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这出课改的重头戏始终上演得成功而令人振奋。但成功并不意味着尽善尽美,应该看到由于城乡的差别、学校之间的差别、教师个体的差异性等因素,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偏失,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那么要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往纵深推进,该怎样正确把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呢?
1 语文课堂教学要真正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根本上应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若偏离这个目标,“学生的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不论语文学习涉及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用何种形式和手段,其落脚点都应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增加积累,学会运用。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新课程提倡把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入课堂教学,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来学活语文、学好语文。
但在一些课堂里,语文活动变得形式化,花样繁多,过于泛滥。常有教师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各式各样的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文本得不到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这就不免引来一个问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文本阅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他们把很多的精力放在课文以外的问题研究上,却不能静下心来读课文。这也影响学生阅读的习惯,他们变得心浮气躁。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避免陷入“浅尝语文——生硬浮泛地延伸拓展”这样貌似热闹,实则缺乏实效的套路之中。不能机械片面地理解语文学习的延伸拓展,更不能将其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招牌,纯粹为了延伸拓展而延伸拓展。延伸拓展应与教学内容形成有机整合,自然地融合在教学活动之中。延伸拓展的本质是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读写,若不顾实际情况,硬要在时间非常有限的课堂上来个延伸拓展,其结果势必背离延伸拓展的本质,而且影响学生对课文的必要的品味与感悟。
2 要讲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实效性,谨防流于形式
课程改革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强调教师必须发挥好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但在一些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却流于形式,闹哄哄的课堂随着全班学生散乱的思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学生的认识一直处于平面滑动的状况,得不到必要的引导与提升。有的教师安排学生讨论,所提供的时间却严重不足,学生还没来得及好好思考,教师就已经要求学生发言,搞得学生一头雾水,不知从何说起。
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切记涣散成沙。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让学生有一种内在的紧张感,让课堂有一定的密度,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合作学习确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但不分时机、不顾效果的合作则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让学生合作讨论的问题,本身应该具有讨论价值和必要。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还没有讨论起来或没有讨论充分之时,不能随意终止讨论。也就是说,合作的时候应该是真正在交锋、在生成、在互动。
真正的探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的探究性问题要有价值、有挑战性,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探究更有深度。学生方面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归类、筛选、梳理,探究过程中要及时点拨引导、归拢总结、概括升华,有意识地为学生搭设台阶,促使其提升到新的认识层面。
3 师生互动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谨防诊断与引导功能的虚化
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既要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也必须发挥其诊断与引导功能。但是这种重要的诊断与引导功能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却被虚化,缺失必要的分析与评判。这样的评价其实是在不负责任地搪塞学生,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应该始终成为评价的主要目的。应全面认识和发挥评价的多重功能,不能片面地强调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尤其要注意防止学习评价的诊断与引导功能的缺失。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有分析、有评判,对学生正确或接近正确的回答,引导其找出论据,提升其价值,完善其表达;而对那些不够正确或者完全错误的回答,要及时地、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所在和解决办法。
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平等对话中的首席”的作用。课改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活动多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更高水平的“动”,在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主动性的同时,或坦诚地说说自己的阅读心得,或作一些必要的解疑,或提供一点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提升认知水平。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这样的互动,才可能是高质量、高效率的互动。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新区小学)
1 语文课堂教学要真正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根本上应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若偏离这个目标,“学生的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不论语文学习涉及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用何种形式和手段,其落脚点都应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增加积累,学会运用。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新课程提倡把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入课堂教学,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来学活语文、学好语文。
但在一些课堂里,语文活动变得形式化,花样繁多,过于泛滥。常有教师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各式各样的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文本得不到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这就不免引来一个问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文本阅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他们把很多的精力放在课文以外的问题研究上,却不能静下心来读课文。这也影响学生阅读的习惯,他们变得心浮气躁。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避免陷入“浅尝语文——生硬浮泛地延伸拓展”这样貌似热闹,实则缺乏实效的套路之中。不能机械片面地理解语文学习的延伸拓展,更不能将其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招牌,纯粹为了延伸拓展而延伸拓展。延伸拓展应与教学内容形成有机整合,自然地融合在教学活动之中。延伸拓展的本质是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读写,若不顾实际情况,硬要在时间非常有限的课堂上来个延伸拓展,其结果势必背离延伸拓展的本质,而且影响学生对课文的必要的品味与感悟。
2 要讲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实效性,谨防流于形式
课程改革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强调教师必须发挥好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但在一些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却流于形式,闹哄哄的课堂随着全班学生散乱的思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学生的认识一直处于平面滑动的状况,得不到必要的引导与提升。有的教师安排学生讨论,所提供的时间却严重不足,学生还没来得及好好思考,教师就已经要求学生发言,搞得学生一头雾水,不知从何说起。
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切记涣散成沙。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让学生有一种内在的紧张感,让课堂有一定的密度,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合作学习确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但不分时机、不顾效果的合作则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让学生合作讨论的问题,本身应该具有讨论价值和必要。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还没有讨论起来或没有讨论充分之时,不能随意终止讨论。也就是说,合作的时候应该是真正在交锋、在生成、在互动。
真正的探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的探究性问题要有价值、有挑战性,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探究更有深度。学生方面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归类、筛选、梳理,探究过程中要及时点拨引导、归拢总结、概括升华,有意识地为学生搭设台阶,促使其提升到新的认识层面。
3 师生互动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谨防诊断与引导功能的虚化
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既要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也必须发挥其诊断与引导功能。但是这种重要的诊断与引导功能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却被虚化,缺失必要的分析与评判。这样的评价其实是在不负责任地搪塞学生,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应该始终成为评价的主要目的。应全面认识和发挥评价的多重功能,不能片面地强调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尤其要注意防止学习评价的诊断与引导功能的缺失。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有分析、有评判,对学生正确或接近正确的回答,引导其找出论据,提升其价值,完善其表达;而对那些不够正确或者完全错误的回答,要及时地、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所在和解决办法。
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平等对话中的首席”的作用。课改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活动多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更高水平的“动”,在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主动性的同时,或坦诚地说说自己的阅读心得,或作一些必要的解疑,或提供一点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提升认知水平。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这样的互动,才可能是高质量、高效率的互动。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新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