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外的精彩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anhu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标点只有辅助意义,它重在“帮助读者分清结构、辨明语气,正确地了解文意”(胡裕树《现代汉语》)。无论标点的作用有多大,除去所有的文字,它给读者的只能是一片茫然。但是,重视并恰当运用的标点,不但能帮读者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还具有与文字平分秋色的作用,甚至,它还比文字更简洁、更含蓄,更能引起读者无穷的回味。鲁迅先生的小说,就是最能赋予标点生命和性灵的典范之作。特别是他对“!”、“?”和“……”等别出心裁的运用,对于他省略了的描写,是一种别种形式的补充。
  在短篇小说《孔乙己》里,鲁迅先生在描写人物对话时,以标点为文字之助,生动地刻画了短衣帮麻木、空虚的灵魂所主宰的一张张狰狞的面孔和孔乙己那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酸儒相。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①”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③”“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④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⑤”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①处“!”能不能改为“?”呢?显然不能。因为“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这“笑”是不约而同、不谋而合的笑,是心照不宣的笑,因此,所有喝酒的人便都因了这笑而自觉地结为一个阵营,把孔乙己孤立了起来。这时,有人向他发话了,可惜,他的言语里没有丝毫的善意。他不是顾及别人尊严的“说”,而是哗众取宠的“叫道”。有如此目的的人,他说话的声音和表情,就决不会是惊讶、好奇、关心,我们借助一个“!”,完全可以想象出来他在孔乙己面前的优越感和放肆。
  ②处的“!”则进一步让我们看到了这群酒客的麻木和无聊。孔乙己无法应对众人的围攻,便想“排”出“九文大钱”来挣回点面子,不想却遭到了他们更猛烈的攻击。这个“!”,既是对酒客“故意”的恶毒之心的揭露,也是对他们“高声嚷道”时的挑衅心理和麻木丑陋灵魂的深入刻画,还是对“一定”、“又”的明知故问,使欺凌弱者,空虚无聊的行为在语气上得到强化。作者虽然没有对酒客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描写,但这里的标点却达到了直刺其灵魂的重要作用。
  ③处“……”则让我们想象到孔乙己的辩解是多么苍白无力。一句话还未说完,便被人抢过话头还击,④处和⑤处的标点,则为我们描绘出孔乙己想要强词夺理,却又理屈词穷,只好嗫嗫嚅嚅地拿一套无逻辑的话来糊弄短衣帮。他的迂腐、可怜、可笑的形象,在这几处标点的烘托下让人不由对腐蚀他灵魂的封建科举制度展开深入的思考。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标点符号有时就像一个针孔探头,细品之下,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会逐层展开,那些凝聚在标点符号里的情感会浮出水面,荡开涟漪,碰撞到更多与它们息息相关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就是被标点符号放大了的真实的世界。而此时的标点符号,甚至比文字更具表现力。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①”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②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③”“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④”“怎样?……⑤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这段文字在教学中很容易被忽略,但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这段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文字,不仅依靠文字传递渗透出作者深深的悲凉和同情,而且通过标点的巧妙使用,可以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孔乙己,是多么的卑微和渺小!
  ①处“还欠十九个钱呢”后所使用的“!”与前一句话使用的句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句号传递的仅仅是对事情的一般性陈述,而叹号所表达的意义就强烈多了,它既解释了酒店老板提起孔乙己的原因,也曲折含蓄地表达了酒店老板对孔乙己不来还钱的责怨。这不禁使我们怀疑:如果没有这挂在粉板上的十九个钱,掌柜的是否还会想起这个曾常常给他的酒店带来快活的熟人。
  ②处和⑤处句子的内容和语法结构是完整的。鲁迅先生却恰恰在完整的句子后面,使用了表示不完整意义的省略号,把酒客完整的叙述拆分开来,让我们感觉这里的停顿似乎被拉长了。被什么东西拉长了呢?酒客来店里喝酒,掌柜并没向酒客发问,只是自言自语式的念叨,可见酒客只是无聊之余,随话搭话。这两处省略号的作用,仿佛在读者眼前展开这样一幅画面:酒客呷了一口酒,头也不抬,慢慢丢出一句“他怎么会来”,接着夹起一筷子菜,嚼咽下去,又补上一句“他打折了腿了”,至于他到底“怎样”,跟我(酒客)又有什么关系呢?——“谁晓得?”由此来看,这个停顿是被酒客拉长的,这些被省略号拉长的停顿里填满了酒客的悠闲、空虚和对孔乙己生死的冷漠。省略号在此已大大超过了它本身应当承担的语法功用,它颇似戏剧里的舞台说明,达到了再现人物神态、动作和精神的效果。
  ③处的“哦”后使用的“!”,更耐人寻味。当酒客说了“他打折了腿了”这句话后,如果掌柜“哦?”一声,人普遍具有的好奇心和掌柜对新话题的兴奋既可以使对话自然向前推进,还可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但鲁迅先生却用了一个感叹号,给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掌柜对这个新闻并不感到意外(也是,像孔乙己,还会因为什么挨打呢);掌柜对他被什么人打也没有兴趣(这里没有什么悬念,自然是被失窃的主家打了)。为什么掌柜会表现出这样的态度?①处的叹号已经告诉我们,掌柜提起孔乙己,并非感到没有孔乙己的日子是多么无聊,从而意识到他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而是与他还欠着自己的酒钱有关,那么他只要知道孔乙己为什么不来就足够了,至于他近况如何,又关“我”何事?这里的一个感叹号所折射出的在咸亨酒店这样的一个小环境中,封建等级制度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是发人深思的,它把人物内心难以言说的自私、丑陋心理,全部浓缩在这一个让我们容易忽略的标点中,具有了超出文字的表现力。
  ③句后到④句之间掌柜的几次追问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打折了怎样呢?
