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本教育”的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模式,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退化,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诸多因素,这些都对体育教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笔者主要分析如何在实施新课标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培养初中生的体育兴趣,为其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学要从片面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评价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惠东中学在校的初中生。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分析法。
二、初中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
(一)初中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及教学基本要求
1.初中阶段是儿童期向青年期的一个过渡时期。初中生年龄一般在12岁到15岁之间,通常称为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主要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掌握技术和锻炼身体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在反复地身体练习过程中,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发展身体,完善个性。
2.初中阶段是学生身高、体重、心理等迅速变化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克洛津指出,身体特点无论是恒定还是暂时的,都可能从三方面影响中学生行为和心理。首先,相对成熟的身体条件直接影响着相应的能力,早熟的少男在身高、体重上占优势,常被教师当做班里的骨干对待,在同龄人中有一定的地位。其次,成熟的外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可引起周围人适当的情感和期望;但也有的学生会因自己不匀称的体型而忧虑、苦恼,甚至形成孤僻的性格;有的学生为了避免别人的议论而很少与人交往;有的女生因体态的变化(如乳房的突起,臀部的宽大)而害羞,限制了自己的活动范围,有的走路故意驼着背,甚至厌学、轻生。作为教师,要有的放矢,做好耐心细致的开导工作,让其接受自我。
(二)初中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的影响。漫长的封建社会广泛地流传重文轻武的思想,其结果是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家长、老师认为体育课无所谓,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对学习任务缺乏积极性,更不要说培养体育兴趣了。
2.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其一由于学生自身体育意识淡漠,没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想法;其二由于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大部分课余时间被占用;其三性别差异及男女生在身体发育时期身体的变化,往往影响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3.教学因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三)增强学生体育兴趣的基本途径
1.教师素质的提高、观念的更新是增强学生体育兴趣的根本途径。
2.更新指导思想。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标明确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以保证健康为惟一的目标。
3.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课堂中要转变教与学的角色,真正实现互动式教学。
4.知识结构的更新。体育教师应具备系统的知识结构。例如掌握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学科专业知识等。
5.专业知识的更新。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和丰富本学科知识及体育边缘学科的知识,获得更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6.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
7.正确对待初中生的表现欲。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师要正确对待和引导。
8.利用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新课标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淡化评价的差别、选拔功能而强化其激励、发展、创新的功能,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地表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做得好的学生教师要在第一时间给予表扬,这样会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9.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马克思也提出了“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观点。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要多给学生提供参与、体会、锻炼、思考的机会,会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我,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10.创设“启发式”教学情境。“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激发他们对新的知识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学过程中应经常有意识地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情境。如: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这种迎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激励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11.利用竞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竞赛的方法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利用好竞赛激励机制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12.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
13.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创新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是人类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过程中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某个群体,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
要的是要看对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没有兴趣,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
三、结论
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朝着健身、竞技、娱乐等多方面发展,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促进学生最终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体育教师更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及时更新观念,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体育学习的基本方法与途径,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奉献出自己应有的劳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惠东中学在校的初中生。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分析法。
二、初中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
(一)初中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及教学基本要求
1.初中阶段是儿童期向青年期的一个过渡时期。初中生年龄一般在12岁到15岁之间,通常称为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主要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掌握技术和锻炼身体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在反复地身体练习过程中,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发展身体,完善个性。
2.初中阶段是学生身高、体重、心理等迅速变化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克洛津指出,身体特点无论是恒定还是暂时的,都可能从三方面影响中学生行为和心理。首先,相对成熟的身体条件直接影响着相应的能力,早熟的少男在身高、体重上占优势,常被教师当做班里的骨干对待,在同龄人中有一定的地位。其次,成熟的外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可引起周围人适当的情感和期望;但也有的学生会因自己不匀称的体型而忧虑、苦恼,甚至形成孤僻的性格;有的学生为了避免别人的议论而很少与人交往;有的女生因体态的变化(如乳房的突起,臀部的宽大)而害羞,限制了自己的活动范围,有的走路故意驼着背,甚至厌学、轻生。作为教师,要有的放矢,做好耐心细致的开导工作,让其接受自我。
(二)初中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的影响。漫长的封建社会广泛地流传重文轻武的思想,其结果是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家长、老师认为体育课无所谓,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对学习任务缺乏积极性,更不要说培养体育兴趣了。
2.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其一由于学生自身体育意识淡漠,没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想法;其二由于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大部分课余时间被占用;其三性别差异及男女生在身体发育时期身体的变化,往往影响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3.教学因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三)增强学生体育兴趣的基本途径
1.教师素质的提高、观念的更新是增强学生体育兴趣的根本途径。
2.更新指导思想。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标明确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以保证健康为惟一的目标。
3.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课堂中要转变教与学的角色,真正实现互动式教学。
4.知识结构的更新。体育教师应具备系统的知识结构。例如掌握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学科专业知识等。
5.专业知识的更新。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和丰富本学科知识及体育边缘学科的知识,获得更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6.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
7.正确对待初中生的表现欲。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师要正确对待和引导。
8.利用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新课标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淡化评价的差别、选拔功能而强化其激励、发展、创新的功能,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地表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做得好的学生教师要在第一时间给予表扬,这样会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9.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马克思也提出了“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观点。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要多给学生提供参与、体会、锻炼、思考的机会,会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我,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10.创设“启发式”教学情境。“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激发他们对新的知识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学过程中应经常有意识地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情境。如: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这种迎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激励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11.利用竞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竞赛的方法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利用好竞赛激励机制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12.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
13.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创新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是人类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过程中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某个群体,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
要的是要看对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没有兴趣,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
三、结论
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朝着健身、竞技、娱乐等多方面发展,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促进学生最终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体育教师更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及时更新观念,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体育学习的基本方法与途径,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奉献出自己应有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