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处于大西北的甘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很多文化底蕴厚重的古镇,这些古镇曾兴盛一时,辉煌几度。随历史的沉淀,岁月的更迭,或许不复昔日的兴盛与辉煌,甚至几欲放弃。但驻足这里,就会发现,它们更像饱经风霜的老人,讲述着神秘的风土人情与流逝的时光岁月,缓缓揭开历史的页卷。永泰古城,即是其一。
永泰古城坐落于甘肃省景泰县寺滩乡寿鹿山、老虎山朝前倾斜的戈壁荒原上部,寺滩一芦阳盆地的西南边缘,因其貌似臥龟,又被称为永泰龟城。明清两朝,这里曾经是一座显赫的军事要塞,城池缘战争而兴盛,后又因作用渐次和环境的改变而逐渐衰落。
从景泰县城出发,朝着西南方风景名胜地寿鹿山前进,一路上,穿越了条山农场郁郁葱葱的树林,之后是莽莽苍苍的戈壁滩,自然植被极其稀少,仅有一些被当地人称为矮蒿草、火绒草的矮小植物。驱车20多公里,但见群山耸立,一只金龟状的城堡,孤独地卧伏在山脚,傲视着北部大片的广袤疆域——这就是永泰龟城。
昔日,战争的烽火将城池要塞与西域大漠通联,然而,当烽烟慢慢散尽,古城也渐渐淡出历史的视野,成为一处几乎被后人遗忘在茫茫戈壁中的遗迹,唯有沿途随处可见的残存烽火遗址,还在诉说着这座曾经的军事重镇400多年的辉煌。
从古城南面一个高大的拱形城门洞人城,城中老人告诉我们:“这里原是正门,整个永泰古城也只有这么一个砖拱的门洞。”从门洞顶部仰望上去,有多根粗大的圆木横着支成一个“人”字形,但我不知这是作何而用。
穿过古朴而沧桑的城门,盘桓在静谧的古城之内,叩问一座座黄土围墙构筑的院落,谛听衰苦的榆树枝叶在西北特有的凛冽阵风中簌簌作响,偶尔的犬吠声,给人以荒凉的感觉,而蓝天在黄土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苍茫深远,一时犹如跨入了历史的甬道,回溯到几百年前先人们生活的时代。
再绕近城门内墙,沿着几近腐朽的木梯登上墙墩,原有的门楼已不复存在。放眼远望,1公里见方的城内,一条端直的街道从南门直达北城门墩。两旁众多的土坯房舍虽破旧不堪,但纵横的街道依然井井有条,犹如巨龟背部整齐的铠甲。
环视四周,古城的土城墙、土街道和土房子,大多已经残断,与远处的巍峨群山和茫茫戈壁一起构成大地的奇观。这些久远的建筑,如同凝固了时间,将古城定格在遥远的时代,任凭其厚重的文化背景与凝重的生活缩影,催促我们这些现代的游客浮想联翩,肃然起敬,唏嘘感叹。
据记载,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将军李汶奉旨率军讨伐鞑靼部落宾兔和阿赤兔等首领,大战中击败了鞑靼部落首领,收复了大、小松山,是为明代晚期为数不多的大捷,但这场争斗也摧毁了此地的要塞边防。之后,朝廷恩准已晋升为三边总督的李汶的奏章,在永泰川新筑防御城池。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三月开工建设,李汶亲自监督,第二年六月完工。新修的永泰城状似乌龟,故又名“龟城”。
龟,乃是灵物,在中国古代有长寿永固之意。古时不少城池就修筑为龟形,例如晋中平原的平遥古城、山西东北的浑源古城等,修筑如此,象征万寿无疆。永泰龟城,自然也有永盛泰康之意。
永泰城南依老虎山,东北接永泰川,城墙由黄土和着砂石夯筑而成,周长1117米,墙高12米,城基厚6米,占地318亩。整个城池平面呈椭网形,城门向南开,内门叫“永泰门”。外筑瓮城“永宁门”,稍偏向西,形似龟头。城内设有军事机构,街道呈“井”字形,城墙内围城墙一周设有马道。城墙上布满射击垛口,城四面各有一个瓮城,似龟的肩足,上有瞭望哨,至今保存尚好,只是瓮城上的建筑已不存在了。城北有一座和城墙一般高大的烽火台和五座较小的渐次远去的烽火台,形似龟尾。城南有一太极网池,引自南山之水,常年不干,是为神龟饮水之用,成为古城不败的传说。
另据记载,永泰古城最早有深2.5米、宽6.6米的护城河环绕,人畜不能自由跨越,是一道完备的军事防线。如今硝烟散尽,护城河早已干涸,只留下宽约6米,深1~2米的壕沟,形状还清晰可辨。
