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双年展上的DV影像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iet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9月6日,第六届上海双年展终于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再次与我们邂逅在初秋的上海。展览部分沿袭了上届“影像生存”形式,在主题命名上再次给广大艺术爱好者们提出了一个富有想象空间的标题——“超设计”。
  本届双年展全方位地立足本土经验,面向全球境域的文化姿态,坚持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构想,以“超设计”(HyperDesign)为主题概念,旨在针对“设计”这一当代视觉文化和消费产业中极为鲜活的重要元素,探索其现象背后复杂、交错的社会牵连和文化内蕴。
  在主场馆的现场,我们能看到大量被表现在传统介质上的现代美术作品,在二楼以上的展区还为“影像装置”和“录像艺术”作品留出了大量的篇幅。
  
  如今DV的影像技术早走出了“家庭录像”的职能,也不仅仅只是局限在类似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创作范畴,它愈来愈深入到艺术创作方方面面。本次上海双年展,在DV影像方面的运作也愈来愈与国际现代美术的理念接轨了。展览的影像作品非但拓宽了我们的国际、当代美术视野,同时也给更多拥有DV的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不少创作上的启发,正如“超设计”的主题中所蕴藏的无限可能。谁敢保证2008年双年展作者不是来自今天的观众?让我们拿起手中的DV,其实它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官方网站: 双年展影像资讯网站:
  http://www.shanghaibiennale.org/ www.art.mofile.com
  
  部分作品介绍:
  


  
  作品:《灰尘》
  作者:吴季璁(中国台湾)
  类别:即时录像装置
  年份:2006年
  介绍:关于媒体语言所真正传述的寓意,一直是吴季璁在创作中反复推敲的:我们如何透过媒体览阅这个世界;而影像技术所拥有的权力与机制在这个时代里,又是如何被放大与玩弄,如何改变我们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为了探寻媒体本质,吴季璁借着自己的HDV摄像机和精密计算,追求自身与其媒体关系的再对位,同时也披露观者与影像之间尚未被揭示的可能性。
  
  


  作品:《新山海经》
  作者:邱黯雄(中国)
  类别:动画装置
  年份:2006年
  介绍:邱黯雄是一位融汇古今富有想象力的才子,以他特有的创意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揣摩参展作品《新山海经》的缘起,大约是观世间怪乱之像,感慨颇多,不能释怀,乃以混沌无智之眼观今之奇巧之物,喻之以异兽之形貌,借之讽世。现代世界的繁华是那么荒凉,对自然的征服和占有是人类屈服于欲望的结果。人们蜷缩在自造的城池里陶醉于文明的狂欢,不理会上帝的笑声。来自日常的幻象,如做梦一般清晰而荒谬的图像和叙事,是作者相信的语言和对世界的真实的描述。
  
  


  作品:《OH Young-Seok》
  作者:吴墉硕
  类别:双银幕录像
  年份:2006年
  介绍:作者创造“戏剧”融合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看起来真实的自然的场景,实际上却是由多部电影的片段编辑而成的。同时还集合了真实的现场,这样一来就融合了电影的虚拟现实和他拍摄的真实场景。这一十分抢眼的场景看上去就像是电影或者戏剧的舞台布景。作者集合不同的时间片断,以这种新的舞台布景的形式,创造、重构了一个空间中的不同时间。
  
  


  作品:《软电影》
  作者:里维·马诺维奇(美国)
  类别:录像
  年份:2004年
  介绍:《新媒体的语言》一书奠定马诺维奇新媒体理论界泰斗的地位,其中“数据主观性”、“信息美学”等新概念为信息时代如何处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思路。《软电影》创造性地融合了软件文化、电影和建筑,它形式多样:电影、动态成像、电脑生成的装置、建筑设计、图片图录以及DVD”。作者追求的不是视觉效果,而是“探索如何运用软(件)电影这一新的再现技术来反映我们时代的新情况:超大型城市、新‘欧洲’的出现,以及信息技术对我们主观性的影响。作品以客户软件和媒体信息库为核心。软件能按作者界定的一套规则从数据库中挑选材料,编辑实时影片”。
  
  


  作品:《曲棍球》
  作者:安妮卡·拉瑞森(瑞典)
  类别:录像
  年份:2004年
  介绍:作品在图像组织方面独具匠心,影片可谓是移动的绘画,画面缓缓移动,精心编排的声响突出了她作品构图之精湛。作者充满了象征含义的录像作品可以与古典肖像画媲美,但她那些带寓意和隐喻性的故事显然是受到了十分平常琐屑情况的启发。她的作品里那些不大起眼的主角们原来是日常生活中权力和占有关系的受害者和侵害人。这些特色体现在作者对物品的极度关注和她对细节的追求中。
  
  


  作品:《旋转的风景》
  作者:帕特里克·图托福科(意大利)
  类别:录像
  年份:2006年
  介绍:作者最深切的愿望是揭示艺术对世界的依存,而不是炫耀它的不同。每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召唤着回忆、经历和灵感,在一定程度上,这源于艺术家与世界的关系。然而在作品中,这一观念体现为一种系统,一种方法,艺术家自己则限于把主题、材料、需求和理想以这种系统和方法组织起来,似乎要把过程形式化,从每件作品中概括影像世界里游牧的欲望和关注的问题。
  
