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标点只有辅助意义,它重在“帮助读者分清结构、辨明语气,正确地了解文意”(胡裕树《现代汉语》)。无论标点的作用有多大,除去所有的文字,它给读者的只能是一片茫然。但是,重视并恰当运用的标点,不但能帮读者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还具有与文字平分秋色的作用,甚至,它还比文字更简洁、更含蓄,更能引起读者无穷的回味。鲁迅先生的小说,就是最能赋予标点生命和性灵的典范之作。特别是他对“!”、“?”和“……”等别出心裁的运用,对于他省略了的描写,是一种别种形式的补充。
在短篇小说《孔乙己》里,鲁迅先生在描写人物对话时,以标点为文字之助,生动地刻画了短衣帮麻木、空虚的灵魂所主宰的一张张狰狞的面孔和孔乙己那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酸儒相。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①”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③”“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④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⑤”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①处“!”能不能改为“?”呢?显然不能。因为“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这“笑”是不约而同、不谋而合的笑,是心照不宣的笑,因此,所有喝酒的人便都因了这笑而自觉地结为一个阵营,把孔乙己孤立了起来。这时,有人向他发话了,可惜,他的言语里没有丝毫的善意。他不是顾及别人尊严的“说”,而是哗众取宠的“叫道”。有如此目的的人,他说话的声音和表情,就决不会是惊讶、好奇、关心,我们借助一个“!”,完全可以想象出来他在孔乙己面前的优越感和放肆。
②处的“!”则进一步让我们看到了这群酒客的麻木和无聊。孔乙己无法应对众人的围攻,便想“排”出“九文大钱”来挣回点面子,不想却遭到了他们更猛烈的攻击。这个“!”,既是对酒客“故意”的恶毒之心的揭露,也是对他们“高声嚷道”时的挑衅心理和麻木丑陋灵魂的深入刻画,还是对“一定”、“又”的明知故问,使欺凌弱者,空虚无聊的行为在语气上得到强化。作者虽然没有对酒客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描写,但这里的标点却达到了直刺其灵魂的重要作用。
③处“……”则让我们想象到孔乙己的辩解是多么苍白无力。一句话还未说完,便被人抢过话头还击,④处和⑤处的标点,则为我们描绘出孔乙己想要强词夺理,却又理屈词穷,只好嗫嗫嚅嚅地拿一套无逻辑的话来糊弄短衣帮。他的迂腐、可怜、可笑的形象,在这几处标点的烘托下让人不由对腐蚀他灵魂的封建科举制度展开深入的思考。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标点符号有时就像一个针孔探头,细品之下,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会逐层展开,那些凝聚在标点符号里的情感会浮出水面,荡开涟漪,碰撞到更多与它们息息相关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就是被标点符号放大了的真实的世界。而此时的标点符号,甚至比文字更具表现力。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①”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②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③”“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④”“怎样?……⑤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这段文字在教学中很容易被忽略,但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这段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文字,不仅依靠文字传递渗透出作者深深的悲凉和同情,而且通过标点的巧妙使用,可以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孔乙己,是多么的卑微和渺小!
①处“还欠十九个钱呢”后所使用的“!”与前一句话使用的句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句号传递的仅仅是对事情的一般性陈述,而叹号所表达的意义就强烈多了,它既解释了酒店老板提起孔乙己的原因,也曲折含蓄地表达了酒店老板对孔乙己不来还钱的责怨。这不禁使我们怀疑:如果没有这挂在粉板上的十九个钱,掌柜的是否还会想起这个曾常常给他的酒店带来快活的熟人。
②处和⑤处句子的内容和语法结构是完整的。鲁迅先生却恰恰在完整的句子后面,使用了表示不完整意义的省略号,把酒客完整的叙述拆分开来,让我们感觉这里的停顿似乎被拉长了。被什么东西拉长了呢?酒客来店里喝酒,掌柜并没向酒客发问,只是自言自语式的念叨,可见酒客只是无聊之余,随话搭话。这两处省略号的作用,仿佛在读者眼前展开这样一幅画面:酒客呷了一口酒,头也不抬,慢慢丢出一句“他怎么会来”,接着夹起一筷子菜,嚼咽下去,又补上一句“他打折了腿了”,至于他到底“怎样”,跟我(酒客)又有什么关系呢?——“谁晓得?”由此来看,这个停顿是被酒客拉长的,这些被省略号拉长的停顿里填满了酒客的悠闲、空虚和对孔乙己生死的冷漠。省略号在此已大大超过了它本身应当承担的语法功用,它颇似戏剧里的舞台说明,达到了再现人物神态、动作和精神的效果。
③处的“哦”后使用的“!”,更耐人寻味。当酒客说了“他打折了腿了”这句话后,如果掌柜“哦?”一声,人普遍具有的好奇心和掌柜对新话题的兴奋既可以使对话自然向前推进,还可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但鲁迅先生却用了一个感叹号,给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掌柜对这个新闻并不感到意外(也是,像孔乙己,还会因为什么挨打呢);掌柜对他被什么人打也没有兴趣(这里没有什么悬念,自然是被失窃的主家打了)。为什么掌柜会表现出这样的态度?①处的叹号已经告诉我们,掌柜提起孔乙己,并非感到没有孔乙己的日子是多么无聊,从而意识到他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而是与他还欠着自己的酒钱有关,那么他只要知道孔乙己为什么不来就足够了,至于他近况如何,又关“我”何事?这里的一个感叹号所折射出的在咸亨酒店这样的一个小环境中,封建等级制度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是发人深思的,它把人物内心难以言说的自私、丑陋心理,全部浓缩在这一个让我们容易忽略的标点中,具有了超出文字的表现力。
③句后到④句之间掌柜的几次追问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打折了怎样呢?
