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真性情唐三藏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i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着学生读《西游记》,他们常常津津乐道于孙悟空的神勇,猪八戒的可笑,而作为西天取经的核心人物唐三藏则常常被忽略。既使被提起,更多的也是埋怨,怪他人妖不分,乱念紧箍咒,折磨悟空。
  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初中语文课本上,也有着对唐僧的理解:
  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心地善良,信仰坚定,明知到西天去必然会碰到许多艰难险阻,“吉凶难定”,但仍然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也不管外界有多少诱惑,他从来没有动摇过。但另一方面,这个唐僧又是相当窝囊的人物,一碰到妖魔鬼怪,他总是一筹莫展,滚下马鞍,涕泪交流,一旦离开徒弟,他就连饭都吃不上。最糟糕的是他太糊涂太慈悲了,悟空主动除妖时,唐僧总是斥为“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不知好歹”,甚至闭上眼大念紧箍咒,使孙悟空无法去降妖除怪,结果自己往往遭灾受罪。唐僧本来是去西天取经的领导人,但小说中对他批评得很厉害。
  总得来说,唐僧西天取经,吃尽千辛万苦,但读者并不领情,更多的时候,是嗤之以鼻。乃至于把《西游记》介绍到国外,有译本居然译为“猴子历险记”,唐僧已经被完全忘却了,只是沦为无能、窝囊、糊涂的代名词,连对他的慈悲为怀的评价都弃之不顾了。
  我以为这样理解唐僧,这样理解《西游记》,是肤浅和妄断的,要想真正理解唐僧,必须走近唐僧,感受他丰满的血肉、丰富的精神、复杂的内心世界。
  
  (一)
  恐怕从年龄上来说,三个徒弟不知道比唐僧大多少岁了,但毕竟有师徒名分,因此,三个徒弟很敬重他,他对徒弟流露出的更多的是长者、师父、父亲的性情。
  虽对悟空严格得很,常念紧箍咒,但我们必须注意到那是在对待妖邪的问题上悟空没有能遵守佛教信义,并非两人之间的个人恩怨。他心里还是非常疼爱这个顽徒的,最让人感动的是第46回的下油锅一节。
  悟空和羊力大仙比试在油锅中洗澡,悟空想捉弄一下八戒,假装死在油锅里,其余师徒三人都要领死,唐僧特请求“只望宽恩,赐我半盏凉浆水饭,三张纸马,容到油锅前,烧此一陌纸,也表我师徒一念……”这一念感人至深:
  自从受戒拜禅林,护我师来恩爱深。
  指望同时成大道,何期今日你归阴!
  生前只为求经意,死后还存念佛心。
  万里英魂须等候,幽冥做鬼上雷音。
  唐僧何尝不是大难当头?此刻的他没有战战兢兢,而是不忘对这位劳苦功高的徒弟进行祭奠,这番祭词,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有感恩,有念旧,有禅心。把平时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悟空的感情全部倾注其中,这一番性情至诚至信,让人感怀!
  对八戒,他更是疼爱有加。经常嘱咐悟空“你却莫要去捉弄他”、“不可只管嘲他”。就连八戒自己也说:“师父时常疼我,爱我,念我蠢呵护我……”
  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也愿意自己化斋,让徒弟歇息去,足见爱徒之深。
  
  (二)
  西行取经路漫漫,身在旅途,免不了思乡,一如羁旅的游子,哪怕他是个和尚,思乡情唐僧也是不时流露的。特别典型的如80回中描写到的思乡意:
  他们师徒离开比丘国,又入崇山峻岭,“三藏缓观山景,忽闻啼鸟之声,又起思乡之念”。兜马叫道:“徒弟!”念起了思乡文:
  我自天牌传旨意,锦屏风下领关文。
  观灯十五离东土,才与唐王天地分。
  甫能龙虎风云会,却又师徒拗马军。
  行尽巫山峰十二,何时对子见当今?
  艰难行进中一下子想起了故土,想起了离京之时,不由得心潮澎湃!悟空责备他说:“师父,你常以思乡为念,全不似个出家人……”恐怕悟空的责备中,全然不解唐僧的情怀。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每当纵马行进之时,乡思常常袭上心头,家乡是永远割舍不去的情结,此中正合中国文人的羁旅情思!
  
