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是为了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那么,我们在鉴赏诗词时,快速、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情感亦是鉴赏的重点。在高考备考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抓诗题、抓注释、抓关键词、抓典型意象、抓抒情手法来准确探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诗歌情感;诗题;注释;意象;关键词;抒情手法
高考新课标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对诗人情感分析的题型是近几年的考试热点,2015年,新课标Ⅰ卷第9题: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新课标Ⅱ卷第9题: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残春旅舍》)。2016年,新课标Ⅰ卷第9题: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金陵望汉江》)。新课标III卷第9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内宴奉诏作》)2017年新课标III卷第15题: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通过考情分析可见,情感鉴赏题型是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考题型,而要读懂古典诗词,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诗词中所写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如何在高考备考中寻求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抓。
一、抓住诗题探析诗歌情感
诗题是诗歌的灵魂,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读诗先读诗题,许多诗题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读诗题有助于学生弄懂诗歌内容大意。也有些诗題本身就透露了诗人的感情基调,如《吴中书事》,根据文题可知情感怀古伤今或是借古讽今;《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一诗,从文题可知情感:怀想、怀念故园的海棠以及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从文题可知此诗为留别诗,情感中有思乡之愁。
可见,读诗先读题,诗题是诗歌的中心,读懂了诗题,对于诗歌的大意和诗歌的情感的把握也就容易了许多。
二、抓住注释探析诗歌情感
注释,是对诗词的解释与补充,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可以帮助读者准确的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一)关注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的注释,洞悉诗歌情感
诗歌的思想感情是与创作诗歌时的社会环境、作者的生平等大背景离不开的。如《吴中书事》中注释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从这一注释可知写作背景为晚唐时期,而作者登进士及第,却只做了从七品下的小官,暗示了对国运渐衰的感叹,不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之情。
(二)关注介绍相关诗句的注释,洞悉诗歌情感
如《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中注释①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根据这一注释暗示出此处的“翠纱红映肉”实为海棠,那么,对这一句诗“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进行分析,便能体味到作者对海棠的怀想之情。若没有此注释,那么学生乃至读者很难理解这一句诗的内容,也无法把握到诗人怀想海棠之情。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注释来读懂诗歌、把握诗歌情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关注注释中他人对诗歌评价的语句,洞悉诗歌情感
少数诗歌的注释中有其他人对本诗歌相关诗句的评价,他人的评价往往是中肯的,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内容,进而能洞悉诗歌情感。
三、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把握诗歌情感
关键词是诗中画龙点睛之处,是诗歌的诗眼,在赏析诗词时,抓住了诗眼,便能洞悉诗人情感。如“尽日愁吟谁与同”一句,紧扣“愁”这一情感来写,点出了诗人此时尊前多暇,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抓住了这些字,把握其情感便得心应手了。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亦可知是思乡之情。 再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四、抓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探究诗歌情感
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因此,抓住意象的特点,可揣摩出诗人的情感。 如“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一句,意象“香径”“兰叶”,香径上的兰叶“自”生,昔日吴王与美人泛舟来香山采香,而今,香径犹在,吴国已亡,无人欣赏此美景;意象“响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昔日的美人在此起舞,到处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今日却是空旷无人烟的,昔盛今衰。诗人借这两个典型意象抒发其怀古伤今之情感。
五、抓抒情手法分析诗歌情感
诗人情感的表达往往是含蓄的,我们在把握情感之时,应教会学生从诗歌的抒情手法入手来进行分析,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进而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诗歌中常用的抒情方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暗用典故等。
(一)抓住诗歌中运用直抒胸臆手法的诗句
诗句“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二)抓住诗歌中运用借景抒情手法的诗句
景为情生,诗人通过对景物进行描写,表达其内心丰富的情感。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景物特点可与情感一致,也可通过乐景衬托哀情。
1.“乐景”表达“乐情”。杜甫的《花底》中诗句“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紫萼黄蕊,写花丽,“行暮雨”,写花润,“入朝霞”写花鲜,“潘安县”写花多,“卫玠车”写花美。诗人浓墨重彩,表现见花时的惊喜来表达对花的赞叹之情。
2.“哀景”表达“哀情”。情由景生,哀景渲染出悲凉的意境,诗人的哀情由此生发出来了。袁去华的《水调歌头·定王台》中的词句“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即是典型的借哀景抒发哀情。写词人登台望远,但见老树枯枝在秋风中瑟缩,浩浩大江默默向东流淌。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抒发对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感慨,表达了深沉的亡国之痛。
3.“以乐景写哀情”,使情更哀,能在情感表达上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诗句“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中的意象:柳条、花影、幽径、鸟鸣、淡晴之景为美丽的春景,是迷蒙、幽寂的,景为乐景,而此时表达的情感为诗人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情,以及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而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则是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三)抓住诗歌中暗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诗句
诗歌中借助典故来含蓄地抒发诗人的情感,《吴中书事》一诗的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一句通过范鑫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亦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