古城外,旷野中正北约800米处矗立着一座完好的烽火台,再往南、北两侧分别指向兰州和原长城方向的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这些烽火台呈直线排列,射向远山,其轨迹形成一道完备的军事屏障和防御T事。据说,这样的烽火台沿途共有72个,连通省城兰州,如有敌情,便从永泰城的第一个烽火台升起狼烟,快速将军情传入兰州。
建成后的永泰城迅速成为军事要塞,并成为连接大靖、宽沟、西番窑等地的丝绸之路要道,当时的兰州参将就驻守在城堡内。战备之时,城内最多驻有士兵2000多人、马队500人,附设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机构。永泰古城由于城墙坚固,加之方网几十里之外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沃野平川,且依背林木茂密的老虎山,可潜藏千军万马。即使敌人顺利进入永泰川地界,至少也需要一天时间才能抵达永泰城。因此,永泰城作为一道完备的军事屏障和防御工事,在明清两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400多年来从没有被攻破过。明朝后期松山战役之后,西北的甘肃边界虽仍屡遭外族进犯,但都不能踏过长城半步,兰州也从未受到威胁,这与连接兰州和长城的这座古城密不可分。
永泰城内原有多处古建筑,包括大佛寺、诸神阁、玉皇殿和数道牌楼等,还有三边总督李汶公馆、协镇衙门、参将府衙、游击衙署、察院等。这些占建筑在20世纪60年代被人为拆除,土层里只残存着随处可见的砖瓦砾。可喜的是,城中心建于民国三年(1914)的永泰小学依然顽强地陪伴着古城,这座中西结合的哥特式建筑算是最古老的遗迹了。古城中央还有一个近代土木结构的大戏楼,原是城中村民每年春节期间唱戏的大舞台,现多用于影视拍摄取景。
永泰城东南部有一块占地500多亩的平地,是当年的练兵场。在练兵场前约400米处,发现一宽17米、高8米的射箭靶墙,墙上至今尚留箭镞的疤痕。练兵场中间有高约2米的平台,台上原建有三间坐北朝南的阅兵台,可惜也被拆毁。在永泰古城周围,仓库、火药场、草场、教场等多处历史遗迹,还清晰可见,但均已不复原貌。 永泰古城从建成至今,久经风雨,饱受沧桑,留下不少英雄事迹。清朝初期,此城由岳飞第十九世孙岳镇帮屯守。被乾隆帝赞为“三朝武臣巨擘”、智勇双全的其孙岳钟琪就出生在此处,直到27岁才随父入四川籍。据《永泰城记》载,清雍正二年(1724),忠信公岳钟琪回乡祀祖,登山远眺,见永泰城虽似龟形,但未有五脏,遂在城内凿五眼井,以补龟城五脏,并在北城角设一大池,取名“甘露池”,合诸井并为二腑,以补龟城地脉,增添龟城之灵气。井水从城边的水磨沟引来,水道全部用石块砌成,仍然保存完好。生活在古城中的居民,至今还依靠城中的古井取水。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个传说罢了,将军的深层用意是防止战乱时古城被围而断水源罢了。李汶总督与岳氏祖孙三代的英雄事迹,使永泰古城声名远播,也让这座大漠中的寂寞古城更加神秘。
踩着满是历史文化的碎石,寻访着岳钟琪将军当年为城内修补的五眼泉,我们碰到了一位热心的李崇仁老师。老人原是永泰小学校长,退休后热心于古城的保护与宣传,在城内的家中设立了“永泰古城旅游服务咨询点”,办起了“永泰古城摄影图片展”,义务担当起永泰城旅游宣传员。李老师翻开他留存已久的本子,指着上面的留言和电话号码说,他已经接待过国内外的许多记者和游客。他还告诉我们,古城内现在的居民大多是明代驻兵的后代,所以没有一个统一的姓氏,起初大概有七八十个姓,数千人,他就是李汶将军的后裔。现如今,连年干旱,村里的年轻人搬到有水的地方去住了,城内仅居住着72户人家,共400多口人,大多是老弱病残。留下的民居新旧不均,少部分家境好的人家陆续翻建了砖瓦房,经济条件差的,或者不愿翻新者,还住在太爷辈们传下来的土坯房里,连院墙和大门都没有修建。但恰恰是这些居民,讓土坯房子保持着早先生活的味道,也保持着古城的原汁原味。
永泰古城,戈壁之上的孤城,戈壁之上的伟城,在平凡的黄土高原,向我们尽情地展示着西部的豪迈和雄浑:曾经,这里是通往西域异邦的门户,坎坷的古道似乎还不时响起商贾行旅的驼铃声声;曾经,这里是兵家剑拔弩张的战场,残存的古墙仿佛还在讲述着当年的征尘飞沙。