  (三)
  唐僧是个和尚,平日里拜佛求经,一路西行是赶路、化缘、拜佛和打妖怪,枯燥而恐怖。而他作为当朝丞相的外孙,御点状元的儿子,有着高贵的血统,良好的基因,又自小在金山寺长大,饱读诗书,满腹才华,能诗善文,博学强识。可算是亦僧人,亦文人。这不,宝林寺夜宿,能即兴“口占一首古风长篇”吟咏皎洁月色,寄托悠远;天竺宫唱和,协韵合律,文采斐然。特别是64回的失迷荆棘岭,联诗木仙庵,更是将他的才华展露无遗,可算上暂时丢下取经事,流露出文人情怀。
  那是一个风清月霁之宵,千年树仙邀他会友谈诗,消遣情怀。四翁一僧吟风诵月,谈玄论道,煞是投机。唐僧也吟咏逍遥,真正个“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此时是天光晴爽,月明朗照,清风徐徐,树影婆娑,唐僧这个有道高僧也能一时忘形,达到“禅心似月迥无尘”的境界。
  这是唐僧最为风雅的一回,把文人士子的情怀稍稍发挥了一下,露出了真性情。还有比如在春光明媚的路上,他兴致忽至,要求亲自去化斋;再如在金平府遇元夜灯会,他也就“宽了禅性”,暂且小住,前往观灯。而这些性情与风雅能用我们印象中的唐僧来概括吗?
  
  (四)
  我们印象中的唐僧还是懦弱的,当然,他不是武夫,更对付不了妖怪,但你若稍稍留意,唐僧其实也是非常勇敢的。我们从第12回看起,西天取经容易吗?他主动请缨,别人提醒他取经的艰险,他却说“我已发了宏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
  他有绝地孤旅的坚韧,在尚未收徒之时,他独行危险山林,所做的是“放下身心”,“舍身拼命”,“往前苦进”,何曾想过要有这么三个本领高强的徒弟的保护?
  他有着以正压邪的勇气,乌鸡国鬼王夜谒,他竟然能不慌不惧,坦然应对,说自己乃“正大光明之僧”。
  他也有挺身而出的解围时刻,第46回中,当悟空斗法遇上难题——“云梯显圣”坐禅时,束手无措,他主动要求坐禅,可见他一直尽自己的能力去做,而不是凡事都要徒弟们上,自己作旁观者的。
  说实话,倘若不是唐僧的坚持,经是断断取不来的,西天也是决计去不了的。因此,他的奔赴灵山的决心和行动让人钦佩不已。
  
