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不但要教学生如何掌握知识,更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创造知识;不但要教学生如何思考,更要让他们自由地思考。充满乐趣的数学课堂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激发他们用怀疑的眼光、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具有不可遏止的求知欲望。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数学教学 激发兴趣 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这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体验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就会使原本抽象的数学变得鲜活,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充满趣味。
一、创设情境,激趣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要用适合儿童的教育方法,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孩子的心紧紧围绕课堂知识去参与、思考、探索。如我在讲“商不变性质”一课时,先给学生讲述“猴王分桃”的故事: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太少!”猴王又说:“好,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吃?”小猴子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吗?”猴王一拍桌子,显得慷慨大度地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满意了吧!”小猴子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故事讲到这,有的学生露出会心的微笑,有的茫然不知所措。此时我抓住契机,“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学生的求知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整节课学习气氛浓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创设情境,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数学中的奥秘,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游戏、音乐、教具、竞争等多种方法,从贴近孩子生活的现实出发,创设情境,以疑激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放权探索,带趣求真
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课标》又一要求。因此,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的同时,还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足思维空间,从而让学生在探索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的思考方法,并藉此获得知识。例如,我在教学直角三角形面积时,先请同学们从正方形纸片上剪一刀或画一笔,成为一个三角形。于是学生自己动手,剪出三种不同的三角形:一是沿相邻两边任意两点剪出的三角形。二是沿对角线剪出的三角形。三是沿顶点与对边任意一点剪的三角形。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哪种三角形的面积你能计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沿对角线剪开的三角形能计算,理由是“剪下(或画出)的两个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完全一样,正好是正方形的一半”。由此推出:三角形面积是跟它相对应的正方形面积的一半。再量一量,算一算,推断得到验证是正确的。接着引发学生思考另两种情况下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小组交流。剪、画、拼、叠,学生不难推出:其余两图中剪出的三角形,通过平移拼图、旋转后拼图,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其对应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此时让学生说说上面的研究主要运用了什么策略?(把三角形转换成长方形)得出:直角三角形面积=长×宽÷2,即:底×高÷2。
这一教学过程,将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新问题)置于正方形面积计算(旧知识)这个背景之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在探索过程中,这种知其所以然的探索发现,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意志力等得到再次发展和完善,愈久弥香。
三、媒体介入,化难为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法则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小学生理解、掌握带来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教学手段,遇到的最大难题莫过于一些课本知识远离学生实际生活,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而采用多媒体动态图像演示,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演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比如我在讲《线段、射线、直线》一课时,学生对直线、射线的“无限性”这一特点很难理解,为此,我用多媒体依次演示:线段去掉一个端点变成射线的过程,射线去掉一个端点变成直线的过程。学生看到去掉端点后,线在不断延长……教师问:“已经延长到屏幕边上了,是不是停住啦?”“没有,它还在不断地延长。”……学生由于亲眼所见,因此对“无限性”有了真正的理解。
由此可见,多媒体既能看得着,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它给学生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理解、把握问题的本质特征。
四、巧妙评价,享受乐趣
研究表明,学习上获得成功能产生满足感,并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继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为每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遇,允许他们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把握时机,巧妙地运用即时评价、延迟评价、能力评价、情感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当学生答案不准确时,教师给予假设性、比喻性提示,疏导,启发学生再度思考,找到正确答案后再给予肯定的评价。一次,一个学生板演时,把一道简算题做成:563-99=563-(100-1)=563-100-1=462,我没有直接去否定他,而是说:“99=100-1,没错!可是……”我话还没说完,他连忙说:“哦!不对,一共应该减去99,减去100是多减了1,后面应该加1,得464。”我沖他笑了笑:“你那样做,是不是有点南辕北辙的味道?”他挺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又开玩笑地说:“知错就改,是个好孩子!”大家都开心地笑了。我又追问他:“在此,你有没有需要嘱咐大家要注意的?”“括号前面是减号的,当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加、减号要变号。”语言精炼,准确,和书中的总结几乎一字不差,我不禁对他竖起大拇指。这个案例说明,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不妨耐心帮助孩子一起寻找根源,引导或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促进学生主动去梳理自己的思路。这样,不仅能使孩子真正掌握了知识,而且学生渐渐鼓起勇气,打开思维的闸门,并逐渐养成乐于思考、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
