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为你亮盏灯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198004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深了,我关上吸顶灯,打开台灯。
  柔柔的光散开来,洒在白色的墙壁上和床上躺着的母亲身上。母亲刚刚睡着,眼帘轻合,遮住了黯然沉重的目光,脸上柔和而舒展,白发被橘色的灯光染上了一层暖黄,此刻,她是安然而幸福的。
  我多么希望这美丽的时光止步,让母亲能远离病痛之苦。
  母亲半年前突发中风,语言丧失,左侧偏瘫,一切来得太快,猝不及防。她一生好说,好动,现在只能整日无言地躺着,一切都需要人照顾,痛苦不堪。
  我看到她的右手抓着左手,抱在胸前,像个孩子在睡梦中牢牢护住心爱的玩具。白天,也是如此。我们有时故意笑着拉开她的左手,她便一脸着急,奋力地抢回去,紧紧抓住。她的潜意识里一定充满了恐慌,它们曾是身体的一部分,跟随了自己几十年,如今却像是遭了遗弃,她拼力地想保护它們,如同保护虚弱的自己。
  病后的母亲性情大变,一辈子不爱流泪的她,现在动不动就哭。只要身边一会儿没人,她就着急,用右手写字,告诉我们把门开条缝儿,然后,紧盯着我们在客厅忙来忙去。她的睡眠变得极差,常常失眠,整夜不让我们关灯。
  我知道她害怕每一个黑夜,那是个无边无际的荒野,没有鲜花,没有鸟鸣,没有明月,甚至没有半点闪烁的星光。她陷入了荒野的沼泽中,伸不了手,迈不开腿,喊不出声,只有无助的眼神如风中乱飞的草叶,孤独而茫然……
  我必须在每一个黑夜,为她亮盏灯,如同我的生命里的那些黑夜,她曾为我亮起的一盏盏灯。
  我四岁时出麻疹,差点丢了命。心衰,昏迷,打了三针强心剂,还是毫无反应。医生决定放弃,父母无计可施,只能苦苦哀求再试试。医生无奈,只能又打了一针,不知怎的,这次我竟有了哭声。医生很是惊奇,治疗后叮嘱父母注意观察,过了晚上十二点就过了危险期。
  十二点一过,我看见你的脸红扑扑的,就知道没事了。母亲不知多少次讲过这句话。我那时太小,不谙世事,但我知道,那晚有一盏灯为我亮着,有两个人为我不眠,为我担心……
  记忆中的少年时代,生活简单,尤其晚上,孩子们无处可去,便喜欢让大人讲鬼故事,听完,吓得躲到父母身边,他们走到哪就跟到哪。一次在别人家听了鬼故事,胆战心惊地出门,跟着几个小伙伴壮着胆子往家走。那时没有路灯,外面黑黢黢的,途中不知谁喊了声鬼来了,大家吓得魂飞魄散,都尖叫着往自己家跑。我慌乱中摔了一跤,顾不得痛,爬起来边哭边跑。快到家门口时,我看到一窗灯光,在黑夜里红澄澄地亮着,忽然不再害怕了,平静地走回家。煤油灯下,母亲织着毛衣在等我。
  这样的守候在以后的日子里,实在数不清有多少次……
  可我却不曾为母亲做过什么,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至今想起心有愧怍。那次母亲病得很厉害,两家医院都不肯接收,大哥托人总算把她安排到一家军医院。几日后的一个傍晚,母亲艰难地挪到窗前往楼下看,无意中发现一个身影很像我,母亲一阵欣喜,躺回床上,开心地等着,可是许久都不见我上来,才知道自己认错人了。
  这件事我是多年后从母亲那里得知的,她只当作一个笑话来讲,而我的心里却掀起了一层狂澜。当时的我正在另一个城市的大学里,接到母亲生病的消息,并未在意,以为很快就会好,也没有想到去看望她。她是怎样挨过那些漫漫黑夜的,我并不知。
  我们总以为母亲很强大,其实,她们也会脆弱,也会恐惧,也会在茫茫黑夜中渴望一盏光亮。
  一日,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孤独的老妇人深夜死在街角的新闻,我的心霎时撕裂般生痛。偌大的世上,灯火辉煌,竟没有一盏灯为她明亮!罗曼·罗兰说过:“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那些失去关爱的老人,生命里一定寂然如冬夜,只有黑暗、寒冷、孤寂,他们的心灯早已熄灭了,不再有一丝温热的光亮。
  我轻轻地分开母亲的两只手,慢慢地放在床上……
  橘黄的灯光下,世界温暖而祥和!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下班的路上,看到有水果摊在卖青橘。我放下车子,问了一句,酸吗?不酸不买,我喜欢吃酸的。小贩回过神来说,随便挑,这种青橘就没有甜的,不酸不要钱。我挑最青的买了五斤,小贩很高兴,觉得我够意思,买得挺多的,他却不知道这些只够我吃一两天的。  是的,我爱吃橘子,尤其爱吃酸涩的青橘。这种习惯或许是与生俱来的。母亲告诉我,那时候她还怀着我,一次在医院检查回来,一向不怎么喜欢吃酸的母亲,却偏偏想吃酸的。于是,父
