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将S-O-R模型与动机理论结合构建集成模型研究乡村微景观营造中村民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以晋江市已开展微景观营造活动的乡村为例,基于访谈与问卷调查,采用SPSS19.O和AMOS24.O检验所提出的假设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村民获得的软性收益对利他主义和自我效能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硬性收益对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利他主义存在显著负向影响;此外,利他主义对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自我效能对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2)利他主义在软性收益和参与行为、参与意愿间发挥中介调节作用,在硬性收益和参与行为、参与意愿间没有调节作用,自我效能没有发挥调节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景观建设的具体政策策略。
关键词:S-O-R模型,乡村微景观,村民参与,结构方程模型,晋江市
DOI: 10.12169/zgcsly.2019.08.05.0002
乡村微景观是乡村景观“点一线一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景观构建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激励村民积极参与,然而村民参与效率低、参与形式化等问题仍普遍存在[1]。国内外学者利用动机理论围绕公众参与外部动机的重要性[2]、内部动机重要性[3]、内部及外部动机的特点[4]、动机与参与意愿之间的关系[5]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然而在现有乡村微景观营造模式下,村民参与的外部动机类型有哪些?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关系如何?村民参与的动机与其参与意愿及行为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本文基于晋江市90多户村民参与206处乡村微景观的调研数据,构建了村民参与微景观模型,总结归纳了村民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发挥村民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1研究方法
1.1研究地概况
晋江市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南部,是闽南金三角的核心。随着“美丽乡村”(十八大)“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十九大)的提出,晋江市作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之一,于2017年开始以微景观创作的方式持续推进乡村景观建设。截至2018年12月,晋江市已培育42个晋江市级最美乡村和100多个乡村微景观,然而晋江市乡村微景观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仍面临困境。一是参与意识不足,参与占比低:乡村的主要居住人群为老人,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导致村民对乡村微景观营造活动参与多数成“被动化”“表面化”。二是参与简单化,参与效率低:当前,绝大多数乡村在开展乡村微景观营造活动中,只停留在“改不改”问题征询村民的意见,参与内容简单化,而在如何改造工程方面参与不足,参与效率差。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晋江市乡村开展深入研究,具有较好的典型性和示范性。
1.2研究方法
1)动机理论。动机理论是研究个体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旨在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潜能。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6]。当前,基于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相结合的分析视角被广泛运用于参与动机的解释和研究中[7]。外部动机强调的是目标驱动,主要来自外界因素的刺激[8],例如通过参与活动行为而获得奖励、报酬、社会地位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或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9-10]。本文遵循以上观点,将村民对外部动机的参与分为硬性收益和软性收益。硬性收益主要指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活动而得到的财务奖励,以及与村民之間的关系[11];软性收益主要指村民通过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活动,加强了村民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乡村社区与村民之间的黏性。内部动机主要是源自参与者的心理需求,如自我效能,助人为乐等[12]。利他主义和自我效能为内部动机的测量因素[13]。利他主义旨在帮助他人,而不是指望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自我效能是对个人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的主观评价,也是自信的表现。基于此,本文沿用以上观点作为研究村民参与微景观营造的内、外部动机。
2) S-O-R模型。为研究外部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影响机制.Mehrabian和Rus-sell于1974年提出S-O-R理论.S-O-R模型即刺激(Stimulus) -机体(Organism) -反应(Re-sponse),S-O-R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当个体的情绪状态受到外部环境刺激时,它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使个体执行接近或者回避行为[14]。调研发现,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活动是由于个体主动获取外部环境刺激,引起个体内在心理或认知的变化,进而触发个体内在的动机,最终产生参与的行为。然而,当前本领域研究涉及到心理学和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经典理论(如TPB.TSR,TRA,动机理论等)大多是将理论中涵盖的因素直接指向意愿或行为,为静止模型。因此,本文采用S-O-R模型为研究框架,构建动态研究模型研究乡村微景观营造中村民参与行为的真实心理和行为变化。