③处的“哦”后的“!”,像一个休止符,终止了掌柜的疑惑。为什么在这里却表现出对孔乙己命运的极度关注呢?当然这与酒客的细说有关系:“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我们发现,在酒客的眼里,丁举人家的东西,是万万偷不得的,谁偷,谁就是脑子发昏。为什么呢?文章里对丁举人并没有较多的交代,但我们可以把孔乙己偷“何家”的结果和他做一个比较:
“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以上都是短衣帮的话)
再看他偷丁举人家的结果:
“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时间是中秋前,再见孔乙己已是将近初冬,伤还没好)
通过两次挨打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后果确实很严重。正因为掌柜的也知道这一点,他才会一反常态,追问不舍,直到酒客说“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才不再问。他想了解的无非是孔乙己的或“死”或“活”,因为只有这跟他的“十九个钱”有关。
每次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总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有时为他语言的精炼犀利所折服,有时为他人物简笔式的勾勒所叹服,其实不仅在《孔乙己》中,鲁迅先生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他心血的凝聚。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把精力放在语言文字上,对那些本来只有辅助意义的标点,也不应该忽略。忽略了对这些标点运用艺术的品味,你同样会错过深入欣赏精彩华章的机会。
在短篇小说《孔乙己》里,鲁迅先生在描写人物对话时,以标点为文字之助,生动地刻画了短衣帮麻木、空虚的灵魂所主宰的一张张狰狞的面孔和孔乙己那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酸儒相。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①”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③”“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④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⑤”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①处“!”能不能改为“?”呢?显然不能。因为“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这“笑”是不约而同、不谋而合的笑,是心照不宣的笑,因此,所有喝酒的人便都因了这笑而自觉地结为一个阵营,把孔乙己孤立了起来。这时,有人向他发话了,可惜,他的言语里没有丝毫的善意。他不是顾及别人尊严的“说”,而是哗众取宠的“叫道”。有如此目的的人,他说话的声音和表情,就决不会是惊讶、好奇、关心,我们借助一个“!”,完全可以想象出来他在孔乙己面前的优越感和放肆。
②处的“!”则进一步让我们看到了这群酒客的麻木和无聊。孔乙己无法应对众人的围攻,便想“排”出“九文大钱”来挣回点面子,不想却遭到了他们更猛烈的攻击。这个“!”,既是对酒客“故意”的恶毒之心的揭露,也是对他们“高声嚷道”时的挑衅心理和麻木丑陋灵魂的深入刻画,还是对“一定”、“又”的明知故问,使欺凌弱者,空虚无聊的行为在语气上得到强化。作者虽然没有对酒客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描写,但这里的标点却达到了直刺其灵魂的重要作用。
③处“……”则让我们想象到孔乙己的辩解是多么苍白无力。一句话还未说完,便被人抢过话头还击,④处和⑤处的标点,则为我们描绘出孔乙己想要强词夺理,却又理屈词穷,只好嗫嗫嚅嚅地拿一套无逻辑的话来糊弄短衣帮。他的迂腐、可怜、可笑的形象,在这几处标点的烘托下让人不由对腐蚀他灵魂的封建科举制度展开深入的思考。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标点符号有时就像一个针孔探头,细品之下,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会逐层展开,那些凝聚在标点符号里的情感会浮出水面,荡开涟漪,碰撞到更多与它们息息相关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就是被标点符号放大了的真实的世界。而此时的标点符号,甚至比文字更具表现力。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①”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②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③”“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④”“怎样?……⑤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这段文字在教学中很容易被忽略,但仔细阅读,我们会发现这段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文字,不仅依靠文字传递渗透出作者深深的悲凉和同情,而且通过标点的巧妙使用,可以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孔乙己,是多么的卑微和渺小!
