寻”打造成一个有温度的品牌。在谈到手工村落保护时,她明确不会把个人意志强加给村民,她觉得手工是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想要真正复兴村落,只能把手艺转化为生产力。 郑芬兰不觉得土布工艺变成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就该她和妈妈两个人懂,藏着掖着。这是一种很容易上手的工艺,每个人都可以学会。这是一种生活方式。
郑芬兰在榉溪村安了家,吃住都在村里,白天忙调研走访,晚上与村民唠家常,她觉得村长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实实在在接地气,融入村民的“朋友圈”,才能真正融入村里。
鄭芬兰想把古村落打造成“国学讲堂”。 她与一大批古村落、非遗专家和学者的頭脑风暴并非空对空,而是真正把一个个好的点子融入实际工作中。中国美院王其全打算在榉溪设立美术研究中心。杭绣传承人、省民间艺术中心主任余知音给榉溪村设计了一尊孔子像,目前也在打样之中。来杭州培训传统手工技艺的一批榉溪村妇女已学成返回村里。目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一所以国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全日制“大学”,将在磐安榉溪这个孔氏小村里,迎来第一批入学新生。全日制国学教育的融入,会给榉溪带来不一样的信仰,恢复古村精神。这也许是全国唯一拥有全日制“大学”的古村落。
三、 磐安织女土布礼服惊艳青奥会
郑芬兰喜欢亲自纺线织布,郑芬兰给女儿织布做衣服。从女儿小时候的衣服到长大成人后的各种演出服,都是她亲自做。女儿要参加演出,郑芬兰亲自用土布做了一件大红的旗袍,上面是传统的盘扣,下面是现代时尚的大摆裙。女儿穿着土布做的红旗袍,低头拉二胡的样子,就像一幅具有穿越感的画面,凝聚了诗情画意和对旧日时光的呼唤。有人对郑芬兰说:有必要亲自去做么?你自己有企业,可以花钱定做一件啊。她说:“一件物品是自己亲自做的时候,土布的后面它承载的一种温度和记忆,就像压箱底的,才是不会被泛起的,”
2014年8月16日晚,第二届夏季青奥会在南京开幕。开幕式上,著名旅美钢琴家杨婧弹奏钢琴曲《爱之梦》,观众们的掌声不仅仅是对琴艺的赞叹,更是对她身上别致的晚礼服的赞美。杨婧的演出服由传统非遗面料“云布”打造,光彩夺目,它正出自郑芬兰之手。
“云布”又称“丝绵”,是以棉纱为经线、丝绸为纬线织成的。“云布”是明代纺织技术的巅峰,郑芬兰和母亲根据史料记载,走访文史及工美大师,反复试验,才成功织出了质地紧密、色样精美、半丝半棉、轻薄舒适的这种面料。据说老底子,皇帝也爱穿呢。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携夫人一行,专程来到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参观“母亲的艺术展”。此展由来自传统布料纺织、中国女红、中国结、中国刺绣等传统妇女技艺组成。
刚进展馆,巴赫夫妇便被位于首个展位的“小巷三寻江南纺织”技艺所吸引。看到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人郑芬兰把棉花纺成棉线、棉线再织成棉布的娴熟手法,巴赫赞叹不已,夸奖道:“中国的土布很漂亮,我很喜欢!”
巴赫先生所钟爱的布料,正是由“小巷三寻” 独创的一项省级非遗项目重要技艺,将明朝纺织技术的巅峰之作“云布”成功复原。
观赏过程中,郑芬兰给巴赫夫人披上一件来自中国的礼物———耗时3个月织成的“六角梅花围巾”。代表女性大美的梅花,点缀在体现中华纺织技艺的土布围巾上,是一份既端庄美丽又体现深厚华夏文化的礼物!这一刻,巴赫夫人脸上流露出真真实实的喜爱,巴赫在一旁体贴地替夫人整理了一下披肩,巴赫夫人脸上洋溢着感激而甜蜜的笑容。
作为回馈,巴赫夫妇分别将刻有奥运五环的小挂件、小徽章赠与郑芬兰。巴赫希望,能在国际舞台上看到更多精彩优秀的中国传统技艺。
郑芬兰对自己钟爱的土布饱含激情。她这样诠释创业理念:“我们公司的业务做大了,那么也意味着农村一部分劳动力有更多的创收。”现在在全国约有800家农户在为她的公司提供土布原料。郑芬兰想把小巷三寻土布技艺传承给年轻一代,进一步把土布服装打到国际市场,传播中华民族古老的服装文化,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传统纺织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