1.3变量提出与研究假设
根据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实际状况,从硬性收益、软性收益、利他主义、自我效能、参与意愿以及参与行为等方面构建乡村微景观营造中村民参与行为的概念模型,并提出8个研究假设:硬性收益负向影响利他主义、软性收益正向影响利他主义、硬性收益负向影响自我效能、软性收益正向影响自我效能、利他主义正向影响村民参与意愿、利他主义正向影响村民参与行为、自我效能正向影响村民参与意愿、自我效能正向影响村民参与行为。
1.4数据收集与样本分析
本文使用问卷形式收集数据。该调查于2018年12月25-31日进行,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86份,排除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435份。受访村民中男性占60%.女性为40%;受访者学历为小学及以下占2%,初中及高中占57%.大专及本科占26%,硕士及以上占15%。首先,样本数据由spss软件处理。其次,采用AMOS软件针对村民参与行为的假设模型进行验证。 2信效度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可知,偏度系数在-0.96~0. 592,峰度系数在-2. 078~1.231,符合吴明隆提出的正态分布规律。从表1可以看出,每个潜变量的Cronbach'sa系数在0.703~0.888,均大于0.6,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为进一步测量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文运用Amos24.0对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可得到潜变量的组合信度均大于0.7,表明各潜在变量测量指标的一致性程度较高:所有因素负荷量路径系数大于0.7.且均在0. 00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潜在变量的聚敛效度理想;各潜变量的平均方差萃取均大于0.5,表示测量模型的聚敛效度较好,各测量项对潜变量的解释性较好。
3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3.1结构模型与结果讨论
运用Amos24.0构建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模型,对模型路径系数进行估计与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根据普遍接受的拟合指数测量值可以很好地拟合,模型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除硬性收益对利他主义和自我效能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负数,其余均为正数,这表示乡村微景观营造中村民参与微景观活动硬性收益对利他主义和自我效能负向影响外,其余变量间的影响均为正向影响。假设Hl.H3,H6,H7,H8在0.001的显著水平下得到支持:H2和H4在0.01的显著水平下得到支持;H5在显著0.05的水平下得到支持。
1)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影响(即从S到0的过程)。如图1所示,从S(刺激)到0(机体)的过程来看,外部动机中的硬性收益对利他主义和自我效能均为负向的显著影响,乡村微景观营造中村民获得的硬性收益越高,其参与的负面情感越高涨。通过访谈发现,村民自我满足感不仅仅是在参与微景观营造过程中获得的,也是村民愿意主动参与的动机之一,因此,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晋江市村民不是一味重视硬性收益,这与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有关。软性收益对利他主义和自我效能均为正向显著影响,即村民在参与微景观活动中获得的社区关系越多,其对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自信程度、成就感越强烈。这是因为在微景观营造活动中,村民之间协调合作(如共同商讨设计场地、后期维护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互动,增强了社区的黏性,从而提升了村民的成就感,具有较强成就感的人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的概率就越高,这与Vansteenkiste的研究结果一致[15]。基于此,如何正确抓住村民的外部动机是精准、高效刺激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的基础。
2)内部动机对参与意愿及参与行为的影响(即从0到R的过程)。从0(機体)到R(反应)的过程来看,利他主义对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均为正向显著影响,这是因为在社会关系中人们的情感是双向的,在接受到他人的“帮助”后人们往往愿意将“帮助”继续传递下去。这表明,在乡村微景观营造中,村民可以学到新知识、经验且可以帮助到其他人,满足村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欲望,从而激励村民更加愿意帮助他人。村民的利他主义意识直接关系村民间的互惠合作、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当前,晋江市乡村由于外来人口较多的局限,降低了村民间的互动,从而形成了利他主义的负面情感,因此,增强村民利他主义意识应是日后相关政策制定的重点方向。自我效能对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均为正向显著影响,这是因为对自身能力充满信心的村民相信自己具备参与微景观营造的技术能力。这类村民会根据微景观营造的具体情况,依据自己的能力去探索、实践,展示自身的优点,这与高申春学者的结论一致[16]。基于此,如何充分发挥村民的内部动机是提升乡村社区“互助”氛围、增强村民参与性的关键。
3.2中介效应与结果讨论
