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在满足对物质需求的同时对精神生活也有了很强的愿望。目前,随着人口不断城市化,城乡文化发展资金投入不均、人才分配的严重失调等原因,导致农村文化的劣势和被动成长在一步步显现,农村文化阵地萎缩,公益性文化主导地位削弱,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缺失,农民文化生活枯燥,文化活动没有源自于老百姓本身,缺乏本土特色,这一切已经越来越成为现实农村的文化隐患。党的十七大就把建设覆蓋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向基层、文化服务群众、加强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重视农村文化单靠“送文化”只能治本不能治根,“文化扶贫”要扶本,只有标本兼治,才是乡镇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要培养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和组织,使他们成为文化的主人,主动地投身到文化建设中,而不是政府唱戏群众看戏的老局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真正做到乡镇文化的扎根,就要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才是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一、建立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是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
2009年9月文化部颁布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强调了文化站的建设场所和基本功能:要求文化站应位于交通便利、人口集中、便于群众参与活动的区域。文化站的基本功能应包括:多功能活动厅、书刊阅览室、培训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和管理用房,以及室外活动场地、宣传栏等配套设施。我省根据《办法》的规定对乡镇文化站建设也提出了相关的硬件设施规定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监督检查工作,这一标准的制定和督察,更加保障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对稳定基层文化队伍、发挥文化站基本职能作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强有力的文化队伍是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有力保障
但光有场所阵地还不行,有些乡镇文化站建设得很好,功能厅焕然一新,可是活动人群寥寥无几,空有架子。这就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文化队伍。
1.确立编内文化工作人员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对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人员提出一定的要求,
每年对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经费(含聘用人员)的投入不低于2.5万元,确保2-3名工作人员正常开展工作。
2.发挥业余文艺骨干、文化志愿者的作用
(1)建立文化义务辅导员队伍,培育文化带头人。
要不断壮大群众文化骨干队伍, ,除了每个村配有的文化专职协管员外, 在社会上寻找有组织能力的多才多艺的热心者,建立文化义务辅导员队伍,发动他们的力量,打开群众文化活动涉及面,如退休干部、老党员、老教师、民间艺人等等。让他们的爱好与专长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2)加强群众业余文化团体队伍建设,培育发展民间艺术团体。
所谓的“群众业余文化团体”在农村就是“草台班子”,要培育和挖掘这样的团体,同时提高他们的艺术能力和水平,农村的事,都应该以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也是繁荣农村文化的根基。例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地方剧团、腰鼓队、舞龙队、舞蹈队、太极拳、健身队以及富有地方民间特色的队伍,哪怕是几个人的队伍,将之不断发展壮大,在队伍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锻炼了组织队伍的领头人,一些具有号召能力的文化志愿者也凸显出来,成为强有力的文化带头人。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关键
群众文化不能拘泥于任何一个环境和方式,而应该利用多种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例如篮球赛、书画展、春节写对联、文艺踩街、非遗活动、民俗活动、信俗活动、节庆文化活动、利用地方小戏对当前重大形势进行宣传、激情广场大家唱、大家跳、电影放映活动、展览、讲座等都是活跃在各地乡镇文化的表现形式。
1.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传承与保留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长期以来,各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承载着人类社会传统文化和历史见证的珍贵的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因此,充分挖掘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保留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尤其在农村,青年一代应该是传统艺术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但随着年青人口的大量外流,外面世界吸引着他们,使他们很容易追求时尚的潮流,一些传统文化的流失自然也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因此,在农村,开展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反映了一个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发展水平。我们要结合当地的民俗节日,不失时机地组织举办各类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
2.维护和发展民间信俗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在农村,民间信仰渗透民众生活之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灵信仰和祭祀仪式是民间信仰活动形式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年春节前后,农村游神活动密集,游神队伍每到一处都非常热烈,村村张灯结彩,鸣炮上香,路祭迎候。全村大小老少都会参与,成为全年的盛会,这就是信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的信俗文化备受敬重,也是农村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维护和发展民间信俗文化。不仅构筑了多元和谐的文化环境,而且大大满足了百姓的需求。
3.以点带面,培育和宣传文化典型。
鼓励各村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各显神通,挖掘本村民间文化活动项目,推广一村一特色,以点带面。乡镇文化工作者要起到引领作用,每年通过展演、比赛的形式推广先进文化,交流工作经验,宣传文化典型。同时要做到在活动过程中留有资料,有总结,有照片,有简讯,对活动进行交流推广。最终用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农民的兴趣,使他们热衷地参与进来。让农民不断体验到参与文化活动对健康的长效需求,有了这样的需求就会自然而然的对文化进行渴望,从而成为文化的主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化活动需要出新,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将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因此需要互相学习他人的经验,取长补短,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让每一次的活动都有新点子,新创意,才能不断吸引群众参与。文化工作者需要汲取他山之石,汲取他人的活动策划经验,才能达到文化为广大百姓服务且不断出新的真正目的。
搞好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工作者和文化理论研究者的一个持续的重要课题。本文仅对解决农村文化建设根本问题提出几点个人观点,希望能够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文化工作者共同关注农村文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解决农村文化的根本问题就是要把农民彻底由观众变为实施者,农民既是文化的生产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农村文化群体是弱势群体,重视弱势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刻不容缓,这涉及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生活、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问题,是社会真正和谐的根本原因。
