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通过阐述统计线上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趋势和目标要求,分别从平台多类别教育培训管理模式、组织协调和内容建设以及功能优化和技术提升的角度探索统计线上教育培训工作,提出建立规划计划、教学资源共享更新、检查监督、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统计线上教育培训工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阐述统计线上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趋势和目标要求,分别从平台多类别教育培训管理模式、组织协调和内容建设以及功能优化和技术提升的角度探索统计线上教育培训工作,提出建立规划计划、教学资源共享更新、检查监督、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统计线上教育培训工作.
其他文献
以TiO2、H3 PO4、Fe2 O3和草酸钠为原料,采用固相反应法在700℃下煅烧4 h制备了复合电解质Ti0.9Fe0.1P2O7/NaPO3/NaTi2(PO4)3.用X射线衍射(XRD)测定复合电解质的晶体结构;用电化学工作站测量Ti0.9Fe0.1P2O7/NaPO3/NaTi2(PO4)3在450~800℃和不同氧分压范围内的交流阻抗谱.结果表明,复合电解质在800℃时,氮气中(pO2=75 Pa)的电导率达到3.7×10-2 S·cm-1.电导率与氧分压的关系表明,在含氢气氛下,复合电解质以
研究目的:以中国27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究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的存在性及其激励机制,并进一步识别策略互动所呈现出的具体形态.研究方法:“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模型、空间自回归模型以及非对称反应模型.研究结果:(1)地方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决策上存在显著的模仿式策略互动行为,且这种趋同性会随着“距离”增加而逐步衰减;(2)机制检验表明,地方政府土地资源配置策略互动源于“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机制,具体而言,引资竞争和财税竞争分别是城市间在工业用地价格和商住用地价格决策上竞相模仿的激励来源;(3)策略互动
信息化时代,随着会计协同创新的要求,企业核算逐渐走向信息化,为日常管理和业务发展提供了现代化技术手段,因此从会计协同创新的角度来研究企业核算信息化的重要性.本文从企业核算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根据核算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在会计协同创新的视角下,企业核算信息化的发展现状,通过明确核算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建立核算信息化架构,融合核算管理模式,建立与核算信息化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对当前的企业核算信息化进行战略规划.从研究结果来看,当前企业核算信息化的重要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丰富了核算工作内容,提高了核算广度
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例,结合北部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群建设现状,考虑待评价课程的品质特点以及专业地位,构建了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调查数据,验证了评价指标的一致性、有效性,从课程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产出、教学效果5个维度,建立包括22个指标因子的评价模型.引入三角模糊函数刻画比较强度及定义相应矩阵运算,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课程评价指标权重及隶属度.实现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定量评价,为同类型高校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为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从制度、经济与文化三个层面分析农地流转治理结构的转型逻辑与区域差异.研究方法:逻辑演绎法,Bi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促进农地流转从关系治理向契约治理转型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产权的界定与实施、流转租金的上涨和人情往来的减少.(2)农地流转治理结构及其转型逻辑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和西部地区更偏向契约治理,中部地区更偏向关系治理.在驱动因素上,东部地区较高的流转租金和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是主要的转型驱动力,中部地区的人情文化传统较深,阻碍了农地流转的
研究目的: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讨论土地要素配置对城乡融合影响,为土地市场化改革提供一条可实现路径.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完全竞争条件下,土地市场化相比计划配置存在帕累托效率改进,土地市场化尤其是农地市场化对城乡融合产生直接且显著影响,并在政府行为与城乡多维融合间起多重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城乡融合导向下中国土地要素配置的现实取向应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但须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即发挥市场效率优势和激发政府公平优势,并通过系统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变革促效率和质量变革,最终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推动力.
本文以嘉定新城七人普数据为基础,从五个维度研究人口经济结构特征与“产业能级大幅提升”目标、人口文化结构特征与“科创策源功能凸显”目标、人口 自然、迁移结构特征与“公共服务品质优化”目标的协调关系,提出嘉定新城要加速高水平人才集聚,强化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研究目的:探究区域尺度与网格尺度气候变化与耕地利用变化对耕地气候生产潜力相对贡献的空间异质性,为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测算耕地气候生产潜力,通过情景分析评估气候变化和耕地利用变化对中国耕地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1)耕地单位面积气候生产潜力整体呈现自北向南递增的分布态势,高值区(>2000 t/km2)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优越的华南地区,低值区(≤500 t/km2)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农业区的西北
研究目的:探究全国大陆31个省(市、区)2000—2019年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变化特征,考察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核密度法、趋势面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全国各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范围由0.408~3.976缩小到0.353~2.046,全国、东部、中部、西南和西北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值均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均高于全国水平且呈上升趋势;(2)31个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多个年份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效率高值区分布由
研究目的:基于“环境—努力”二元因素机会不平等理论,构建农地赋权与收入不平等的概念性分析框架,探索农地赋权影响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为实现农村经济均衡、增进民生福祉提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启示.研究方法:OLS方法、分位数回归、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赋权显著降低家庭相对剥夺指数和村庄基尼系数,即抑制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主要通过提高低收入农户群体收入水平发挥作用;(2)劳动力转移在农地赋权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机制中起到传导作用;(3)家庭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的提升增强了农地赋权对收入不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