本文运用Bootstrap方法进一步检验研究模型。基于样本数据进行5 000次的Bootstrap重复抽样后,得出表2中的间接效应估计值和95%置信区间。结果显示,硬性收益-利他主义-参与意愿、软性收益-利他主义-参与意愿和软性收益-利他主义-参与行为的间接效应估计值和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其中介效应显著,其他路径则无中介作用。
中介结果表明,硬性收益可以通过自我效能而不能通过利他主义对参与意愿起到间接作用。这是因为利他主义是个体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的行为,难以受到物质激励和参与行为的驱动,而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等经济收益可以刺激人们的自我效能,从而更有意愿去参与微景观营造活动。软性收益可以通过利他主义对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发挥间接作用,但不能通过自我效能对参与意愿和行为产生作用。在微景观营造中,村民出于利他精神帮助其他村民,自身也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交关系,从而促使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活动。
4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4.1研究结论与理论意义
本文以S-O-R模型为基础,引入动机理论构建乡村微景观营造中村民参与行为模型,外部动机分为硬性收益和软性收益两种刺激因素,利他主义和自我效能作为机体感知因素,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作为反应部分。本文的实证结果说明S-O-R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行为,村民的参与行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机体感知变化后,外部动机会做出反应。本文为S-O-R模型在村民参与微景观营造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支撑,这种尝试也为以后开展乡村景观建设中村民参与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在国内研究中,村民的外部动机很少被分类,探讨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影响更是少之又少,本文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有不同的影响,特别是硬性收益负向影响利他主义而软性收益正向影响利他主义。
4.2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认为应该从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方面激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微景营造活动,以增加村民与社区间的黏性,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1)就外部动机而言,提高物质激励,丰富精神激励,健全反馈激励机制。研究表明,政府的反馈奖励机制可以促进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但往往单一的物质奖励(酬金回报、社会地位等)难以满足村民的自我满足感的追求。因此,政府在多渠道、多元方式参与的同时,应考虑个性化和灵活的软性激励,如提供培训机会、增加情感奖励、加强村民间的社会互动等。 2)在内部动机方面,首先要激发和强化村民的利他主义动机。一方面,运用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宣传乡村微景观营造活动,这是促使村民正确认识自己在乡村社区微景观营造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途径之一,可以稳固并深化参与微景观营造行为在村民个人价值观中的地位,正确强化村民的利他主义动机:另一方面,通过对在微景观营造中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贡献突出的村民,利用其号召力和感染力宣传利他主义的价值观,梳理利他主义的良好文化氛围,促进村民对微景观营造活动的参与意识落实到实际行为之中。其次要增强村民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当地政府应时刻关注村民对乡村微景观营造活动的心理状态,了解村民对乡村微景观的真实想法,及时与村民沟通交流其参与微景观活动的困难,减轻村民的挫败感,从而增强村民的参与自信心;另一方面,政府应营造乡村社区团结互助的合作氛围,研究表明,村民间互惠互助有助于提高村民的自我效能。由于硬性收益对自我效能有显著正向影响[17-18].软性收益对利他主义和自我效能有显著正向影响[19],因此当地政府可以通过物质奖励和软性奖励加强村民间的交流合作,以提高自我效能,从而促进村民的参与行为。
参考文献
[1]曲延春,王成利.政策演进与乡村治理四十年:1978-2018:以中央一号文件为基础的考察[J].学习与探索,2018( 11):66-74.
[2] RODE H.To share or not to share:the effects of extrinsic and in-trinsie motivations on knowledge-sharing in enterrise socialmedia platforms[J].Joumal of Information Teehnology ,2016, Vol31(2):152-165
[3] RYAN R M ,DECI E L.lntrinsie and Extrinsie Motivations:Classie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J].Contemporary EdueationalPsychology,2000,25(1):54-67.
[4]田甜农民参与农地整治项日的行为机理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
[5] HSU M H,JU T L,YEN C H,et al.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invirtual eommunities:The relationship hetween trust, self-effieaey,and outcome expectations[J].Intem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7 ,65(2):153-169.
