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学校制度尚未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产生的矛盾日益突出。了解现代学校制度问题的产生,注重其研究的多种路径已成为当下学校制度研究的可行性选择。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步入全国范围的区域探索阶段,各地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在理论层面对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解,学界一直充满争议。其实,现代学校制度究竟何为,并不取决于如何“界定”它,应该进行方法论转换,借用布迪厄在社会学研究中提出的“实践逻辑”,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提炼其“实践逻辑”。
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去行政化与行政干预的博弈
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个要求。早在1996年中央编办就发文提出,要“遵循政事分开的方向,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然而在去行政化過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博弈与冲突使其面临着困难,包括一系列的障碍,影响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进程。基础教育,一方面对于学校发展存在着政府管得过多、过细的现象;另一方面,在政府应尽到的投入、服务、监督等宏观职能上又存在责任缺位。
(二)学校内部治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话语权的失衡
建立包括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参与的学校议事制度,在涉及竞争制度、激励制度、约束制度、薪酬制度等方面进行协商,不仅有利于改善校长与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关系,而且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从而在制度制定上更加严谨、科学、有效,保证学校内部治理有序、科学、高效。然而在当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学校议事制度组成部分之一的家委会成员,因工作需要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态的使然,如果不关涉自己孩子的利益,很少参与到学校治理中来,在相对偏远的地区甚至达到了无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程度,造成了议事会形同虚设的尴尬局面。
二、学校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简政放权
首先,要改变长期以来教育行政机关公务员“大校长”的角色。“政府成为教育体系的建构者、教育条件的保障者、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教育公平的维护者、教育标准的制订者和教育质量的监管者。”政府角色的上述变化是建立良性的政校关系,落实自主办学的关键。其次,改变公立中小学作为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分支机构或派出机构的地位,改变校长行政官员的角色,明确学校的主体和法人地位,赋予学校相当的办学自主权,包括拥有独立的发展权、财政自主权、人事自主权和课程自主权等。最后,调整简政放权的价值取向,选择适当的分权策略。新型的政校关系目的在于改变长期以来学校作为计划经济产物和官僚机构产物的局面,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拥有良好政策环境的自主办学实体。政府放权给学校的目的在于加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政府应以此为价值导向调整并选择适当的分权策略。
(二)现代学校制度必须强化学校制度的教育性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主导价值追求是社会公平而不是经济效率,其立足点是教育,是学生的充分发展,而不是利润。学生的充分、全面发展是现代学校制度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目标。现代教育制度既不应成为市场的奴隶,也不能把现代企业制度简单移植到学校中来。现代学校制度应凸显教育的主体性,凸显教育的社会价值。“学校的本质和特性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无论是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都应该是对学校本质和特性的观照”。
(三)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
一所学校里的教师队伍实际上由两支既分工明确又相互支持的队伍构成,即学科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改革了年级工作研讨制,使班主任队伍建设与班级工作深化相得益彰。下移学生工作管理重心,形成以年级为单位的学生工作研究制度,使同一年级的班主任在自然状态下形成共同的话题,在研讨中改变个体研究简单低效的状况,以年级研究实现对每一位班主任的关注。还有可建立了“重点教师”培养机制,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项目列入“重点教师”命名系列,激励更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主动担任班主任工作。
(四)建立学校议事制度
建立学校议事制度是现代学校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必然要面对利益冲突与博弈的问题。因此,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处理好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等方面的利益关系,引导利益相关者在协调各自利益的基础上采取协商对话的方式,最终保证受教育者这个根本利益主体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
在推进学校议事制度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家委会建设,让家委会成员定期参与学校大政方针的讨论、建议,并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如不定期的随堂听课、伙食质量监督、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这样不仅能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监督、改进作用,还能做好家庭、学校的有机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同时还要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建言献策、监督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尊重教师的意愿和合理诉求,切实保护教职工的合法权利,让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构建起全员参与学校治理的学校治理新格局,比如在涉及到年度考核、职称评审、绩效工资等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时,吸收一定数量的教职工代表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也会取得教师们的认可与支持;努力支持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和发展,让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和对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的工作中来,不仅能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对学校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要深化现代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的融合
外在制度要化为真正内在的东西,靠的是文化,所以,现代学校制度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学校文化建设。只有当制度都能转化为学校各种成员的内在需求时,这种制度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常讲,一所好学校一定要有一位好校长,好校长最重要的是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好的办学经验。好校长的办学理念、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但这位好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需要通过制度把它规范起来。没有制度,它是很难传承、延续的。有好校长的同时,要有健全的制度,有了健全的制度,还要有一种和谐的文化,这种文化才能使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和学校的制度成为一所学校的传统。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逻辑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1).