  ③处的“哦”后的“!”,像一个休止符,终止了掌柜的疑惑。为什么在这里却表现出对孔乙己命运的极度关注呢?当然这与酒客的细说有关系:“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我们发现,在酒客的眼里,丁举人家的东西,是万万偷不得的,谁偷,谁就是脑子发昏。为什么呢?文章里对丁举人并没有较多的交代,但我们可以把孔乙己偷“何家”的结果和他做一个比较:
  “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以上都是短衣帮的话)
  再看他偷丁举人家的结果:
  “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时间是中秋前,再见孔乙己已是将近初冬,伤还没好)
  通过两次挨打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后果确实很严重。正因为掌柜的也知道这一点,他才会一反常态,追问不舍,直到酒客说“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才不再问。他想了解的无非是孔乙己的或“死”或“活”,因为只有这跟他的“十九个钱”有关。
  每次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总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有时为他语言的精炼犀利所折服,有时为他人物简笔式的勾勒所叹服,其实不仅在《孔乙己》中,鲁迅先生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他心血的凝聚。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把精力放在语言文字上,对那些本来只有辅助意义的标点,也不应该忽略。忽略了对这些标点运用艺术的品味,你同样会错过深入欣赏精彩华章的机会。
其他文献
语言的表现力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张力,它通过灵活地组合方式将个性化十足,极具吸引力的外形展现在你的面前。一篇语言极具表现力的作文是备受阅卷老师的青睐的。它像夏日的一缕清风,给阅卷老师带去一丝凉爽和惬意,给沉闷的阅卷气氛带来一丝轻松愉悦。下面,笔者就如何让作文语言更具表现力,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句式灵活生机盎然    句式往往是随感而变,因情所生,灵活自由的。行文中的句式要在文气的驱使下,
期刊
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故乡》这篇短篇小说。  《故乡》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和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①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期刊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个性风格的展示。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议论文写作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阵地。同一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只有一个想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形式把这些想法表达出来,要达到短时间内完成一篇规范的议论文,自然离不开方法的指导。“阐述法”就是一个实用、有效的思维方法,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上的潜力和优势,让学生的考场作文更规范、出色。    一、“阐
期刊
低年级学生朗读中往往存在发音不准、唱读、顿读等不良现象,我们应该着眼于读准和读好两方面训练学生的语感。下面联系教学实际谈谈低年级朗读训练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方言影响,吐字不清    受方言影响,学生朗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方言中声母j、q、x与z、c、s分不清,加之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有些说话嗲声嗲气,家长不注意帮助纠正,所以经常会听到孩子们把“气球”读成“刺球”……(2)
期刊
摘要:“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认为,从文学创作看,作者是先有情思才发为文辞,成诸文章;而从文学接受看,读者则是先看文辞,通读文意,才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情思。篇章的深奥只因接受者识鉴浅薄。一旦鉴识微妙隐幽,定会感到灵魂的悸动。阅读者只有具备了较为丰厚的知识积累,才能有较高的艺术素养、艺术才能,才能最大限度地与作者的情感遇合,成就古今知音。以《荷塘月色》与《前赤壁赋》为例,结
期刊
王昌龄在唐代诗坛上,是一位“位卑而名著”的诗人,他生于公元七世纪九十年代,出身寒微,但少有大志,希望被人重用而博取功名。他在《上李侍郎书》中所说:“昌龄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他虽命运多羁,仕途坎坷,但在诗坛上,却有“诗家夫子”之称,尤以七言绝句最为擅长,故有“七绝圣手”之誉。在同时代诗人中,可以和李白的七绝争胜的,只有王昌龄。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幽雅,边塞诗、送别诗以及山水诗都有佳作,
期刊
结构是什么?结构是文本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是作者按照写作意图,运用各种艺术技法,对写作材料进行周密的组织和妥善的安排,使文本成为一个骨架合理、线索清楚、针线绵密、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  文本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凡成功之作,其结构都是精心设计,匠心独运的。譬如,鲁迅的《药》中,华小栓死于封建迷信的毒害,夏瑜死于反动派的屠刀,这本是两件互不关联的事件,但是,作者通过“人血馒头”将它们巧妙地联系起来
期刊
《守财奴》节选自巴尔扎克的著名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一章《家庭的苦难》。葛朗台以其对金子的狂热占有欲而作为“吝啬鬼”形象位列于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让后人去揣摩、去思考。然而,我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很多为我所忽视的问题——葛朗台太太,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在小说中出场机会并不是很多,我们究竟如何定位,如何评价?她在小说中有着怎样的意义?作者究竟有着怎样的深刻寄意?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展示
期刊
早在《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一文中,冰心就表白了这样的礼赞:“泰戈尔!谢谢你以快美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感;谢谢你以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灵的寂寞。”那种梵天合一的思理,表现为一种博爱的哲学,遍及于天地万物。但这并非作者移植来的抽象的观念,而是由具体的物事引发的。比如《寄小读者·通讯十七》中所写的蒲公英。“蒲公英是黄色,叠瓣的花,很带着菊花的神意,但我也不曾偏爱她。我对于花卉是普遍的爱怜。虽有时不免喜
期刊
历史以其特有的固定的步伐滚滚向前。曾几何时,人们惊叹,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人类的极大进步。但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得太严酷了。两千年来,广大人民不得不在封建王国里,苦苦挣扎,默默忍受着肉体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痛苦。  1911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万恶的旧社会,把满清王朝赶下了历史舞台。但是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反动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仍然禁锢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