[6] LIN H F.Effects of extrinsie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on employee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eience,2007,33( 2) :135-149.
[7] BENABOU R, TIROLE J.lntrinsie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J] .Review of Eeonomic Studies,2003 ,70( 3) :489-520.
[8] DECI E L. Intrinsic motivation [M]. New York: PlenumPress,1975.
[9] ROCA J C ,GAGNE M.Unclerstanding e-leaming Continuance In-tention in the Workplace: A Self - determination TheoryPerspective [J] .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8, 24 ( 4 ) :1585-1604.
[10] RYAN R M ,CONNELL J P.Perceived locus of causality and in-ternalization: examining reasons for acting in two domains [ J ].Joum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7 ( 5 ) :749-761.
[11]張星,吴忧,夏火松,等基于S-O-R模型的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J] .现代情报 ,2018 , 38 ( 08 ) : 18 -26.
[12] LAWLER E E,PORTER L W,TENNENBAUM A.Managers' at-titudes toward interaction episodes [ J ]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68,52(6pl).
[13] LIN T C , LAl M C , YANG S W.Factors influencing physicians'knowledge sharing on web medical forums [J] .Health InformaticsJoumal,2016,22(3) :594-607.
[14]张敏,唐国庆,张艳。基于S-O-R范式的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J] .情报科学 , 2017 , 35 ( 11 ) : 149-155. [15] VANSTEENKISTE M, NEYRINCK B, NIEMIEC C P, et al.Onthe relations among work value orientations,psychological needsatisfaction and job outcomes: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 [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 OrganizationalPsyehology ,2011 , 80( 2) :251-277.
[16] Chang HH,Chuang S S.Social capital and individual motivationson knowledge sharing: Participant involvement as a moderator[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0,V01.48 ( 1 ) :9-18.
[17] ZHAO L, DETLOR B, CONNELLY C E.Sharing Knowledge inSoeial Q&A Sites: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ExtrinsicMotivation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6,V01.33(1) :70-100.
[18] WANG W T, HOU Y P.Motivations of employees' knowledgesharing behaviors [M] .Pergamon Press ,Ine,.2015.
[19]SHELDON K M,TURBAN D B,BROWN K C,et al.Applying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to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J] .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2003,22:357-393.(上接第56頁)
[6]杜伊,金云峰,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编制[J]住宅科技,2017,37(02):8-14.
[7]马唯为,金云峰.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下公同绿地设汁方法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1):70-73.
[8]童明.城市肌理如何激发城市活力[J].城市规划学刊,2014(3):85-96
[9]姚吉昕,金云峰.基于不同视角的城市公同设计策略与方法[J]广东园林,2017,39(2):45-50
[10]金云峰,王越,蒋祎.有机更新发展理念下城市线性绿地的功能修补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2):22-26
[11]万希平,康安平.文化冲突时代的文化认同:基于全球化文化发展悖论的反思[J].未来与发展,2009(5):73-76,84
[12]黄怡,吴长福,谢振宇.城市更新中地方文化资本的激活:以山东省滕州市接官巷历史街区更新改造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5(2):110-118.
[13]彭茜,金云峰基于创新视角的社区花园有机更新研究[J]住宅科技,2017,37(9):43-48
[14]金云峰,陶楠.环境史景观史园林史[J].中国园林,2014(8):85-88
[15]陈竹,叶珉.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与空间公共性的判定[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3):44-49,53.
[16]金云峰,张新然.基于公共性视角的城市附属绿地景观设计策略[J].中国城市林业,2017,15(5):12-15.
[17]徐磊青,言语.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评估模型评述[J].新建筑,2016(1):4-9.
[18]金云峰,范炜,周晓霞.街道中央线性开放空间与可持续交通方式结合的景观类型学研究[J].城乡规划,2018(1):69-77.