①处“还欠十九个钱呢”后所使用的“!”与前一句话使用的句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句号传递的仅仅是对事情的一般性陈述,而叹号所表达的意义就强烈多了,它既解释了酒店老板提起孔乙己的原因,也曲折含蓄地表达了酒店老板对孔乙己不来还钱的责怨。这不禁使我们怀疑:如果没有这挂在粉板上的十九个钱,掌柜的是否还会想起这个曾常常给他的酒店带来快活的熟人。
②处和⑤处句子的内容和语法结构是完整的。鲁迅先生却恰恰在完整的句子后面,使用了表示不完整意义的省略号,把酒客完整的叙述拆分开来,让我们感觉这里的停顿似乎被拉长了。被什么东西拉长了呢?酒客来店里喝酒,掌柜并没向酒客发问,只是自言自语式的念叨,可见酒客只是无聊之余,随话搭话。这两处省略号的作用,仿佛在读者眼前展开这样一幅画面:酒客呷了一口酒,头也不抬,慢慢丢出一句“他怎么会来”,接着夹起一筷子菜,嚼咽下去,又补上一句“他打折了腿了”,至于他到底“怎样”,跟我(酒客)又有什么关系呢?——“谁晓得?”由此来看,这个停顿是被酒客拉长的,这些被省略号拉长的停顿里填满了酒客的悠闲、空虚和对孔乙己生死的冷漠。省略号在此已大大超过了它本身应当承担的语法功用,它颇似戏剧里的舞台说明,达到了再现人物神态、动作和精神的效果。
③处的“哦”后使用的“!”,更耐人寻味。当酒客说了“他打折了腿了”这句话后,如果掌柜“哦?”一声,人普遍具有的好奇心和掌柜对新话题的兴奋既可以使对话自然向前推进,还可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但鲁迅先生却用了一个感叹号,给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掌柜对这个新闻并不感到意外(也是,像孔乙己,还会因为什么挨打呢);掌柜对他被什么人打也没有兴趣(这里没有什么悬念,自然是被失窃的主家打了)。为什么掌柜会表现出这样的态度?①处的叹号已经告诉我们,掌柜提起孔乙己,并非感到没有孔乙己的日子是多么无聊,从而意识到他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而是与他还欠着自己的酒钱有关,那么他只要知道孔乙己为什么不来就足够了,至于他近况如何,又关“我”何事?这里的一个感叹号所折射出的在咸亨酒店这样的一个小环境中,封建等级制度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是发人深思的,它把人物内心难以言说的自私、丑陋心理,全部浓缩在这一个让我们容易忽略的标点中,具有了超出文字的表现力。
③句后到④句之间掌柜的几次追问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打折了怎样呢?
③处的“哦”后的“!”,像一个休止符,终止了掌柜的疑惑。为什么在这里却表现出对孔乙己命运的极度关注呢?当然这与酒客的细说有关系:“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我们发现,在酒客的眼里,丁举人家的东西,是万万偷不得的,谁偷,谁就是脑子发昏。为什么呢?文章里对丁举人并没有较多的交代,但我们可以把孔乙己偷“何家”的结果和他做一个比较:
“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以上都是短衣帮的话)
再看他偷丁举人家的结果:
“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时间是中秋前,再见孔乙己已是将近初冬,伤还没好)
通过两次挨打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后果确实很严重。正因为掌柜的也知道这一点,他才会一反常态,追问不舍,直到酒客说“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才不再问。他想了解的无非是孔乙己的或“死”或“活”,因为只有这跟他的“十九个钱”有关。
每次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总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有时为他语言的精炼犀利所折服,有时为他人物简笔式的勾勒所叹服,其实不仅在《孔乙己》中,鲁迅先生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他心血的凝聚。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把精力放在语言文字上,对那些本来只有辅助意义的标点,也不应该忽略。忽略了对这些标点运用艺术的品味,你同样会错过深入欣赏精彩华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