期刊
农村娃书读得迟。7岁的时候,我才背起书包对父亲说:“爸,我要走了。”  乡考之后,我就离开村子到十几里外的地方去读初中,这是一段去时完全下坡、回时完全爬坡两头都黑的路。父亲为我舂米磨面,备足一个星期的口粮,说:“村口有几条不识字的狗,专门咬那些识字的人。”于是常常脚跟脚地把我送到那排柴篱笆村口。我站在篱笆墙外说:“爸,我要走了。”父亲就站在篱笆墙内,两眼有些茫然和空落,却努力地从底层衣兜里拿出几块
期刊
我两岁半时,出麻疹,出到腰部,那红红的疹子死活不肯再往下走了,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母亲年纪尚轻,并不知我已经并发了肺炎。就在那天中午,我父亲要出差远行。他看了看帐子里的我,还是走了。我们随父亲落户到一个叫“文成”的农机修造厂,在那个交通闭塞的山区,我们举目无亲,二弟才五个月大。  我发高烧,抽搐,鼻翼一扇一扇的,喘不过气来。母亲抱着我去掛急诊,见我抽得那样,医生叫所有排在我面前的急诊病人让开,
期刊
“呼啦啦”旋转着飞过来,敲打着骨头。北京的风硬,碰上后,想脱身都难。  我生长在西北,感受过西北风。对于西北风的熟悉,就像左手熟悉右手一样清清楚楚,不用伸手就能感知。风在黄土地、黄土高坡、黄土塄坎刮过立春,春天就来到西北;吹过立秋,秋天就来西北填空。刮过一年时令,一年光阴就没了。年末,我去了趟北京,遇到北京的风,感觉北京的风就像是刀子风,一种细细的刀子刺肉的感觉隐隐而来,却又那么的想极力尝试。  
期刊
那是2003年冬天的一个深夜。  当我改完最后一本作业,已是凌晨两点钟。我舒了一口气,许多人都以为当老师轻松,但谁会知道这么晚了才开始休息。我洗了脸,熄了灯,走到窗前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准备平静一下发热的脑袋,希望等会儿有好睡眠。  突然,我看到窗外十多米远的大街上一条人影从阴影处慢慢地走出来,格外注意地向我的窗口张望,边向我的窗口张望边走向垃圾桶。走到垃圾桶边时,停下脚步专注地望了我的窗口几秒钟,
期刊
2017年11月1日早晨,天刚放亮,突然电话铃响了,是妹夫从家打来的,他在电话里告诉我:“母亲居住的老屋后山墙塌了,村里要拆掉老屋给母亲盖新的,不用个人花一分钱,我们都很赞同,唯独母亲不同意。”母亲接着又和我通电话,说:“我不盖新的就住这个房子。”我知道母亲很倔强,父亲在世时都是母亲说了算,母亲认准的事就一条道走到底,九头老牛也很难拉回来,我急着往老家赶,想说服母亲。  母亲居住的房子是上世纪70
期刊
五岁的时候,父母响应国家“大搞三线建设”的号召,我家从嫩江畔那座有着几个大军工厂的城市,搬到了建在张广才岭深山老林里的“小三线”军工厂。  山坳里最早升起炊烟的地方,是家属区里的豆腐房。当家家户户的炊烟刚刚升起的时候,豆腐房里的老把式已经把那一盘盘甜丝丝、白嫩嫩的大豆腐“出锅”了。喜欢吃豆腐的人们爱往豆腐房奔,进去时盆里端着黄豆,出来时盆里装着豆腐——一斤黄豆五分钱,换两块。  早上的炊烟,看上去
期刊
一位70多岁的老人拄着一根木制的简易拐杖,佝偻着腰身艰难地挪动着脚步,走进了她那间阴暗低矮的老屋。  初冬的寒风紧跟随着她,不安地掀起她的衣角。那是一件黑色的棉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在岁月的搓洗中褪尽了光亮的色泽,质朴得还打着补丁。油渍的污点也零星地点缀在上面,沉默得不肯说一句话。老人却一直穿着它,舍不得扔掉,也许这件棉袄伴随着老人走过了太多的人生风雨,那些凄冷的时光被包裹在了棉袄中,只有自己才懂
期刊
其实,恋爱中的女人最爱听的,是苏岑那句:“宝贝,你就像我的女儿。”  很赞同这句话。这个世上,第一个喊我们宝贝的男人是父亲,无论我们是叛逆,还是远隔万里。当我们日渐长大,像鸟儿般横跨千山万水时,这种特定称谓成了我们抽象的精神定所,那种根深的情结成为女儿心中一道甜美的风景。也因此,当第二个男人出现在我们生命中,这种称谓兼有父爱般的宽厚,是最令女人心安的。  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信,通篇没有一句“宝贝”
期刊
一只杯子与桌面形成的优美角度,像一只鸟站在树枝上。  我喜欢杯子留在桌面的小块阴影。盛满水的杯子,阴影显得凝重;空着的杯子,阴影便透出柔媚。于是,阴影仿佛一面镜子,成为杯子内心的反映。无论多么深的杯子,它的内心总是明亮的。  杯子的姿势就是站立。它不能躺着,更不能翻转。即便一只空着的杯子,它也是为水而生,为饮而生,为禅而生。端起一只盛满水的杯子,水微微漾出来,打湿我的手指,一如海浪轻抚船舷,远方悄
期刊