收稿日期:2019-08-05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州地区乡村建筑色彩系绕性研究”(FJ2016C080);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资助“闽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JT180108,JAS180117),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发展项目“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嵩口古镇聚落景观的保护与更新策略”(CXZX2017466,CXZX2017604)
第一作者:程惠珊(1994-),女,硕士,研究方向为乡村景观治理及村民参与。E-mail: 1316391351@ qq.com.com
通信作者:李霄鹤(1986-),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景观与文化遗产。E-mail: Kathy@ 163.com
关键词:S-O-R模型,乡村微景观,村民参与,结构方程模型,晋江市
DOI: 10.12169/zgcsly.2019.08.05.0002
乡村微景观是乡村景观“点一线一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景观构建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激励村民积极参与,然而村民参与效率低、参与形式化等问题仍普遍存在[1]。国内外学者利用动机理论围绕公众参与外部动机的重要性[2]、内部动机重要性[3]、内部及外部动机的特点[4]、动机与参与意愿之间的关系[5]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然而在现有乡村微景观营造模式下,村民参与的外部动机类型有哪些?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关系如何?村民参与的动机与其参与意愿及行为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本文基于晋江市90多户村民参与206处乡村微景观的调研数据,构建了村民参与微景观模型,总结归纳了村民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发挥村民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1研究方法
1.1研究地概况
晋江市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南部,是闽南金三角的核心。随着“美丽乡村”(十八大)“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十九大)的提出,晋江市作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之一,于2017年开始以微景观创作的方式持续推进乡村景观建设。截至2018年12月,晋江市已培育42个晋江市级最美乡村和100多个乡村微景观,然而晋江市乡村微景观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仍面临困境。一是参与意识不足,参与占比低:乡村的主要居住人群为老人,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导致村民对乡村微景观营造活动参与多数成“被动化”“表面化”。二是参与简单化,参与效率低:当前,绝大多数乡村在开展乡村微景观营造活动中,只停留在“改不改”问题征询村民的意见,参与内容简单化,而在如何改造工程方面参与不足,参与效率差。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晋江市乡村开展深入研究,具有较好的典型性和示范性。
1.2研究方法
1)动机理论。动机理论是研究个体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旨在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潜能。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6]。当前,基于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相结合的分析视角被广泛运用于参与动机的解释和研究中[7]。外部动机强调的是目标驱动,主要来自外界因素的刺激[8],例如通过参与活动行为而获得奖励、报酬、社会地位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或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9-10]。本文遵循以上观点,将村民对外部动机的参与分为硬性收益和软性收益。硬性收益主要指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活动而得到的财务奖励,以及与村民之間的关系[11];软性收益主要指村民通过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活动,加强了村民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乡村社区与村民之间的黏性。内部动机主要是源自参与者的心理需求,如自我效能,助人为乐等[12]。利他主义和自我效能为内部动机的测量因素[13]。利他主义旨在帮助他人,而不是指望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自我效能是对个人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的主观评价,也是自信的表现。基于此,本文沿用以上观点作为研究村民参与微景观营造的内、外部动机。
2) S-O-R模型。为研究外部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影响机制.Mehrabian和Rus-sell于1974年提出S-O-R理论.S-O-R模型即刺激(Stimulus) -机体(Organism) -反应(Re-sponse),S-O-R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当个体的情绪状态受到外部环境刺激时,它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使个体执行接近或者回避行为[14]。调研发现,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活动是由于个体主动获取外部环境刺激,引起个体内在心理或认知的变化,进而触发个体内在的动机,最终产生参与的行为。然而,当前本领域研究涉及到心理学和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经典理论(如TPB.TSR,TRA,动机理论等)大多是将理论中涵盖的因素直接指向意愿或行为,为静止模型。因此,本文采用S-O-R模型为研究框架,构建动态研究模型研究乡村微景观营造中村民参与行为的真实心理和行为变化。
