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同的命运引发了思考
我是在国外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回到中国的。
回国之后,面对着祖国的变化和发展,事过境迁的现实与以往的记忆之间隐隐约约出现了裂痕,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萦绕在我的心头。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载体来表达这种情绪。
在深圳,30岁的我第一次见到了父亲,他带我去了明斯克公园。明斯克原本是一艘俄罗斯的航空母舰,后经韩国转卖到我国后被开发为游乐场所。它的历史和现状给了我非常强烈的感触,为一直以来我心中的迷茫与困惑提供了一个表达的平台。
我是17岁离开的中国,而明斯克也在俄罗斯服役了17年;我是一个中国人在法国飘着,而明斯克则是一艘俄罗斯船在中国港口飘着,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命运。再者,一个如此庞大的战争机器居然转变成了一个挣钱的机器,这不仅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就我个人而言也可以作为一个恰当的隐喻,展示出我对中国现状的困惑和思考。于是我将个人的经历与思考和明斯克的历史与现状结合起来就产生了这部片子,它是我对自身感受的一种深度挖掘和表达。
独特的视点成就一部纪录片
在中国的深圳,明斯克由一艘用于军事用途的航空母舰变成了一个用于赚钱生财的游乐园。这个罕见的题材本身就极富有吸引力,但它仅仅为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观点的平台。一部好的纪录片最终仍取决于创作者对于题材处理的视点和角度。人们对于DV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对原生态影像的捕捉,注重事件,而不注重视点。
同样一个题材的纪录片往往会有很多种拍法,不同的导演也会创作出不同的作品。作为一名导演,你必须有自己的视点,从根本上说也就是要在作品中融入你自己的世界观。DV作为一种极为个人化的影像方式,更要求创作者敢于选择自己的视点,敢于阐释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囿于原生态影像的采集。视点越独特、观点越鲜明,就越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明斯克》就是一部个人色彩很浓的作品,它所表达的就是我自身对中国现状的一种印象,我个人和中国的一种关系。我的这部片子就是想给观众提供一个空间,一个我个人故事的空间,一个能够想象的空间,一个可以思考的空间。
作为一名长期旅居国外的华人,我力求自己的视点能够不同于单纯的国内和国外导演,进而可以展现出一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在题材处理和影像创作上,我也极力拓宽表达的空间。
在整个片子中,隐含了我一个三步曲式的章节构思,即:舰、秀、人。“舰”主要是介绍明斯克的经历及其与我个人的关系,“秀”则包括抗日展览、舞蹈表演、怀旧歌曲等明斯克具体情况的展示,“人”就是表现明斯克上工作人员的生活和追求。虽然在片子中没有明确划分,但在整体结构上仍依稀可辨,我希望通过三个不同角度的展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片中,我有一段较长的舞蹈表演画面,我认为这段它本身就需要长度。因为我不希望纪录片观众产生和明斯克游客共同的感受,只是将它们当作单纯的歌舞表演。拥有了时间的长度,观看就会变得审慎,观众就可以产生思考,相应的阐释也会发生变化。
片中始终贯穿着第一人称的画外音,这是我个人的感触和想法,但并不是要观众去接受,而是引导观众采取审慎的态度来思考。我认为画外音和画面一样,可以作为一个手段来拓展观众思考的空间。
倡导为声音而开机的创作理念
在传统的电影创作上,胶片只是用来收录画面,声音则是单独采集获得的,这种记录方式本身就为声音的后期创作留下了巨大的余地。但纪录片往往是缺乏这种优势和理念的,尤其是DV这种记录方式。由于声画是同时被采集在一条磁带上的,那么在拍摄过程中就可能以画面为主,而忽略声音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拍摄时,可能会为一个画面而开机,但未必会为一个声音而开机。
当然在现场拍摄的过程中,注重声音采集的效果难免会对画面的构图造成影响,但这不能成为忽视它的理由。我们不能觉得画面构图达到要求就过关了,还要同时考虑到声音的创作。
《明斯克》的声音采集是通过摄像机的附带话筒来同时完成的,但在拍摄时为了同时取得最好的声画效果我是下了很大的工夫的。而且,不仅仅画面的创作需要有剪辑的理念,声音亦是如此。因此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声音的重视也需要提高,我是专门请人在法国做了《明斯克》声音的剪辑和混录。
总之,我坚持作为记录片导演不仅要为眼前的画面而开机,也要为听到的有趣声音而开机。
个人简历
成晓星
70年代中期出生、旅法华人导演
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1992年赴法国留学
1995年获法国巴黎第八大学电影学硕士MAITRISE学位
1996年起以副导演身份参与多部法国与中法合作影片包括张元的《东宫西宫》
1997年获法国第九大学文化企业管理准博士DESS学位
2000年至2002年进入法国国家当代艺术创作中心,独立编导短片《收信人》和《等待罗密欧》
2003年担任法国影片《活着的世界》Le Monde Vivant 的副导演与剪辑师,本片参加当年戛那电影节导演双周
曾多次在法国影视作品中出演角色:主演法国导演Alain Mazars的影片《一半的天空》《La moitie du ciel》,法国电视二台FRANCE2连续剧《P.J》等作品。
主要作品
2001年编导《收信人》获葡萄牙Troia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协会奖FIPRESCI,法国电视三台FR3收购播出。
2002年《等待罗密欧》,21分钟,由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收藏
2003年《22号公路》故事短片。在法国电视四台Canal Plus播出
2004年纪录片《家庭录像阿根廷》DV, 2004年参赛巴黎《现实》电影节Cinema du Reel, 德国Oberhausen 电影节。
《一月的桔子》(剧本),获得法国国家电影中心2003年剧本新人奖Les Trophees de scenario du CNC.