这座历经400余年的古城,虽然已经满日疮痍,一片苍凉,城内居民严重流失,城周用水严重萎缩,资源匮乏,但作为历史悠久的军事防御重镇,昔日楼阁连亘、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的盛景依稀还在,仍蕴藏着一种无比的神秘感。如今,古城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原始的耕种放牧生活,使它成了远近闻名的影视城,先后有《决战刹马镇》《大敦煌》《化木兰》《老柿子树》等30多部大型影视剧在这里拍摄。
这样一座坚固异常的城堡,历经时光风霜雨雪的侵蚀,已经是千疮百孔。虽然远远望去,永泰城墙依然高大坚固,但走近细看,发现里面早已腐朽不堪,城墙上不仅有大大小小的窑洞,裂缝和崩塌的痕迹也随处可见,自然的风雨蚕食与人为的破坏,使曾经繁华的历史古城几近危城,处于极度的恶化境地。
古城,还有说不尽道不完的传说和故事,以及眼前所能看到的平平实实的戈壁人的普通生活。走出古城,夕阳西下,黄昏之时怅然远望周围广袤的原野,除了荒漠、戈壁、砾石与飞尘,还有零落的一些电线杆,很难见到树木,更显古城的寂寞。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泰龟城先前的保护与修缮并不尽人意。好在,2013年初,由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联合编制的《永泰城址城墙墙体抢救性保护设计》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半年后,由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编制的《永泰城址文物保护规划》通过甘肃省文物局专家评审。2016年,古城维修保护工作正式动工,如今,古城墙体维修加固工作已初战告捷。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泰古城还被誉为“在甘肃,你不得不去的十大古镇”之一。尽管它拥有无所畏惧的身躯,也难以掩盖苍老衰竭的容颜,但我还是祝愿,作为宝贵的人文生态遗产,占城能够永久不衰,历久弥新。
永泰古城坐落于甘肃省景泰县寺滩乡寿鹿山、老虎山朝前倾斜的戈壁荒原上部,寺滩一芦阳盆地的西南边缘,因其貌似臥龟,又被称为永泰龟城。明清两朝,这里曾经是一座显赫的军事要塞,城池缘战争而兴盛,后又因作用渐次和环境的改变而逐渐衰落。
从景泰县城出发,朝着西南方风景名胜地寿鹿山前进,一路上,穿越了条山农场郁郁葱葱的树林,之后是莽莽苍苍的戈壁滩,自然植被极其稀少,仅有一些被当地人称为矮蒿草、火绒草的矮小植物。驱车20多公里,但见群山耸立,一只金龟状的城堡,孤独地卧伏在山脚,傲视着北部大片的广袤疆域——这就是永泰龟城。
昔日,战争的烽火将城池要塞与西域大漠通联,然而,当烽烟慢慢散尽,古城也渐渐淡出历史的视野,成为一处几乎被后人遗忘在茫茫戈壁中的遗迹,唯有沿途随处可见的残存烽火遗址,还在诉说着这座曾经的军事重镇400多年的辉煌。
从古城南面一个高大的拱形城门洞人城,城中老人告诉我们:“这里原是正门,整个永泰古城也只有这么一个砖拱的门洞。”从门洞顶部仰望上去,有多根粗大的圆木横着支成一个“人”字形,但我不知这是作何而用。
穿过古朴而沧桑的城门,盘桓在静谧的古城之内,叩问一座座黄土围墙构筑的院落,谛听衰苦的榆树枝叶在西北特有的凛冽阵风中簌簌作响,偶尔的犬吠声,给人以荒凉的感觉,而蓝天在黄土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苍茫深远,一时犹如跨入了历史的甬道,回溯到几百年前先人们生活的时代。
再绕近城门内墙,沿着几近腐朽的木梯登上墙墩,原有的门楼已不复存在。放眼远望,1公里见方的城内,一条端直的街道从南门直达北城门墩。两旁众多的土坯房舍虽破旧不堪,但纵横的街道依然井井有条,犹如巨龟背部整齐的铠甲。
环视四周,古城的土城墙、土街道和土房子,大多已经残断,与远处的巍峨群山和茫茫戈壁一起构成大地的奇观。这些久远的建筑,如同凝固了时间,将古城定格在遥远的时代,任凭其厚重的文化背景与凝重的生活缩影,催促我们这些现代的游客浮想联翩,肃然起敬,唏嘘感叹。