1.3变量提出与研究假设
根据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实际状况,从硬性收益、软性收益、利他主义、自我效能、参与意愿以及参与行为等方面构建乡村微景观营造中村民参与行为的概念模型,并提出8个研究假设:硬性收益负向影响利他主义、软性收益正向影响利他主义、硬性收益负向影响自我效能、软性收益正向影响自我效能、利他主义正向影响村民参与意愿、利他主义正向影响村民参与行为、自我效能正向影响村民参与意愿、自我效能正向影响村民参与行为。
1.4数据收集与样本分析
本文使用问卷形式收集数据。该调查于2018年12月25-31日进行,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86份,排除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435份。受访村民中男性占60%.女性为40%;受访者学历为小学及以下占2%,初中及高中占57%.大专及本科占26%,硕士及以上占15%。首先,样本数据由spss软件处理。其次,采用AMOS软件针对村民参与行为的假设模型进行验证。 2信效度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可知,偏度系数在-0.96~0. 592,峰度系数在-2. 078~1.231,符合吴明隆提出的正态分布规律。从表1可以看出,每个潜变量的Cronbach'sa系数在0.703~0.888,均大于0.6,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为进一步测量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文运用Amos24.0对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可得到潜变量的组合信度均大于0.7,表明各潜在变量测量指标的一致性程度较高:所有因素负荷量路径系数大于0.7.且均在0. 00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潜在变量的聚敛效度理想;各潜变量的平均方差萃取均大于0.5,表示测量模型的聚敛效度较好,各测量项对潜变量的解释性较好。
3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3.1结构模型与结果讨论
运用Amos24.0构建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模型,对模型路径系数进行估计与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根据普遍接受的拟合指数测量值可以很好地拟合,模型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除硬性收益对利他主义和自我效能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负数,其余均为正数,这表示乡村微景观营造中村民参与微景观活动硬性收益对利他主义和自我效能负向影响外,其余变量间的影响均为正向影响。假设Hl.H3,H6,H7,H8在0.001的显著水平下得到支持:H2和H4在0.01的显著水平下得到支持;H5在显著0.05的水平下得到支持。
1)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影响(即从S到0的过程)。如图1所示,从S(刺激)到0(机体)的过程来看,外部动机中的硬性收益对利他主义和自我效能均为负向的显著影响,乡村微景观营造中村民获得的硬性收益越高,其参与的负面情感越高涨。通过访谈发现,村民自我满足感不仅仅是在参与微景观营造过程中获得的,也是村民愿意主动参与的动机之一,因此,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晋江市村民不是一味重视硬性收益,这与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有关。软性收益对利他主义和自我效能均为正向显著影响,即村民在参与微景观活动中获得的社区关系越多,其对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自信程度、成就感越强烈。这是因为在微景观营造活动中,村民之间协调合作(如共同商讨设计场地、后期维护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互动,增强了社区的黏性,从而提升了村民的成就感,具有较强成就感的人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的概率就越高,这与Vansteenkiste的研究结果一致[15]。基于此,如何正确抓住村民的外部动机是精准、高效刺激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的基础。
2)内部动机对参与意愿及参与行为的影响(即从0到R的过程)。从0(機体)到R(反应)的过程来看,利他主义对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均为正向显著影响,这是因为在社会关系中人们的情感是双向的,在接受到他人的“帮助”后人们往往愿意将“帮助”继续传递下去。这表明,在乡村微景观营造中,村民可以学到新知识、经验且可以帮助到其他人,满足村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欲望,从而激励村民更加愿意帮助他人。村民的利他主义意识直接关系村民间的互惠合作、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当前,晋江市乡村由于外来人口较多的局限,降低了村民间的互动,从而形成了利他主义的负面情感,因此,增强村民利他主义意识应是日后相关政策制定的重点方向。自我效能对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均为正向显著影响,这是因为对自身能力充满信心的村民相信自己具备参与微景观营造的技术能力。这类村民会根据微景观营造的具体情况,依据自己的能力去探索、实践,展示自身的优点,这与高申春学者的结论一致[16]。基于此,如何充分发挥村民的内部动机是提升乡村社区“互助”氛围、增强村民参与性的关键。
3.2中介效应与结果讨论
本文运用Bootstrap方法进一步检验研究模型。基于样本数据进行5 000次的Bootstrap重复抽样后,得出表2中的间接效应估计值和95%置信区间。结果显示,硬性收益-利他主义-参与意愿、软性收益-利他主义-参与意愿和软性收益-利他主义-参与行为的间接效应估计值和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其中介效应显著,其他路径则无中介作用。