2005年执导《教学/制作》,十集电视纪录片,将于今年十一月在法国蓬皮都文化中心进行两个月的展映。
2006年执导《明斯克》参赛巴黎《现实》电影节Cinema du Reel, 法国电视台ARTE收购播出。
与导演成哓星共话《明斯克》
8月24日(星期四)晚7点20分,旅法导演成哓星携其纪录片《明斯克》在北京之巅户外俱乐部与众多纪录片爱好者进行交流。这是由《大众DV》杂志社、北京零频道广告有限公司、《东方全纪录》栏目组(上海东方卫视)联合主办的纪录片沙龙系列活动之一。
“明斯克”是一艘退役航空母舰的名字,1998年被深圳明斯克公司收购并开辟成“军事题材”的旅游项目。导演成哓星从一个归乡游子的视角审视着这艘将“记忆和辉煌”转化为商机的庞然大物。在导演眼中,“明斯克”成为如今中国所呈现巨变的隐喻。片中处处渗透着导演对这一巨变所进行的具有时代性的思考和难以摆脱的迷惘。
放映结束之后,成哓星导演与观众就其作品的主题、细节的选择、技术的处理以及拍摄的具体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我是在国外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回到中国的。
回国之后,面对着祖国的变化和发展,事过境迁的现实与以往的记忆之间隐隐约约出现了裂痕,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萦绕在我的心头。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载体来表达这种情绪。
在深圳,30岁的我第一次见到了父亲,他带我去了明斯克公园。明斯克原本是一艘俄罗斯的航空母舰,后经韩国转卖到我国后被开发为游乐场所。它的历史和现状给了我非常强烈的感触,为一直以来我心中的迷茫与困惑提供了一个表达的平台。
我是17岁离开的中国,而明斯克也在俄罗斯服役了17年;我是一个中国人在法国飘着,而明斯克则是一艘俄罗斯船在中国港口飘着,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命运。再者,一个如此庞大的战争机器居然转变成了一个挣钱的机器,这不仅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就我个人而言也可以作为一个恰当的隐喻,展示出我对中国现状的困惑和思考。于是我将个人的经历与思考和明斯克的历史与现状结合起来就产生了这部片子,它是我对自身感受的一种深度挖掘和表达。
独特的视点成就一部纪录片
在中国的深圳,明斯克由一艘用于军事用途的航空母舰变成了一个用于赚钱生财的游乐园。这个罕见的题材本身就极富有吸引力,但它仅仅为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观点的平台。一部好的纪录片最终仍取决于创作者对于题材处理的视点和角度。人们对于DV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对原生态影像的捕捉,注重事件,而不注重视点。
同样一个题材的纪录片往往会有很多种拍法,不同的导演也会创作出不同的作品。作为一名导演,你必须有自己的视点,从根本上说也就是要在作品中融入你自己的世界观。DV作为一种极为个人化的影像方式,更要求创作者敢于选择自己的视点,敢于阐释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囿于原生态影像的采集。视点越独特、观点越鲜明,就越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明斯克》就是一部个人色彩很浓的作品,它所表达的就是我自身对中国现状的一种印象,我个人和中国的一种关系。我的这部片子就是想给观众提供一个空间,一个我个人故事的空间,一个能够想象的空间,一个可以思考的空间。
作为一名长期旅居国外的华人,我力求自己的视点能够不同于单纯的国内和国外导演,进而可以展现出一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在题材处理和影像创作上,我也极力拓宽表达的空间。