  (五)
  唐僧不止是个和尚,不仅是个文人,还是个男人,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这于54回“取经女儿国”中可见一斑。
  他对于女王的招婚只是“低头不语”,装聋作哑,逼急了反问悟空“凭你怎么说好?”这一句话足见长老实是乱了方寸,让人深深地叹息他此刻矛盾徘徊的心境。直至后来和女王同乘龙车,他是“耳红面赤,羞答答不敢抬头”、“似醉似痴”,他是个正常的男人,却担任了太重的责任,幸福就在眼前,但他不敢享受。不过,他的动摇和挣扎把他的内心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他是个真性情的人。
  也许是82版《西游记》的导演和演员理解了唐僧“人”的内涵,因此在西梁女儿国一回,让他充分挣扎在佛和色的边缘,演员的表演也是非常细腻,眼神里写满了爱意,让人不忍批评他是一个佛门弟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艺术人生》“西游记20年再聚首”中,当年的主创人物和演员相聚一堂,西梁女王的扮演者朱琳上台的第一句话就是:“御弟哥哥,自女儿国一别,至今已经二十载,别来无恙?”朱琳用理智强压住感情,笑中泣血,平静的凌厉,那一回唐僧扮演者徐少华为之动容,继而热泪满眶,纵使他已是不惑之年的七尺伟男,纵使他已是风采不再的御弟哥哥。此情此景感动了全场观众,掌声四起。电视机前还有一个悄然落泪的我,我很赞赏他们。朱琳心中有爱,一直未婚,“只缘感君一回顾,从此思君朝与暮”。而徐少华有妻有子不越雷池。看似无情,实则有情,这一番风云际会让人嗟叹,唏嘘不已。徐少华把唐僧的精神内核再次演绎,不似风花雪月的娱乐圈。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赞赏起吴承恩的伟大,是他让一个僧人的内心世界复杂起来,丰富起来,可爱起来,让小说更加具有恒久的魅力。■
其他文献
一般来说,标点只有辅助意义,它重在“帮助读者分清结构、辨明语气,正确地了解文意”(胡裕树《现代汉语》)。无论标点的作用有多大,除去所有的文字,它给读者的只能是一片茫然。但是,重视并恰当运用的标点,不但能帮读者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还具有与文字平分秋色的作用,甚至,它还比文字更简洁、更含蓄,更能引起读者无穷的回味。鲁迅先生的小说,就是最能赋予标点生命和性灵的典范之作。特别是他对“!”、“?”
期刊
鲁迅的小说,像《药》和《阿Q正传》等,刻画了形形色色病态的灵魂,最后这些灵魂汇聚成“改造国民性”的启蒙呐喊,不但激励了读者,而且被后代许多作家奉为圭臬。关于《药》的主题历来有很多争议,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作者通过《药》来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无情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国民思想的麻木和对革命的不理解。  也有人认为《药》的主题带有明显的寓言性质,作者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整个旧的社会、
期刊
在中国古代绚丽多姿的文学花园里,送别题材的作品就像一枝美丽的奇葩格外引人注目。这类文学作品,运用特定的情景表达,营造浓浓的送别氛围,或写实,或想象,或寄托,把人物离别的真挚而伤感的情绪和周围的景物高度融合在一起,显得音韵和谐,情致深远,余音袅袅,动人心魄。如《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情景交融,对比鲜明。再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
期刊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当中,学生总觉得无事可写,无章可循。仔细想来:这并不仅仅是缺乏写作素材的表现,写不出来实际上是想不出来,也就是思维探索能力不足。因此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既要重视技巧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解放思想,创造氛围    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就要求老师改变旧的思想和教法,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写。要允许他们自由地“我手写我心,我文表我情”。只有尊重学生的
期刊
在古典诗词歌赋中,人们往往借助“蝉”这一物象,运用比兴、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蝉,也叫知了,本身是一种昆虫,主要生活在夏季和秋季,常常在枝头鸣叫。这是它们的习性使然,然而被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听来,就赋予了“蝉”不同的意味。在众多的诗词歌赋中,犹以唐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这三首诗最为后人所称道,被誉为唐朝“咏蝉三绝”。     一、三首诗都运用了比兴、托物
期刊
新课标实施已数年,不少教师在实践新理念时对语文教学的形式、内容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也有一些做法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在素质教育发展到研究性学习的今天,很有必要审视一下当前的语文教学。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一些误区。    一、教学重训练,轻阅读    现在的阅读教学,其弊端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教师讲得太多,各种各样的分析、阅读题太多。归纳文意、中心思想、写作方法,分析来
期刊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的时代,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早已习惯了独来独往。很多人给自己的世界设置了重重障碍,既防范陌生人的打扰,也阻止自己卷入无端的是非漩涡之中。铁凝的小说《永远有多远》,写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城市孤独。  白大省是北京胡同里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她的仁义、和善、吃苦让人,她的热情与痴心都把北京胡同的纯洁和正派,把人性中的善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人都希望白大省永远不变。因为唯有她不变,才能使人
期刊
目前,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针对语文教学量大面广的特点,为了适应新教材,据笔者多年从事教学的经验,探索出了语文教学中的新教法,即三“活”教学法,具体如下:    一、活课堂    随着信息教育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作为教师为了搞好教学这一本职工作,必须采用多样的课堂进行教学,如:把过去的传统的室内教学(课堂教学)引到室外进行,比如,一些参观性的
期刊
现代格律诗,也可以叫格律新诗、新格律诗或白话格律诗。现代格律诗派主要人物闻一多认为新诗的格律应做到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并指出新诗的格律就是节奏,主要是韵和顿(音尺),这些理论使新诗的创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烦 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期刊
因为一部电视剧《橘子红了》我开始走进作者琦君的作品世界,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唯美的画面和强烈的戏剧冲突都已经模糊在记忆里,而《泪珠与珍珠》这篇小品却愈益清明。  文章第一段那句给作者留下无限启迪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①为整篇文章定下了一个坐标,并以此为原点,后续的文字都是作者在人生阅历的横轴和思想的纵轴所围合的空间里不断成长的轨迹。这篇文章的原点源自作者高一课本里奥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