中介结果表明,硬性收益可以通过自我效能而不能通过利他主义对参与意愿起到间接作用。这是因为利他主义是个体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的行为,难以受到物质激励和参与行为的驱动,而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等经济收益可以刺激人们的自我效能,从而更有意愿去参与微景观营造活动。软性收益可以通过利他主义对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发挥间接作用,但不能通过自我效能对参与意愿和行为产生作用。在微景观营造中,村民出于利他精神帮助其他村民,自身也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交关系,从而促使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活动。
4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4.1研究结论与理论意义
本文以S-O-R模型为基础,引入动机理论构建乡村微景观营造中村民参与行为模型,外部动机分为硬性收益和软性收益两种刺激因素,利他主义和自我效能作为机体感知因素,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作为反应部分。本文的实证结果说明S-O-R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村民参与乡村微景观营造行为,村民的参与行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机体感知变化后,外部动机会做出反应。本文为S-O-R模型在村民参与微景观营造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支撑,这种尝试也为以后开展乡村景观建设中村民参与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在国内研究中,村民的外部动机很少被分类,探讨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影响更是少之又少,本文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有不同的影响,特别是硬性收益负向影响利他主义而软性收益正向影响利他主义。
4.2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认为应该从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方面激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微景营造活动,以增加村民与社区间的黏性,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1)就外部动机而言,提高物质激励,丰富精神激励,健全反馈激励机制。研究表明,政府的反馈奖励机制可以促进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但往往单一的物质奖励(酬金回报、社会地位等)难以满足村民的自我满足感的追求。因此,政府在多渠道、多元方式参与的同时,应考虑个性化和灵活的软性激励,如提供培训机会、增加情感奖励、加强村民间的社会互动等。 2)在内部动机方面,首先要激发和强化村民的利他主义动机。一方面,运用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宣传乡村微景观营造活动,这是促使村民正确认识自己在乡村社区微景观营造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途径之一,可以稳固并深化参与微景观营造行为在村民个人价值观中的地位,正确强化村民的利他主义动机:另一方面,通过对在微景观营造中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贡献突出的村民,利用其号召力和感染力宣传利他主义的价值观,梳理利他主义的良好文化氛围,促进村民对微景观营造活动的参与意识落实到实际行为之中。其次要增强村民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当地政府应时刻关注村民对乡村微景观营造活动的心理状态,了解村民对乡村微景观的真实想法,及时与村民沟通交流其参与微景观活动的困难,减轻村民的挫败感,从而增强村民的参与自信心;另一方面,政府应营造乡村社区团结互助的合作氛围,研究表明,村民间互惠互助有助于提高村民的自我效能。由于硬性收益对自我效能有显著正向影响[17-18].软性收益对利他主义和自我效能有显著正向影响[19],因此当地政府可以通过物质奖励和软性奖励加强村民间的交流合作,以提高自我效能,从而促进村民的参与行为。
参考文献
[1]曲延春,王成利.政策演进与乡村治理四十年:1978-2018:以中央一号文件为基础的考察[J].学习与探索,2018( 11):66-74.
[2] RODE H.To share or not to share:the effects of extrinsic and in-trinsie motivations on knowledge-sharing in enterrise socialmedia platforms[J].Joumal of Information Teehnology ,2016, Vol31(2):152-165
[3] RYAN R M ,DECI E L.lntrinsie and Extrinsie Motivations:Classie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J].Contemporary EdueationalPsychology,2000,25(1):54-67.
[4]田甜农民参与农地整治项日的行为机理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
[5] HSU M H,JU T L,YEN C H,et al.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invirtual eommunities:The relationship hetween trust, self-effieaey,and outcome expectations[J].Intem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7 ,65(2):153-169.
[6] LIN H F.Effects of extrinsie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on employee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eience,2007,33( 2) :135-149.
[7] BENABOU R, TIROLE J.lntrinsie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J] .Review of Eeonomic Studies,2003 ,70( 3) :489-520.
