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岳英灵集》为什么不收杜甫诗,这确定是文学史上的一大悬案。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声名卓著,与李白并称。但在杜甫生活的时代,他的诗名不彰,甚至被边缘化了。一个显著的事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河岳英灵集》几乎网罗开元、天宝之际重大诗人,独独遗漏了杜甫。
首先想到的是,杜甫和编选者关系,这是从编者审美兴趣的角度切入的。《河岳英灵集》编选者是殷璠,他的工作自然可以归入私人行为。杜甫的诗歌不被选入,可能和编选者的编选目的、所收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不符。这一猜测在逻辑上最为合理,也最易为人们接受。但问题在于,已选的二十四位诗人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是否排斥杜诗?显然不是,也不可能。这二十四位在成就上基本上能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其面貌和作品风格是多元的,显示出《河岳英灵集》编选者的高远见识和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在风格、创作倾向方面寻找原因,更不靠谱。这有同于校勘学中的理校,不得已方可用之,而且结论不是唯一的。还有,因为二十四位诗人不可能有共同的风格和创作倾向,而和杜甫诗风、取向毫不相干。
主观的想象和推测无补于事情真相的揭示。有材料显示这与殷璠所处地域有关,换句话说,这与杜甫诗歌的传播相关。大历年间,樊晃(曾为润州刺史)曾经集杜甫二百九十首诗为《杜甫小集》,他在《杜工部小集序》中,简略地叙述了杜甫的基本生平,并且提到,杜甫有文集六十卷,在江汉之南一带流传,“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剧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樊晃的话很清楚地说了当时杜甫诗在润州,也就是江南一带的流传情况。而《河岳英灵集》编撰者殷璠正是丹阳(润州)人,他为条件所限,不可能全面占有杜甫诗歌材料,所见杜诗只是当年流传于江左的游戏之作,不合其“风律兼备”的标准,只能阙而不录。因此杜诗失去了一次与《河岳英灵集》结缘的机会。这是今天在研究杜诗在当代传播、研究《河岳英灵集》作家群时,深深感到遗憾的事。
杜甫在他生活的当时,其诗歌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即使在政治中心长安奔走十年也未寻找到好的政治出路,其日子颇为艰辛,一言难尽。据他自己说:“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投简咸华两县诸子》)“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也就是说,自己贫困潦倒,饥饿的时候就去睡觉,不去麻烦别人,衣服破了就破了,也不去缝补了。像自己这样一个腐儒穷愁饿死,早晚去为我通报死讯吧。可见,杜甫在当时诗名未显。可以说,困守长安十年,他不是为了写诗,而是为了政治前途。
值得注意的是,从《饮中八仙歌》也可以侧面了解到杜甫在长安时的心理状态。《饮中八仙歌》诗中描写了八个酒仙。第一个是贺知章。他在唐代名声很大,官做到秘书监,性情豪放,晚年行为放旷不拘检,自号“四明狂客”。据说李白在长安拜见他,他很高兴,“解金龟换酒为乐”。诗中说他喝多了酒,骑在马上摇摇晃晃犹如乘船,醉眼昏花,跌入井中,甚至在井里睡着了。描写虽有夸张,估计离事实不远。第二个是李琎。他是唐玄宗的侄子,很受宠幸。所以他敢饮酒三斗去朝拜天子,也只有他贪酒才敢想改换封地到酒泉。第三个是李适之。他在天宝元年为左丞相,天宝五载被李林甫排挤罢去相位,在家与亲友会饮,并赋诗一首:“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杜甫“衔杯乐圣称避贤”就是化用其诗。接下来是崔宗之。他是吏部尚书崔日用之子,一位潇洒美少年,端起酒杯,白眼望天,有如玉树临风。第五个是苏晋,他一方面嗜酒,一方面斋戒坐禅,但在酒面前,他经不住诱惑:“醉中往往爱逃禅。”第六个是李白,这是诗中重点写到的人物,用了四句来刻画。一是因为李白天宝初入长安,名声很大,后玄宗“赐金”让其“还山”,杜甫对李白印象最深,并将李白被逐美化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二是杜甫是诗人,对李白心存敬仰,故诗中盛赞:“李白斗酒诗百篇。”第七个是张旭。他以书法名世,故突出其醉书,他三杯入口后,便会脱帽露顶、乘兴挥毫。第八个是焦遂。他以雄辩称,乘着酒兴,思如泉涌,妙语连珠,惊动四座。
人们一般会认为杜甫在写八个朋友或熟人,其实不然,八仙和杜甫并不相干,八仙是杜甫仰慕的对象。以前人解此诗,皆因题有“饮中八仙”字,都以“酒”解之。程千帆先生《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一文,区分了作者和所描写对象在存在状态上的差异,这启发我们从另一角度去区分作者和饮中八仙的差异,即其所处地位不同,“饮中八仙”是高贵者,或出身名门,或地位尊贵,或擅长一技,或以貌压众。而作者地位低下,他以欣赏的态度描写高贵者的神采,以仰慕的态度赞美成功者的风姿。饮中八仙,各以其特有的风貌名震京师,可谓是“京城八杰”,各显神通。他们都是长安的名人,是名人的代表。杜甫只是借酒为线索,写出对名人的崇拜。全诗的视角是仰视,不是平视,也不是俯视。也可以说这首诗表达了杜甫自己的悲观情绪和失落感。