重视农村文化单靠“送文化”只能治本不能治根,“文化扶贫”要扶本,只有标本兼治,才是乡镇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要培养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和组织,使他们成为文化的主人,主动地投身到文化建设中,而不是政府唱戏群众看戏的老局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真正做到乡镇文化的扎根,就要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才是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一、建立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是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
2009年9月文化部颁布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强调了文化站的建设场所和基本功能:要求文化站应位于交通便利、人口集中、便于群众参与活动的区域。文化站的基本功能应包括:多功能活动厅、书刊阅览室、培训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和管理用房,以及室外活动场地、宣传栏等配套设施。我省根据《办法》的规定对乡镇文化站建设也提出了相关的硬件设施规定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监督检查工作,这一标准的制定和督察,更加保障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对稳定基层文化队伍、发挥文化站基本职能作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强有力的文化队伍是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有力保障
但光有场所阵地还不行,有些乡镇文化站建设得很好,功能厅焕然一新,可是活动人群寥寥无几,空有架子。这就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文化队伍。
1.确立编内文化工作人员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对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人员提出一定的要求,
每年对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经费(含聘用人员)的投入不低于2.5万元,确保2-3名工作人员正常开展工作。
2.发挥业余文艺骨干、文化志愿者的作用
(1)建立文化义务辅导员队伍,培育文化带头人。
要不断壮大群众文化骨干队伍, ,除了每个村配有的文化专职协管员外, 在社会上寻找有组织能力的多才多艺的热心者,建立文化义务辅导员队伍,发动他们的力量,打开群众文化活动涉及面,如退休干部、老党员、老教师、民间艺人等等。让他们的爱好与专长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2)加强群众业余文化团体队伍建设,培育发展民间艺术团体。
所谓的“群众业余文化团体”在农村就是“草台班子”,要培育和挖掘这样的团体,同时提高他们的艺术能力和水平,农村的事,都应该以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也是繁荣农村文化的根基。例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地方剧团、腰鼓队、舞龙队、舞蹈队、太极拳、健身队以及富有地方民间特色的队伍,哪怕是几个人的队伍,将之不断发展壮大,在队伍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锻炼了组织队伍的领头人,一些具有号召能力的文化志愿者也凸显出来,成为强有力的文化带头人。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关键
群众文化不能拘泥于任何一个环境和方式,而应该利用多种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例如篮球赛、书画展、春节写对联、文艺踩街、非遗活动、民俗活动、信俗活动、节庆文化活动、利用地方小戏对当前重大形势进行宣传、激情广场大家唱、大家跳、电影放映活动、展览、讲座等都是活跃在各地乡镇文化的表现形式。
1.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传承与保留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长期以来,各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承载着人类社会传统文化和历史见证的珍贵的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因此,充分挖掘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保留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尤其在农村,青年一代应该是传统艺术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但随着年青人口的大量外流,外面世界吸引着他们,使他们很容易追求时尚的潮流,一些传统文化的流失自然也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因此,在农村,开展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反映了一个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发展水平。我们要结合当地的民俗节日,不失时机地组织举办各类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
2.维护和发展民间信俗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在农村,民间信仰渗透民众生活之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灵信仰和祭祀仪式是民间信仰活动形式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年春节前后,农村游神活动密集,游神队伍每到一处都非常热烈,村村张灯结彩,鸣炮上香,路祭迎候。全村大小老少都会参与,成为全年的盛会,这就是信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的信俗文化备受敬重,也是农村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维护和发展民间信俗文化。不仅构筑了多元和谐的文化环境,而且大大满足了百姓的需求。
3.以点带面,培育和宣传文化典型。
鼓励各村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各显神通,挖掘本村民间文化活动项目,推广一村一特色,以点带面。乡镇文化工作者要起到引领作用,每年通过展演、比赛的形式推广先进文化,交流工作经验,宣传文化典型。同时要做到在活动过程中留有资料,有总结,有照片,有简讯,对活动进行交流推广。最终用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农民的兴趣,使他们热衷地参与进来。让农民不断体验到参与文化活动对健康的长效需求,有了这样的需求就会自然而然的对文化进行渴望,从而成为文化的主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化活动需要出新,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将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因此需要互相学习他人的经验,取长补短,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让每一次的活动都有新点子,新创意,才能不断吸引群众参与。文化工作者需要汲取他山之石,汲取他人的活动策划经验,才能达到文化为广大百姓服务且不断出新的真正目的。
搞好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工作者和文化理论研究者的一个持续的重要课题。本文仅对解决农村文化建设根本问题提出几点个人观点,希望能够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文化工作者共同关注农村文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解决农村文化的根本问题就是要把农民彻底由观众变为实施者,农民既是文化的生产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农村文化群体是弱势群体,重视弱势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刻不容缓,这涉及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生活、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问题,是社会真正和谐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