高考诗歌鉴赏中,情感赏析是重中之重,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抓诗题、抓注释、抓关键词、抓典型意象、抓抒情手法的方法,便可以快速准确的把握诗歌情感,体悟诗歌的精髓。
【关键词】诗歌情感;诗题;注释;意象;关键词;抒情手法
高考新课标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对诗人情感分析的题型是近几年的考试热点,2015年,新课标Ⅰ卷第9题: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新课标Ⅱ卷第9题: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残春旅舍》)。2016年,新课标Ⅰ卷第9题: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金陵望汉江》)。新课标III卷第9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内宴奉诏作》)2017年新课标III卷第15题: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通过考情分析可见,情感鉴赏题型是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考题型,而要读懂古典诗词,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诗词中所写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如何在高考备考中寻求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抓。
一、抓住诗题探析诗歌情感
诗题是诗歌的灵魂,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读诗先读诗题,许多诗题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读诗题有助于学生弄懂诗歌内容大意。也有些诗題本身就透露了诗人的感情基调,如《吴中书事》,根据文题可知情感怀古伤今或是借古讽今;《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一诗,从文题可知情感:怀想、怀念故园的海棠以及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从文题可知此诗为留别诗,情感中有思乡之愁。
可见,读诗先读题,诗题是诗歌的中心,读懂了诗题,对于诗歌的大意和诗歌的情感的把握也就容易了许多。
二、抓住注释探析诗歌情感
注释,是对诗词的解释与补充,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可以帮助读者准确的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一)关注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的注释,洞悉诗歌情感
诗歌的思想感情是与创作诗歌时的社会环境、作者的生平等大背景离不开的。如《吴中书事》中注释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从这一注释可知写作背景为晚唐时期,而作者登进士及第,却只做了从七品下的小官,暗示了对国运渐衰的感叹,不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之情。
(二)关注介绍相关诗句的注释,洞悉诗歌情感
如《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中注释①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根据这一注释暗示出此处的“翠纱红映肉”实为海棠,那么,对这一句诗“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进行分析,便能体味到作者对海棠的怀想之情。若没有此注释,那么学生乃至读者很难理解这一句诗的内容,也无法把握到诗人怀想海棠之情。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注释来读懂诗歌、把握诗歌情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关注注释中他人对诗歌评价的语句,洞悉诗歌情感
少数诗歌的注释中有其他人对本诗歌相关诗句的评价,他人的评价往往是中肯的,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内容,进而能洞悉诗歌情感。
三、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把握诗歌情感
关键词是诗中画龙点睛之处,是诗歌的诗眼,在赏析诗词时,抓住了诗眼,便能洞悉诗人情感。如“尽日愁吟谁与同”一句,紧扣“愁”这一情感来写,点出了诗人此时尊前多暇,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抓住了这些字,把握其情感便得心应手了。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亦可知是思乡之情。 再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四、抓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探究诗歌情感
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因此,抓住意象的特点,可揣摩出诗人的情感。 如“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一句,意象“香径”“兰叶”,香径上的兰叶“自”生,昔日吴王与美人泛舟来香山采香,而今,香径犹在,吴国已亡,无人欣赏此美景;意象“响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昔日的美人在此起舞,到处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今日却是空旷无人烟的,昔盛今衰。诗人借这两个典型意象抒发其怀古伤今之情感。
五、抓抒情手法分析诗歌情感
诗人情感的表达往往是含蓄的,我们在把握情感之时,应教会学生从诗歌的抒情手法入手来进行分析,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进而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诗歌中常用的抒情方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暗用典故等。
(一)抓住诗歌中运用直抒胸臆手法的诗句
诗句“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二)抓住诗歌中运用借景抒情手法的诗句
景为情生,诗人通过对景物进行描写,表达其内心丰富的情感。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景物特点可与情感一致,也可通过乐景衬托哀情。
1.“乐景”表达“乐情”。杜甫的《花底》中诗句“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紫萼黄蕊,写花丽,“行暮雨”,写花润,“入朝霞”写花鲜,“潘安县”写花多,“卫玠车”写花美。诗人浓墨重彩,表现见花时的惊喜来表达对花的赞叹之情。
2.“哀景”表达“哀情”。情由景生,哀景渲染出悲凉的意境,诗人的哀情由此生发出来了。袁去华的《水调歌头·定王台》中的词句“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即是典型的借哀景抒发哀情。写词人登台望远,但见老树枯枝在秋风中瑟缩,浩浩大江默默向东流淌。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抒发对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感慨,表达了深沉的亡国之痛。
3.“以乐景写哀情”,使情更哀,能在情感表达上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诗句“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中的意象:柳条、花影、幽径、鸟鸣、淡晴之景为美丽的春景,是迷蒙、幽寂的,景为乐景,而此时表达的情感为诗人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情,以及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而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则是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三)抓住诗歌中暗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诗句
诗歌中借助典故来含蓄地抒发诗人的情感,《吴中书事》一诗的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一句通过范鑫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亦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
高考诗歌鉴赏中,情感赏析是重中之重,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抓诗题、抓注释、抓关键词、抓典型意象、抓抒情手法的方法,便可以快速准确的把握诗歌情感,体悟诗歌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