真是不知身前身后事,想起杜甫心微凉。
首先想到的是,杜甫和编选者关系,这是从编者审美兴趣的角度切入的。《河岳英灵集》编选者是殷璠,他的工作自然可以归入私人行为。杜甫的诗歌不被选入,可能和编选者的编选目的、所收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不符。这一猜测在逻辑上最为合理,也最易为人们接受。但问题在于,已选的二十四位诗人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是否排斥杜诗?显然不是,也不可能。这二十四位在成就上基本上能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其面貌和作品风格是多元的,显示出《河岳英灵集》编选者的高远见识和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在风格、创作倾向方面寻找原因,更不靠谱。这有同于校勘学中的理校,不得已方可用之,而且结论不是唯一的。还有,因为二十四位诗人不可能有共同的风格和创作倾向,而和杜甫诗风、取向毫不相干。
主观的想象和推测无补于事情真相的揭示。有材料显示这与殷璠所处地域有关,换句话说,这与杜甫诗歌的传播相关。大历年间,樊晃(曾为润州刺史)曾经集杜甫二百九十首诗为《杜甫小集》,他在《杜工部小集序》中,简略地叙述了杜甫的基本生平,并且提到,杜甫有文集六十卷,在江汉之南一带流传,“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剧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樊晃的话很清楚地说了当时杜甫诗在润州,也就是江南一带的流传情况。而《河岳英灵集》编撰者殷璠正是丹阳(润州)人,他为条件所限,不可能全面占有杜甫诗歌材料,所见杜诗只是当年流传于江左的游戏之作,不合其“风律兼备”的标准,只能阙而不录。因此杜诗失去了一次与《河岳英灵集》结缘的机会。这是今天在研究杜诗在当代传播、研究《河岳英灵集》作家群时,深深感到遗憾的事。
杜甫在他生活的当时,其诗歌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即使在政治中心长安奔走十年也未寻找到好的政治出路,其日子颇为艰辛,一言难尽。据他自己说:“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投简咸华两县诸子》)“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也就是说,自己贫困潦倒,饥饿的时候就去睡觉,不去麻烦别人,衣服破了就破了,也不去缝补了。像自己这样一个腐儒穷愁饿死,早晚去为我通报死讯吧。可见,杜甫在当时诗名未显。可以说,困守长安十年,他不是为了写诗,而是为了政治前途。
值得注意的是,从《饮中八仙歌》也可以侧面了解到杜甫在长安时的心理状态。《饮中八仙歌》诗中描写了八个酒仙。第一个是贺知章。他在唐代名声很大,官做到秘书监,性情豪放,晚年行为放旷不拘检,自号“四明狂客”。据说李白在长安拜见他,他很高兴,“解金龟换酒为乐”。诗中说他喝多了酒,骑在马上摇摇晃晃犹如乘船,醉眼昏花,跌入井中,甚至在井里睡着了。描写虽有夸张,估计离事实不远。第二个是李琎。他是唐玄宗的侄子,很受宠幸。所以他敢饮酒三斗去朝拜天子,也只有他贪酒才敢想改换封地到酒泉。第三个是李适之。他在天宝元年为左丞相,天宝五载被李林甫排挤罢去相位,在家与亲友会饮,并赋诗一首:“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杜甫“衔杯乐圣称避贤”就是化用其诗。接下来是崔宗之。他是吏部尚书崔日用之子,一位潇洒美少年,端起酒杯,白眼望天,有如玉树临风。第五个是苏晋,他一方面嗜酒,一方面斋戒坐禅,但在酒面前,他经不住诱惑:“醉中往往爱逃禅。”第六个是李白,这是诗中重点写到的人物,用了四句来刻画。一是因为李白天宝初入长安,名声很大,后玄宗“赐金”让其“还山”,杜甫对李白印象最深,并将李白被逐美化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二是杜甫是诗人,对李白心存敬仰,故诗中盛赞:“李白斗酒诗百篇。”第七个是张旭。他以书法名世,故突出其醉书,他三杯入口后,便会脱帽露顶、乘兴挥毫。第八个是焦遂。他以雄辩称,乘着酒兴,思如泉涌,妙语连珠,惊动四座。
人们一般会认为杜甫在写八个朋友或熟人,其实不然,八仙和杜甫并不相干,八仙是杜甫仰慕的对象。以前人解此诗,皆因题有“饮中八仙”字,都以“酒”解之。程千帆先生《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一文,区分了作者和所描写对象在存在状态上的差异,这启发我们从另一角度去区分作者和饮中八仙的差异,即其所处地位不同,“饮中八仙”是高贵者,或出身名门,或地位尊贵,或擅长一技,或以貌压众。而作者地位低下,他以欣赏的态度描写高贵者的神采,以仰慕的态度赞美成功者的风姿。饮中八仙,各以其特有的风貌名震京师,可谓是“京城八杰”,各显神通。他们都是长安的名人,是名人的代表。杜甫只是借酒为线索,写出对名人的崇拜。全诗的视角是仰视,不是平视,也不是俯视。也可以说这首诗表达了杜甫自己的悲观情绪和失落感。
真是不知身前身后事,想起杜甫心微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