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语文情感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527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语文最具情感,语文充满灵性,因此语文课堂应洋溢生机,真情流淌,成为师生的“情场”。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充满了强烈的人性人格和人情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的过程是作品塑造艺术形象,作家倾注思想感情与读者认知感受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感世界也随之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这就是阅读感悟,它是在学生、教师、课文之间的对话交流中产生的。阅读的过程也是从感知到领悟到情感释放的逐步深入的过程,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到情感阅读途径,培养阅读感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明确目标,授之以渔
  在情感阅读教学中,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一环节的实施中,我的做法是:
  1、收集孕育情感。让学生课前搞好预习,收集作者和作品的背景资料,扫清文字障碍,为学习新知铺设情感之路。
  在日常的教学中适当引入文章产生的背景和作者的身世、履历,可以让学生对于作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知识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那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十分丰富,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达到了课前收集孕育情感的效果。
  2、兴趣激发情感。确定阅读目标后,可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产生强烈的情感意识。
  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我饱含深情地导入: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五个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大部队的转移,机智地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在弹尽粮绝后英勇跳崖的故事你们知道吗?那么,就让我们打开这段尘封的往事,走进这些中国勇士们的内心,去领略他们宁死不屈的精神世界。再适时播放电影的部分场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无不为之感动。再如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上课伊始,先给学生播放录像片,将课文中所描写的白雪皑皑,狂风呼啸,燕子飞舞的情景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教师配合画面内容解说:“风猛烈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真是狂风暴雪,天寒地冻,小燕子觉得冷,也觉得饿。他们在风雪中拼命地飞呀飞呀,可怎么也飞不起来,他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录像片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3、问题升华情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徜徉其间,通过问题的延伸和亲身情感的体验,借助作品优美的语言,进而领会主题,并获得心灵的感悟。例如课文《妈妈的账单》,我利用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来设计问题:妈妈面对账单,她做了什么?试想一下当时妈妈内心会有什么想法?应该说这个话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后一个问题,学生想要独立地去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正是话题有了一定的难度,思维有了一定的强度,才容易激发起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欲望,才能够使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地揣摩文本的语言、体验人物的内心,也才能让这个问题始终似一股无形的力量,把学生的心拴在了对文本语言的阅读和感悟上。当阅读过程结束后,可以适当地把阅读问题向生活实际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帮父母做过什么事,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怎样评价当时的做法等。让学生认识到: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通的,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给语文找到生活的原型,让学生在文、情、理的教会中去发现,去探讨,去感悟,从而提高语文学科的综合能力。
  通过明确目标,走进作品,感受语言,激发兴趣,学生迸发了情感的火花,在自读自悟中,收到较好的效果,收效较好。
  二.细细品味,深深领悟
  任何一种事物的特殊性只有在设身处地地体验中才能确切感受到。学习语文也是如此,只有对课文内容细细品味,并把艺术美内化为自身的“确切感受”,才是步入领悟一篇作品的佳境。我尝试以点拨诱导启迪学生;以讲评赏析熏陶学生;以气氛渲染感化学生;以探究讨论鼓励学生,借此促成群体性感悟和个体性感受的同步。如教学《江雪》一课时我先展示《寒江钓》图,让学生欣赏,并深入体会画中孤舟独钓的老翁形象。让学生抓重点字词来体会当时的环境是天寒地冻,千山无飞鸟、万径无人踪的凄凉,独钓老翁孤独寂寞。至此,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诗单纯写景,教师话锋一转,“然而,雪天寒江是垂钓的时候吗?能钓到鱼吗?”如此巧妙一问,学生恍然大悟,诗人所写的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写这种想象之景呢?白雪象征着皎洁,孤舟、寒江象征着孤高、特立独行的品格——这首诗,实乃诗人自咏怀抱之作,虽身处逆境,却不肯向恶势力屈服。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诗人以渔翁自喻,流露出来的孤芳自赏的情绪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通过细细品味,感染熏陶,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品味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情动于中,情感释放
  常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色”,反映的是内在和外显的统一,“释放”是外显的表现,也是阅读教学中“感悟”的效果反馈,“释放”的评价标准是“真”。它是个性体验的真实流露,内心世界的真诚袒露,情感世界的纯真表露。
  释放的手段是多样的,可以是学生间的口头交流,感同身受的深情朗读,付诸笔端的文情抒发,内心波动发出的情感体验,吟诗、作赋、泼墨、唱歌等等,都是感悟释放形式, 如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在同学们已了解了内容,品味了语言之后,我穿插引入了詹天佑写给诺索布夫人的信。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成为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情感的纽带,更能体现詹天佑对祖国对人民那份深沉的爱。此刻,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对詹天佑的崇敬之情、缅怀之情,爱国之情……我让学生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最想对詹天佑说的一句话。面对这封感人至深的信,面对詹天佑顽强的毅力,拳拳的爱国之心,面对清政府昏庸无能,帝国主义百般阻挠,面对这条令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铁路,学生们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詹天佑,你像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一条铁路铺起了你不朽的功绩,一尊铜像铸起了你爱国的丰碑,您就是我们心中的岳飞、文天祥……值得后世永远把您敬仰。”“面对重重压力,你却挺起了脊梁,面对侵略的嘴脸,你毅然出手!你是时代的英豪,国家的栋梁!”……这些发自肺腑的语言让人感受到学生喷发的激情,更体会到学生为爱国热情深深感染的激动、兴奋和自豪,对于崇高美的欣赏和折服会植根于学生心灵并享用终生。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让我深深感到: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情感的海洋!只要我们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就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真正达到文与意的融合。
  
  辛勤,教师,现居辽宁辽阳。
其他文献
节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节奏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肢体动作、有节奏朗读歌词、节奏创编、打击
英语教学中,围绕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不断给学生大胆尝试和自觉锻炼的时机,不仅能唤醒学生的积极探知意识,更利于其在主动学习探知中获得丰富感思.这种自主学习是学生必备的
期刊
电脑音乐制作是以电脑为控制中心,数字音频技术为手段,以音源、采样器、合成器为代表的数字化设备为音频终端的现代音乐制作方式。电脑音乐给音乐制作行业带了重大变革,它改
从音乐人类学视角审视音乐,钢琴音乐与音乐文化是相互渗透的,但目前大多高师钢琴教师还未认识到这一观点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本文从这种钢琴音乐与音乐文化进行相互渗透的可能
对于英语学科而言,由于该学科完全不同于母语,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影响学习效率.再加上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英语学习内容、课程标准、教学方式等均发生
期刊
一个有智慧的英语教师应该怎样教学?答案定会有很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力、引导学生懂得协作探知、能择机循循善诱等等.但无论何种答案,都离不开从学生的“生情”和“学情”
期刊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教育体系,容纳着超过20万音乐教师和2亿的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但是在教学成果上却并不如人意。除却为数不多的特长生和爱好者,大部分学生十数年的教
声乐表演中情感的融入不仅是声乐表演的基本要求,还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围绕声乐表演中情感的融入需要的基本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和训练声乐表演中情感的融入等
后效(washback)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特殊概念,一般指一个测验的使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语言教师和学习者的行为,而他们的行为是在有测验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这些行为会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