有时候,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得到成功,没有比这时候的肯定与鼓励更让孩子们激动,它将使孩子对前景充满信心,从而获得自信,享受成功的无穷乐趣。大量的实践证明,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品格。
[关键词]:数学教学 激发兴趣 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这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体验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就会使原本抽象的数学变得鲜活,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充满趣味。
一、创设情境,激趣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要用适合儿童的教育方法,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孩子的心紧紧围绕课堂知识去参与、思考、探索。如我在讲“商不变性质”一课时,先给学生讲述“猴王分桃”的故事: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太少!”猴王又说:“好,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吃?”小猴子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吗?”猴王一拍桌子,显得慷慨大度地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满意了吧!”小猴子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故事讲到这,有的学生露出会心的微笑,有的茫然不知所措。此时我抓住契机,“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学生的求知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整节课学习气氛浓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创设情境,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数学中的奥秘,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游戏、音乐、教具、竞争等多种方法,从贴近孩子生活的现实出发,创设情境,以疑激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放权探索,带趣求真
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课标》又一要求。因此,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的同时,还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足思维空间,从而让学生在探索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的思考方法,并藉此获得知识。例如,我在教学直角三角形面积时,先请同学们从正方形纸片上剪一刀或画一笔,成为一个三角形。于是学生自己动手,剪出三种不同的三角形:一是沿相邻两边任意两点剪出的三角形。二是沿对角线剪出的三角形。三是沿顶点与对边任意一点剪的三角形。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哪种三角形的面积你能计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沿对角线剪开的三角形能计算,理由是“剪下(或画出)的两个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完全一样,正好是正方形的一半”。由此推出:三角形面积是跟它相对应的正方形面积的一半。再量一量,算一算,推断得到验证是正确的。接着引发学生思考另两种情况下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小组交流。剪、画、拼、叠,学生不难推出:其余两图中剪出的三角形,通过平移拼图、旋转后拼图,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其对应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此时让学生说说上面的研究主要运用了什么策略?(把三角形转换成长方形)得出:直角三角形面积=长×宽÷2,即:底×高÷2。
这一教学过程,将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新问题)置于正方形面积计算(旧知识)这个背景之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在探索过程中,这种知其所以然的探索发现,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意志力等得到再次发展和完善,愈久弥香。
三、媒体介入,化难为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法则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小学生理解、掌握带来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教学手段,遇到的最大难题莫过于一些课本知识远离学生实际生活,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而采用多媒体动态图像演示,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演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比如我在讲《线段、射线、直线》一课时,学生对直线、射线的“无限性”这一特点很难理解,为此,我用多媒体依次演示:线段去掉一个端点变成射线的过程,射线去掉一个端点变成直线的过程。学生看到去掉端点后,线在不断延长……教师问:“已经延长到屏幕边上了,是不是停住啦?”“没有,它还在不断地延长。”……学生由于亲眼所见,因此对“无限性”有了真正的理解。
由此可见,多媒体既能看得着,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它给学生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理解、把握问题的本质特征。
四、巧妙评价,享受乐趣
研究表明,学习上获得成功能产生满足感,并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继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为每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遇,允许他们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把握时机,巧妙地运用即时评价、延迟评价、能力评价、情感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当学生答案不准确时,教师给予假设性、比喻性提示,疏导,启发学生再度思考,找到正确答案后再给予肯定的评价。一次,一个学生板演时,把一道简算题做成:563-99=563-(100-1)=563-100-1=462,我没有直接去否定他,而是说:“99=100-1,没错!可是……”我话还没说完,他连忙说:“哦!不对,一共应该减去99,减去100是多减了1,后面应该加1,得464。”我沖他笑了笑:“你那样做,是不是有点南辕北辙的味道?”他挺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又开玩笑地说:“知错就改,是个好孩子!”大家都开心地笑了。我又追问他:“在此,你有没有需要嘱咐大家要注意的?”“括号前面是减号的,当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加、减号要变号。”语言精炼,准确,和书中的总结几乎一字不差,我不禁对他竖起大拇指。这个案例说明,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不妨耐心帮助孩子一起寻找根源,引导或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促进学生主动去梳理自己的思路。这样,不仅能使孩子真正掌握了知识,而且学生渐渐鼓起勇气,打开思维的闸门,并逐渐养成乐于思考、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
有时候,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得到成功,没有比这时候的肯定与鼓励更让孩子们激动,它将使孩子对前景充满信心,从而获得自信,享受成功的无穷乐趣。大量的实践证明,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