[8] DECI E L. Intrinsic motivation [M]. New York: PlenumPress,1975.
[9] ROCA J C ,GAGNE M.Unclerstanding e-leaming Continuance In-tention in the Workplace: A Self - determination TheoryPerspective [J] .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8, 24 ( 4 ) :1585-1604.
[10] RYAN R M ,CONNELL J P.Perceived locus of causality and in-ternalization: examining reasons for acting in two domains [ J ].Joum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7 ( 5 ) :749-761.
[11]張星,吴忧,夏火松,等基于S-O-R模型的在线健康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J] .现代情报 ,2018 , 38 ( 08 ) : 18 -26.
[12] LAWLER E E,PORTER L W,TENNENBAUM A.Managers' at-titudes toward interaction episodes [ J ]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68,52(6pl).
[13] LIN T C , LAl M C , YANG S W.Factors influencing physicians'knowledge sharing on web medical forums [J] .Health InformaticsJoumal,2016,22(3) :594-607.
[14]张敏,唐国庆,张艳。基于S-O-R范式的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J] .情报科学 , 2017 , 35 ( 11 ) : 149-155. [15] VANSTEENKISTE M, NEYRINCK B, NIEMIEC C P, et al.Onthe relations among work value orientations,psychological needsatisfaction and job outcomes: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 [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 OrganizationalPsyehology ,2011 , 80( 2) :251-277.
[16] Chang HH,Chuang S S.Social capital and individual motivationson knowledge sharing: Participant involvement as a moderator[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0,V01.48 ( 1 ) :9-18.
[17] ZHAO L, DETLOR B, CONNELLY C E.Sharing Knowledge inSoeial Q&A Sites: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ExtrinsicMotivation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6,V01.33(1) :70-100.
[18] WANG W T, HOU Y P.Motivations of employees' knowledgesharing behaviors [M] .Pergamon Press ,Ine,.2015.
[19]SHELDON K M,TURBAN D B,BROWN K C,et al.Applying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to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J] .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2003,22:357-393.(上接第56頁)
[6]杜伊,金云峰,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编制[J]住宅科技,2017,37(02):8-14.
[7]马唯为,金云峰.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理念下公同绿地设汁方法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1):70-73.
[8]童明.城市肌理如何激发城市活力[J].城市规划学刊,2014(3):85-96
[9]姚吉昕,金云峰.基于不同视角的城市公同设计策略与方法[J]广东园林,2017,39(2):45-50
[10]金云峰,王越,蒋祎.有机更新发展理念下城市线性绿地的功能修补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2):22-26
[11]万希平,康安平.文化冲突时代的文化认同:基于全球化文化发展悖论的反思[J].未来与发展,2009(5):73-76,84
[12]黄怡,吴长福,谢振宇.城市更新中地方文化资本的激活:以山东省滕州市接官巷历史街区更新改造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5(2):110-118.
[13]彭茜,金云峰基于创新视角的社区花园有机更新研究[J]住宅科技,2017,37(9):43-48
[14]金云峰,陶楠.环境史景观史园林史[J].中国园林,2014(8):85-88
[15]陈竹,叶珉.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与空间公共性的判定[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3):44-49,53.
[16]金云峰,张新然.基于公共性视角的城市附属绿地景观设计策略[J].中国城市林业,2017,15(5):12-15.
[17]徐磊青,言语.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评估模型评述[J].新建筑,2016(1):4-9.
[18]金云峰,范炜,周晓霞.街道中央线性开放空间与可持续交通方式结合的景观类型学研究[J].城乡规划,2018(1):69-77.
收稿日期:2019-08-05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州地区乡村建筑色彩系绕性研究”(FJ2016C080);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资助“闽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JT180108,JAS180117),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发展项目“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嵩口古镇聚落景观的保护与更新策略”(CXZX2017466,CXZX2017604)
第一作者:程惠珊(1994-),女,硕士,研究方向为乡村景观治理及村民参与。E-mail: 1316391351@ qq.com.com
通信作者:李霄鹤(1986-),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景观与文化遗产。E-mail: Kathy@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