[2]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1).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步入全国范围的区域探索阶段,各地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在理论层面对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解,学界一直充满争议。其实,现代学校制度究竟何为,并不取决于如何“界定”它,应该进行方法论转换,借用布迪厄在社会学研究中提出的“实践逻辑”,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提炼其“实践逻辑”。
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去行政化与行政干预的博弈
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个要求。早在1996年中央编办就发文提出,要“遵循政事分开的方向,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然而在去行政化過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博弈与冲突使其面临着困难,包括一系列的障碍,影响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进程。基础教育,一方面对于学校发展存在着政府管得过多、过细的现象;另一方面,在政府应尽到的投入、服务、监督等宏观职能上又存在责任缺位。
(二)学校内部治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话语权的失衡
建立包括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参与的学校议事制度,在涉及竞争制度、激励制度、约束制度、薪酬制度等方面进行协商,不仅有利于改善校长与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关系,而且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从而在制度制定上更加严谨、科学、有效,保证学校内部治理有序、科学、高效。然而在当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学校议事制度组成部分之一的家委会成员,因工作需要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态的使然,如果不关涉自己孩子的利益,很少参与到学校治理中来,在相对偏远的地区甚至达到了无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程度,造成了议事会形同虚设的尴尬局面。
二、学校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简政放权
首先,要改变长期以来教育行政机关公务员“大校长”的角色。“政府成为教育体系的建构者、教育条件的保障者、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教育公平的维护者、教育标准的制订者和教育质量的监管者。”政府角色的上述变化是建立良性的政校关系,落实自主办学的关键。其次,改变公立中小学作为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分支机构或派出机构的地位,改变校长行政官员的角色,明确学校的主体和法人地位,赋予学校相当的办学自主权,包括拥有独立的发展权、财政自主权、人事自主权和课程自主权等。最后,调整简政放权的价值取向,选择适当的分权策略。新型的政校关系目的在于改变长期以来学校作为计划经济产物和官僚机构产物的局面,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拥有良好政策环境的自主办学实体。政府放权给学校的目的在于加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政府应以此为价值导向调整并选择适当的分权策略。
(二)现代学校制度必须强化学校制度的教育性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主导价值追求是社会公平而不是经济效率,其立足点是教育,是学生的充分发展,而不是利润。学生的充分、全面发展是现代学校制度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目标。现代教育制度既不应成为市场的奴隶,也不能把现代企业制度简单移植到学校中来。现代学校制度应凸显教育的主体性,凸显教育的社会价值。“学校的本质和特性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无论是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都应该是对学校本质和特性的观照”。
(三)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
一所学校里的教师队伍实际上由两支既分工明确又相互支持的队伍构成,即学科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改革了年级工作研讨制,使班主任队伍建设与班级工作深化相得益彰。下移学生工作管理重心,形成以年级为单位的学生工作研究制度,使同一年级的班主任在自然状态下形成共同的话题,在研讨中改变个体研究简单低效的状况,以年级研究实现对每一位班主任的关注。还有可建立了“重点教师”培养机制,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项目列入“重点教师”命名系列,激励更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主动担任班主任工作。
(四)建立学校议事制度
建立学校议事制度是现代学校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必然要面对利益冲突与博弈的问题。因此,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处理好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等方面的利益关系,引导利益相关者在协调各自利益的基础上采取协商对话的方式,最终保证受教育者这个根本利益主体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
在推进学校议事制度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家委会建设,让家委会成员定期参与学校大政方针的讨论、建议,并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如不定期的随堂听课、伙食质量监督、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这样不仅能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监督、改进作用,还能做好家庭、学校的有机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同时还要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建言献策、监督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尊重教师的意愿和合理诉求,切实保护教职工的合法权利,让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构建起全员参与学校治理的学校治理新格局,比如在涉及到年度考核、职称评审、绩效工资等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时,吸收一定数量的教职工代表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也会取得教师们的认可与支持;努力支持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和发展,让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和对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的工作中来,不仅能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对学校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要深化现代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的融合
外在制度要化为真正内在的东西,靠的是文化,所以,现代学校制度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学校文化建设。只有当制度都能转化为学校各种成员的内在需求时,这种制度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常讲,一所好学校一定要有一位好校长,好校长最重要的是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好的办学经验。好校长的办学理念、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但这位好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需要通过制度把它规范起来。没有制度,它是很难传承、延续的。有好校长的同时,要有健全的制度,有了健全的制度,还要有一种和谐的文化,这种文化才能使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和学校的制度成为一所学校的传统。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逻辑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1).
[2]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