据记载,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将军李汶奉旨率军讨伐鞑靼部落宾兔和阿赤兔等首领,大战中击败了鞑靼部落首领,收复了大、小松山,是为明代晚期为数不多的大捷,但这场争斗也摧毁了此地的要塞边防。之后,朝廷恩准已晋升为三边总督的李汶的奏章,在永泰川新筑防御城池。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三月开工建设,李汶亲自监督,第二年六月完工。新修的永泰城状似乌龟,故又名“龟城”。
龟,乃是灵物,在中国古代有长寿永固之意。古时不少城池就修筑为龟形,例如晋中平原的平遥古城、山西东北的浑源古城等,修筑如此,象征万寿无疆。永泰龟城,自然也有永盛泰康之意。
永泰城南依老虎山,东北接永泰川,城墙由黄土和着砂石夯筑而成,周长1117米,墙高12米,城基厚6米,占地318亩。整个城池平面呈椭网形,城门向南开,内门叫“永泰门”。外筑瓮城“永宁门”,稍偏向西,形似龟头。城内设有军事机构,街道呈“井”字形,城墙内围城墙一周设有马道。城墙上布满射击垛口,城四面各有一个瓮城,似龟的肩足,上有瞭望哨,至今保存尚好,只是瓮城上的建筑已不存在了。城北有一座和城墙一般高大的烽火台和五座较小的渐次远去的烽火台,形似龟尾。城南有一太极网池,引自南山之水,常年不干,是为神龟饮水之用,成为古城不败的传说。
另据记载,永泰古城最早有深2.5米、宽6.6米的护城河环绕,人畜不能自由跨越,是一道完备的军事防线。如今硝烟散尽,护城河早已干涸,只留下宽约6米,深1~2米的壕沟,形状还清晰可辨。
古城外,旷野中正北约800米处矗立着一座完好的烽火台,再往南、北两侧分别指向兰州和原长城方向的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这些烽火台呈直线排列,射向远山,其轨迹形成一道完备的军事屏障和防御T事。据说,这样的烽火台沿途共有72个,连通省城兰州,如有敌情,便从永泰城的第一个烽火台升起狼烟,快速将军情传入兰州。
建成后的永泰城迅速成为军事要塞,并成为连接大靖、宽沟、西番窑等地的丝绸之路要道,当时的兰州参将就驻守在城堡内。战备之时,城内最多驻有士兵2000多人、马队500人,附设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机构。永泰古城由于城墙坚固,加之方网几十里之外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沃野平川,且依背林木茂密的老虎山,可潜藏千军万马。即使敌人顺利进入永泰川地界,至少也需要一天时间才能抵达永泰城。因此,永泰城作为一道完备的军事屏障和防御工事,在明清两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400多年来从没有被攻破过。明朝后期松山战役之后,西北的甘肃边界虽仍屡遭外族进犯,但都不能踏过长城半步,兰州也从未受到威胁,这与连接兰州和长城的这座古城密不可分。
永泰城内原有多处古建筑,包括大佛寺、诸神阁、玉皇殿和数道牌楼等,还有三边总督李汶公馆、协镇衙门、参将府衙、游击衙署、察院等。这些占建筑在20世纪60年代被人为拆除,土层里只残存着随处可见的砖瓦砾。可喜的是,城中心建于民国三年(1914)的永泰小学依然顽强地陪伴着古城,这座中西结合的哥特式建筑算是最古老的遗迹了。古城中央还有一个近代土木结构的大戏楼,原是城中村民每年春节期间唱戏的大舞台,现多用于影视拍摄取景。