其他文献
快要过春节了,可暖冬的北京已很难让人们看到雪打灯的景色了。好在北京的山区有不少的滑雪场,与妻子一同滑雪来迎接春节应该是个不错的主意。在日见暖和的日子里找到片白色的雪景可真是不易,不留点身影一定会感到遗憾。不过去滑雪场的目的不是看雪,而是滑雪,所以要想记录我们“矫健的滑雪身姿”非DV莫属。所以行囊内除了墨镜和手套外,还装着一部小巧的佳能掌中高清——HV10。  滑雪看似简单,实际是个力气活儿,尤其是
期刊
为了能够保证春节长假过得舒坦些,节前加班已经进入到疯狂状态。  终于在听到除夕脚步声的时候,我们结束了手头的所有工作,领导说了:“还有最后一件事……”还没有听完,表情崩溃、心情崩溃!不过,话锋一转,领导说,“最后一件事就是咱们要联欢一下,地方已经选好了,温泉度假村!过节的礼品也准备好了,联欢会上派送!”崩溃的心情就像火箭蹦极一样“嗖”地发射出去。  联欢,就是撒欢!同事们都已经跃跃欲试,除了在度假
期刊
逆时空间林俊廷新媒体艺术展      展出日期:2006年12月30日-2007年3月4日  展出地点:北京帝门艺术中心北京798艺术区  作者当时不在展厅里,但是有一位温柔可亲的女工作人员,一直为他的三组作品进行讲解演示。因为,在这些作品里,需要你的亲身参与。在《消失的时态》录像互动作品里,你要提上一盏灯笼,它会使你在不同的场景里体会忽快忽慢,忽疾忽柔。而在《化境》里,你拨动屏幕上的水纹,或是轻
期刊
麦永曦看上去干练内敛,一点都不像个在校的大三学生,倒还真有几分艺术家的感觉。提起他在去年当选了广州美院的“三好学生”、拿了个三等奖,两个人都忍不住莞尔。  我们约在一家叫做“水边吧”的酒吧见面,水边吧是和他有很深渊源的地方,麦永曦大一来到这里跟酒吧老板、广州地下艺术家江南藜果聊天时,聊的还是民间艺术,那时他是广州美院民间艺术协会的会长。短短几年过去,他却完全走进了广州现代艺术的阵营,录影装置成了他
期刊
《淮南子·本经训》载:『昔容成氏之时,道路雁行列处,托女于巢上,置余粮于首,虎豹可尾,虺蛇可,而不知其所以然。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时光悠悠兮,倏忽间已是两千多年的荏苒流转,刘安和他的门客
期刊
苏青米娜工作室的《白塔》,记录了几位中国聋人的一段生活,2004年获第15届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和“最受欢迎影片奖”,但它只是苏青计划中聋人系列中的一部,他仍在进行系列题材的拍摄。    “我拍片子是想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聋人并不是残疾人,我想把这告诉更多的人,”苏青说,“我并不是特别在乎结果,有进步就好了。”  纪录片也许就该是这样的罢。    Q:关于工作室  A:全名是苏青米
期刊
看她的照片我想我是看着她1000度大近视的视网膜残像。跟着她看见的,感觉好像大半天在做白日梦,一时一景又记起那个朋友;时而在中国,时而在芬兰,时哭时笑,晃晃荡荡。相如其人,她一时耿耿于怀,一时又豁出去。之后,我就要追问她大半天。“你的照片在那里拍回来,是不是很得意?”“你要说什么?”她的答案往往好抽象:“我想透过晒相寻找…晒出自己真正的肤色…”    管她的影像杂七杂八,我总被她的答案感动了,因为
期刊
最初吸引我去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只有一个,李俊基。这个1982年出生的男孩在《王的男人》中亦男亦女的表演,迷倒了万千观众。毫无疑问,同其他拍摄的《我的女孩》或者是《飞吧,爸爸》会吸引无数影迷竞相膜拜。但是,后来传说《飞吧,爸爸》在韩国上映时尽管首映当天有9万同我一样的俊迷冲到影院为其捧场,但该片在韩国上映7天后还是败给了同期上映的鬼片。  这让我很不解。从《王的男人》中的表演可以看到模特出身的李俊基在
期刊
在今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DV影像展映单元”的专题论坛上,一场影像对话颇引人注目,当天参加这个影像对话的人很多,那个带着霉味的破旧的礼堂里面坐满了人。引人注目的是对话的主题:“DV,DV,地位低微”,还有主持对话的两位艺委会成员——司徒兆敦教授和张献民教授。    去平遥的火车上,我们“偶遇”司徒兆敦教授,一群DV青年与司徒老师共话DV之前景。虽然每人只喝了一瓶啤酒,但是,激动时也曾眼圈发红,兴奋时
期刊
宝明松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法制在线栏目    在使用Z1C之前,这种小尺寸的机器用得比较多的是PD150P和XL2。我们的栏目是一档法制栏目,而且要求时效性比较强,一些节目的拍摄制作日程比较紧张,所以很多时候是用小机器就完成了大部分拍摄,可以说小尺寸机器的应用是很多的。  在HDV出来的时候,我最先在朋友那里见到了FX1E,这机器给我感觉不错,不过它是民用版本的,没有DVCAM格式,也不能接话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