在整个片子中,隐含了我一个三步曲式的章节构思,即:舰、秀、人。“舰”主要是介绍明斯克的经历及其与我个人的关系,“秀”则包括抗日展览、舞蹈表演、怀旧歌曲等明斯克具体情况的展示,“人”就是表现明斯克上工作人员的生活和追求。虽然在片子中没有明确划分,但在整体结构上仍依稀可辨,我希望通过三个不同角度的展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片中,我有一段较长的舞蹈表演画面,我认为这段它本身就需要长度。因为我不希望纪录片观众产生和明斯克游客共同的感受,只是将它们当作单纯的歌舞表演。拥有了时间的长度,观看就会变得审慎,观众就可以产生思考,相应的阐释也会发生变化。
片中始终贯穿着第一人称的画外音,这是我个人的感触和想法,但并不是要观众去接受,而是引导观众采取审慎的态度来思考。我认为画外音和画面一样,可以作为一个手段来拓展观众思考的空间。
倡导为声音而开机的创作理念
在传统的电影创作上,胶片只是用来收录画面,声音则是单独采集获得的,这种记录方式本身就为声音的后期创作留下了巨大的余地。但纪录片往往是缺乏这种优势和理念的,尤其是DV这种记录方式。由于声画是同时被采集在一条磁带上的,那么在拍摄过程中就可能以画面为主,而忽略声音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拍摄时,可能会为一个画面而开机,但未必会为一个声音而开机。
当然在现场拍摄的过程中,注重声音采集的效果难免会对画面的构图造成影响,但这不能成为忽视它的理由。我们不能觉得画面构图达到要求就过关了,还要同时考虑到声音的创作。
《明斯克》的声音采集是通过摄像机的附带话筒来同时完成的,但在拍摄时为了同时取得最好的声画效果我是下了很大的工夫的。而且,不仅仅画面的创作需要有剪辑的理念,声音亦是如此。因此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声音的重视也需要提高,我是专门请人在法国做了《明斯克》声音的剪辑和混录。
总之,我坚持作为记录片导演不仅要为眼前的画面而开机,也要为听到的有趣声音而开机。
个人简历
成晓星
70年代中期出生、旅法华人导演
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1992年赴法国留学
1995年获法国巴黎第八大学电影学硕士MAITRISE学位
1996年起以副导演身份参与多部法国与中法合作影片包括张元的《东宫西宫》
1997年获法国第九大学文化企业管理准博士DESS学位
2000年至2002年进入法国国家当代艺术创作中心,独立编导短片《收信人》和《等待罗密欧》
2003年担任法国影片《活着的世界》Le Monde Vivant 的副导演与剪辑师,本片参加当年戛那电影节导演双周
曾多次在法国影视作品中出演角色:主演法国导演Alain Mazars的影片《一半的天空》《La moitie du ciel》,法国电视二台FRANCE2连续剧《P.J》等作品。
主要作品
2001年编导《收信人》获葡萄牙Troia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协会奖FIPRESCI,法国电视三台FR3收购播出。
2002年《等待罗密欧》,21分钟,由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收藏
2003年《22号公路》故事短片。在法国电视四台Canal Plus播出
2004年纪录片《家庭录像阿根廷》DV, 2004年参赛巴黎《现实》电影节Cinema du Reel, 德国Oberhausen 电影节。
《一月的桔子》(剧本),获得法国国家电影中心2003年剧本新人奖Les Trophees de scenario du CNC.
2005年执导《教学/制作》,十集电视纪录片,将于今年十一月在法国蓬皮都文化中心进行两个月的展映。
2006年执导《明斯克》参赛巴黎《现实》电影节Cinema du Reel, 法国电视台ARTE收购播出。
与导演成哓星共话《明斯克》
8月24日(星期四)晚7点20分,旅法导演成哓星携其纪录片《明斯克》在北京之巅户外俱乐部与众多纪录片爱好者进行交流。这是由《大众DV》杂志社、北京零频道广告有限公司、《东方全纪录》栏目组(上海东方卫视)联合主办的纪录片沙龙系列活动之一。
“明斯克”是一艘退役航空母舰的名字,1998年被深圳明斯克公司收购并开辟成“军事题材”的旅游项目。导演成哓星从一个归乡游子的视角审视着这艘将“记忆和辉煌”转化为商机的庞然大物。在导演眼中,“明斯克”成为如今中国所呈现巨变的隐喻。片中处处渗透着导演对这一巨变所进行的具有时代性的思考和难以摆脱的迷惘。
放映结束之后,成哓星导演与观众就其作品的主题、细节的选择、技术的处理以及拍摄的具体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