永泰城东南部有一块占地500多亩的平地,是当年的练兵场。在练兵场前约400米处,发现一宽17米、高8米的射箭靶墙,墙上至今尚留箭镞的疤痕。练兵场中间有高约2米的平台,台上原建有三间坐北朝南的阅兵台,可惜也被拆毁。在永泰古城周围,仓库、火药场、草场、教场等多处历史遗迹,还清晰可见,但均已不复原貌。 永泰古城从建成至今,久经风雨,饱受沧桑,留下不少英雄事迹。清朝初期,此城由岳飞第十九世孙岳镇帮屯守。被乾隆帝赞为“三朝武臣巨擘”、智勇双全的其孙岳钟琪就出生在此处,直到27岁才随父入四川籍。据《永泰城记》载,清雍正二年(1724),忠信公岳钟琪回乡祀祖,登山远眺,见永泰城虽似龟形,但未有五脏,遂在城内凿五眼井,以补龟城五脏,并在北城角设一大池,取名“甘露池”,合诸井并为二腑,以补龟城地脉,增添龟城之灵气。井水从城边的水磨沟引来,水道全部用石块砌成,仍然保存完好。生活在古城中的居民,至今还依靠城中的古井取水。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个传说罢了,将军的深层用意是防止战乱时古城被围而断水源罢了。李汶总督与岳氏祖孙三代的英雄事迹,使永泰古城声名远播,也让这座大漠中的寂寞古城更加神秘。
踩着满是历史文化的碎石,寻访着岳钟琪将军当年为城内修补的五眼泉,我们碰到了一位热心的李崇仁老师。老人原是永泰小学校长,退休后热心于古城的保护与宣传,在城内的家中设立了“永泰古城旅游服务咨询点”,办起了“永泰古城摄影图片展”,义务担当起永泰城旅游宣传员。李老师翻开他留存已久的本子,指着上面的留言和电话号码说,他已经接待过国内外的许多记者和游客。他还告诉我们,古城内现在的居民大多是明代驻兵的后代,所以没有一个统一的姓氏,起初大概有七八十个姓,数千人,他就是李汶将军的后裔。现如今,连年干旱,村里的年轻人搬到有水的地方去住了,城内仅居住着72户人家,共400多口人,大多是老弱病残。留下的民居新旧不均,少部分家境好的人家陆续翻建了砖瓦房,经济条件差的,或者不愿翻新者,还住在太爷辈们传下来的土坯房里,连院墙和大门都没有修建。但恰恰是这些居民,讓土坯房子保持着早先生活的味道,也保持着古城的原汁原味。
永泰古城,戈壁之上的孤城,戈壁之上的伟城,在平凡的黄土高原,向我们尽情地展示着西部的豪迈和雄浑:曾经,这里是通往西域异邦的门户,坎坷的古道似乎还不时响起商贾行旅的驼铃声声;曾经,这里是兵家剑拔弩张的战场,残存的古墙仿佛还在讲述着当年的征尘飞沙。
这座历经400余年的古城,虽然已经满日疮痍,一片苍凉,城内居民严重流失,城周用水严重萎缩,资源匮乏,但作为历史悠久的军事防御重镇,昔日楼阁连亘、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的盛景依稀还在,仍蕴藏着一种无比的神秘感。如今,古城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原始的耕种放牧生活,使它成了远近闻名的影视城,先后有《决战刹马镇》《大敦煌》《化木兰》《老柿子树》等30多部大型影视剧在这里拍摄。
这样一座坚固异常的城堡,历经时光风霜雨雪的侵蚀,已经是千疮百孔。虽然远远望去,永泰城墙依然高大坚固,但走近细看,发现里面早已腐朽不堪,城墙上不仅有大大小小的窑洞,裂缝和崩塌的痕迹也随处可见,自然的风雨蚕食与人为的破坏,使曾经繁华的历史古城几近危城,处于极度的恶化境地。
古城,还有说不尽道不完的传说和故事,以及眼前所能看到的平平实实的戈壁人的普通生活。走出古城,夕阳西下,黄昏之时怅然远望周围广袤的原野,除了荒漠、戈壁、砾石与飞尘,还有零落的一些电线杆,很难见到树木,更显古城的寂寞。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泰龟城先前的保护与修缮并不尽人意。好在,2013年初,由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联合编制的《永泰城址城墙墙体抢救性保护设计》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半年后,由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编制的《永泰城址文物保护规划》通过甘肃省文物局专家评审。2016年,古城维修保护工作正式动工,如今,古城墙体维修加固工作已初战告捷。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泰古城还被誉为“在甘肃,你不得不去的十大古镇”之一。尽管它拥有无所畏惧的身躯,也难以掩盖苍老衰竭的容颜,但我还是祝愿,作为宝贵的人文生态遗产,占城能够永久不衰,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