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才华闲抛为哪般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84989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迷恋于旧时的京华,文艺的高空火树银花不夜天,才子如云才女如林,那是一个批发传奇的时代,无日不流言。
  彼时,最红旦角莫过“伶王”梅兰芳,男身青衣,“回眸一笑百媚生”,妒杀粉黛群;最红生角“冬皇”孟小冬,女儿家须生,嗓宽韵厚,“不带雌音”——虽是唱打念做和手眼身发步,偏那眼角眉梢都透着老生的雄浑与阳刚,不难想象台下时光的辛苦恣睢。硬生生将先天性的娇柔软媚逼去,极尽粗犷与浑厚,天长日久,颠覆的岂只是音质,心理上恐怕都要打下烙印吧。
  爱情的三要素是:恰好的时间,恰好的地点,恰好的你。梅孟初见,年龄恰好,她是18佳人,他是而立之年,戏迷一时心血来潮,让梅孟合演一出《游龙戏凤》,大家都叫好。一个是女儿家须生之皇,一个是男儿身旦角之王。戏,还未开演,空气中已满蕴暧昧。梅孟同台充分满足世人对人性隐秘地带的好奇与窥睽。梅孟入戏,一个是风流倜傥的正德皇帝,一个是当垆卖酒的柜台西施李凤姐,眉挑目接,大耍身段,戏迷哄然叫好了。同一个念头在不同的时刻飞入戏迷心中:眼前一对正是天造地设的佳偶啊!
  这一念头激动着所有的观众。国人的精神历来缺血缺钙,却并不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尤其是情感方面,许多人都有未遂之痛。剩余情感无以排遣,自然滋生媒公媒婆情结,须眉在这方面更是不让巾帼。
  一片叫好声中的孟表情该当如何?是颦,是笑,是羞,是涩……但她的心,终是动了!难得戏迷兴之所至,更兼梅孟情之所钟。梅孟携手,爱巢筑在“缀玉轩”——喜欢这个名字,清洌如泉,如鸣佩环,清净之地,正可养爱情。
  不过岁余,劳燕分手。关于分手缘由,众说纷纭,比较可信的是梅门枪杀案及吊孝受辱——梅二房夫人福芝芳对孟小冬当众实施蓄谋已久的排挤。我倾向于梅没有给足她理直气壮的名分——如果她气在福芝芳,势必会留下来,与之斗智斗勇,她与梅分手,可能迁怒于他安排不当。据说,彼时孟小冬已有一女,气头上的孟将女儿送了人——这种霹雳作派,暗契她的“不带雌音”,而他的青衣生涯,怎不剪蚀男人本有的刚烈与决绝!
  孟小冬毕竟年青,意气有余,心机不足。
  后跟从杜月笙,孟小冬显然城府多了。侍病20余载不露声色,直到杜月笙计划赴法,她轻启唇,轻飘飘吐一句看似脱口而出实则酝酿20来年的心声:“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心结如刺,想必鲠在心头,名分一日不定,此刺便长鲠于胸。此语,从孟小冬心头飞出,那根看不见的刺,带着血,卡在了当事人杜月笙的耳朵眼上,他躺不住了。63岁的杜月笙,从多年病榻上颤巍巍起身,抖擞精神迎娶43岁的孟小冬——庄严的名分婚礼!
  杜月笙此举,却让我看到他一代枭雄背后的英雄本色:义气,对女人怀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感。孟小冬选择杜作归宿,或许是一种睿智。乱世佳人,要的是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当初的梅兰芳没给她。她心高气傲,这种傲气使她熬了20多年不肯开口讨要,终于开口,傲气被岁月之霜打散,却也亮烈难犯。杜月笙掂量出这句轻飘飘话语的心气分量,给了她一场迟到的婚礼,不久,撒手人寰。
  杜月笙无愧,孟小冬无憾。杜离世后,孟小冬宣布不再公开演唱——与伯牙摔琴谢知音异曲同工。孟引杜为知己,梅得知,是否大惭?
  孟小冬学艺十载,遇到梅兰芳,辄藏身别馆,不再登台;与梅分手后师承余派,颇有造诣,再适杜月笙,戏服散尽,从此告别舞台……她有唱戏的天分,却缺乏艺术家的自觉与自为,为了男人,将一身才华一再闲抛,从艺术的角度看来,确是人力资源的惊人浪费。但我们不能对孟小冬要求过多,或许对于她,学戏只是安身立命的手段。她只是将自己定位为女人,一个人格中糅合了阳刚气和霸气的女人,一个有特长的女人,一个有身价的高价女人。而民国女人的终身职业不过是嫁人——或嫁名利,或嫁钱财,或嫁爱情,但衡量她们情感业绩的却非这三者,而是名分。
其他文献
南下时,妈和妻子一个劲地向我包里装衣物和吃的东西。我不耐烦地说,装那些东西干啥?还不如装上一张儿子的照片,没事时看一下,我就会更加努力挣钱了。  来到深圳打工,并非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如意的工作。进了几家工厂,嫌工资低工时长,便选择了工地,一天30多块,无非累一点脏一点。我们这些农民工不就是为了能为家里多寄几个钱吗?  我们在深圳的工地上挥汗如雨,没日没夜地干着,累了就换班休息。我们这些做小工的无非
期刊
马老伯急需一双买皮靴的钱。  太阳像个火球挂在天上,把大地炙烤得像个蒸笼,闷热闷热的。正是中午时分,马路上除了偶尔穿梭的车辆,几乎没有行人。马老伯背着个鼓囊囊的蛇皮袋,两眼瞪得溜圆,像个寻找猎物的猎人一样,不放过大街上的任何一个角落。  马老伯是个捡破烂的。  马老伯每到一个垃圾桶跟前,就把关节已经变了形的手伸进垃圾筒,上下左右来回翻动,遇到有价值的东西,就忙掏出来装进身后的蛇皮袋,好像拾到了宝贝
期刊
对于喜欢夜读的我,早起是最痛苦的,但若某个周末清晨,他喊:“去喝早茶,吃烧卖啰!”这恼人噪音便成了美妙起床号,我立即醒来,穿衣出门,只为了那美味。每次,都在那家酒店喝早茶,吃喜欢的烧卖。那烧卖,薄的皮、鲜的馅,鲜汁微微渗出来,整个清晨都美好起来,活着也有了兴致。有一天再去,却发现换了店号,新的烧卖味道我不太喜欢。  烧卖,南北方都有,江浙、广东叫它烧卖,四川、北京称为烧麦,花样繁多,河南有切馅烧卖
期刊
工棚紧挨着村庄,每天夜里丑时,带着南国方言的鸡鸣声会准时敲醒炊事员。工棚里其实也有人养鸡,只是还小,不懂得叫亮,如果要住年把的工棚,就会鸡鸭成群狗吠声声。炊事员必须赶在工棚里的班组人马起床时有饭吃。  我们做工最看好的是一天中的大清早,特别是在这广东的盛夏季节,我们是在房顶上盖琉璃瓦,太阳一出来就盯着晒,无遮无拦,已经打平清光的水泥房面迅速被晒得发烫,汗水湿透的衣服裤子粘在身体上,眼睛眉毛胡子都被
期刊
1  我抬头看那观音。  常听人夸谁谁美,便说“有观音相”,“长得像观音似的”。在乡间,只有美极了的男人和女人才会被请到庙会上扮观音。而上世纪初的上海,一个男人如此赞颂一个女人的美貌:正大仙容。这四个字让那个孤傲绝伦的女人喜不自胜,然后她便低下去,低下去,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而我一直以为,这四个字用来形容观音才最恰如其分。  眼前的观音自然是美的。头戴宝冠,身披天衣,腰束罗裙,因是南国的观音,便
期刊
堂弟在广州打工,当公司主管五六年了,颇得老板重用。  无数人觊觎堂弟的位置,可他,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农村仔,竟然能击败众多大专本科甚至硕士生,一如风吹浪打,他自闲庭信步。  我服,去信讨教打工秘诀。堂弟回复:做好三件事,足矣。  第一件事,就是不要轻易请假。你请假,公司就必定会临时派人顶替你,一顶替你,就会有人熟悉你的业务,那么,你就不是该业务的惟一人选,人家就可以替代你甚至比你做得更好。所以,你
期刊
古时候有一个财主,很信佛,他的几个大小老婆也整天捻着佛珠念佛,而且,他下令所有的家丁都要敬佛,所以,他家的房内房外,日夜都香烟缭绕。远近的和尚道士到他家便成了座上客,大沾其光。当然,他们也得投其所好,附和财主。  一天,有个和尚远道而来,一到财主家门口,两个守门的家丁就合掌而立,热情招呼:“阿弥陀佛,我家老爷有请高僧。”其中一人就跑进去通报了。  和尚一见这不伦不类的情形,想起财主的为人,心里就有
期刊
白白流淌的青春血汗    1991年,我17岁。见那些乡邻们到砖厂打工回来,一身打扮比下乡的干部还耀眼,我看着眼馋,再也没有继续求学的心思,央求父亲拿了20个鸡蛋、5斤白酒去求堂兄带我去砖厂。我向往那句俗话:人不出门身不贵,火不烧山地不肥。不出门,我始终是一个让人瞧不上眼的毛头小子。  河北平原的初春是一片雪的海洋,风比刀子还锋利。没处落脚,我们只好在一个被弃置的砖窑里暂避霜雪。我们蜷曲在自己所带
期刊
1    常厂长不是老板,他哥是。  他哥叫常河,他叫常江。他们父亲是乡村会计,毛笔字写得好,算盘珠子拨得活,给二子取下气势磅礴的名号,灵感来自滚滚黄河长江水。常河小儿麻痹落下了残疾,走路拐拉拐拉的,每日无所事事,从村东头拐拉到村西头,没人把他当盘菜,狗儿也看他不顺眼,汪汪冲他咬。后来他从山村拐拉到深城修鞋糊口,听说有个扫大街的老婆子买彩票发了,他也去买,屡买不中,但不死心,照买不误,终于感动了财
期刊
一个夏天的雨夜,街道上行人稀少,我在店里坐着,百无聊赖。这时候,门口来了个乞丐,他身材高大,蓬头垢面,看起来50多岁的样子,身上背着一个破烂不堪的大背包,畏缩地站在我的店门前。  我没有起身。他不会是我的顾客,我也不希望有这样的顾客,生意做到乞丐的头上,基本上也就做到头了。可他却指了指我玻璃柜里的香烟,我不得不起身问:“要什么烟?”  他嘴里咿咿呀呀的不知说了些什么。我拿了一包最便宜的问他:“是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